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包头历史文化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nmg.xinhuanet.com/nmgwq/2010-09/07/content_20836272.htm 在 2017-03-23 15:53:0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宗教与庙宇:包头历史文化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首页 >> 内蒙古网群 >> 东河区 >> 街巷文化

宗教与庙宇:包头历史文化

www.nmg.xinhuanet.com 2010-09-07 14:39:39
字体 [ ] [ 打印 ] [ 发表评论 ] [ 关闭 ]

    宗教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最早居住在包头地区的蒙古族和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一样,信仰萨满教。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该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在万物有灵信念支配下,以崇奉氏族或部落的祖灵为主,兼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内容。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

    萨满教的本质像其他宗教一样,是关于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另外萨满教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萨满教者多为女性。基本信仰 有 灵魂观念 、神灵观念 、拜火观念、拜山观念、动物崇拜、祖神崇拜 、偶像崇拜。 其主要活动是跳神。

    萨满中的跳神一般在三种情况下进行:其一,为人治病;其二,教新萨满;其三,举行祭神仪式。萨满为人治病的跳神仪式是这样的:傍晚,在患者居住的“仙仁柱”中,人们围坐在周围,在跳神前点燃一种木本植物,发出香气,净化污浊空气,以便神灵能够到来。

    宗教与寺庙

    包头地区在阿善新石器遗址中就发现了石筑祭坛,在阴山岩画中也有对图腾的崇拜,从东汉时候起到辽金时代,佛教已经传入包头地区。元代的蒙古族汪古部在草原上建立过基督教教堂,元代的色目人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明代的初期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而后改信喇嘛教。包头地区有五大宗教派别,他们是藏传佛教(喇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此之外,以移民而成为城镇、城市的包头还有众多民间信仰,表现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与宗教传统,如三官庙、五道庙、火神、龙王、莜王等,这些似乎还算不上真正的宗教,具有很浓烈的地方色彩。下面,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包头以蒙古族为主的宗教与寺庙。

    喇嘛教

    对于喇嘛教,在前面已经作过介绍,它是蒙古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时期接受并在蒙古地区流传开来的,属于藏传佛教中黄教的一支。阿勒坦汗重孙云丹嘉措是黄教的四世达赖喇嘛,可见黄教与土默特蒙古的关系有多么深厚。清朝时期,清政府为笼络蒙古人、消弱蒙古人的精神和意志,大力提倡喇嘛教,导致喇嘛人数激增,蒙古人口锐减。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更由于一大批蒙古族青年接受了现代教育,喇嘛教开始衰落。

    [美岱召]

    美岱召的名称还有一段来历,云丹嘉措成为达赖四世之后去了西藏,就派另一少年喇嘛麦达里来土默特坐床,当时叫麦达召。康熙皇帝赐名寿灵寺,后来也叫灵照寺。美岱召是阿勒坦汗家族的家庙,从清代开始就没有设过专职住寺活佛。建筑以汉式建筑为主,里面也供有汉佛教的神位。

    [梅力更召]

    梅力更召位于九原区阿嗄如泰苏木梅力更沟南口,原来是乌拉特西公旗(今乌拉特前旗)的旗庙,建于1677年,康熙时赐名广法寺,梅力更召汉语意思为“聪明、智慧之召”。相传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奉诏到北京弘法,后来到内蒙古地区传教,到达梅力更时,但见山上奇峰耸立,山间溪水潺潺,确是一片好景致,便留下随行的三位徒弟在此募资建庙。

    梅力更召最大的特点是用蒙古语文念经,是国内唯一使用蒙语诵经的黄教喇嘛庙。据说该召第三世活佛鲁布森·丹碧·佳拉森通晓9种语言文字,曾到北京参与翻译《甘珠尔经》《丹珠尔经》,深受当时康熙皇帝的钦佩。

    [昆都仑召]

    位于阿嗄如泰苏木昆都仑河右岸,原来是乌拉特中公旗的旗庙,1729年始建,清朝乾隆皇帝赐名清禧寺。该召的一世活佛扎木苏桑布学问高深,被乾隆授以“却尔基”学位(即精通教义、戒律之义)。昆都仑召兴盛时,召内喇嘛多达千人,该召喇嘛主持编撰的《水晶鉴》是一本重要的蒙古文哲学、历史著作。最早时,昆都仑召占地160多亩,建有殿堂楼阁27座,后经几次动乱、抢劫,寺庙受损,文革时期拆毁建筑7处,2004年开始,该召进行大规模修缮工程,修缮工程的款项主要来自社会捐款。

    [五当召]

    位于固阳县吉忽伦图苏木境内,藏名为“巴达格勒”,俗名五当召,乾隆时赐名“广觉寺”,建于1765年。五当召是自治区最大的喇嘛庙,为清一色藏式建筑,以西藏札什伦布寺为蓝本,平顶,呈方形或长方形,外涂白灰,在隐隐青山中巍然屹立,五当召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西藏的布达拉宫和青海的塔儿寺齐名,素有“东藏”之称。“五当”是蒙语“柳树”的意思,五当召内有佛像万尊以上,其中千手千眼佛像和两座铜城--曼陀罗为国家二级文物。

    五当召还是驰名中外的藏传佛教经学院,是喇嘛教在内蒙古的最高学府。下设四个学部、一个大经堂,还设有医学部,各学部均有固定学制,课程、考试、答辩、学位等制度。五当召培养了一大批经师和蒙医人才。五当召最有特色的习俗是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全寺喇嘛在苏克沁殿念喇嘛经,傍晚喇嘛们敲羊皮鼓绕寺而行,队伍壮观。跳鬼是其主要宗教活动之一。 [百灵庙]始建于清康熙41年(1702年)据史料记载,当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经过该地,为笼络达尔罕蒙古为其守边,敕旨在此兴建庙宇,建成后亲赐“广福寺”寺名,因其为达尔罕旗贝勒所修建,是贝勒的家庙,所以称“贝勒庙”,后依照偕音汉译为“百灵庙”。为漠南古刹之一。它既是庙宇,也是蒙古地区交通中心,清末民初为乌兰察布盟会盟之所,也是“百灵庙武装暴动”和“百灵庙战役”发生地。

    [包头召]

    包头召即福徵寺,是市区唯一的喇嘛庙,为土默特右翼六甲巴氏家族家庙。 据考证,清代在包头地区以放牧为生的蒙古族是“巴图儿”家族繁衍发展而来的,他们的后代便以“巴”字作为各家通用的姓。巴氏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包头定居的蒙古族。包头召位于东河区召拐子街,建于乾隆年间或更早时间,藏汉结合式结构。该庙最早是巴氏蒙族共同祭祀聚会之地,后成了招待各方出游者或朝佛者的招待所,后来又成了大革命时包头工委的办公地。现经重修,成为包头古迹。

 
  来源:包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