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萧山概 括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xiaoshan.gov.cn/zjxs/xsgk/201403/t20140313_92689.shtml 在 2016-03-30 23:30:47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萧山概况--萧山区政府门户网站
最近更新
最受欢迎栏目
最受关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萧山 > 萧山概

萧山概

[发布日期: 2015-03-26] 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萧山是杭州的南大门,历史悠久,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公元2年始建县,始称余暨,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现名,一直沿用至今。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撤县设市,2001年3月25日,撤市设区。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2014年末总户籍人口125.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44万人,全区另有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08.48万人。现辖有12个建制镇,14个街道(2014年7月,经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批准,撤销闻堰镇、宁围镇和新街镇建制,在三镇原行政区域范围分别设立闻堰、宁围、新街三个街道办事处,8月28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大江东体制调整工作会议,决定对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体制进行调整,由大江东党工委、管委会托管萧山五个街道,具体区域范围为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5个街道的行政管辖区域,以及大江东规划控制范围内其他区域(不含党湾镇所辖接壤区域的行政村))。区委、区政府驻地北干街道。 

萧山地形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南缘,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8.3℃。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地处浙江南北要冲,临江近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钱江一桥、二桥、三桥、五桥、六桥和九桥飞架钱塘江南北。浙江第一条水底高速公路--钱江通道和庆春隧道贯穿钱江两岸。浙赣、萧甬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104国道、省道杭金公路和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杭甬运河和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也在境内汇流。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规模在华东地区列上海的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之后,位居华东地区第三位。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名”、“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首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中国制造业十佳投资城市、亚洲制造业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淋浴房之乡、中国卫浴配件基地、中国花边之都、中国纸业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文艺艺术之乡、浙江省青梅之乡、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华东地区十大旅游休闲风情城市、浙江省旅游强区的称号。 

2014年,萧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28.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3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32.93亿元。依次分别增长1.9%、8.3%和8.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56.4:40.1调整为2014年的3.5︰54.1︰42.4。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38309元。按国家公布的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达到22516美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3.2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85亿元,增长5.8%。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91.61元,增长6.3%;营业税32.53亿元,下降1.9%;企业所得税49.98亿元,增长12.4%;个人所得税15.42亿元,增长12.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0.2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支出增长4.9%。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 

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1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6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56.75亿元,增长12.3%;林业产值1.20亿元,增长2.6%;畜牧业产值26.13亿元,下降12.2%;渔业产值12.84亿元,增长15.5%。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实现产值88.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8.4%。 

防洪排涝工程加快推进,钱江枢纽闸站工程、四工段排涝闸迁建工程投入运行,顺坝排涝闸站工程全面推进,济民泵站工程全面开工;浦阳江治理工程--许家后塘2.3公里试验段通过验收,钱塘江萧围东线一期工程完成年度建设目标。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0.55万千瓦。据水利普查数据显示,全区有效灌溉面积66.08万亩,有效灌溉率继续保持100%。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至2000年底,围垦造地面积达52.62万亩,累计投工7900余万工,完成土石方66.6多亿立方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14年底,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7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644.87亿元,增长5.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173.46亿元,增长6.3%;实现销售产值4089.70亿元,增长5.9%。 

创新能力再上台阶。2014年,全区加大转型升级力度,加快发展信息(智慧)经济,传统产业提升发展持续推进。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18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占规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到28.9%;拥有区级以上新产品932项,市级以上创新项目70个。全年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1239.57亿元,增长18.9%,新产品产值率达29.7%,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有所提升。全区18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84.73亿元,比上年增长3.7%;实现利税总额326.8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16.01亿元,分别增长12.8%和17.3%;亏损面为11.9%,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3.1%;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8.3万元/人。 

建筑行业成绩喜人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2.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全区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30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92亿元,增长8.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4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291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2014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20亿元,下降31.3%;全区665个工业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88.75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投资561.91亿元,增长22.1%。 

招商引资稳步提升 

2014年,全区招商引资多管齐下,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量。全区新批外资投资企业71家,合同利用外资19.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实际利用外资12.58亿美元,增长29.9%。截至年底累计批准内外资企业2185家,总投资275.2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48.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6.54亿美元。全年引进及结转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市外内资项目166个,实际到位资金119.15亿元,增长34.6%,引进浙商回归项目52个,到位资金74.09亿元,增长7.1%。 

房地产业总体平稳 

2014年我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房地产市场整体趋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1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6%。房屋施工面积1563.24万平方米,增长22.7%;竣工面积265.86万平方米,增长45.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4.38万平方米,增长25.7%,其中住宅销售114.70万平方米,增长23.1%。 

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6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批发零售业410.27亿元,增长4.8%;住宿餐饮业61.35亿元,增长13.6%。年末拥有各类专业市场共计159个。其中商品市场156个,亿元以上市场28个,百亿市场3个。星级市场共48个。其中四星级市场11个,三星级市场24个。全年市场成交额达1002.2亿元,比上年增长9.8%。 

