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湘西文化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xxz.gov.cn/zjxx1/whxx/201411/t20141117_146385.html 在 2016-10-24 03:45:0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欢迎访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湘西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湘西 -> 文化湘西

湘西文化

时间:2015年05月17日  来源:湘西州人民政府网  作者:  【关闭 打印
一、历史名城名镇名村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
凤凰,隶属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与泸溪县交界,南与麻阳县相连,西同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接壤,北和吉首市、花垣县毗邻,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
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已有300年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一百多年里,凤凰一直是湘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年〕,历经300年风雨沧桑,县城依旧保持了20世纪初的历史风貌。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无不具古城特色。县境内的古代苗族民居和吊脚楼等都保存较好。古城外还有唐代的“黄丝桥城”和“南方苗疆长城”等遗迹。
凤凰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龙山县里耶镇、永顺县芙蓉镇(原王村镇)、泸溪县浦市镇、花垣县边城镇(原茶峒镇)
里耶镇,秦简故里,位于湖南省武陵山腹地,湘、鄂、渝、黔四省市在此交界,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与王村、浦市、茶峒并称为湘西四大古镇之龙山里耶。“里耶”在土家语里是开拓这片土地的意思。早在距今6000年前,里耶就有人类居住。这里有神奇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但由于交通不便使其经济文化一直较为落后。直至清康熙年间始建街道和码头,雍正年间设置里耶塘,并渐成集市,一度繁荣。
1982年5月,镇东北大桥发现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址,谓“龙山文化”,有石斧、石片、红泥陶器等,陶器上铭粗绳纹结网纹、蔑纹等为研究该镇和我们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后发现了战国古城遗址和众多战国珍贵文物。2002年6月,里耶镇里耶古城遗址的发现和3.6万余枚秦简牍的出土,震惊中外,举世瞩目。2005年9月,里耶经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芙蓉镇,原名王村,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芙蓉镇。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正像陈运和《芙蓉镇》所说:“湘西口音满背篓 猛洞河古老风韵流”。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浦市镇位于湖南省泸溪县境东南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湘西四大名镇之首,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古驿道把浦市古镇与凤凰古城紧紧相连。
浦市古镇历史文化悠久,自明清时期到民国年间,修建有吉家大院、周家大院、李家祠堂、万寿宫和文化寺庙等多处名胜古迹,当地文化习俗丰富,独特,商贸古街、货运码头、寺庙道观、古戏楼、会馆、巷弄和作坊等甚多,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古镇商贸、文化就极其繁荣,故有“小南京”之称。
古镇源于沅江边旁,是沅水中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荸荠、大蒜、莲藕、甜橙等农副产品远销省内各地,古镇人们和古镇名字一样,朴实善良, 由于开发不久,有旅行度假“处女地”之誉。
浦市是一个因军事而立、因商业而兴的古镇。它居于沅江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用兵不可忽视的水陆要津。早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就曾在这一带征讨“南蛮”; 南宋中期浦市古镇作为军队集聚地正式确立军事机构。明清之际,这里更成为重要的军事战备要点。浦市是通达川黔的重要驿站,也是湘西水陆交通的要冲。至今,从浦市到高山坪长达20余里的山道上,一路延伸的青石板古驿道往下延伸着,直达凤凰、铜仁、镇远,乃至云南。最近发现的位于浦市近郊的岩门康家古堡寨,则依山伴水,融合汉苗建筑艺术,整体态势和布局细节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也昭显出苗疆边墙系列军事遗存的重要考古价值。
边城镇原名茶峒镇,2005年7月改为边城镇,以沈从文所写《边城》小说名称命名。
边城镇位于湖南省花垣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和重庆市秀山县的洪安镇隔河相望,自古就有“一脚踏三省”的美誉,是湖南省的西北大门和湘西四大闻名古镇之一。
