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gb.cri.cn/27564/2010/09/10/342s2987672.htm 在 2018-12-23 10:38:4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87版《红楼梦》当年评论界观点精编 与新版境遇有多相似? - 娱乐 - 国际在线

娱乐频道

87版《红楼梦当年评论界观点精编 与新版境遇有多相似?

2010-09-10 15:24:30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杨冬霞

87版《红楼梦》剧照

李少红版《红楼梦》媒体观点汇集

满眼荒唐剧不见辛酸戏 新《红楼梦》像古装《流星花园》?

新版《红楼梦》:经典,唯用心不可

    87版《红楼梦》当年评论界观点重温:

开学术研讨会,论荧屏“红楼”的短长

------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综述

戴削

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自5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时街谈巷议,盛况空前。为及时总结其改编的得失,电视剧艺委会,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电影报>>,<<中外电视>>编辑部于6月20日至6月24日联合举行电视剧<<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红学界,影视界,评论界及观众代表38人出席会议。

可贵的尝试

研讨会上发言的同志对电视剧<<红楼梦>>为普及原著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指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最复杂的著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罕见的奇书,改编它的难度是和改编其它文学名著的难度很难相比的。我国年轻的电视剧艺术,在各方面都累积尚不足的情况下,毅然承担了使<<红楼梦>>第一次转换为视听艺术的历史重任,为其攀登文学的珠穆朗玛峰迈出了坚实的可贵的第一步。改编后的电视剧,可以说基本上转达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展示了丰富绚丽的历史生活画卷,尤其使人从生动的屏幕形象中直接感受和认识了那个扼杀人性,摧残美好的封建社会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并给人留下了凤辣子及其他人物的深刻印象和一些精彩动人的场面。电视剧<<红楼梦>>对原著广泛深入的普及,是以往任何“折子戏”都无法比拟的,是红学史上的高潮,是一次可贵的尝试。这次改编,不仅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同名电影的拍摄以及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提供了直接的可贵借鉴的经验,而且对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原著信息量的传达

丁维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在发言中谈到:<<红楼梦>>之所以比任何名著毫不逊色,就在于它转达了惊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关于当时社会本质的信息。它反映了第三次大转折时期的历史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不可挽回的颓势,而这一时代的本质方面,有直接间接地表现在“天”与人,情与理,补天与不让补天,无法补天的矛盾冲突。电视剧在“元妃省亲”、“红楼二尤”、“群芳夜宴”、“白雪红梅”、“晴雯之死”等片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纯真女儿们的美好情性,才华,志趣和悲剧命运,通过这一个个女儿的毁灭,揭露了封建专制之“天”的腐朽和残酷,尚能让人领略“天”与人的矛盾冲突。但是在表现情与理矛盾冲突时,电视剧却难以令人满意,<<红>>剧似乎全然改变甚至抽掉了以“理”为基础的金玉良缘和以“情”为基础的木石前盟的对立冲突;这条重线索处理的失当,是导致全剧性失败的关键之一。<<红>>剧的全部,看不出黛玉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的深刻原因;中部,宝黛爱情的情节断了线;直到最后,宝钗还在争取“备选”入宫,而贾母竟对木石前盟原想“恩准”,打算选择各血不止,病入膏肓的黛玉为“宝二奶奶”,如此等等,不仅缺乏逻辑根据,而且根本上改变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性质。至于围绕宝玉的“补天”,与不让补天,无法补天的矛盾冲突,揭示得就更不够了。

参差不齐的人物再塑造

电视剧<<红楼梦>>把贾宝玉和一大批各具风采的女儿形象推到人们面前,其中有的是塑造的非常成功的,有的是基本上称职的,有的是把握不够准确的,有的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王熙凤荧屏形象塑造的成功为电视剧增色不少,演员邓捷在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出任“监社御史”,嫌杀尤二姐等戏中,比较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了人物的歹毒,阴狠,泼辣,干练,精明,机巧等多种性格侧面,使人观之可气可恨,可钦可佩,可亲可爱,可怜可悲。王熙凤可以说是荧屏“红楼”满台文武中最为丰富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美中不足的是对她结局的处理:残席,雪野,嘲讥味道鲜明的插曲,表现其昔日威恶的镜头 。。。。。如此收场,不仅远不如原著“哭向金陵事更衰”的结局来得深沉有意味,而且有鞭尸警世之嫌,与雪芹原意相悖。电影导演陈怀皑在充分肯定了邓捷的成功表演之后,对电视剧<<红楼梦>>提出“人物总谱铺排失当”的批评,他认为导演应千方百计保一线人物,不应让宝,黛,钗逊于凤姐儿,而现在凤姐压倒了一切。

<<红楼梦>>中第一号种子选手,表演难度最大的贾宝玉形像的再塑造,也得到了与会者的基本肯定。欧阳奋强那带有一定脂粉气的清俊脸庞和眼神嘴角透出的那种聪明灵气,与宝玉的外形是接近的,尤其是他与女孩子如此亲近,与黛玉如此缠绵又不失“纯真”二子,更是十分难能可贵。但有意见认为:如果挑剔论之,这个人物的再塑造似乎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剧中宝玉神采飘逸的气质特点还有距离,孩子气有余,才子气不足;其深层意识更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作为“亘古未有的一人”、一个“异样的孩子”,贾宝玉异在一系列的呆意,呆念,呆论,这是挖掘人物深层意识的钥匙,是他形象的亮点和性格系统中的主导元素。遗憾的是电视剧却没有抓住这个人物的灵魂,揭示出他的叛逆精神,人物刻画失之细琐平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于贾宝玉形象还担负着总结全书悲剧,转达全书主题的最高任务,因此,这个人物的结尾尤应带有总结性,哲理性,反思性,使人足以打破对封建社会的幻想,给观众以较强烈的心灵撞击和较多的思想启示。而剧中的贾宝玉却在狱中口呼凤姐儿大放悲声,一付入世的情感,这不仅使人物失去了应有的分量,亦压不住全剧的阵脚。