对外贸易 

2014年,全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38.4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其中进口总额38.55亿美元,下降16.5%;出口总额99.93亿美元,增长5.6%。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87.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加工贸易出口12.54亿美元,增长0.6%。出口市场中,对越南出口增长38.1%,对巴西出口增长30.9%,对德国出口增长4.4%,对日本出口增长7.4%,对韩国出口增长15.6%。美国依然是我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其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4%。 

外贸结构更趋合理。2014年全区出口总额中,纺织品28.31亿美元,下降1.6%;机电产品出口28.94亿美元,增长9.7%;服装9.47亿美元,增长3.4%;羽绒及制品8.61亿美元,增长0.5%。出口总额中汽车配件出口3.80亿美元,增长14.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3亿美元,增长14.7%。 

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发展有序推进。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98.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0.87公里;一、二等级公路728.73公里。航道里程796.83公里。年末全社会机动车辆保有量达到54.7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9%。其中汽车37.29万辆,增长4.5%。萧山国际机场年末通航城市119个,比上年末增加16个;已开通航线222条,增加37条。全年起降航班21.33万架次,增长11.9%;旅客进出港2552.6万人次,增长15.4%;货邮吞吐量39.86万吨,增长8.3%。 

邮电事业势头良好。2014年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2.63亿元,比上年增长9.6%;累计完成函件业务量1936万件,完成包件业务量15.26万件;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61.89亿元,增长10.5%。年末全区共有固定电话用户53.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8.08万户;年末全区登记注册的宽带用户数为47.43万户。 

旅游业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境内的茅湾里窑址是中国瓷器文化发源地之一,茅湾里窑址在进化镇大汤坞新村茅湾里裘家山东坡,1956年发现,属春秋战国时期,堆积丰厚。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萧山曾获2006年中国最令人向往地方城市十强称号,并先后获得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华东地区十大旅游休闲风情城市和浙江省旅游强区等荣誉称号。 

旅游业发展优势凸显。2014年,湘湖三期顺利获批省重点项目,按期完成2066户农户和134家企业征迁。湘湖有西湖“姐妹湖”之称,周边有湘湖旅游度假区、杭州乐园、东方文化园等多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旅游“1010”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各景区景点不断改造提升。2014年,我区还成功举办花木节、旅游节、购物节和汽车展等促销活动。全年共接待游客1753.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其中接待境外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3.64亿元,增长12.5%。 

金融业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106.86亿元,比年初增加102.6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209.26亿元,比年初增加90.70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849.58亿元,比年初增加190.49亿元。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1972.37亿元,比年初减少49.04亿元;中长期贷款780.26亿元,比年初增加189.6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200.88亿元,比年初增加13.40亿元;工业贷款1289.08亿元,比年初减少36.37亿元;房地产贷款111.48亿元,比年初增加38.38亿元。 

资本市场。金融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成功获批创建省级科技金融示范区。金融创新中心孵化器功能日益显现,已入驻金融机构31家。新增上市企业4家,3家企业向证监会上报材料,6家接受省证监局辅导,100家进入拟上市企业培育阶段。至年末,全区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7家。 

城市建设  

以提质扩容为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规划统筹管理。开展“多规融合”省级试点,推进次区域规划、城区分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修编工作,实现城区控规、城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覆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地铁2号线东南段建成通车,5号线和平桥车辆段完成征迁签约。市心路全线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临浦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机场公路改建、九堡大桥南接线、风情大道改造及南伸、建设四路东伸二期等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加快推进小城市、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四边三化”、平原绿化等工作,完成绿化造林1.15万亩,加强20万亩生态公益林保护,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4个。扎实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一年一审”和村会计出纳“双代理”工作,被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区)称号。行政村(社区)“三多”清理有序推进。加快融入主城区步伐。户籍、教育、医疗等9大民生领域一体化并轨工作全面确认。配合做好大江东体制机制调整工作。宁围、新街、闻堰撤镇设街,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4.58平方公里。 

城市面貌继续改善。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8%;建成区绿地面积29.4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2.3%;公园绿地面积8.24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7.3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全力推进电网“1377”工程,800千伏宁东特高压首基铁塔开工建设,500千伏萧浦变土建施工进度过半。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07.8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3.52亿千瓦时,下降9.5%。第三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基本建成,南片水厂扩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阶梯式水价机制全面实施,供水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供水能力达到125万吨/日;最高日供水量达到96.88万吨;年末供水干管总长度4348公里,增长29.7%;全年供水量达到31001万吨,增长0.7%。完成农村“一户一表”改造1.7万户;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顺利推进。进一步突出公交优先战略,市心路开通首条公交专用道,新辟420路、736路公交定时班车,优化调整340、360路等31条公交线路,更新天然气公交车75辆并全部投入使用。年末全区公交线路达到180条,公交里程、车辆和客运量分别达到4320公里、1232辆和14755万人次。新建公共自行车租车服务点50个,新增自行车2000辆。全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总数增至330个,公共自行车达到10800辆。新建公共停车位2042个,配建车位6441个。 

