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戏曲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yongzhou.gov.cn/2012/0702/3437.html 在 2019-07-17 16:38:1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戏曲_地方风情_中国永州新闻网

戏曲

时间:2012-07-02 10:49:06 来源:中国永州新闻网 点击:0 已有0条评论
标签:戏曲 剧团 祁剧 祁阳 阅读更多地方风情>>

永州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自明代起,境内就开始有戏剧表演出现。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剧种——祁剧。与此同时,在永州境内还有零陵花鼓戏、祁阳小调、木偶戏等地方戏曲

1、祁剧

祁剧发祥于祁阳,旧称“大戏”、“祁阳戏”、“祁阳班子”、“楚南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始称祁剧。2006年,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中叶,江西“弋阳腔”目莲戏传入祁阳,与祁阳地方语言、音乐、祭祀、风俗、民情相结合,逐步演变为祁剧高腔。以后昆腔、弹腔相继传入,成为祁剧三大声腔。明嘉靖年间,祁剧已初具规模。此后,逐步流传到湘南、湘西、湘中、粤北、赣南、闽西、广西、黔东一带,有“祁阳弟子遍天下”之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造成剧目、唱腔、脸谱、服饰、应工、表演风格的差异,形成两大流派:以祁阳、永州为中心的湘南各地祁剧叫永河派,以邵阳为中心的湘中、湘西各地祁剧叫宝河派。

祁剧戏班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清康熙年间的老春华班。此后到清咸丰、同治年间,永州所属县有老天元、老四喜、福禄祥,郴州所属县有吉祥班、祥泰班、清华班,邵阳所属县有天庆班、天福班等8个著名祁剧科班。宣统时期,永州所属县有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天仙园等4个著名科班。这些祁剧科班的相继成立与科班之间的互相交流和竞争,极大地推动了祁剧艺术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祁剧表演人才。清代,永州各县的著名祁剧艺人有:咸丰年间胜利班·吕字科的生角段世洪、刘洪喜,小生谢洪春,花脸胡洪贵,鼓师刘洪远;同治年间永庆班·永字科的生角张永发、张永胜,花脸桂永寿,丑角张永彩;光绪年间宝华班·玉字科的唐玉明、唐玉时、唐玉庆,文字科班的朱文才、萧文雅,永升班·荣字科的生角李荣祯、旦角苏荣兰、丑角李荣富。民国时期的著名祁剧艺人有:汉字科班的生角蒋丽臣、小生蒋汉柏、花脸邓汉葵,桃仁小社·柱字科生角桂柱禄,大舞台班的生角何观品、赵喜雄、胡玉禄、小生何翠福、张仙品、旦角苏荣兰、刘福满、正旦周品梅、老旦廖锦彩、花脸唐三雄、夏福洪、丑角张合年,洮阳小社生角田连禄,东华班吴字科生角郑浯滨、傅传滔、王浯洪,发舞台生角颜云瑞、小生张仙洪、旦角筱玉梅、正旦段炳南、老旦费雨生、丑角费相臣等等。这些名角,都在当时名噪一时,长久不衰,为祁剧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祁剧经历了一个发展——停滞——再发展——衰落的过程。从解放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境内祁剧得到了发展,先后组建了祁阳国华剧团、东安文明剧团、江华大众戏院(后改为江华瑶族自治县祁剧团)、零陵开明剧团、宁远文艺祁剧团、道县大众祁剧团(后改为道县祁剧团)、冷水滩祁剧团(后改为零陵县祁剧二团)、江永祁剧团、蓝山县祁剧团、新田县祁剧团。1962年,零陵专区祁剧团建立。这些祁剧团成立后,演出了大批优秀剧目,很多剧目在省里获奖。“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戏遭全面不定,禁止演出,全区各剧团相继改组或撤销、停演,艺人下放农村或调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70年代初期,祁阳祁剧团和零陵地区祁剧相继恢复,移植革命现代京剧进行演出,并创作了《渡口把关》、《瑶汉新风》、《夜奔瑶寨》、《草塘春秋》等现代祁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县祁剧团逐步恢复,演出了大批优秀传统剧目。祁阳县祁剧团排演《孟丽君》赴省献演后,被湖南电视台拍成12集电视戏曲连续剧在全省播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电影、电视、录像、卡拉OK等新型文艺形式的出现和普及,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到80年代中期以后,祁剧这一流传了几百年的优秀地方剧种逐步走向衰落。1986年,宁远县、江永县祁剧团撤销。1988年,东安、蓝山、新田3县祁剧团撤销。90年代,地区祁剧团、道县祁剧团、冷水滩祁剧团撤销。祁阳祁剧团虽然保留下来了,但也难以维持。

