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culture.ifeng.com/a/20140712/41129064_0.shtml 在 2023-10-22 22:41:30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_凤凰文化
凤凰网文化 > 活动

岳麓书院历史沿革


来源:凤凰网文化

一、岳麓书院概况(一)历史脉络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

一、岳麓书院概况

(一)历史脉络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岳麓书院自北宋开宝九年(976)正式创立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岳麓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栻主教,理学史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朱熹两度讲学,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座不能容”、“饮马池水立涸”的盛况。其后,明代中叶的阳明学、明末的东林学、清乾嘉时期的汉学及晚清的新学,都曾在此得以传习和交流。岳麓书院的学术与教育,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今日的湖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农、商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修复后的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仍担负着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千年学府正在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岳麓书院(唐末至元代)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据点,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西晋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太守李允则扩建书楼、礼殿,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额,岳麓书院遂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元符年间,潭州推行“三舍法”,以考试成绩高下,分州、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个等级,岳麓遂定为湖南的最高学府。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书院,张栻主教,确立了“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的办学方针,将湖湘学派发展到极盛。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开书院会讲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张之学为正宗的学术传统。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知潭州,扩建书院,增置学田,增学生名额,颁“书院教条”,讲学其中。陈傅良、真德秀、欧阳守道先后来书院讲学。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宋理宗赐“岳麓书院”额。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围攻长沙,岳麓师生荷戈守城,大都壮烈牺牲。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但因元末战乱,书院毁于战火。

岳麓书院(明代)

自明宣德始,岳麓书院自元毁为废墟,至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开始修复,经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弘治七年至九年(公元1494-1496年)等先后修建,基本恢复旧观,首创崇道祠,并重新办学。期间,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至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明代岳麓书院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明代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首修《岳麓书院志》,嘉靖、万历、崇祯三次续修。正德以后,王阳明及其弟子先后至此讲学,传播心学。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颁“敬一箴”及所注程颢视、听、言、动四箴于岳麓,增建敬一亭,后改名四箴亭。明末,东林学派高世泰讲学书院,岳麓书院学术传统重新得以发展。

岳麓书院(清代)

清朝廷为褒扬岳麓书院办学之功,先后颁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额,并赐帑赐书,将岳麓书院列为省城大书院,在官府的大力扶持下,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顺治初年,书院继续办学。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赐御书“学达性天”额及经史讲义等,因建御书楼。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令岳麓为省城书院,赐帑金一千两。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赐御书“道南正脉”额,以褒扬岳麓传播朱(熹)张(栻)理学之功。其后,湖南巡抚等地方官多次拨款以作书院经费。同时,大批有名望的学者被聘任山长。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罗典、欧阳厚均各主院27年,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的景象。

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于岳麓书院内创办湘水校经堂,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由岳麓书院迁往长沙城南。后再度迁建,改名校经书院。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岳麓书院改制(学堂-工专、法法专、商专时期)(1897-1926)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要求废科举、兴学堂。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名求实书院、湖南大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与岳麓书院合并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创建于1907年,以造就初级和中学堂教职员为宗旨。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首拟创办湖南大学,1912年,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迁入岳麓书院,改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成立筹备机构,1924年,省议会决议正式筹组湖南大学。1926年1月,省府颁布《湖南大学组织暂行条例》,委任李待琛等十人为校行政委员会委员,李待琛为委员长。1926年2月1日,湖南工专、法专、商专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湖南大学,校名匾额悬于岳麓书院大门,并以岳麓书院校舍为第一院。1937年7月,国民政府明令将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任命皮宗石为校长。下设文、法、理、工、商五个学院。其后,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迁校复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办学规模扩大,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1950年8月毛主席应李达校长之请,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1953年院系调整,改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改为湖南工学院,1959年复名湖南大学。1978年,国务院确定湖南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

今日湖南大学是一所理、工、文、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岳麓书院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日的岳麓书院承担着湖南大学历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9人,宋明理学史、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学位体系健全,拥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考古学、中国史一级学科及中国哲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历史学本科专业。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项,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科研成果丰富,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3项,以及教育部重大、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等各级科研课题数十项之巨,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多项,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获得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5人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计划,获省优秀博士论文奖4项。近些年每年出版学术专著10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70篇以上、接待国内外访问学者100人次以上。岳麓书院的学术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学术界重要的国学研究阵地。2013年3月,成立的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更是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广播电视台联合指导,以研究与传播国学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开放性的公益性学术机构。

岳麓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培养国学研究、教学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建设成为既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又具现代学术研究条件的高端学术平台,建设成为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国学重镇。

[责任编辑:杨海亮]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