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极北蝰   Vipera   berus   Linnaeus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zoology.csdb.cn/taxon/%7BEEA9D74A-59AB-458B-B850-07F28149B2E4%7D 在 2023-01-17 10:50:1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极北蝰

Vipera berus   Linnaeus
   

  67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头背面除额鳞、顶鳞、眶上鳞为大鳞外,其余均为较小鳞片;头侧及前
额小鳞平滑,顶鳞后方小鳞具棱;背鳞中段21行,与草原蝰较相似。区别在于:本种吻鳞与两枚端鳞相切;鼻孔较大,位于鼻鳞中央。
描述依据标本 吉林抚松1雌,新疆阿尔泰山区1雌、福海1雄1幼。东北产地不
详1雄。共2雄2雌1幼。
形态描述 全长雄蛇(435+65)mm,雌蛇为(505+55)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明显有别。吻钝圆,躯干较粗,尾较短。生活时,背面灰色或橄榄黄色,沿背脊有一
波状或锯齿形浅黑色纵带纹,两侧各有一列斑点;腹面为一致的灰色,具浅色斑点,尾
末端通常黄色。头背有一“><”形浅黑色斑,眼后有一深色纵纹,上唇鳞带白色或浅黄色,前缘褐色。吻鳞高与宽相等,与吻端二枚小鳞(端鳞)相切。鼻孔较大,位于鼻鳞中央;鼻鳞与吻鳞间隔1枚鼻吻鳞;头背面鳞片仅额鳞、顶鳞及眶上鳞为大形鳞片;额鳞前方有小鳞13-17枚(包括2枚端鳞),仅1号标本的额鳞左前角切眶上鳞,其余的均为一行小鳞隔开;左右顶鳞在中线彼此相切,前切额鳞,与眶上鳞间隔1行小鳞。眼中等大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眼前、后及下方均被小鳞围绕,与鼻鳞间隔二行小鳞,与上唇鳞间相隔一行小鳞;上唇鳞9,1号右侧为8,第4、5两枚恰位于眼正下方;下唇鳞10或11枚,也有一侧为9或12枚者,第1对下唇鳞在颏鳞后方彼此相切;前4或5枚(1号右侧为3枚)切唯一的一对颔片。背鳞21(23)- 21 - 17行,均明显具棱,或仅最外一行平滑。腹鳞雄性147、148,雌性153、156;肛鳞完整;尾下鳞双行,雄性40、41,雌性29、33对。
文献记载:赵尔宓等(1981:1-4)记全长雄性580mm,雌性680mm。有4号标本
端鳞为1枚。有3号标本上唇鳞一侧为10,两号的下唇鳞一侧为13。背鳞肛前有15行
者,腹鳞雌性低到147,尾下鳞雄性低到35,雌性高到34。该文第3页表中125号标本腹鳞144,尾下鳞42,可能是1雄性个体。

生物学

多生活于温带、寒带的林区和草原草甸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
及沼泽地。以树根洞穴中或石块下为其隐蔽场所。垂直分布可达2700m的山区。春季雪未融化时即苏醒,冬季单个或集群利用其他动物洞穴冬眠。食物以啮齿动物为主,间或也吃蛙、蜥蜴等;幼蛇则以昆虫及蠕虫为主要食物。卵胎生。4月为交配盛期,8-9月产6-20仔,初生仔蛇全长95-180mm。

生境信息

多生活于温带、寒带的林区和草原草甸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
及沼泽地。以树根洞穴中或石块下为其隐蔽场所春季雪未融化时即苏醒,冬季单个或集群利用其他动物洞穴冬眠。食物以啮齿动物为主,间或也吃蛙、蜥蜴等;幼蛇则以昆虫及蠕虫为主要食物。

繁殖特征
国外分布
经济意义
经济用途
分类讨论

秦耀庭将吉林长白山标本鉴定为桦太亚种,该亚种的特征是上枚眶前鳞
常与鼻鳞相切,额鳞前端大部分与眶上鳞相切。但秦氏所依据的标本上枚眶前鳞并不切
鼻鳞;全部标本中仅有一号标本的额鳞左前角切眶上鳞,故目前对我国东北地区标本未
采用桦太亚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