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 年)。解放前,山城雄峙,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如诗如画。诗云:“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解放后,城垣、白塔虽毁,但古风依存,又新修楼房、大桥和农贸市场等,为边城茶洞增添新景,《连心坝》、《边城》等影片,均在茶峒拍摄外景。许多慕名而来者以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为导游图,寻觅白塔、石碾和船夫的坟:踏青石古道,登水边吊脚楼听月光下飘来的渔歌,回味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如今茶峒还是老习惯,每逢农历二、八赶集,叫赶“边边场”。茶峒的“边边场”是很吸引人的,它保留了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
老司城位于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是自唐、宋、元、明、清朝代以来留下的众多古文化遗址,也是湘西历代土家族土司王经营了八百多年的历代古都。千年祖师殿、彭氏宗祠、摆手堂、古墓葬、石坊、石碑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是一座天然的土家族“露天博物馆”,是一处寻幽觅古揽胜的旅游胜地。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
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老司城是800多年土司辖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其潜在价值不可估量。
捞车村地处酉水河支流洗车河流域的龙山县苗儿滩镇,是个古香古色的土家族古村寨。这里田园似锦、山水如画。碧蓝清澈能见河底的捞车河,依顺着凸凹弯曲的山脚,使河流时而变成平潭,时而水流冲急,犹似天仙自天际撒下的蓝色彩带。沿河两侧的树木绿荫葱茏,古树参天,这一切构绘出巨大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一到春天,这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胜似仙境。这里的女性不但人美若天仙,还不论老老少少个个都是土家织锦的能手,更形象的体现了土家山乡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
早在明代(即公元1368年-1644年),苗儿滩捞车河两岸就出现了“男耕女织、户多机声”的繁荣景象。在八百余年的土司统治时期(始于五代,止于清同治年间),苗儿滩镇灿若云霞的土家织锦,成为中国“四大名锦”(即广西壮锦、云南云锦、四川蜀锦、湘西土家织锦)之一,被誉为“土家织锦之乡”,是土家织锦发源地,响誉中外。苗儿滩镇山奇水秀,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民族风情浓郁迷人,有美丽的捞车河风光,神奇的温泉,古老而独特的冲天楼。
文化历史事件:
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
永顺宣慰彭翼南、桑植安抚向鹤峰,张筵饯浙直总督胡宗宪。酒酣,命席间讴唱为乐,向歌[楚江秋]、彭歌【大江东】各一阕,盖彭在家常演戏为乐。
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
泸溪知县吴一本始建尊阁,储藏经书。
1640年前后(明末清初)
保靖长官土官彭朝柱,(逢)汉官至,酒九行,优唱九出,官延官,备南北调。
1830年前后(清道光年间)
龙山县桂塘坝先后创办了汉戏科班“凤鸣班”、“九红班”。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龙山知县李智俦 购书5万余卷,并建房于县城外白岩书院藏之。
凤凰人田应全从日本带回一台小型幻灯机,以煤油灯为光源,在家中放映了日本古代战争故事片。
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
保靖县城殷实富户从泸溪县浦市请来辰河戏班,于北门口演唱《目莲》大戏48本,历时48天。
1914年(中华民国3年)
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在凤凰县城开办国画专科学堂。
田应诏之妹田应粥留学日本攻读工艺回国返凤凰,筹建女子工艺讲习所。
湘西镇守使田应诏,从外地带回电影,在凤凰县城镇台衙上箭道坪放映无声黑白凤景片。
凤凰县音乐教师黄玉书的工艺美术装饰画巴拿马铜牌奖。
1929年(中华民国18年)
11月保靖县在劝学所内建民众图书馆。其余各县亦继建立。
凤凰、乾城、泸溪等县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艺人云集凤凰,联合演出7昼夜。
1931年(中华民国20年)
乾城人杨味蔬创作的水冲石砚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出,被誉为“艺苑新疤”。
1934(中华民国23年)
1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歌曲及花灯、曲艺、戏剧等民间文艺蓬勃开展。
1935年(中华民国24年)
2月3日,农历除夕,大庸店员工会举行联欢大会,红军首长与工人同唱革命歌曲。
1937年(中华民国26年)
4月,乾城人,湘西苗族教育劝导员石启贵组织湘西苗族艺术团,共苗族民间艺人20多名,至湘西行署所在地沅陵演出月余,节目有鼓舞、苗歌、吹木杏、狮舞、武术等。
1938年(中华民国27年)
12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员李谊之任队长,田成上(季文)任副队长的湘西绥靖公署抗日宣传队建立于乾城县城,并到各巡回演出话剧、歌曲,宣传抗日。
冬 中共地下常黄增颐与李谊之、熊漠远等在乾城开设《垦荒书店》,出售进步书刊。
