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少数民族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urumqi.gov.cn/zjsf2/mcwh/166899.htm 在 2019-08-22 11:50:4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主要民族 - 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1. 首页
  2. 市情
  3. 民族文化
  4. 正文

主要民族

【字体:

 

主要民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可追溯到公元前3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维吾尔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先民。大多数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是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基本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和诺鲁孜节。食用清真食品,常吃的有烤馕、拉面、炒面、抓饭、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在冶金、雕玉、纺织、酿酒和皮革加工等传统手工业方面有一定成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发展“巴扎”(集市)的贸易形式。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维吾尔族315 017人。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公元前就活跃于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哈萨克族族源主要有古代的乌孙、康、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乌孙被认为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题部落,到15纪末,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有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内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用舞蹈来表达喜怒哀乐。传统娱乐活动主要包括有刁羊、赛马、姑娘追和摔跤等。食用清真食品,以肉、奶、茶、面等食品为主,擅长制作奶制品,马奶酒是聚会必不可少的饮品。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哈萨克族66 958人。

【回族】  回族是以中亚西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纪来华经商留的穆斯林“藩客”后裔,公元13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西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信仰伊斯兰教。通用汉语言文文学,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保留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喜欢唱“花儿”。食清真食品。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回族250 933人。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等。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柯尔克孜族使用柯尔克孜语,其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或萨满教。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可译为“四十个姑娘”、“四十个部落”或“草原人”。过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圣纪节。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柯尔克孜族1 848人。

【蒙古族】 蒙古族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13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使用胡都木蒙古文。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亦称“白节”或“白月”。7月、8月间举行“那达慕”大会。蒙古族能歌善舞。以肉、奶为主要食品,酷爱饮用砖茶煮奶茶,马奶酒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之一,传统的吃法有“手抓肉”、“烤全羊”。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蒙古族9 719人。

【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8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000多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至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屯垦戍边。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过春节、端午节及本民族的抹黑节和西迁节。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锡伯族5 323人。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18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19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迁入新疆北部地区。俄罗斯族使用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多信仰东正教。传统节日为圣诞节。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俄罗斯族3 559人。

【塔吉克族】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可译为“王冠”。17纪后期到19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多数人兼通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除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的动作。喜食乳制品和肉食。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塔吉克族344人。

【乌孜别克族】 源于14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纪,金帐汗国解体。住在撤马尔罕、花剌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繁衍生息,形成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也通用维吾尔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过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乌孜别克族1 964人。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 “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主要集中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1920年代和30年代及以后陆续从喀山、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徙来。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年轻人一般都使用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塔塔尔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仰伊斯兰教。过伊斯兰教规定的宗教节日。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塔塔尔族1 010人。

【满族】 满族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本民族语言,但大都习用汉语。曾信仰萨满教,节日与汉族相近,正月二十五过“添仓节”。新疆的满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满族10 419人。

【达斡尔族】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由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西北边境城镇,一部分达斡尔人定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人大多信仰萨满教,少数信仰喇嘛教。过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达斡尔族583人。

(杨 刚)

相关资料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包括汉族在内,新疆主要有13个民族,共433.13万人,由于这13个民族在新疆住时间较长,故被称为新疆的主要民族。

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婚俗】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婚姻多在本民族内缔结,一般限制与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对妇女尤为严格。对离婚、再婚比较宽容。婚礼隆重、热烈,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家举行尼卡”(证婚)仪式,由阿訇诵经。下午新郎一路歌舞迎娶新娘。晚上举行麦西来甫,以歌舞庆贺。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缔结婚姻时先举行说亲仪式,之后双方缔结婚约。选定吉日,由男方父母带上一匹马和礼品到女方家定亲,之后举行登门仪式。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新娘家请一位年长有声望的老人为新娘做“巴塔”(祝福之意),新郎带着伴郎及好友到女方家参加喜筵。举行出嫁仪式时,新娘由兄弟扶上马,带上嫁妆,蒙上红盖头,由母亲和嫂子陪伴送到婆家。当离男方家有一定距离时,新娘下马由两个伴娘在新娘的前面拉起一块长约两米的红布,缓缓向前。随后进行赛马、刁羊、“姑娘追”等活动。歌舞通宵达旦以示祝福。

