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205396/13148990.html 在 2018-06-03 19:10:2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女革命者的愤怒:辛亥革命是一场过河拆桥的革命?(2)--文史--人民网

人民网>>文史

女革命者的愤怒:辛亥革命是一场过河拆桥的革命?(2)

多城

2010年11月07日15:06  来源:《中国经营报》

【字号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1912年3月,距武昌起义仅短短5个月,在南京的临时参议院就成功地推出了具有宪法效力的《临时约法》。这部法律在有关人权的章节中明确提出:“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别的方面都考虑到了,唯独对“性别”一项不置一词。那么民国以后男女究竟是否平等呢?妇女能不能与男子一样参政呢?显然,制定约法的参议员们(全部为男性)打起了太极拳,不肯明确表态。



以血争权

其实早在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之前,妇女已经在太平天国掀起的浪潮中显示过自己的力量。但太平天国的妇女多来自底层,难以摆脱被利用的命运。到了清末,闻风而起的多为知识女性,在争取女权方面就主动多了。安徽才女吕碧城,起先是拿笔做刀枪,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时政、提倡女子教育。她继而受到翻译大家严复的栽培、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赏识,年纪轻轻就做上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监督(相当于校长);居住在杭州的满族女子惠兴,自己动手筹款兴办女子学堂,当看到办学的钱远远不够,就自杀明志,以自己的生命推动妇女教育。

兴办女学,需要女教师。对女教师的巨大需求刺激了女生留学事业的发展。当时去欧美留学殊为不易,一大批人就近去了日本。清末的留日学生当中,女生占了1%。她们大部分是自费,很多是跟着父亲和兄弟一起去的日本,也有极少数是官派。别小看这区区的1%,她们当中充满了“不安分”的人物。在留学高峰的那几年,她们先后发起了6个组织,创办了7份出版刊物,讨论妇女问题,批判旧观念、旧习俗,提倡天足、女学、婚姻自主等。

虽说当时留日的女生基本上都是抱着学成后回国教书的目的去学习,但日本后来渐渐成了反清革命党的大本营,很多女留学生非但不回避革命,反而应声而起,表现出不让须眉的风采。1903年留日学生中掀起拒俄运动,组织“拒俄义勇队”,就有12名女生加入。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携手组建了同盟会,吸引了将近20名女性加入,包括秋瑾、唐群英、张汉英、何香凝、吴木兰等人。革命,成了比教书更值得奋斗的事业。

敢于参加革命的女性,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男子。1905年,日本政府在清政府的压力下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大哗,陈天华在激愤之下蹈海自尽。自费留学的秋瑾就属于激进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她甚至拔出佩刀,对不肯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呵斥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1907年7月秋瑾在绍兴的大通学堂主持浙江地区起义,打算与远在安徽的徐锡麟遥相呼应,却因为机密泄露而被捕。被捕后两天,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引颈就义。

秋瑾之死在社会上引起了极为强烈的震撼。上海的《申报》、《时报》、《神州日报》,天津的《大公报》等都做了连续报道,并刊载多篇同情秋瑾的文章。她那文采飞扬的诗文和独树一帜的男装照片也频频见报,激发起人们的无穷遐想。到后来,不仅是新闻报道,连有关秋瑾的小说、戏曲也纷纷出台,舆论的浪潮越掀越高,站在秋瑾对立面的清廷大员们的公众形象一败涂地。

通俗历史总不免把典型人物加以放大,以至于让秋瑾的耀眼光芒遮掩了当年与她并肩战斗的同志们。另一位辛亥女杰唐群英,名声不及秋瑾响亮,豪气丝毫不逊,并具有更为成熟的政治素养。唐群英是湖南人,当秋瑾在湖南做媳妇时两人相识,结为至交。正是受到秋瑾的影响,唐群英也去了日本留学,并加入同盟会。她曾参与策划过花石起义,武昌起义之后又与张汉英一起组织过女子北伐队,亲身上过战场。辛亥革命成功后唐群英获得了二等嘉禾勋章。

辛亥革命期间,妇女界组织了多支军事组织,除了上面提到的北伐队之外,还有女子军、女子军事团、女子光复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决死队、女子暗杀队等等。上海一带由于妇女新式教育起步较早,女子革命队伍尤较北方活跃。不过,组织武装更多的是一种姿态,到底有多少队伍真的上过战场并无确切统计。但那时的革命女性已经很自然地发挥起女性的优势,在医疗、后勤、侦探情报等方面担起责任。

(责任编辑:吴皓)

1973年,余光中应邀到台湾清华大学讲演。他朗诵自己的新诗“星空非常希腊”。正在自我享受吟哦之趣时,一位听众突然站起来说:“你这诗不通,希腊是名词,怎么可以当形容词?而且崇洋媚外,中国天空也有蓝的,形容蓝天为什么一定要找外国?”余光中愣住了,…更多

袁世凯复辟,恢复三卿士大夫,刺杀宋教仁,提倡忠孝节义,陈独秀忍无可忍,他生气地对汪孟邹说:“你要死,只管缩在弄堂里;你要活,你一定要上马路。”果然,陈独秀此后上马路散发传单,上马路组织群众运动,走上了一条“马路”——马克思主义道路 …更多

我要发表留言

  1. 新刊(11月上)
蒋经国的传奇不仅限于“上海打虎”,生于浙江溪口,15岁时远赴莫斯科,和邓小平是同学;27岁回到中国,在江西试验“赣南新政”;39岁时随父亲蒋介石败退台湾。蒋经国59岁开始担任“行政院副院长”,在他执掌台湾的20年时间里,推动十大建设,台湾经济发展迅速,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创造了台湾均富奇迹……新刊(11月上)
    蒋经国的传奇不仅限于“上海打虎”,生于浙江溪口,15岁时远赴莫斯科,和邓小平是同学;27岁回到中国,在江西试验“赣南新政”;39岁时随父亲蒋介石败退台湾。蒋经国59岁开始担任“行政院副院长”,在他执掌台湾的20年时间里,推动十大建设,台湾经济发展迅速,跻身“亚洲四小龙”之一,创造了台湾均富奇迹……

  • 封面文章:
    蒋经国迈出国民党改造第一步/陶涵
    贴身随侍14年 亲历蒋经国改革之路/宋楚瑜
    “他就是那个和蔼可亲的爷爷”/蒋友柏
    台湾那些年/廖信忠
    重新思考蒋经国与台湾民主化/张铁志
  1.   
  2.   

热点文章排行

  • 24小时
  • 48小时
  • 一周

编辑推荐

连载·书摘

  1. 读一个人的传奇,读个性,读才情,读文人交往的悲欢离合,读当代中国美术的"文革"命运。任何个人的传奇,其实都不属于自己,早就融进了一个民族的沧桑。读一个人的传奇,读个性,读才情,读文人交往的悲欢离合,读当代中国美术的"文革"命运。任何个人的传奇,其实都不属于自己,早就融进了一个民族的沧桑。
  2. 本书深度揭秘毛泽东与蒋介石的700天生死对决,着重刻画的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一对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生死对手和领袖人物形象……本书深度揭秘毛泽东与蒋介石的700天生死对决,着重刻画的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一对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生死对手和领袖人物形象……
  3.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