冬 龙山县人向生圭从延安“抗日大学”第4期毕业回乡,在龙山任教,开展革命活动,张贴漫画,创办《》夹巴沙刀报。
 湖南省民众教育馆从长沙迁到永顺,设馆于万寿宫。
1939年(中华民国28年)
1月中共地下党员殷延禄等于泸溪县城成立《战时书报供应社》(又名垦荒书店),出售进步书刊,2月,更名为《战时书店》。1940年,《战时书店》被查封。
7月,大庸县人中共湘西工委宣传部长陈楚回乡,动员社会进步青年组织“七七抗战话剧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等节目。
1940年(中华民国29年)
8月省民众教育馆电教2队至永顺,在县城放映电影数场。
1941年(中华民国30年)
3月,保靖,县灯戏爱好者杨金荣等,将灯戏更名为酉戏,成立保靖县酉戏时代剧团,巡回演出于附近城乡,宣传抗日救国。
1942年(中华民国31年)
7月7日,保靖县民众教育馆组织县酉剧时代剧团和城镇票友,排演话剧、平剧、酉剧和汉戏、高腔,举行劳军游艺大会公演,纪念“七七”抗战五周年。
1946 年(中华民国35年)
秋 保靖县酉戏时代剧团在江西庙演出,省立八中学生为看戏事与县三青团发生冲突。三县团干事长黄佩予卫士误为党团斗争闹事,遂开枪威吓,打死剧团艺人张石泉。
1949年
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总部在泸溪县城放映电影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二野首长刘伯承、邓小平亦与群众一同观看。
1950年
8月23日,湘西境内第一家国营书店---新华书店泸溪支店建立。
大庸县城部分群众集股于沿河街建立境内和第一家电影院----大众电影院。
1951年
元月 中南少数民族访问团来湘西访问了永绥、乾城、凤凰、泸溪、古丈、保靖六县,随来的文工团和电影队先后演出两月余。
1952年
8月8日 湘西苗族自治区文教科(一级科)成立。
1953年
4月 湘西自治区凤凰落潮井苗族艺人麻官送、麻顺达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乱间音乐舞蹈汇演,演出的苗族花鼓舞(对鼓)获奖励。
8月 湘西自治州第一个专业戏曲剧团-----龙山县木偶剧团正式成立。
当年 湘西苗族自治区吉首人民电影院落成开业。
1954年
2月6日 花垣县麻栗场中心俱乐中于正月初四第一次演出了自创苗剧剧目《团结灭妖》。
著名作家丁玲偕陈明专程到吉首县三岔坪乡苗族俱乐部调查采访。
1955年
2月23日---27日 湖南省第一次模范民族工作者会议在长沙召开,在湘西境内巡回放映的湖南省第2电影放映队队长蔡正杰获表彰。
8月 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苗族女子单人鼓舞。
9月1日 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决定文教分科,建立文化科(一级科)。
新华书店湖南省分占召开全省第一次流动供应工作经验交流会,桑植县支店向宏谟被评为劳动模范。
1956年
元月1日 湘西自治州第一个正式剧场吉首剧院落成开幕。
元月 湘西自治州图书馆成立
3月 在保靖县翁科出土更新世剑齿象、清氏水牛化石。
4月 花垣石成鉴、桑植覃正学赴北京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作会议,由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
同月 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覃正学为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全国劳动模范)。
5月19日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人员来湘西自治州搜集民间音乐资料。
7月24日 永顺县溪州铜柱、保靖县翁科古文化遗址列入湖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月4日 湘西苗族自治州电影放映网管理站成立。
当年 新华书店花垣县支店隆国贤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新华书店先进工作者大会。
   湘西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文化科副科长王福增赴北京参加全国首次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
当年 进行较大规模的民族民间艺术发掘活动,共发掘民间艺术102种,节目1000余个,整理106个。
吉首县苗族艺人龙大姐等出席于北京召开的全国音乐周,演唱的苗歌《歌颂共产党》荣获演员一等奖,吴国兴获伴奏奖。
1957年
3月 湘西自治州业余演员等22人湖南省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艺术汇演。
4月 吉首电影放映一队队长吴家清在全国电影发行放映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部级劳模)。
5月下旬 湖南省民间歌舞团、花鼓戏剧团组成的文工队和省电影放映队在州内土家族聚居区作访问演出。
6月3日 湘西苗族自治州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在吉首开幕,共展出织花、刺绣、剪纸、雕塑、绘画、竹编、纸扎等7大类作品600余件。
11月1日 湘西自治州博物馆成立。
11月 湘西自治州文物普查委员会成立。
湘西自治州著名民间工艺艺人、土家织锦能手叶玉翠编织的织锦《开发山区》被选送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展出。
1958年
2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成立。
4月 由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及各县联合组织首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并成立保护小组,树立临时保护标志牌。大量收集流散在民间的古文物。
1959年
