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中国人民大学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6/000214164116.shtml 在 2021-08-22 13:19:0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中国人民大学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中国人民大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00:02 人大新闻网站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1950年命名组建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70年的发展历史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奠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生生不息的发展基础和精神底蕴。

1937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陕北公学,培养抗战干部,承担起为民族解放事业造就革命先锋的任务。中央委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参与筹建,并任命成仿吾担任校长。

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志给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题词,概括了陕北公学的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这段话不仅成为陕北公学一批批热血青年的座右铭,而且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一代代学子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

当时的陕北公学汇聚了何思敬、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张如心、陈唯实、李培之、何定华、周起应(周扬)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董必武、任弼时、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央机关干部也经常来校讲课或作报告。毛泽东同志非常关心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他本人也先后九次来到陕北公学发表演讲。著名的《论鲁迅》、《目前的时局和方针》、《在陕北公学第一次开学典礼大会上的讲话》、《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多篇著作,都是根据他在陕北公学的演讲整理而成的。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9日,在华北联合大学刚刚成立的第三天,毛泽东同志就为华北联合大学师生作报告,送给广大师生三个法宝,即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革命的团结,这些思想后来形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发刊词》的主要内容。

陕北公学在短短两年的时间中培养了6000多名抗战干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激情地说,陕公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她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因为她吸纳了全国乃至海外华侨的优秀儿女。陕公是中国进步的缩影,“有陕公,中国就不会灭亡”。

1939年7月,中共中央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将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等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担任校长,转战敌后办学,6年间毕业学员逾万人。李公朴曾评价“华北联合大学是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48年8月,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全国大解放,中央决定原属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原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范文澜担任校长)合并成立华北大学,由吴玉章任校长。华北大学在一年半的办学期间,培养了各类干部近2万人,不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而且为建设一批新中国的新型高等院校和文化事业单位奠定了基础。

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直到后来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发展壮大的每一步历程都凝聚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心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等学校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经过与苏联商议,毛泽东、斯大林两位共产党执政的大国领导人共同规划设计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立。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随后任命原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张澜、林伯渠、何香凝、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等亲临大会。刘少奇副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所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其它的大学。”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校目的和办学任务。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央把中国人民大学的任务进一步明确为两点:第一,为国家培养建设骨干;第二,为改造旧的和建设新的高等教育树立一个新型正规大学的典型。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悉心指导,在人才培养、办学形式、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还多次邀请人民大学的领导或学者前往中南海交流学术问题,参加或列席中央重要会议。1950年建校之初,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经费占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部概算的五分之一。1954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高等教育部除对高等学校进行一般领导和管理外,应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工作重点,取得经验,推动全面。从1954年高等教育部发文第一次确定6所全国重点大学开始,到1959年、1960年两次确定重点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前列。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亲手缔造了中国人民大学,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奠定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基础和精神底蕴,而且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规定了方向。从1950年到1965年的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重大影响的以马列主义理论人才和财经、政法干部培养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很好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给予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二次生命,他们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新生并不断取得长足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被迫停办8年之久。“文革”之后,百废待举,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办学殚精竭虑。复出之后主持教育工作的邓小平同志积极主张恢复中国人民大学。他在题为《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69页)。他还对中国人民大学过去的工作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78年7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教育部《关于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得以正式恢复。

在此前后,邓小平同志就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后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问题做出重要批示。1978年国务院在批准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同时,将中国人民大学列入重点大学之列。1980年国家重点建设10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位居其中。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又一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所大学之一。1984年12月,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学院题写了院名。1987年10月,邓小平、陈云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落成的吴玉章塑像和成仿吾塑像分别题词。陈云同志还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专访录题词:“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宋平、王震、薄一波、李维汉、方毅、田纪云、邓力群等也经常来中国人民大学参加校庆大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教师节大会等重要活动,或为广大师生作报告。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关怀和支持,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新生并不断取得长足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复校以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发扬陕北公学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优良校风和办学经验,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调整学科布局,深化教学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上了一条稳步发展的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中国人民大学“与时俱进”的新品质、新灵魂,中国人民大学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走进新时代。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校风的大学同样给予了无比的关怀。1992年和1997年,江泽民同志曾经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勉励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建设人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培养跨世纪优秀建设人才”,殷切期望中国人民大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李鹏、李瑞环、李岚清也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庆题词,勉励中国人民大学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勿忘实事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多次莅临中国人民大学,或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的开学典礼,或前来看望老教授、老专家,或与教师一起欢度教师节,或考察并指导学校工作,对学校的办学方针、任务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还多次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前去讲课,或就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征询意见。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新的生机。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列。学校在学科设置、专业布局、课程结构、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被广泛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文科教育的国家队”。

进入新的世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加关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2000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命名组建五十周年纪念大会,李鹏委员长亲临大会并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成就给予了全面充分的肯定,明确提出要将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吹响了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号角。中国人民大学由此正式启动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

2001年12月17日,李岚清副总理召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的校长座谈,就发展规划和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了重要指示。

2002年4月28日,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江泽民总书记亲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和指导工作,主持师生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建校65年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全民素质,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提出了殷切希望和要求,并期望中国人民大学建成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亲切关怀,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不仅对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讲话立即在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巨大反响,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无比激动,备受鼓舞,坚定不移、卓有成效地迈进在“实践‘三个代表’思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指引了航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人文社会科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国人民大学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坚持走特色强校、内涵提高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发展促和谐,以发展聚人心。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民主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快速、稳健、协调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显著成就。

学校永葆与党和国家同呼吸,与时代发展共脉搏的鲜明特色,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关注“国计”、关注“民生”,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大量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十五”期间,学校先后有9位教师应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做专题讲座,一大批教师以讲座、课题研究、学术研讨等形式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从2002年到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6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过程中接见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讲教师(分别为许崇德、曾湘泉、王利明、黄卫平、史际春教授,其中王利明教授两次担任主讲教师),听取他们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经济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方面,学校先后成立孔子研究院、国学院、国学研究院,受到了中央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专门在人民大学国学院关于成立西域历史文字研究所,抢救发掘古文字研究的建议上作出批示,予以大力支持。2006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还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卢森堡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温家宝总理出席了中国人民大学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的签字仪式。2006年11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纪宝成校长以专家身份座谈。2007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亲临中国人民大学看望学生,与青年学子交流谈心,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师生寄予殷切期望,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希望学校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此外,贾庆林同志还为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致信祝贺,高度评价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2004年7月,贾庆林同志接见了中国人民大学首批开展的“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情教育课程”全体学员,肯定中国人民大学“又立了一大功!”

尤其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战略任务和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为中国人民大学这样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指明了在新时代继续发展的方向。

面对我国进入“

十一五”重要发展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决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举发展、创新、和谐的旗帜,坚持贯彻“人民、人本、人文”,“大师、大楼、大气”,“真情、真想、真干”的办学理念和行动纲领,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繁荣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