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archive.wenming.cn/yyf/2009-07/24/content_17189148.htm 在 2020-06-03 16:01:1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享誉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永远的歌声
享誉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永远的歌声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2009-07-24    来源: 江西日报
【字号 】 【打印】 【关闭

 

喻宜萱生前照。 彭安保 摄

    她是一位享誉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很多中国音乐优秀作品正是通过她的演唱才被世界所知晓。由她首唱的华人经典歌曲《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半个多世纪过去,仍然在中华大地上回荡--

    7月11日晚,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会议中心,不到600个座位的会议室,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由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萍乡市委、萍乡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永远的歌声--纪念喻宜萱诞辰100周年音乐会》正在这里进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次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黎信昌及喻宜萱先生的家人聚集在这里,共同纪念中国音乐界泰斗、萍乡人民的优秀女儿喻宜萱。 

    “我是中国人,我要唱中国歌”

    喻宜萱1909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清溪村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喻相平为清末举人,曾留学日本,担任过国民政府南昌市政厅长。喻宜萱自幼受到家乡自然风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聪明伶俐,兴趣广泛,13岁读私塾,16岁考入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8年,喻宜萱遵从父命,进入刘海粟任校长的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图音系学习钢琴。 

    入学不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奠基人之一李恩科发现,喻宜萱的声音条件非同一般,遂让她跟随自己学习声乐。1929年,喻宜萱考入蔡元培和萧友梅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师从外国专家学习美声唱法。1935年,她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研修4年。自1954年起,喻宜萱连续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中国首届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艺术成就奖等,2008年8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作为我国美声唱法的先驱者, 喻宜萱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近百场独唱音乐会,她的歌声传遍海内外。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地舞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大半个中国的城市、乡村、学校、军营,响起过她的歌声。 

    虽然学的是西洋音乐,但喻宜萱骨子里热爱的是民族音乐。她常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唱中国歌。” 

    1937年,喻宜萱在美国学习期间,因成绩突出被选送到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专为青年歌唱家举办的现场转播音乐会演唱,她演唱了三首歌,其中就有中国民歌《紫竹调》和《凤阳花鼓》。1947年,喻宜萱应张治中将军邀请,前往甘肃、新疆举办独唱音乐会。在兰州市郊五泉山下的深谷里,她举行了一场免费露天演唱会,全部演唱中文歌曲。那天听众多达两三万人。为了宣传民族音乐,喻宜萱经常到大中专学校进行义演。她用优美、醇厚的美声演绎中国歌曲,唱出别具一格的韵味和情感。她首唱并唱响的一批中国歌曲《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等,风靡华夏大地,久盛不衰,至今仍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上世纪三四十代,民族音乐创作十分萧条,喻宜萱到处打听收集民歌,并把它们搬上舞台宣传演唱。 

    《康定情歌》是最早流传于四川康定地区的一首民歌,喻宜萱是第一位演唱这首歌的歌唱家。2004年,95岁的喻宜萱回忆起她第一次演唱这首歌的情形,仍然激情飞扬:那是1947年,在南京国际俱乐部,她正在台上演唱,突然,停电了,“工作人员点了很多蜡烛,他们在舞台的四周高高地举着蜡烛,我就在烛光下唱完了这首歌。这种浪漫的气氛和着这首浪漫的歌,给我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音乐是一种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消遣品”

    喻宜萱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当父亲要她学习音乐的时候,她心中颇有几分不乐意。因为那个年代,唱歌跳舞属于“下九流”,没有社会地位被人看不起。但孝顺的她不敢违背父命,选择了音乐。随着音乐造诣的不断提高,她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远见,认识到音乐与她的理想并不矛盾。社会要进步,中国要发展,民众素质要提高,离不开音乐,离不开音乐教育。她说:“音乐是一种教育,不是少数人的消遣品。” 

    抱着“求得音乐普及”的目标,喻宜萱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音乐教育。1939年秋,结束了美国4年学习之后,喻宜萱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她第一站就是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任教。1941年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音乐系主任。1948年秋,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赴欧洲考察音乐教育一年。1949年10月,喻宜萱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回到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出任刚成立不久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兼声乐系主任,1961年出任院长。几十年的时间里,她孜孜不倦地在这块中国音乐的厚土上辛勤耕耘,直至1989年以80岁高龄退休。 

    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期间,她殚精竭虑,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选印刷出版、教学大纲和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考试制度、教学规范等方面,引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不断成长,为创立和发展新中国声乐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现代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之初,缺乏教材,喻宜萱亲自动手,将“五四”以来和当代中国许多优秀作品结集成册,与其他老师一起译配大量的西欧优秀古典歌曲和歌剧,编印出版一批教材。她努力探索美声唱法与民族音乐结合的道路,多次求教于河北梆子名家韩俊卿、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等,学习单弦演唱艺术及滇、陕等地民歌,博采众长,教学相长,不断提高理论修养与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比较完整的声乐教学思想,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新局面。她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除了重视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表现力的扩展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外,总是把艺术价值取向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她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一定要带着热情、带着激情,燃烧着歌唱,一定要唱老百姓听得懂、喜闻乐见的歌,艺术的生命在人民当中,音乐一定要为人民服务。 

    数十年的耕耘,喻宜萱先生桃李满天下,她培养出聂中明、胡静华、周美玉、黎信昌、李双江等众多声乐人才。7月11日的纪念音乐会上,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一口气演唱了四首歌曲,以表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他动容地说:“喻先生是用她的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和真诚教育了我们,她教我们把歌声溶进我们的血液,变成我们的血肉,用我们的心去唱。我们要继承喻先生的遗志,好好为中国歌唱,为人民歌唱。”(记者 唐彩萍)

(责任编辑: 桑小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