 回 族 回族实行有限开放的婚姻制度。通常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媒,确认婚姻后择期订婚。届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订婚聘礼。下聘日,男方要宴请媒人和亲朋,以示庆贺和致谢。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过大礼。婚礼上阿訇念尼卡罕(证婚的仪式),求真主将幸福恩赐给他们,男女双方念“清真言”,阿訇将红枣、花生、糖块抛向新郎新娘及贺喜的人们,连抛三次。婚礼一般不在斋月和星期二举行,多选在星期五举行婚礼。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向男方客人身上撒面粉,表示同意亲事。结婚仪式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刁羊”游戏,随后被新娘家的女眷们迎入。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第二天,举办赛马、刁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晚上,新娘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第三天,新娘带着嫁妆,随新郎回到婆家。

蒙古族 蒙古族人在八月谈婚论嫁。小伙子父母委托媒人,择吉日带儿子去姑娘家说亲。冬天举行婚礼。婚礼时,新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接亲的队伍同送亲的队伍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接亲的队伍到家后重偕新郎的父母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向父母、主婚人、来宾行礼并敬酒。众人唱敬酒歌,跳起舞,一直到天亮。

锡伯族 锡伯族本姓禁止通婚。婚礼前,女方要请“送亲婆”,男方要请“娶亲婆”。抢婚是锡伯族缔结婚姻的古老方式。 几个男青年同时想娶一位姑娘为妻子时,采取抢亲。女子被抢到男家,征得女方同意便立即招待亲友,举行婚礼。男方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男方将聘礼送给女方家中,婚事便告结束。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婚事大多经过自由恋爱而成婚,也有经提亲而成婚的。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新郎和新娘互戴结婚戒指。结婚仪式结束后,举行婚宴,婚宴后跳交际舞和踢踏舞。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本民族内选择配偶,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先举行订婚仪式。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在自己家中邀请一年内家中发生不幸丧事的人,将手鼓和烟放在他们面前,请他们擦去悲痛的泪为新人祝福,他们敲响手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男女双方在家中接待客人,举行歌舞、赛马、刁羊活动。第三天新郎骑马与青年组成的马队一路歌舞、刁羊来到女方家。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由宗教人士“海里派”(本村宗教领袖)主持仪式诵经祈祷,“拜德汗“(男女认定婚姻之父)端过一碗盐水,新人各喝一口,再吃点肉和馕象征将开始新生活。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结婚典礼3个阶段。结婚典礼晚上在女方家举行。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与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 (“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婚礼仪式之后,新娘随新郎去男方家。新娘被娶来后,举行“搬新娘”(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回到娘家)仪式。新郎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当新郎“赎回”新娘时,男家在院中点燃一堆火,新娘绕火走一周,踏着白布进入新房,以示结束姑娘时代。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媒人登门求亲,女方家长允诺,男方向女方下聘礼,下过聘礼,即算订婚。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夕阳西下时,新郎要送礼物,然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才正式“嫁”过去。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婆家举行宴会、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后,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一个时期后才回到男家。

满族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又融合汉民族的风俗礼节。 婚礼要经过订婚、放定。举行婚礼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在洞房门前的地上放一火盆,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新娘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从上面跨过去。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婚俗,订婚后男方要择吉日过礼,即送“察恩特”(彩礼)。女方家则要摆设察恩特宴,姑娘要躲起来,未婚夫要正式认亲。老人赠给女婿钱搭子等礼物。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家后,未进门,便先敬“进门盅”,进屋后又要设“接风酒”,第二天,送亲人准备回程时,要“偷”走几个酒杯、碗碟,以捉弄新郎。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