1月24日 永顺县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庸县普光寺、永顺县老司城的祖师殿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9月 湘西自治州古丈县电影队及放映员张洪权分别被授予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省级劳模),后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
10月 中国音协主席吕骥来吉首矮寨公社苗族俱乐部考察。
1960年
5月 湘西州尚立顺、张玉莲随湖南省职工文艺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
5月 湘西自治州文化系统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出席湖南省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代会。6月吉首县龙舞大队俱乐部代表身秧玉泉和州歌舞剧团谭绍梅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分获全国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称号。
8月 湘西自治州代表龙再宇、龙大姐、杨明宪等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9月 凤凰县著名书法家田名瑜的书法作品参加由日本书道文化联合会举办的“现代中国书道展”展出。
1961年
5月 湖南省省长程潜、副省长唐生智在吉首视察,并观看了民族歌剧《锦鸡姑娘》。
9月12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教局成立。
11月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顺县老司城祖师殿珍贵文物被盗,塑像全部被毁。
1962年
3月----11月 开展民族民间文学普查。
10月 中央民族歌舞团首次来吉首演出。
1963年
3月26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筹备委员会成立。
1964年
10月 湘西自治州张成友、石二哥、石三哥等演员11人参加湖南省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大会及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
1965年
12月 湘西自治州少数民族青年业余作者张二牧、李云富、符金莲出席了全国少数民族青年农民业余作者积极分子大会。
1966年
8月 “文化大革命”兴起破“四旧”。文化系统各级组织瘫痪。
冬 “清理阶级队伍”中,州内文化系统不少文艺工作者被批斗、开除、清洗。
1969年
2月 湘西自治州革命委员会宣布撤消州歌舞剧团和州京剧团,多数人员被处理或下放农村。
1970年
桑植县芙蓉桥出土中生代(2亿年前)恐龙化石(名“芙蓉龙”)。
1971年
春 保靖县泥塑《收租院》大型展览正式展出。
1972年
12月 湘西州文化局正式成立。
1973年
7月5日 凤凰县在勾良苗寨第一次恢复举办苗族“六月六”传统节日活动。
1974年
8月 湘西州文工团张云珍、张景平、杨干之、张先玉随湖南省代表团参加全国音乐会演。
1975年
6月下旬始 州内组织开展红军长征路线调查征集工作。
10月1日 州内有9件作品参加由国务院文化组举办的《全国儿童美术展览》,其中凤凰县有5件。
龙山县白羊出土汉代马纽錞于一件,为我国古錞于中之罕见者。
1976年
元月 湘西州文工团歌舞队李生权、吴京球、夏志禹代表湖南赴北京参加全国单(人)、双(人)、三(人)舞蹈会演。
5月 湘西自治州电影公司机械修配厂试制成功铝硅铁磁头,填补了湖南省还音磁头的空白。
5月夏 凤凰等县少儿美术作品《风雨无阻》等共9幅,被选送赴法国、西德等国展出。
1977年
8月1日 湘西州舒湘汉国画《同志好行军》入选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八.一”美展。
1978年
12月26日 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召开州文学艺术工作者首次代表大会,湘西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
三、2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叶水云
叶水云,女,土家族,1967年出生,祖籍龙山,现居凤凰县沱江镇。
她12岁时跟随其姑婆土家织锦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1983年进入龙山县织锦厂,随同叶玉翠进行土家织锦整理抢救工作,1988年考入凤凰县职业中专美术专业,留校工作至今,多年来为土家织锦传承发展甘于奉献,所创作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南省民族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湖北美术学院以及张仃先生、黄永玉先生收藏,199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2年,被吉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同时,被评定为湖南省十大艺术门类杰出传承人,获湖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杰出成就奖;2006年,被评定为中国织锦工艺美术大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7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代表性承人。
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代娥
刘代娥,女,土家族,1955年12月出生,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人。
