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中国 最后一       钱穆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big5.huaxia.com/zhwh/whrd/2010/09/2072322.html 在 2017-07-05 09:40:4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首页新闻评论台湾两岸军事台商健康文化旅游视频资料周刊社区专题艺购
文化资讯文化观察文化人物考古发现古今杂谈文史知识文明探源申遗·保护文物收藏悦读

    钱穆传略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学文学院院长。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生平年表

    成就

    钱穆是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的一个学者。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提出,先秦时期,儒、墨二家是后来诸子各派的发端,由此分源别派,旁通四达,互相中国古代文化的源流。

    他在儒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突出,如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世传说亦不可轻信。又如对晚清今文经学家如谬平、康有为等认定刘歆伪造古文经一呈,钱穆撰《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定了今文经学家的观点,了结了晚清道咸以来的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公案,在北方学术界一举成名。此外,钱穆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之学、对清代学术尤其是乾嘉学派等,都有很深的研究。>>>>

    探寻钱穆思想足迹

    钱穆重视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予其以高度评价,他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钱穆著述年表

   《国史纲》引论   《人生十论》简介与节录

    中外学者对钱穆的评价

    生平事迹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曾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师。其《国史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也使我们今天得以拨开时间的迷雾,在岭南的文化版图上寻找这样一文化宗师的身影。>>>>

    仅接受中学教育 靠自学成材

    1904年,钱穆与长兄钱挚一道考入无锡荡口果育学校,开始了小学四年的读书生活。果育学校,是清末无锡乡间一所新式小学。清末民初,无锡以重视教育享誉全国,和与它邻近的南通并称为“全国两模范教育县”。

    当时教体操的老师是21岁的钱伯圭。钱伯圭与钱穆同族,是离七房桥不远的鸿声堣H。他有两个儿子,后来都成了鼎鼎有名的科学家,一个是金属物理学家钱临照,一个是工程力学家钱令希。有一天,钱伯圭摸著钱穆的手问他: “听说你能读《三国演义》?”钱穆答道: “读过。”钱伯圭借此教诲学生道: “这种书以后不要再读。此书一开首就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之类的话,这是中国历史走错了路,故有此态。如今欧洲英、法各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以后应该向他们学习。”

    钱伯圭的这番话对年仅10岁的钱穆来说不啻如巨雷轰顶,给他以极的震动,从而引发出他毕生的治学宗旨和一生的终极关怀: 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强劲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究竟将何去何从? 十年半的乡教生涯

    1911年10月10日夜,湖北武昌爆发了反清的武装起义,由于时局混乱,学校宣布解散,校方下令全体师生、仆役全部离校。钱穆投军不成,又遇学校关门,无奈结束了求学生涯。

    钱穆辍学后,自此再也没有进入学校读书,这对于以进入北京学、中央学这样的著名学府作为目标的钱穆来说,实在是一个无奈的选择。他18岁便为人师,在乡间中冥思苦学,自行摸索为学的路径,完全靠自学苦读在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不过成名后的钱穆并不希望青年学子以他为榜样,走自学成才之路。 >>>>

    顾颉刚慧眼荐才 走上北讲台

    钱穆最高的文凭仅为高中(尚未毕业),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1930年,因顾颉刚的鼎力相荐,才使他离开乡间,北上燕京学,开始任国文系讲师。

    钱穆入燕京学之初,人地生疏,顾颉刚为其接洽一切。在顾颉刚的陪同下,他拜见了校长吴雷川,又同去郭绍虞家拜访。1931年夏天,钱穆在苏州西花桥巷28号的家中得到北京学寄来的聘书。这年9月,他携眷奉母北上,任北京学历史系副教授,比燕京学国文系讲师提升了一级。

    钱穆在北京学历史系讲中国上古史。按一般规定,中国古代史应从唐尧、虞舜、夏禹、商周讲起,但钱穆讲授并不是这样。>>>>

    “北胡南钱”

