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范成大名作鉴赏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xy.eywedu.com/smjs/018.htm 在 2020-05-18 15:39:0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范成大 名作鉴赏

范成大名作鉴赏 返回主页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昆山(今苏州昆山)人。范成大出身官家名门,父亲范雩是宣和六年的进士,官至秘书郎,母亲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因此范成大自小受良好教育,年十二遍读经史,十四已能文词。但不幸的是,他十四、五岁时,先后遭受了母、父之丧。之后十年,他一直在家不出,直到料理了两个妹妹的婚事后,才听从父亲好友王葆的劝说,参加了科举考试。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他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历任徽州司户参军、礼部员外郎等职。宋孝宗乾道六年(1161),他以起居郎、借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的身份,出使金国,交涉收回河南陵寝(皇帝的祖坟)与更改跪拜受书礼(时南宋皇帝须跪拜接受金国书札),出使期间,他不畏强暴,从容应对,不辱使命而归,备受国人乃至金人的称誉。他也因此受到宋帝的赏识。之后历任四川制置使、沿海制置使、知建康府等要职,中间短期就任参政知事(副宰相)。晚年由于健康原因,辞官卜居于苏州石湖别墅。

石湖一生著述勤奋,存诗1900多首,和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石湖诗题材多样,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继承杜甫及元白新题乐府,描写民生疾苦的诗,一是使金记行诗,还有就是成就最高的田园诗。范成大善于广泛吸收前代诗歌创作经验,其诗语言清新,风格温润委婉,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伯仲于杨、陆之间,固亦宜也。”

石湖传世诗集有《石湖居士诗集》,今人注本有周振甫的《范成大诗选》。

秋日二绝选一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作沧州一带黄。[1]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2]

[注释]

[1]不宜:不适宜,经受不了。沧州:指近水的一带,此处指诗人所见。一说泛指江南水乡之地。

[2]江山:山河社稷。北客:金人。当时宋金以淮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高宗赵构为了讨好敌人,建了可眺望江山的姑苏馆,以接待金使。

[导读]

这首诗表达了石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系念。诗人用“黄”、“冷”、“寒”、“荒”等字眼,渲染出郊外秋日凄苦萧瑟的气氛。“莫把”两句,忧国之心融入悲秋之感,秋更迷离,悲更忧愤。这两句也稍带讽劝统治者,不要再奉行媚敌的政策。

窗前木芙蓉[1]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2]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3]

[注释]

[1]木芙蓉:木本植物,简称芙蓉,秋天开各色大花,甚为艳丽。因与荷花易混,故加木,又称木莲。还有别名拒霜。

[2]辛苦:形容其孤寒冷落以及开花之艰难。小寒:天气稍寒,木芙蓉开花于八九月,因此这里的“小寒”,并非指节气的小寒。客:离家在外的人。作者用以自称。“辛苦”一句语出黄庭坚《送曹子方福建路运判兼简运使张仲祺》诗:“山驿官梅破小寒”。两句意思是孤独凄清的木芙蓉,冒着初秋寒意而开。花的心就象我的心一样,凄楚不已。

[3]更凭:哪怕,就算是。青女:霜神。留连:盘桓勾留。愁红怨绿:花叶残败的样子。两句意为:哪怕寒霜常留不去,木芙蓉也不会如春天的那些娇嫩花儿一样,容易凋谢。

[导读]

这是石湖早年的作品,借花抒怀,表示自己虽然漂泊而未逢时,但决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诗中很好地融物以情,喻已以物,浑成一体,了无痕迹。是作者咏物诗中的佳作。

落鸿[1]

落鸿声里怨关山,泪湿秋衣不肯干。[2]

只道一番新雨后,谁知双袖倚楼寒。[3]

[注释]

[1]落鸿:指孤鸿。另一说是指向晚投宿的鸿雁。

[2]关山:暗示跋涉的艰辛和遥途的隔阻。李白有诗《长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3]双袖倚楼寒:杜甫有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又有《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意由此化出。

[导读]

是诗题目截首句二字,并以自喻,表现了羁旅之人思乡念亲之情。末两句效杜诗、柳词笔法,从对方设想,拟想对方的新雨后倚楼而立,寒意入心的情形,转而表达对对方深婉的情意,全诗写得清丽哀怨。