她12岁时便跟着祖母彭妹学织锦,长期从事土家织锦的搜集、整理与创新,其生平和作品已入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通鉴•杰出传承人卷》。主要代表作品传统图案织锦、新织锦服装、壁挂等2010年获中国首届非遗博览会展品奖金奖和传承人展示纪念奖,成为湖南省获得的唯一金奖。2007年3月,她被湘西州人民政府认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2007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 “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代表性承人”。
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 罗仕碧
罗仕碧,男,土家族,1931年出生,湖南省永顺县麻岔乡人。
他13岁跟伯父罗玉轩学习五人溜子,由于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学艺不久就能熟练地参加乐班演奏。罗仕碧尤以唢呐见长,他吹奏的唢呐,音色高亢、明亮,特别是循环换气技巧更是运用自如,成为当地的王牌唢呐手。1957年元月,罗仕碧参加全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大会,他演奏的五人溜子《将军令》、《安庆》获优秀节目二等奖,1959年3月进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被评为优秀节目。先后带有弟子罗庭林、罗庭友、曾宪柯、王成照等。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 田隆信
田隆信,男,土家族, 1942年6月11日出生于湖南龙山县坡脚阿木湾。
他从小受到土家族文化的熏陶,5岁学会咚咚喹,8岁学会打溜子,精通土家族语言,擅长演唱、演奏土家族民歌及各种土家民族乐器。他先后搜集了土家族溜子曲牌120多个,表演的打溜子节目先后到波兰、美国等国家演出,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其代表作品有《锦鸡出山》、《毕兹卡的节日》、《岩生佐阿》等。2006年7月他被湘西州委、州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6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2007年3月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打溜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 田仁信
田仁信,男,土家族,1933年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
他从小受到摆手舞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6岁就跟父亲田万发、爷爷田富贵学跳摆手舞。他表演的摆手舞动作古补,原始气息十分浓郁。同时,田仁信也注重对摆手舞的传承,先后带有弟子田朝发、明孔等。1953年他代表湘西州到长沙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1956年9月上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将土家摆手舞首次介绍到全国。2000年,永顺县文化局请他给毕兹卡艺术团演员教摆手舞,使艺术团走出了湘西,使土家族摆手舞得到了推广。2002年,永顺县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举办土家社巴节,田仁信又担任摆手舞领舞参加演出,并接受了凤凰卫视等电视台采访。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摆手舞代表性传承人 张明光
张明光,男,土家族,1938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农车乡农车村。
他从小生长在摆手舞之乡,师从土家梯玛秦恩如先生,掌握了土家族大摆手的全套歌舞内容及其仪式。他多次应邀去长沙、吉首、张家界等地授徒传艺。2005年4月,他被龙山县人民政府聘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年3月,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洪富强
洪富强,男,苗族,1936年出生,湖南省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人。
他9岁时开始跟随其爷爷、婆婆学习苗鼓。他长期生活在苗乡,从小就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苗歌、苗舞、绝技、武术样样都会,对于苗族鼓舞更是情有独钟,花鼓、迎宾鼓、猴儿鼓等传统苗鼓他不仅烂熟于心,而且多年来授艺带徒不遗余力。2003年,经过对苗族“八合拳”的深入研究,将其套路运用到苗鼓当中,他创立了“八合鼓”。“八合鼓”一方面体现了苗族民间舞蹈的轻松、活泼、优美,另一方面还体现了“八合拳”的舒展、刚劲。近年来,经洪富强教传的鼓队有百余支,弟子约3000多人。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苗族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石顺民
石顺民,女,苗族,1943年出生,湖南省吉首市人。