    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两“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思想家,一是梁启超,一就是胡适。钱穆在苏州时,就曾与到苏州中学作学术演讲的胡适见过一面。当时胡适是他时时充满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学人。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有不少得益于胡氏的启发。而胡适对钱氏也“尊重有加”。钱穆在北史学系讲中国上古史(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可去问钱穆,不要再问他。

    有一天,司徒雷登在临湖轩设宴招待新任教师,问家到校印象。钱穆在宴会上直抒己见,以前听说燕中国教会学中最中国化的,内心很羡慕。来到学校后一看,觉得不以为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这是什么意思?所谓“中国化”又体现在哪?应该改成中国名称才是。事后,燕京学特开校务会议,讨论这一意见。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钱穆在北讲授通史课,事实性强,不骋空论,有据有识,简要精到,并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在北,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

    抗战时期 辗转西南联铸就辉煌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进攻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还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28日,驻守北平的29军宋哲元部撤离,不久北平城便落入敌手。

    北平沦陷后,北京学老教授孟心史忧愤成疾,住进北平协和医院。钱穆到医院看望老友后,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与汤用彤、贺麟一起同行南下,开始了“抗战”时期流转西南的学术生涯。

    国难当头,客居他乡,既激发了学者们的民族意识和著述灵感,同时也为他们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提供了相逢的环境和条件。这么多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都住在一栋楼堙A朝夕相处,切磋问学,的确是他们居北平时所未曾有的。

    与傅斯年分道扬镳>>>> 

    1938年秋后,钱穆除回昆明上课外,其他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撰写《国史纲》。《国史纲》是钱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作,是一部享有盛誉、影响甚中国通史著作。这部书的写作还是由他西南联的同事陈梦家两夕话促成。《国史纲》是民国时期有重影响的中国通史著作。《国史纲》出版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全国学用书,风行全国。1949年后,该书在陆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但却在台湾、香港、南洋等地被定为学历史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香江兴学 振兴国学

    1949年6月,钱穆随华侨学迁往香港。入港后,看到许多从陆来港的青年失业失学,无依无靠,踯躅街头,心有感触。于是萌发了在港创办学校,为青年提供求学机会的念头。

    钱穆客居香江兴学,为香港培养了批人才,尤以研究国史的人才为多。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的余英时,便是钱穆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钱穆讲学六十余年,其中最为艰苦也最著精神的一段,就是他在香港创办并主持新亚书院时期,这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办学时期。

    定居台湾 魂归故里

    钱穆:要做一个现代中国的“

    钱穆晚年对他一生著述曾做过这样的总结: “我一辈子写书写文章,体内容,主要不外乎三项原则。一是文化传统;二是国民性,亦即民族性;三是历史实证。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民族性,可以拿中国历史来看,历史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钱穆毕生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在文化认同危机十分严重的时代堙A在全盘反传统的西化潮流中,他孜孜不倦地向国人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为民族文化的生命培植元气,目的在于想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寻找一条路径。钱穆所提出的解决现代中国问题的方案,其实就是所谓的“文化救国”。他曾多次指出,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民族之前途,其唯一得救之希望,“应在其自己文化之复兴”。因此他把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视为一个时代的元气和灵魂,希望用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来为民族文化的生命培植元气,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指明一条路径。

    “做一个现代中国”,这才是钱穆的理想和志业所在,它既是钱氏人生理想的真实流露,又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

    钱穆是立足于中国文化而对世界文化有杰出贡献的学问家。季羡林一再称扬钱穆:“对国学研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涉猎方面极广,但以中国古代思想史为轴心,因此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在他那些小小长长短短的著述中,很多地方都谈到了‘天人合一’”,“一个像钱宾四(即钱穆)先生这样的国学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

    钱穆的晚年:在台湾仍具有高度声望

    钱穆晚年数度轻微中风,不适宜出国旅行,因此殷切期盼在清华学教书的女儿钱易能去台探望。但台湾方面对何时开放陆亲属赴台探亲奔丧迟迟没有下文。1987年底先有梁实秋之丧,长女梁文茜不得其门而入的遗憾,钱穆看在眼堙C他清楚自己的健康日益恶化,却更怕流言伤人,妻俩既伤心又无奈。