题《山水横看》两首[1]

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2]

尽是西溪肠断处,凭君将与故人看。[3]

霜入丹枫白苇林,横烟平远暮江深。[4]

君看雁落帆飞处,知我秋风故国心。[5]

[注释]

[1]这是两首题画诗,《山水横看》是一幅画的名字。

[2]漠漠:迷蒙布列貌。知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两句描写画境:远山笼罩在迷雾中,水波浩淼,稀疏的老柳带着几分秋意,渡口处一片清寒。

[3]西溪:诗人家乡附近的溪流的名字。肠断:形容思念或哀伤。凭:凭借,靠。将:取,携带。元结《将牛何处去》诗之一:“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两句意思是,画里描绘的都是西溪景色最动人处,烦君带去,给朋友们看看吧!

[4]平远:低平而遥远。中国画的构图法有三种,一是高远,是自下而上;一是深远,自前而后;一是平远,自近及远。两句意为:风霜起时,打红了枫叶,枯白了芦苇。远处一抹烟霭横亘,让暮色中的江水格外深沉。

[5]秋风故国心: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吴郡人,有清才,纵任不拘。他原在洛阳任职,因秋风起,思念吴中的鲈雨脍,遂弃官乘船东归。又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诗:“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两句说,君只要看看这帆落雁归的景致,就能知道我的怀乡之情了。

[导读]

题画诗是古典诗歌里一种特殊的形式,一般题写在画上,因此必须紧扣画意。石湖的这两首题画诗,传神地描绘了画中之景,也抒发了观画之情。第一首写景由远至近,景物层次分明,却又融成一体,“山”、“水”、“渡口”等,交织成画,人如在画中,及后寄情,抒发了怀乡,怀念故人的真挚感情。

第二首写景自前而后,用“霜”、“丹枫”、“苇林”、“烟”、“暮江”、“雁落”、“帆飞”等意象串起了诗,渲染出深秋日暮,秋风萧瑟的意境。而后语意一转,借“秋风故国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怀念故乡的热切心事。

代圣集赠别[1]

一曲悲歌水倒流,尊前何计缓千忧。[2]

事如梦断无寻处,人似春归挽不留。[3]

草色粘天鶗鴂恨,雨声连晓鹧鸪愁。[4]

迢迢绿浦帆飞远,今夜新晴独倚楼。[5]

[注释]

[1]圣集:作者朋友。这首诗是石湖代别人写的赠别诗。

[2]悲歌:指古《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尊前:尊同樽,盛酒的器皿,尊前指喝酒。千忧:形容忧愁之多,语出杜甫《落日》:“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两句意思是离别歌声响起的时侯,一江河水也为之倒流了;即使酒就在面前,可是何曾能缓解离别的忧愁呢?

[3]梦断:梦醒。两句语出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两句意为:过去的事情恍如一梦,醒来已无处寻踪;人要离去,就如将要消逝的春光,怎样挽留也无济于事。

[4]鶗鴂:杜鹃鸟。屈原《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鹧鸪:鸟名。两句意为芳草直延伸到天边,杜鹃的哀鸣让人难受莫名。夜雨直下到清晓,和着阵阵鹧鸪声,越发让人愁。

[5]浦:河边。两句意为:远看船帆在绿色的江边远去,今夜雨晴后,这里就独剩我一人,倚栏怅望了。

[导读]

这是石湖代人作的赠别诗,但读起来情深意真,象石湖自己在送朋友。诗从晚上的别筵写到了天明送别,再到次日夜间别后的离愁。前四句是表示惜别之情;五六句眼前之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和感觉,以鸟声隐喻离别,既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意境,又融进了深深的别离忧愁,且对仗工整,堪称绝笔。后两句颇有柳永《雨霖铃》词:“杨柳岸,晓风残月……今霄酒醒何处……”的味道。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1]

百尺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2]

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3]

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4]

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5]

[注释]

[1]楼:指苏州子城西面楼,亦名观风楼。金陵:南京的旧称。宣城:宋时郡名,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县)一带,以产宣纸出名。