他从小酷爱苗族鼓舞 ,1959年被选送吉首县戏剧学校学习,1961年转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京剧团当演员 。1988年3月任吉首市文化馆苗族鼓舞辅导老师至今。石顺民表演的苗族鼓舞,以湘西苗族人们的生活生产动作为基础,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苗鼓套路和技法,而且把舞蹈技巧动作和传统动作融合在一起,有了较强的技巧性,与传统鼓舞表演相比,内容更加丰富,动作更加优美,节奏感更强,难度更大,观赏性更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代表作有《 庆丰收 》、《 迎宾鼓 》、《 团圆鼓 》等 。1964年12月她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1986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她技压群芳,获得鼓舞表演第一名,被国家体委 、国家民委誉为全国“苗族鼓王”称号。2008年1月被国家文化部,她认定为“湘西苗族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 彭英威
彭英威,男,土家族,生于1933年,湖南省永顺县大坝乡双凤村人。
他三岁就开始跟父辈学演土家族毛古斯,对土家族毛古斯的一整套表演和演出程序了如指掌,1997年在全县“舍巴日”活动中由他领演的毛古斯粗犷豪放、刚劲激昂,让人们领略到远古时代的原始艺术,被称为永顺县土家族毛古斯的掌门人。彭英威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先后带有弟子100余人。2002年,永顺县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举办社巴节,彭英威指导演出了毛古斯,受到专家及学者的好评。2004年,彭英威指导的土家族毛古斯舞,在南昌国际傩文化周演出中获金奖。2006年被永顺县人民政府评为土家族毛古斯传承人。2007年3月被湘西州政府评为为土家族毛古斯舞传承人。2008年1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 向荣
向荣,男,土家族,生于1935年,湖南省泸溪县人。
他从7岁开始就跟随父辈学习辰河高腔,11岁即登台表演,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他成为目前为数不多的通晓辰河戏“全堂故事”的老艺人,人称“戏菩萨”。向荣挖掘整理的《辰河高腔目连全传》,为辰河高腔剧种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1998年他改编、导演的《目连救母》被特邀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和西班牙木偶节演出。退休后,他仍积极为辰河高腔戏剧事业的传承寻找出路,期间整理辰河戏高、昆、低、弹曲牌400余支,各类资料20余篇,为辰河高腔艺术的传承任劳任怨,鞠躬尽瘁。2008年1月,他被国家认定为“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梯玛歌代表性传承人 彭继龙
彭继龙,男、土家族,1949年11月23日出生,湖南省龙山县内溪乡双坪村人,其父彭武庚是家传20多代的老梯玛。
他从小生活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区,深受土家族文化的熏陶,10岁就跟着父亲彭武庚跑堂,15岁时学艺出师。1993年11月他首次参加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表演梯玛歌,1998年签职,正式成为梯玛掌堂师。
长期以来,彭继龙始终不忘向民间艺人学习,搜集和发掘民间文化资料,尤其对梯玛歌研究颇深。彭继龙传承的梯玛歌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古拙、原始,以其独特的形象博得了专家学者及观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龙山县委县政府为彭继龙颁发了龙山县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并评他为“全县优秀民间艺人”。2008年他被命名为“土家族梯玛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梯玛歌国家级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陈千均
陈千均,男、苗族,1943年1月出生,湖南省吉首市丹青镇吉鱼村人。
他从小就受到纯朴的苗歌熏陶,13岁便开始登场唱歌,1964年被吉首市白岩乡新村老歌师陈祖品收为门徒。他歌路甚宽,对不同的山歌苗歌曲调十分熟悉,特别擅长风俗歌、情歌、生活歌等,比兴贴切,通俗易懂,尤其爱巧用双关语,对歌时“见子打子”。陈千均深入生活,积极搜集各类优秀民间歌谣、谚语、故事、笑话等,吸取民间歌谣的营养,再加些提炼,取其精华,形成自己风格,进行广泛传唱,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由陈千均本人演唱,搜集整理的《拦门歌》、《丧葬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先后入选《湘西歌谣大观》、《吉首市民间歌谣集成》。目前他完成了《湘西苗族歌曲分支--仡佬苗歌》的收集、整理工作。1989年他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南分会评为优秀民间艺人,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苗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咚咚喹代表性传承人 严三秀
严三秀,女、土家族,1954年9月出生,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人。
严三秀从小就会演奏咚咚喹,技艺娴熟,享有盛誉,所演奏的“咚咚喹”、“巴列咚”、“呆都哩”、“乃哟乃”、“拉帕克”、“毕取业”、“张打铁”、“米屎颗颗”、“呔呔嘟呔呔”、“唉啰啰”等曲牌,家喻户晓,不少已载入书本,形成教材。严三秀制作的咚咚喹乐器,作为纪念品被许多专家和学者收藏。2008年12月她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土家族咚咚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咚咚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踏虎凿花代表性传承人 邓兴隆