少数民族节庆娱乐】

   赛马 新疆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和维吾尔等民族,都喜爱赛马,尤其是哈萨克牧民。赛马和兵役制度相结合,成为元、明、清时国家的一项制度。那时的赛马运动还是贵族的娱乐项目之一,一般在节庆日举行。之后,这项娱乐活动有了很大发展,盛大节日里,常举行群众性的赛马大会。优胜的马匹被誉为“拜盖阿特”(最好的马),优秀的骑手则受到奖赏。近年来,赛马又增添许多新项目:障碍赛马、越野赛马、马球、马上射击、劈剌、盛装舞步赛以及马车驾驭赛等。

   刁羊   刁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对抗性强、争夺剧烈的运动。刁羊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方式。主持人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处,叼到羊先到达终点的为胜方。获胜者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为“幸福肉”。
   
姑娘追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方式,在夏秋季节举行。活动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排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情,则会鞭下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身,或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
   
达瓦孜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达瓦孜起源于神话传说,现在的高空走绳,已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表演者手持长杆,不系保险带,在唢呐、羯鼓声中表演,做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踩碟走绳、飞身跳绳等惊险动作。1997622日,第六代达瓦孜传人阿迪力成功地在钢丝绳上走过三峡,打破了科克伦创造的吉尼斯界纪录。

少数民族歌舞】

   阿肯弹唱    哈萨克族人每年夏秋季节举办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辨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表达哈萨克人的豪迈性格。
   
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称“麦西来甫”。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数不限,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表演杂技魔术,跳舞娱乐。麦西来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喀什、伊犁地区有同行间轮流的麦西来甫、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来甫等。麦盖提县还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娶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道歉麦西来甫。
     
木卡姆    渊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都他尔等。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刀郎舞 刀郎舞是一种以狩猎活动贯穿始终、迥异于其他舞蹈的大型民间舞蹈。分且克提卖(跟踪猎物)、塞乃姆(围猎搏斗)、塞尼开斯提(狩猎告捷)、色里玛(喜庆胜利)四大段,表现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敢。

[少数民族部分节庆日]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伊斯兰教历每年1210日举行,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宰牲,它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肉孜节 肉孜节也叫斋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节日。伊斯兰教历101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穆斯林在斋月(伊斯兰教历)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节日清晨在清真寺做礼拜,礼拜后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22日前后)。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的日子。纪念活动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举行尔麦里会(善事宴会)。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庆。那达慕意为娱乐或游戏。每年78月举行摔跤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活动,还有赛马、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大型那达慕大会有数万人参加,现在那达慕大会还增加物资交流、贸易等内容。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人们用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保佑百姓平安。见到老年人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也叫“四一八节”,又叫怀亲节。要在寺庙内供灶、杀猪、高梁米饭,每户当家人去聚餐。

巴罗提灯节 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巴罗提在伊斯兰历8月的头两天举行。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添仓节  添仓节是满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家家讲究煮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二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杨 刚)

责任编辑 关彦榕

开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主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30号 新ICP备0500190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6501000002


  1. 首页
  2. 市情
  3. 民族文化
  4. 正文

主要民族


 

主要民族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新疆主体民族。“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可追溯到公元前3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维吾尔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回鹘就是维吾尔族的先民。大多数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是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基本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和诺鲁孜节。食用清真食品,常吃的有烤馕、拉面、炒面、抓饭、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在冶金、雕玉、纺织、酿酒和皮革加工等传统手工业方面有一定成就。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发展“巴扎”(集市)的贸易形式。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维吾尔族315 017人。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公元前就活跃于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赛克湖一带。哈萨克族族源主要有古代的乌孙、康、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乌孙被认为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题部落,到15纪末,哈萨克民族最终形成。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兰教。有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内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用舞蹈来表达喜怒哀乐。传统娱乐活动主要包括有刁羊、赛马、姑娘追和摔跤等。食用清真食品,以肉、奶、茶、面等食品为主,擅长制作奶制品,马奶酒是聚会必不可少的饮品。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哈萨克族66 958人。

