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墨官司   蔡伦以前是否有纸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5340022.html 在 2019-10-04 11:29:1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纸”墨官司:蔡伦以前是否有纸?--文史--人民网

人民网>>文史

墨官司:蔡伦以前是否有纸?

李杨

2011年08月05日11:03  

【字号 】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人人  微博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蔡伦(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看历史》2011年7月刊,原题为“挑战蔡伦”



地下不断“挺身而出”的证物,揭示了蔡伦之前的造纸术,一次又一次地颠覆着千余年来的“历史定论”。

直到今天,对蔡伦造纸说,仍然有着不同的表述。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11年5月播出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纸的故事》,延续传统提法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被认为是典型的技术发明,它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

然而,当下正在中学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则使用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说法。书中写道,“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那么,蔡伦到底是纸的发明人,还是改进者?

“纸”墨官司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纸是蔡伦(?-公元121年)发明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人们多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作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年份。

《后汉书·蔡伦传》的作者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是生活在南朝宋文帝时期的一位学者。公元432年,范晔被贬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任太守,借修史寄托志向,写作《后汉书》。这时距离蔡伦去世(公元121年)已经三百多年了。

范晔写《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汉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补写的。这时距离蔡伦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东观汉记》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东观汉记》原书共有143卷。历经几个朝代之后,大部分已残缺散佚。唐朝还保留了一百二十多卷,宋朝仅剩下8卷,到元朝时这本书已经消亡了。明清只有辗转相传的辑录本。现在人们看到的《东观汉记·蔡伦传》是清朝乾隆年间姚之骃编定的《四库全书》中的辑本。这个辑本又是从《永乐大典》中转引来的。

有趣的是,这个辑本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蔡)伦典上方造意用树皮……造纸;另一个是蔡伦典尚方作纸。“典”是主管的意思。“上方”和“尚方”相同,指宫廷御用的作坊。“造意”是发明创造的意思。意思是说,蔡伦主管皇家作坊工作期间,生产制作了纸张。这两个说法,一个说他造意,一个没说。由此造成了长期争论的局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要查《东观汉记·蔡伦传》的原文,必须撇开明清辗转相抄的辑录本,直接从隋唐的古籍中寻找线索。因为那时的《东观汉记》跟汉朝原本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书钞》、唐朝《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书所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的文字,跟《后汉书·蔡伦传》相对照,它们在内容上和提法上确有不同。隋唐时期学者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文字简洁,而范晔所写的文字详尽;前者无“造意”二字,后者却有“造意”二字。据此,有学者认为范晔写《后汉书·蔡伦传》可能有失真之处,甚至有部分虚构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后,更是有不少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

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

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责任编辑:董倩超)

黄侃故意奚落胡适】黄侃极力反对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他有意对胡适的名字予以奚落。因“胡”,是表示疑问句的文言词,“适”,有去、往之意。一日…更多

从“解放者”变成了侵略者的拿破仑】1802年5月,拿破仑要求法国人民同意自己为终身执政,接着又以“法国人民的安宁与幸福”为名义提出建立波拿…更多

  1. 华国锋:毛泽东为何选他接班
        2011年2月,《人民日报》刊发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一文,国内外媒体颇为关注。8月,华国锋逝世.3周年之际,其骨灰将移往位于山西交城的华国锋陵园安放。
        毛泽东为何选择华国锋作为接班人?或许能从华国锋的风雨人生中寻找到答案。作为继毛泽东之后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华国锋对于中国历史走向,曾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本刊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华国锋投身革命、主政湖南、粉碎“四人帮”、晚年生活等经历,特别是全力推动邓小平复出的曲折过程。以期尽可能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当年的风云变幻……>>>点击浏览本期目录
  1.  
  2.  

热点文章排行

  • 24小时
  • 48小时
  • 一周

编辑推荐

连载·书摘

  1.  本书独家揭秘在毛邓长达50年的交往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与那些不为人知的恩恩怨怨;既有伟人高风惊世之举,又有令人扼腕而叹之事。 本书独家揭秘在毛邓长达50年的交往中,结下的深情厚谊与那些不为人知的恩恩怨怨;既有伟人高风惊世之举,又有令人扼腕而叹之事。
  2.  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在惊心动魄的浪潮卷过之后,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有时候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出很长一段路程。 一个国家,有时候会在惊心动魄的浪潮卷过之后,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有时候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走出很长一段路程。
  3.  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隋文帝杨坚,在《隋书》是却是个“好为小术,不达大体”之人,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 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隋文帝杨坚,在《隋书》是却是个“好为小术,不达大体”之人,这是为何?毛泽东评价隋文帝的做法蕴藏大乱,这又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