邓兴隆,男、苗族,1949年9月出生,湖南省泸溪县踏虎乡人。
邓兴隆6岁随母亲黄贵兰学凿花,12岁后得到著名凿花大师黄靠天的不断指点,技艺大增。1993年至1997年在泸溪县第二中学职教部任凿花专业教师,培养了大批剪纸人才,在这期间他先后创作了大小凿花作品300余件。主要代表作有《新嫁娘》、《苗山春早》、《百鸟图》等等,其作品被各家博物馆收藏。2000年他被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评定为“剪纸艺术家”,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踏虎凿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凤凰纸扎代表性传承人 聂方俊
聂方俊,男,土家族,人称聂胡子,1931年6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
聂方俊承袭父教,又融汇了凤凰纸扎工艺的众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聂氏纸扎”风格。其纸扎艺术造型依据传统的“形、体、面、色”四字原则,做工十分讲究, “奇、古、丽、轻”和“粗、俗、野、土”艺术特点造就了凤凰纸扎工艺的独特魅力。1994年,他扎制的“太狮少狮”、“鲤鱼跳龙门”等32件作品被湖南美术出版社收入《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美术拾零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20多家专业美术单位藏有他的作品。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他扎制的一条“边城巨龙”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一举夺得金奖并获得全国民间文艺类惟一的奖项--山花奖。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龙年吉祥》有奖明信片“12-5”选中了他扎制的青龙作图案。著名画家黄永玉评价聂方俊的作品是“就造型来看,是全国最好的”。著有论文《论艺在民间》、《探掘、继承、发扬民间传统工艺,为人民生活服务》、《浅谈拓展凤凰纸扎工艺品市场》等,。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凤凰纸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大炮
刘大炮,男,土家族,本名刘贡鑫,1936年出生,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
刘大炮是刘氏蓝印花布第四代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他12岁进染坊学艺,天资聪慧,对染制技艺有独特的感悟能力,16岁便能独撑门面开刘氏染坊,在传统印染的基础上开拓并创新了部分染制技术和构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染技艺。刘氏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有被面、门帘、桌布、窗帘、生活用品及服饰用品、美工作品等,作品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格调朴素高雅,受到著名工艺美术研究学者张仃教授和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高度赞誉,其代表作有《凤戏牧丹》、《凤啄牡丹》、《金鱼戏莲》等等。1985年、1999年他先后赴日本、意大利进行技术交流,曾在北京亚运会期间作为湖南省民间艺人代表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刘大炮染匠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龙米谷
龙米谷,男,苗族,1948年10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人。
他是苗族银饰制作世家第四代传承人,12岁开始学艺,银饰制作技艺娴熟,其作品做工精细、构图别致、创意新颖、款式多样、民族特色鲜明,大部分取材于农村中的自然动植物造型,制作精巧、花色多样,既保留了苗族银饰原始古朴的传统特色技艺,同时又在原始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着十分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其制作的银饰代表作品龙公帽和龙母帽先后多家博物馆收藏;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表演时佩戴部分银饰、CCTV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金奖获得者吴娟参加比赛时所佩戴的部分银器均由其制作。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麻茂庭
麻茂庭,男,苗族, 1954年出生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马鞍山村专职从事银饰手工技艺世家。一家五代人都是专职从事苗族银饰制作的民间手工艺人,家族从事银饰制作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他从小跟父亲麻清文学艺,得到真传。其从事苗族银饰制作已经有32年的历史,精心打造和制作了上万件银饰,其制作的银饰品,构图别致,创意新颖,技艺精湛,既保留了苗族银饰原始古朴的传统特色技艺,同时又在原始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因此,有着十分浓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特色。特别是他打造和制作的苗族银饰银凤冠、银花帽、银披肩,在原有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饰件的加工和创新,使银凤冠等银饰件更加显得艳丽与华贵,深受广大苗族群众的喜爱。2009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 彭祖秀