【回族】  回族是以中亚西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纪来华经商留的穆斯林“藩客”后裔,公元13纪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时期以各种身份从波斯、中亚西亚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签发或自愿东来的各族穆斯林回回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分别吸收所在地区的汉、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员。信仰伊斯兰教。通用汉语言文文学,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保留有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传统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喜欢唱“花儿”。食清真食品。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回族250 933人。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史称“鬲昆”、“坚昆”等。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先民就住在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后来逐渐向西南迁至天山地区,并与当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柯尔克孜族使用柯尔克孜语,其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或萨满教。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可译为“四十个姑娘”、“四十个部落”或“草原人”。过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圣纪节。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柯尔克孜族1 848人。

【蒙古族】 蒙古族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13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使用胡都木蒙古文。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亦称“白节”或“白月”。7月、8月间举行“那达慕”大会。蒙古族能歌善舞。以肉、奶为主要食品,酷爱饮用砖茶煮奶茶,马奶酒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之一,传统的吃法有“手抓肉”、“烤全羊”。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蒙古族9 719人。

【锡伯族】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8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000多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至新疆的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屯垦戍边。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过春节、端午节及本民族的抹黑节和西迁节。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锡伯族5 323人。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18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19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迁入新疆北部地区。俄罗斯族使用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多信仰东正教。传统节日为圣诞节。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俄罗斯族3 559人。

【塔吉克族】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可译为“王冠”。17纪后期到19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多数人兼通维吾尔语。信仰伊斯兰教。除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外,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塔吉克族能歌善舞,舞蹈多模拟雄鹰的动作。喜食乳制品和肉食。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塔吉克族344人。

【乌孜别克族】 源于14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纪,金帐汗国解体。住在撤马尔罕、花剌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繁衍生息,形成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也通用维吾尔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过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乌孜别克族1 964人。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或称塔塔尔人、鞑靼人。 “塔塔尔”是“鞑靼”的音译之一。主要集中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1920年代和30年代及以后陆续从喀山、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徙来。塔塔尔族使用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尔语外,年轻人一般都使用哈萨克语或维吾尔语。塔塔尔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多信仰伊斯兰教。过伊斯兰教规定的宗教节日。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塔塔尔族1 010人。

【满族】 满族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本民族语言,但大都习用汉语。曾信仰萨满教,节日与汉族相近,正月二十五过“添仓节”。新疆的满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满族10 419人。

【达斡尔族】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由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西北边境城镇,一部分达斡尔人定新疆塔城。达斡尔族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人大多信仰萨满教,少数信仰喇嘛教。过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至2010年末,乌鲁木齐市有达斡尔族583人。

(杨 刚)

相关资料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包括汉族在内,新疆主要有13个民族,共433.13万人,由于这13个民族在新疆住时间较长,故被称为新疆的主要民族。

民俗风情

【少数民族婚俗】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婚姻多在本民族内缔结,一般限制与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对妇女尤为严格。对离婚、再婚比较宽容。婚礼隆重、热烈,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家举行尼卡”(证婚)仪式,由阿訇诵经。下午新郎一路歌舞迎娶新娘。晚上举行麦西来甫,以歌舞庆贺。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缔结婚姻时先举行说亲仪式,之后双方缔结婚约。选定吉日,由男方父母带上一匹马和礼品到女方家定亲,之后举行登门仪式。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新娘家请一位年长有声望的老人为新娘做“巴塔”(祝福之意),新郎带着伴郎及好友到女方家参加喜筵。举行出嫁仪式时,新娘由兄弟扶上马,带上嫁妆,蒙上红盖头,由母亲和嫂子陪伴送到婆家。当离男方家有一定距离时,新娘下马由两个伴娘在新娘的前面拉起一块长约两米的红布,缓缓向前。随后进行赛马、刁羊、“姑娘追”等活动。歌舞通宵达旦以示祝福。

