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科学    来源   人民日报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ciencenet.cn/classinfo/info.aspx?id=8598 在 2017-01-27 08:04:4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科学网-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
 
地点:北京 发布时间:2013-09-24 13:07:08
中科院实施"百人计划"
                       十二年:百川归海海纳百川
 
一个人才工程,锻造了百位科技帅才,铸就了科研精锐之师。这个工程,正是中国科学院于1994年开始实施的“百人计划”。到20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百人计划”因此得名。
 
“十年磨一剑”。着眼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国家科技队伍,培养跨世纪的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百人计划”实施到今天,已走过整整12个年头。计划为我国铸就了一支优秀的学术带头人队伍,这支经过历练的队伍,在自主创新工作中初露锋芒。
 
探索模式 延揽精英
 
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工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受到额外关注。当时的科技队伍建设主要是基于对10年断层的弥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年轻人才成长并能迅速脱颖而出的政策和措施。至90年代初,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中科院年轻科技队伍在数量上得到了大发展,在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在这支队伍中,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相对缺乏,真正一流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年轻科学家仍然寥寥无几。因此加快吸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就成为中科院90年代科技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引凤”先“筑巢”。1994年,中科院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从经费中拨专款设立“百人计划”,通过集中有限资源,对优秀人才提供重点支持,计划到20世纪末从国内外吸引并培养百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实际上,到1997年底,“百人计划”已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151人。
 
1998年,“百人计划”的内涵得以拓展和丰富,这也是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需要。随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启动,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中科院启动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并于2001年开始启动“海外知名学者”计划。至此,“百人计划”延揽“国外杰出人才”、“海外知名学者”和“国内百人计划”的模式确立下来。到2005年底,“百人计划”总共支持了1443位科技精英。
 
“以带动一批重点学科的发展、提升中科院在世界范围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为宗旨,‘百人计划’从国外引进杰出人才,在国内吸引急需人才,强调人才引进与全院创新战略部署、重大研究方向的紧密结合,完善工作程序,确保了入选人才的质量,从而在根本上保证了每一个人都能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中科院有关负责人高度评价。
 
快出成果 多出人才
 
赖远明研究员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提出抛石路基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解决了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难题,建立了国内外寒区隧道计算理论。
 
为了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煤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山西煤化所以“百人计划”入选者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科学家,通过组织攻关,解决了煤制液体燃料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
 
过去的12年,“百人计划”引进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领先成果。据统计,在“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中,已有254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中科院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人数的46.6%;27人成为“973”首席科学家;57人担任“863”项目负责人;144人承担院重大项目或重要创新方向性项目。在获得“百人计划”支持的人才中,已有53人担任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主任;85人走上了所、局级以上的领导岗位;20位已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另外一项统计数据同样能说明问题。对293位引进的国外杰出人才的评估结果显示,他们在回国工作的3年中,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331篇,发表国际会议报告1627篇,出版专著148部,获得专利605项。其中一些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已产生重要影响,也使我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百人计划”,一大批科技英才成长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百人计划”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不仅使优秀人才队伍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还凝聚和培养了一支支充满生机与富有活力的科研团队。统计表明,已参加终期评估的293名入选者,凝聚了4167名的科研队伍,招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409名。
 
创新机制 优化环境
 
中科院通过“百人计划”,不仅引来了“金凤凰”,也为他们的展翅高飞补充更多的能量。
 
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行政管理人员服务非常到位,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由国外回到该所的段树民说:“我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跑科研经费,只要专心致志搞科研就行,这样的环境氛围对科研人员非常难得。既然国内研究所的管理机制已经与国际接轨,研究水平也不低,我为何还要舍近求远,一直逗留在国外工作?”
 
朱茂炎早些年就与导师陈均远一起开展过“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工作,在德国工作了几年,开阔了国际视野的他认为:中国有开展古生物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说:“我回来后,自然基金委的项目一直就没有断,这不仅因为我们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研究工作为世人所瞩目,也因为‘百人计划’入选者的品牌对申请研究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信誉支持。”
 
一路走来,“百人计划”并非一成不变。为了创造更加适合年轻学术带头人的环境,“百人计划”同样经历了不断改进和提升的过程。
 
2002年初,中科院对“百人计划”的进展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调研,发现旧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问题。2003年,中科院决定对计划的管理模式进行重大改革和调整,“百人计划”入选者从原来的“所先行推荐、院评审决策”,改变为“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新的管理模式避免了人才浪费,研究所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中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
 
管理模式的改变确保了“百人计划”入选者的“才”,入选者的“德”同样受到重视。从2004年起,在“百人计划”初选答辩以及“百人计划”入选者申请择优支持和终期评估的过程中,中科院更加强调学术道德和团队精神方面的评价。一方面体现中科院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另一方面也是要求入选者重视自身修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做到自律自醒。
 
12年“百人计划”,累累硕果已现。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深入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努力营造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筑好“百人计划”这个“巢”,引来更多“金凤凰”。(李章军 郑千里)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给好友(请输入E-mail): 
    
电子邮件请通过“我要申请”按钮发送

关注公众号了解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