彭祖秀,女,土家族,1931年1月出生,湖南省古丈县断龙山乡报吾列村人。
她从小师承外婆、母亲等前辈哭嫁歌艺人,耳濡目染、口口相传、熟记于心。14岁时常随母亲帮人哭嫁;18岁时,她利用自己的天资聪慧,综合了前辈演唱的各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她的哭嫁歌唱词情真意切,不扭捏作态,把骨肉之情、孝敬双新、和睦乡邻等传统美德作为哭嫁歌的主要内容,于教寓理,文学性很强。在演唱过程中,全部采用原始的土家语演唱风格,几十年来,为邻户邻村邻乡邻县的出嫁女帮唱和主唱了300多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哭嫁歌手艺人。 彭祖秀演唱的哭嫁强调16字诀:“以哭为歌、以歌言情、以情催声、以声感人”。注重语言的天然质朴、品语入诗,常用生活中的细小情节、抒发情感,由此及彼,语多重迭,调多反复,强调情感效果。大多即兴演唱,但结构严谨完整,段落清晰,意思表达通俗易懂、往往给人声泪俱下的感人场面。先后传习、授徒280多人。2012年12月,她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哭嫁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传承人 彭南京
彭南京,男,土家族,1942年6月出生于湖南省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
他自13岁起就开始学习、表演和传承毛古斯舞,现已从事土家族毛古斯舞的表演和传承达56年之久。彭南京对祖传的“毛古斯”舞蹈技艺情有独钟,深得真传,在传承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彭南京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毛古斯舞的学习、研究和传承,先后授徒彭继金、彭南成、彭南勇、彭英华、彭彩云,继而扩大到有32名村民参加的“毛古斯”表演队,靛房镇九年制学校建立土家族毛古斯舞、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咚咚喹传习所以后,他在学校长年给学生们传授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2012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代表性传承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人   彭善尧
彭善尧,男,土家族,1940年7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泽家镇沙斗湖村。
他自幼跟随师傅学习土家族吊脚楼建造技艺,20岁便独自掌墨。他独立设计修建出的吊脚楼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美观大方。他常被各村寨和周边风景名胜区请去修建吊脚楼,曾在湖南湘西、张家界、湖北恩施、重庆秀山、贵州松桃等地修建数百栋吊脚楼,让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的民族符号被广泛传播。彭善尧设计建造的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平地起式”,每种样式吊脚楼的建造都体现了他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意向。主要作品有:张家界土家族风情园吊脚楼群、老院子、荷花园吊脚楼群、立公桥吊脚楼,湖北恩施土家风情园吊脚楼群。2012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苗医药(癫痫症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龙玉年
龙玉年,男,苗族,1936年10月生,现年76岁,湖南省凤凰县柳薄乡米坨村人,初小文化,是龙家医疗技艺的第十三代传人。
他13岁起跟随父亲学医,行医至今已60余年。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苗族医疗技术的医疗理论、药性理论,经过长期的临床治疗积累,科学地把疾病分为36症72疾,囊括外科、内科、骨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龙玉年治疗疾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症下药,方法多样,分药物治疗法、推拿疗法、火针疗法、针挑疗法、巫医疗法等。其药方配伍,以手抓确定剂量,治同样的病,视年龄、体量、性别适可而止。龙玉平医德高尚,治病不分尊卑贵贱、亲疏,有求必应,治病耐心谨慎,一丝不苟。龙玉年已收徒授业20余人,已确定龙玉昌、龙玉山为龙氏医技的十五代传承人,其中龙玉山还因医技精堪被评聘为主任医师并任凤凰县中医院院长。 2012年12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苗医药(癫痫症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 www.xxz.gov.cn    责任编辑:州电子政务办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中心(州电子政务办)

地址: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北路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