 回 族 回族实行有限开放的婚姻制度。通常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媒,确认婚姻后择期订婚。届时,男方要给女方送订婚聘礼。下聘日,男方要宴请媒人和亲朋,以示庆贺和致谢。婚礼前一天,男女双方过大礼。婚礼上阿訇念尼卡罕(证婚的仪式),求真主将幸福恩赐给他们,男女双方念“清真言”,阿訇将红枣、花生、糖块抛向新郎新娘及贺喜的人们,连抛三次。婚礼一般不在斋月和星期二举行,多选在星期五举行婚礼。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分订婚和结婚两个步骤。在订婚时,男方用一匹马驮着礼物前往女家,马头上要扎一块洁白的棉花,以示订婚。女方向男方客人身上撒面粉,表示同意亲事。结婚仪式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仪式主要在女家进行,第一天,新郎在父母、亲友陪同下,带着礼品前往新娘家,临近新娘家时,举行“刁羊”游戏,随后被新娘家的女眷们迎入。阿訇主持典礼,念“尼卡罕”(结婚证词)。第二天,举办赛马、刁羊、摔跤等活动,以示祝贺。晚上,新娘到嫂子家与新郎见面。第三天,新娘带着嫁妆,随新郎回到婆家。

蒙古族 蒙古族人在八月谈婚论嫁。小伙子父母委托媒人,择吉日带儿子去姑娘家说亲。冬天举行婚礼。婚礼时,新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接亲的队伍同送亲的队伍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接亲的队伍到家后重偕新郎的父母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向父母、主婚人、来宾行礼并敬酒。众人唱敬酒歌,跳起舞,一直到天亮。

锡伯族 锡伯族本姓禁止通婚。婚礼前,女方要请“送亲婆”,男方要请“娶亲婆”。抢婚是锡伯族缔结婚姻的古老方式。 几个男青年同时想娶一位姑娘为妻子时,采取抢亲。女子被抢到男家,征得女方同意便立即招待亲友,举行婚礼。男方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男方将聘礼送给女方家中,婚事便告结束。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婚事大多经过自由恋爱而成婚,也有经提亲而成婚的。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新郎和新娘互戴结婚戒指。结婚仪式结束后,举行婚宴,婚宴后跳交际舞和踢踏舞。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本民族内选择配偶,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先举行订婚仪式。婚礼举行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在自己家中邀请一年内家中发生不幸丧事的人,将手鼓和烟放在他们面前,请他们擦去悲痛的泪为新人祝福,他们敲响手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男女双方在家中接待客人,举行歌舞、赛马、刁羊活动。第三天新郎骑马与青年组成的马队一路歌舞、刁羊来到女方家。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由宗教人士“海里派”(本村宗教领袖)主持仪式诵经祈祷,“拜德汗“(男女认定婚姻之父)端过一碗盐水,新人各喝一口,再吃点肉和馕象征将开始新生活。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结婚典礼3个阶段。结婚典礼晚上在女方家举行。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与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 (“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婚礼仪式之后,新娘随新郎去男方家。新娘被娶来后,举行“搬新娘”(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回到娘家)仪式。新郎带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当新郎“赎回”新娘时,男家在院中点燃一堆火,新娘绕火走一周,踏着白布进入新房,以示结束姑娘时代。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婚俗是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媒人登门求亲,女方家长允诺,男方向女方下聘礼,下过聘礼,即算订婚。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夕阳西下时,新郎要送礼物,然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才正式“嫁”过去。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婆家举行宴会、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后,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一个时期后才回到男家。

满族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的特点,又融合汉民族的风俗礼节。 婚礼要经过订婚、放定。举行婚礼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在洞房门前的地上放一火盆,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新娘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从上面跨过去。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婚俗,订婚后男方要择吉日过礼,即送“察恩特”(彩礼)。女方家则要摆设察恩特宴,姑娘要躲起来,未婚夫要正式认亲。老人赠给女婿钱搭子等礼物。送亲人陪护着新娘到达男家后,未进门,便先敬“进门盅”,进屋后又要设“接风酒”,第二天,送亲人准备回程时,要“偷”走几个酒杯、碗碟,以捉弄新郎。待新郎带酒追来,才肯归还。