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祁剧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剧目上,高腔以《目莲》为主,内容主要是忠孝节义、因果报应;人物是人、鬼、神、佛同台;场景是天堂、地狱、人间交错。昆腔多为歌舞升平戏或才子佳人爱情戏,文辞典雅、表演细腻,唱腔婉转,优美动听。弹腔多演历史故事,褒忠贬奸,扬善惩恶,人物性格生动鲜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表演手法千姿百态。在语言上,祁剧道白以祁阳话为基础,结合中原音韵、湖广音韵等自成体系,演出范围广但观众都能听懂,尤其是小丑道白生动而丰富。在音乐方面,声腔分高、昆曲牌体和弹腔(南路和北路)板腔体;伴奏乐器主要有祁胡、月琴、三弦、曲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高音战鼓、大小锣、钹等打击乐器。在服装方面,原为短袖平靴,后为适应舞台造型,旦角加长了水袖,生、净改用了高底靴。在脸谱方面,使用红、黑、白3种基本颜色,交替配合,神态百出。

祁剧的传统剧目和现代编创剧目共有1000余个,其中弹腔剧目约占剧目总数的80%。主要传统剧目有:《目莲传》、《精忠传》、《观音戏》、《西游记》、《天官赐福》、《卸甲封王》、《二度梅》、《三天香》、《四国齐》、《阴阳树》、《混元盒》、《瑞罗帐》、《薛家将》、《粉妆楼》、《柳刚打井》、《合凤裙》、《作文过江》、《断桥》、《孟丽君》等;现代编创剧目有:《包公坐监》、《选贤记》、《范进卖鸡》、《草塘春秋》、《小河九道弯》、《海外来信》、《金银花》等。

2、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过去称为花灯或调子,主要有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两大艺术派系。解放以后,两派合流,成为零陵花鼓戏。

花鼓戏传入零陵的时间在清乾隆前后,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1796~1820),诸联所著《明斋小识》载:“花鼓戏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以夜; 始于乡野,继而城市;始盛于村俗农甿,继沿于纨绔子弟。”文中概括了当时花鼓戏的发展演变情况。零陵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50多个,内容主要是表现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念白、歌舞、声腔、伴奏等,都富有地方特色,为流行地区群众所喜闻乐见。

2009年,列入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祁阳小调

祁阳小调是一种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祁阳小调历史悠久。明末清初时,祁阳小调演唱已广为流布,流行于祁阳各地,尤以城关、文明铺、黎家坪、羊角塘、潘家埠、萧家村、观音滩等地为盛。除祁阳外,还流传到了永州、邵阳、邵东、新邵、东安、新宁、常宁、临武、道县、祁东、衡阳、广西等地。其曲牌极为丰富,约有300来个。流传较广的有《四季花开》、《十月花开》、《三杯酒》、《讨学钱》、《摘菜苔》、《送金花》、《走场调》、《五更留郎》、《闹五更》等。其唱词属民歌体,句子结构形式有:一种为正规句子,七字一句,四句一段,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另一种为非正规句子,由长短句组成,唱词灵活自由,多用口头语。但不管哪种结构,其节奏都很分明。曲调结构形式,多为一段体,由上下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为一段构成。其中有只唱不说的,也有唱与韵白结合的,有似自由体小快板式进行的,还有个别的由A、B两段体构成。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小型灵活,一般为一人唱一人伴奏,动作不大,主要靠面部表情;也有男女二人边歌边舞,风趣活跃。

祁阳小调为全国曲艺品种之一。已被《中国曲艺志──湖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音乐词典》等收入。2006年,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