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级生态区创建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全力开展“五水共治”。实现镇街级以上河道“河长制”全覆盖,80条垃圾河、黑臭河全面完成整治,完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95公里,建成区镇两级污水管网80.49公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44个亮点村治理,134个一般村全面开工。钱江、临江两大污水厂提标改造完成年度任务。关停生猪养殖场898个,削减生猪存栏量80.7万头。完成28个排涝项目。拆除各类违法建筑459.09万平方米,拆违总量列全市第一。加大印染、化工、铸造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整治提升力度,关停234家、整治提升347家,完成印染、化工行业整治并通过市级区域验收和省级抽查。实施136个区级重点节能项目,能源“双控”进行逐月管理,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削减5.35%,全社会单位GDP能耗下降12.4%。完成89个减排重点项目,其中国家级13个。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4万辆,完成锅炉煤改气172台。全年大气优良天数增加37天,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PM2.5下降13.5%,SO2下降13.9%。 

教育与科技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155所。其中,小学84所,初中45所,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17所。在校学生184984人。其中小学106212人,初中44076人,普通高中21113人,职高学生13583人。幼儿园183所,在园幼儿53613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99.72%。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3.62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58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初中比例和初中巩固率均保持100%;初中升高中比率达到99.65%;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100%;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高考上线率、本科率和重点率分别达到95.3%、65.0%和21.6%。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学校33所。21个名校教育集团有效运行,深化名校集团化战略。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增市级以上工业设计基地3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工业设计中心22家。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7家,累计达到283家。制(修)订国标、行标19项。全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达到4781件和401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分别达到733件和341件。全年实施科技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15项、省级30项。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新成果。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萧创业创新“5213”计划,引进国外智力项目40个,新增国家、省“千人计划”和市“521”计划人选11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选5名。新增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1个。年末拥有专业技术人员9.78万人,增长8.3%,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159人,增长11.3%。大力实施科创园建设“253”计划,推进萧山科技城、杭州湾信息港、化纤科技城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达21家;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总数分别达到7家和18家;新认定省级研发中心11家,总数达到97家。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繁荣昌盛。成功举办第五届跨湖桥文化节;举办“周末剧场”60余场;启动“你点我送、文化下乡”活动,送200余场文艺演出(展览)和1.9万册图书进基层。新建34个农村文化礼堂。“河上龙灯胜会”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全年文艺作品获得市级以上奖项5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76场次,观众15万人次。全年放映电影6816场次,观众240.2万人次。年末图书馆藏书264.37万册,全年共流通225.23万册次。新的老年大学建成。编纂出版《萧山市志》,《萧山年鉴》荣获全国特等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成功承办第五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2014年全国围棋锦标赛等赛事活动。全年获得国家级运动会奖牌4枚,其中金牌4枚;省级运动会奖牌56枚,其中金牌30枚;市级运动会奖牌211枚,其中金牌87枚。向省、市输送学生运动员40人。年末,全区共拥有等级运动员10人。全年共举办全区性比赛150场次,参加比赛人数达到4.1万人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370场次,参与人数16万人次。区体育中心三期改建工程投用,新增、重建130个健身场(点),90所中小学体育场地实现向社会常年开放。至年底,成功创建20个省级体育强镇(先进街道),61个体育先进社区。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完成区公共卫生中心、区计生指导站迁建和区一医院改建工程。大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做好H7N9禽流感、埃博拉等疫情防控工作,创建成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大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扶持力度。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启动新一轮参保农民健康免费体检和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年末共拥有各类医疗机构678家,其中医院45家、社区卫生中心29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694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65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835人。 

社会保障 

加大民生投入,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各类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8万人,参保率达到94.75%,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达135.66万人;工伤保险累计参保人数65.12万人;失业保险累计参保人数51.50万人;生育保险累计参保人数51.05万人。开建农户拆迁安置房171.3万平方米,竣工165.1万平方米。新增住房公积金建制职工24697人;完成农村住房改造7477户。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推进。年末全区拥有各类集体办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45个,床位9682张,收养2478人,全年供给3798万元;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为660元,13870人获得低保救助。分别发放低保金、残保金、残疾人救助金和物价补贴7821万元、5643万元、5200万元和2381万元,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7673户。区慈善总会及其分会共募集资金(物资折价)665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8万人次,发放救助款8048万元。全区97家社会福利工业企业安置“四残”职工4925人,实现工业产值135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95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581元,增长14.9%,恩格尔系数为0.283。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58元,增长10.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11元,增长13.1%。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67.3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长,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本外币)1209.26亿元,增长8.1%,城乡居民人均存款余额达到96324元,增长7.1%。(萧山政府网编辑,其他网站引用请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