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王化云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yellowriver.gov.cn/hhwh/lszl/rw/jxdzhrw/201108/t20110811_81870.html 在 2019-02-26 19:03:4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黄河网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历史走廊>人物>近现代治黄人物


王化云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1日    责任编辑:李云琦

王化云(1908~1992),字龙骧,河北省馆陶县人,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山东省冠县抗日政府县长、鲁西行署民政处处长、冀鲁豫行署司法处处长和民政处处长,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局副局长兼党委第三书记,水电部党委成员、水利部副部长,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政治协商委员会主席等职。 

19466月,王化云出任冀鲁豫区黄委会主任,负责黄河修防,并参加了国共黄河问题谈判。黄河归故后,王化云认真执行了“确保临黄,固守金堤,不准决口”的方针,在险恶的条件下,参与领导复堤整险,建立人民防汛体制,确保了防洪的安全。他还领导组建了造船厂、水兵大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渡河南下做出了突出贡献。 

50年代初,王化云在治黄上大力开展基本工作和治黄队伍建设。先后领导成立泥沙研究所,扩建、新建天水、绥德、西峰等水土保持试验站,组建勘测队伍,建立水文站网,组织查勘队进行全面的黄河查勘工作,为编制黄河规划提供重要依据。19525月,王化云向中央提出《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10月陪同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汇报了治河设想并回答了毛主席的询问。19555月,王化云起草了政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向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的关于黄河规划报告的初稿,为全面治理开发黄河进行准备。 

王化云在几十年的治黄活动中,认真研究古今治河经验,向人民学习,经常在黄河上下考察,先后提出“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等一系列治河主张,并处理治黄的一些重大问题。 

1958年汛期,黄河发生大洪水,花园口洪峰流量达22300立方米每秒,防洪形势严峻。王化云与有关人员全面分析了雨情、水情、堤防工程的抗洪能力,果断提出不使用滞洪区分洪战胜洪水的建议,得到河南、山东两省领导同意并由周恩来总理批准,经沿河军民苦战,取得防洪胜利,避免了滞洪区内百万居民、200万亩土地的淹没损失。 

为解决西北、华北水源不足问题,引江、引汉济黄,南水北调工作逐渐提上日程。19583月,黄委会南水北调查勘队查勘了从长江上游引水的4条线路;为了弄清引来的长江水能否输送到西北干旱地区,195810月,王化云率领查勘小组赴西北实地查勘,历时40天,途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等省(区),经过查勘认为南水北调规划是可能实现的。 

196412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治黄工作会议上,王化云作了关于近期治黄意见的报告,并提出“上拦下排”的治河方针,详细阐述了他的治河主张,引起百家争鸣,促进了治河思想的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王化云受到冲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于1970年出任黄委会革委会副主任。19781王化云再次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负责治黄的全面工作。 

1970年以后,王化云发展了他的“上拦下排”的治河思想,提出全河“调水调沙”,积极主张在干流修建大型水库;在黄土高原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多沙粗沙区;在下游巩固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建立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排洪排沙能力。王化云晚年根据长期的实践,提出“要把黄河看成一个大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拦水拦沙、用洪用沙、调水调沙、排洪排沙等多种途径和综合措施,主要依靠黄河自身的力量来治理黄河。” 

王化云积极主张修建小浪底枢纽工程,使之担负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任务。为此,他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向中央领导汇报,促成小浪底工程的兴建。 

王化云主持治黄工作近40年,组织了下游3次大规模修堤,取得年年伏秋大汛黄河没有决口的胜利,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主要治黄著述是1989年出版的《我的治河实践》一书,总结了他治河40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