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仲景以后   千古一人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nepaper.com/sxrb/epaper/html/2020-03/04/content_11863_2382681.htm 在 2020-04-12 14:44:0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绍兴日报数字报-“仲景以后,千古一人”
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是张景岳逝世三百八十周年

仲景以后千古一人

 ●见习记者 于泽锋

著书立说 医者妙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而张景岳完善和发展了张仲景的医学理论,这在东汉至明代10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医者能够做到,因而他被人赞誉为“仲景以后千古一人”,这也充分肯定了张景岳的医学成就。

时光流逝,在绍兴,仍能见到名医张景岳的“踪影”。

绍兴市中医院的草坪上,有3尊雕像,其中之一便是张景岳,他端坐凝思,提笔写方。在越城区中兴南路和柯桥区104国道旁,还有两个以张景岳姓名命名的“景岳堂国药馆”。

对于这位名医,绍兴人并未曾忘记。2018年,绍兴曾举办纪念张景岳诞辰455周年纪念活动,各路名中医济济一堂,探讨其对中医作出的杰出贡献。今年年初,绍兴名人馆正式开馆,在150位绍兴历代名人中,张景岳也位列其中。

公元1563年,张景岳出生在绍兴一个先世有军功的家庭。父亲张寿峰,知兵法,通医术,好养生。也正是如此,张景岳对中医有所涉猎,并产生兴趣。他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黄帝内经》。14岁那年,他随父去北京,在京期间被当时的名医金英赏识,于是拜金英为师。他学有所成,给人看病,非常认真。张景岳晚年曾回忆说:“余少年时,每将用药,必逐件细尝,既得其理……”青年时的张景岳涉猎广泛,不仅钻研医学,还钻研经史、兵法和诸子书,广涉天文、术数、易理等。

兴趣成为事业固然是好,但张景岳生于军户之家,怀有一腔建功立业的热血,在“良医”或“良相”的选择上,张景岳最初选了后者。中年张景岳游历河北,随军出山海关,辗转辽东,成为军中幕僚,但怎奈壮志难酬。张景岳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在晚年。军旅蹉跎,张景岳返绍时已经58岁了,他潜心钻研医学,终有所成。

张景岳医学上的最大贡献,便是著书立说,其著作首推《类经》。《类经》是对《内经》进行全面、系统的一次分类编述和注释。在当时,人们“目医为小道”,把《内经》视为无用之物,甚至一些从医的人也不知道《内经》为何物。但张景岳如获至宝,钻研愈透,他用药也更得心应手。也正是因为《类经》,人们才认识到《内经》的价值,《类经》也被时人视为“海内奇书”。

张景岳另一集大成,便是他晚年汇编成的《景岳全书》,全书64卷,是其一生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的全面系统总结。颇有意思的是其中的《新方八略》《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张景岳引兵论医,仿兵法八阵,把治病愈疾之法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取用药如用兵之意。《景岳全书》流传广泛,几乎成医者必读书。

张景岳在医学上敢于质疑。在张景岳之前,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张景岳早年推崇朱丹溪学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且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寒凉”之弊,力推温补。当时他的朋友叶秉敬,患病泄泻二十年,张景岳用参、术、桂,辅之剂培命门之火,帮助好友转病为安。张景岳也因此成为温补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越医千年 景岳薪传

“张景岳,无论是对越医还是整个中医史,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张景岳写就的《景岳全书》,论其整体性、全面性、辩证性,至今无人能超越。400年前的《景岳全书》,现在还是中医药大学的教科书。”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连建伟曾这样评价。 

浙江省名中医、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沈钦荣,也对张景岳推崇备至。“张景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杰出医学家。在制方用药方面,张景岳创八阵之说,自制新方,屡建奇效,其中左归丸、右归丸、济川煎、玉女煎、两仪膏等著名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生所用。”沈钦荣说,中医药大学的教科书《方剂学》也收录了左归丸、右归丸这两张名方。 

“张景岳的温补学说,总结其要义主要有中年求复的预防观、五脏同补的整体观、阴阳互引的辩证观、灸药并重的简验观。”沈钦荣说。

在绍兴,“绍派伤寒”疗法为人称道,以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为代表,在清时民间盛况空间。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奠定了“绍派伤寒”的学术理论基础。此后“绍派伤寒”扎根民间,代代相传,独树一帜,既有勤于临床耕耘的名医,又有著书立说的大家,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而“绍派伤寒”的萌芽正是源于张景岳。

绍兴市中医学会副会长陈天祥,对于张景岳对“绍派伤寒”在学理上的贡献,研究多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用汗散之先河。在张景岳看来,“治伤寒之法,唯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他的这一见解,对“绍派伤寒”影响巨大。此外,张景岳痛斥“伤寒忌补”之说,让后学对伤寒的认识又有所加深。

据陈天祥研究,“伤寒下药宜迟,温病下不厌早”这一“绍派伤寒”的诊治原则和经验,也是源自张景岳学说。此外,“绍派伤寒”历来以新散、清透、芳化、淡渗或以和解、温中、泻下诸法见长,主张用苦寒直折法甚少。这一学术特色渊源,也可追溯到张景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两张跨越百年的鞠躬照照见~~~
今年是张景岳逝世三百八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