所幸梁实秋之丧和钱穆之愿获得广民众同情,形成强的社会压力,台湾当局火速于1988年11月公布探亲奔丧办法,以解民怨。办法公布时,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学术访问的钱易,当月即申请赴台,成为两岸分隔40年来第一赴台探亲的陆人

能和女儿在外双溪共聚天伦,让钱穆激动而欣慰。只是当年迈的钱穆听到女儿细数家乡景色的变迁,不由得黯然地说:“此生恐怕是回不去了。”>>>>

    一代宗师钱穆谢世

    钱穆晚年也有不顺心的事。1988年钱穆患重病,两月不能起床,不能正常进食。在清华学环境工程系任教的长女钱易,这时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德福特工业学从事研究工作。闻父病重,心急如焚。11月初获准入台探父。钱易在台一月,与父亲同享难得的天伦团聚。然而这次亲人团聚,也被某些人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第二件事是“素书楼风波”。1967年,钱穆决定定居台湾,拟在台北外双溪择地建一新居。蒋介石闻之,特命阳明山管理处划一地依钱人设计的图样建造,建成后取名为“素书楼”。1988年5月,台北市“议员”周伯伦、“立法委员”陈水扁指责素书楼“既无租约,又不付租”,是“非法占用公产”,要求收回。1990年5月,台湾政界再起争斗,台北市“议会”的一些“议员”抨击素书楼为“非法修建”,要“限期收回”。

    1990年8月30日上午9点15分,在“亚伯”台风的漫天风雨中,钱穆在台北杭州南路寓所妫L疾而终,平静、安详地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一代师谢世,隐入历史,享年96岁。>>>>

    钱穆的逝世象徵著传统国学的终结

    钱穆以史学成名,但他的学问又不仅为史学所限,其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可以说是集传统国学于一身,是20世纪中国国学界少有的一“通儒”。当今的学科类深受西方的影响,分类愈来愈趋于专门化,像他这样学贯四部、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愈来愈少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钱穆的逝世的确象徵著一个时代的结束,即传统国学的终结。钱门弟子逯耀东闻乃师去世,发出“绝了,绝了,四部之学从此绝了”的感叹,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个人在一个百年的岁月媬W自拥有九十六个属于自己的生命年轮,并在漫长而持续的读书、教书、著书之中渐成一道历史风景、一座文化坐标、一桢世纪背影,这是十分罕见的。

这个人,如果放在生活的户口本上去检索,他叫钱穆,中学文凭,西元1895年7月30日,在晚清光绪王朝的沉闷酷暑中,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叫七房桥的小乡村;如果走进当代学术的牌坊堨h拜谒,他居于牌坊的醒目置,上书一代儒宗、历史学家钱穆先生。>>>>

    趣闻逸事

 

      钱穆人胡美琦                    钱穆送别侄子钱伟长(右一)留学美国

    国学世家,流芳两岸

    当记者来到钱穆的故乡--江苏无锡七房桥村时,却无人知晓撒骨灰之事,也不知是否有墓地。只不过,一提起“一门六院”(钱穆、钱伟长、钱易、钱俊瑞、钱临照、钱令希),当地人立即兴奋起来。

沿著太湖,记者从无锡寻访到苏州,终于在钱穆次子钱行的家中,找到了答案。“家父墓地就在苏州西山,并非是撒骨灰于太湖,而是永远守望著太湖。家父对家乡的感情,伴随了他漂泊的一生。”

    1895年,钱穆出生于七房堛漯攭苤X-“五世同堂”之家。无锡钱氏有条家规:良田十万亩,每房儿子,均可分得一万亩;有了孙辈,则从各房儿子的土地埵A分,代代沿袭。如此一来,人丁兴旺的长房,土地就越分越薄。到钱穆的父亲钱承沛时,“五世同堂”之家已日益贫寒。在钱穆的记忆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