林黛玉形像的塑造受到比较一致的批评。这个人物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刻画的美好形像的代表,她虽然具有尖酸,刻薄,乖僻,小性儿等性格特征,但可爱可怜是没说的。电视剧在刻画这个人物形像时,不仅没有利用原著提供的丰富材料和必要的影视表现手段充分挖掘她复杂悲凉的内心世界和展示她美好真挚的情感追求,反而将一个“妒”字移为黛玉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反感。林黛玉形像的塑造的失败,与改编者对原著诗化小说个性的忽略有直接的关系,导演亦没有利用影视手段有效地弥补演员造型的优势与表演的劣势之间的差距。

薛宝钗的形象没有受到过多的批评。

其它人物中受到一致肯定的是平儿,余下的还有香菱,元妃,尤二姐,探春,晴雯,袭人,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贾母的戏演的不错,但少点文化气质,刘姥姥多少有点丑角的味道,但探监一场戏悲剧气氛出来了,改变了这个人物以前留给观众的印象。贾环,妙玉,紫鹃,尤三姐,湘云,秋桐等各因形象,气质,表演失之准确而受到批评。

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转换的得失

作为改编,电视剧<<红楼梦>>无疑完成了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的转换,然而由于对原著的理解过于机械偏狭,因此,这种转换始终停留在简单地照搬原著的水准,缺乏再创作的明确意识,比如语言。<<红楼梦>>的叙述语言不说,就是人物语言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书面语言,丫头婆子的话亦常常半文不白,有很多是当时北京口语中鲜用的。电视剧把许多书面语照搬成为演员的台词,象“也未可知”,“越发不与姑娘相干了”,“越性儿”等等,听起来不伦不类,非常别扭。

在全本荧屏“红楼”中,也有一些段落较好地完成了文学语言向影视语言的转换,比如黛玉进府,元妃省亲,群芳夜宴,探春远嫁等等。尤其令人赞赏的是第32集精心铺排的探春远嫁。在这场戏中,机位和拍摄角度代替全剧过分倚重的文学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环境空间造型介入情绪,和人物心理活动紧紧扭结在一起,声音(包括<<分骨肉>>的插曲)亦对感情氛围的营造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使探春这个人物结尾的处理卓而不群。

遗憾的是,从总体上考察,电视剧达到探春远嫁这样成就的片断还较少,没有用影视艺术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素材,重新结构,从而调动影视艺术所特有的一切表现手段去塑造人物,揭示思想的意识。因此,改编后的作品便很难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相当一部分与会着的看法。

总体风格把握失度

集中国传统美学精华与一书的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的,并兼有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因素,这部熔哲理性,抒情性,叙事性,荒诞性与一炉,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深深浅浅,雅雅俗俗的文学作品给改编后的作品风格的确立带来了不少困难。电视剧<<红楼梦>>基本上以现实主义为主要风格,着力叙事,追求完整,但舍弃了原著中一些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很难表现的非现实主义内容,比如宝玉神游太虚境,魇魔法叔嫂逢五鬼,失通灵宝迷真性等。对这种改法,与会者的看法不尽一致。

余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认为:曹雪芹那支有魔法似的笔创造出的一个逼真得仿佛随手可触的美丑交错,纷纭复杂的艺术生活境界是很难削砍的,电视剧<<红楼梦>>删除了一些有关全局的虚幻的描写,又未能在事理人情方面作创造性的弥补,总体风格把握失度,少了灵气神韵,削弱了艺术概括的深度。另外,一些没有删掉的多少有些虚幻的内容亦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环境造型因素没有成为烘托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没有与人物融合成为一个和谐完美的艺术整体,因此,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等段落的意境都没出来,很难谈得上艺术感染力。

但鉴于我国目前的影视水平和电视几极其广泛的群众观赏的性质,一些同志对电视剧这种改法持宽容态度,中国电影家学会罗艺军认为:就<<红楼梦>>第一次转换为视听艺术而言,舍弃需要更高艺术功力和更多时间琢磨的部分情节,不失为一种从实际出发的切实可行的改编方案,尽管这一方案丧失了原著部分的底蕴,在艺术处理上多有疏漏难补之处。

失败的后六集创作

另起炉灶的后6集电视剧,受到了参加<<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代表的几乎一边倒式的批评,他们认为:高鹗的续作劣于雪芹的原著已有定评,多有悖于原著也为世人所知,但它毕竟通过了时间的考验淘汰了众多的续书流传至今。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补全了<<红楼梦>>,而且因为它以个别情节的精彩描写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越剧<<红楼梦>>的成功又大大强化了人们对高续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改编者明智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吸收高续合理的部分,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曹雪芹的美学理想,并将故事尽量敷演得合乎事理人情。电视剧虽然以前八十回正文伏线,“脂批”的提示,红学研究成果为强有力的改编依据,但终于未能补续出超过高鹗水平的结尾,除探春远嫁外没有任何闪光之处,且一些重要人物的行为和关键情节的发展缺乏令人信服的逻辑根据,有的甚至不符合人之常情。可以说后6集的创作基本上是失败的。

来源:搜狐博客

火热娱乐

相关资讯

留言板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号 邮政编码:100040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891032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10-68892232 68892233 监督邮件:jchsh@cri.com.cn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102006 京ICP证120531号 京ICP备0506489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14
网站运营: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版权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