【少数民族节庆娱乐】

   赛马 新疆的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和维吾尔等民族,都喜爱赛马,尤其是哈萨克牧民。赛马和兵役制度相结合,成为元、明、清时国家的一项制度。那时的赛马运动还是贵族的娱乐项目之一,一般在节庆日举行。之后,这项娱乐活动有了很大发展,盛大节日里,常举行群众性的赛马大会。优胜的马匹被誉为“拜盖阿特”(最好的马),优秀的骑手则受到奖赏。近年来,赛马又增添许多新项目:障碍赛马、越野赛马、马球、马上射击、劈剌、盛装舞步赛以及马车驾驭赛等。

   刁羊   刁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对抗性强、争夺剧烈的运动。刁羊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方式。主持人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处,叼到羊先到达终点的为胜方。获胜者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为“幸福肉”。
   
姑娘追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方式,在夏秋季节举行。活动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排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情,则会鞭下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身,或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
   
达瓦孜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达瓦孜起源于神话传说,现在的高空走绳,已兼有体育和杂技的双重特点。表演者手持长杆,不系保险带,在唢呐、羯鼓声中表演,做侧身走绳、蒙眼走绳、倒立走绳、踩碟走绳、飞身跳绳等惊险动作。1997622日,第六代达瓦孜传人阿迪力成功地在钢丝绳上走过三峡,打破了科克伦创造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少数民族歌舞】

   阿肯弹唱    哈萨克族人每年夏秋季节举办阿肯弹唱会。阿肯弹唱有两种形式:一是阿肯怀抱冬不拉自弹自唱,这种弹唱多是演唱传统的叙事长诗和民歌;二是对唱,有两人对唱,也有多人对唱。对唱的特点是即兴创作,具有赛歌的性质,把雄辨和唱诗结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气息,又生动活泼。内容大致可分为颂歌、哀怨歌、情歌、习俗歌、诙谐歌五大类。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表达哈萨克人的豪迈性格。
   
麦西来甫    维吾尔族以歌舞和民间娱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称“麦西来甫”。参加麦西来甫的人数不限,人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表演杂技魔术,跳舞娱乐。麦西来甫因地区不同,举行的内容、形式和规模都有差异。喀什、伊犁地区有同行间轮流的麦西来甫、季节性野游麦西来甫、少女少妇举行的麦西来甫等。麦盖提县还有节日麦西来甫、婚娶麦西来甫、邀请麦西来甫、道歉麦西来甫。
     
木卡姆    渊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为木卡姆伴奏的乐器有沙塔尔、弹拨尔、热瓦甫、手鼓、都他尔等。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一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属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刀郎舞 刀郎舞是一种以狩猎活动贯穿始终、迥异于其他舞蹈的大型民间舞蹈。分且克提卖(跟踪猎物)、塞乃姆(围猎搏斗)、塞尼开斯提(狩猎告捷)、色里玛(喜庆胜利)四大段,表现古代刀郎人在原始森林中与大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敢。

[少数民族部分节庆日]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叫宰牲节,伊斯兰教历每年1210日举行,是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古尔邦是阿拉伯语,意为宰牲,它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肉孜节 肉孜节也叫斋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回、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节日。伊斯兰教历101日举行。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成年穆斯林在斋月(伊斯兰教历)必须封斋一个月。封斋期间每日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节日清晨在清真寺做礼拜,礼拜后去墓地悼念亡故的亲人。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22日前后)。

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举行尔麦里会(善事宴会)。

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节庆。那达慕意为娱乐或游戏。每年78月举行摔跤是那达慕大会的主要活动,还有赛马、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大型那达慕大会有数万人参加,现在那达慕大会还增加物资交流、贸易等内容。

 抹黑节 抹黑节是锡伯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人们用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保佑百姓平安。见到老年人要先请安,后跪施礼,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点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征。

西迁节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也叫“四一八节”,又叫怀亲节。要在寺庙内供灶、杀猪、高梁米饭,每户当家人去聚餐。

巴罗提灯节 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族的传统节日。巴罗提在伊斯兰历8月的头两天举行。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添仓节  添仓节是满族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家家讲究煮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二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杨 刚)

责任编辑 关彦榕

开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

主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乌鲁木齐市南湖东路30号 新ICP备050019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