[2]百尺:形容很高的样子。日迟:春天昼日时间变长。

[3]寒食:从冬至节这天起,数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寒食节接近清明,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三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每逢这天,家家禁火,故名寒食。一说为了纪念介子推,但此风俗甚古,与介子推无关。这两句上句语出岑参《春梦》诗“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下句语出颜真卿帖中“寒食止数日间”语,意为春风已经来了,我乘着春风,在梦中顷刻走过江南数千里;而春风过后,便是寒食节了。

[3]折柳:古人话别时候,常折柳为赠别的表记。落梅新曲:按汉有《梅花落》曲,唐有《大梅花》、《小梅花》,如李白《襄阳歌》云:“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可知“落梅”指一种流行的小曲。又按洪迈的《容斋五笔》所记,这里所说的,其实是指《江城梅花引》的词调。望断:望尽。两句是说离别时故友折柳相赠的场面,我想望了一次又一次;听到《落梅》曲声的时候,更自然而然地涌起了愁绪。

[4]两句意为:诗歌作完了,便想亲身去到江南探访你们;可是相隔千里烟水,万里关山,要想相见,谈何容易!

[导读]

是诗是春日怀友之作。“日迟”点明了春意;“闲”字烘托了清悄幽邃的意境。“折柳”两句,写得深沉不失清丽,和谐自然,石湖集中,以这类句子为最佳。全诗韵调流美,很能代表石湖早期七律的风格。

寒食郊行书事二首[1]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2]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3]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4]

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5]

[注释]

[1]寒食:见前注。

[2]野店:村野之店,酒馆之类的。步:通“埠”,水边泊船之处。荒祠:荒废了的祠堂。苦竹:亦称伞柄竹,茎杆呈圆筒形,高可达四米,分节较疏,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两句意为:垂杨飘拂的渡口处,隐约可见村野之店;荒祠的周围,苦竹丛生。

[3]鹭:白鹭。芦箔:指插在河流中拦捕鱼蟹的苇栅。啄:指啄食祭品。“鸟啄”句语出张籍诗:“寒食家家送纸钱,鸟鸢作窠衔上树。”这两句的意思是:白鹭紧盯着放了芦箔的水上,乌鸦在随风飘舞的钱灰中不住啄食。

[4]媪:老妇人。按《东京梦华录》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这两句描写正是当时寒食节的农家风俗。

[5]深村:偏僻的山村。

[导读]

寒食节正值春和日暖的时刻,这首诗便描绘了郊行所见的节日风光,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农村风俗画。首两句以意象串起诗思,有类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次两句观察细致,动静结合,是为王国维所论之“无我”之境。全诗明白晓畅,淳朴敦厚。

初夏二首

清晨出郭更登楼,不见余春只么回。[1]

桑叶露枝蚕向老,菜花成荚蝶犹来。[2]

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3]

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4]

[注释]

[1]郭:入声,城外之城叫郭。余春:指才入夏季,春色犹有余迹。谢眺《别王丞僧孺》:“首夏实清和,余春满郊甸。”只么:就这么样。

[2]向:快要,就要。

[3]晴丝:又叫游丝,是指虫类吐出的丝,常在空中飘扬,故称晴丝。韶光:美好时光。百舌:鸟名,又名反舌,因其鸣声反复如百鸟之音,故名之。立夏后鸣啭不停,夏至后即无声。

[4]永日:长日,指夏天漫长的白昼。

[导读]

两首诗描写了初夏的乡村景致。第一首写寻余春不得而归,却见到了初夏的景致。“桑叶”两句,不但写出了初夏乡野阳光灿烂、菜花蝴蝶两相嬉戏的景象,也透露出一种农村生活的乐趣和恬然。

如果说上一首是写野外的景色,那么第二首则换了一个角度,写村子里的景色。“晴丝”两句,虽渲染燕子“忙”,其实暗示着作者的“闲”,这首诗里声音动静结合,景物明暗相互渲染,既洋溢着初夏的悠闲感觉,也满怀着对田园生活的自得其乐。

碧瓦[1]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2]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3]

[注释]

[1]题目从首句两字截取而来。

[2]绣幕:彩绣的帷帐。赤栏:红栏杆。

[3]棠梨:又名白棠,蔷薇科。落叶亚乔木。李时珍《本草纲目》:“棠梨树似梨而小,……二月开白花。”两句写雨过后到处飞花乱絮的晚春景色。

[导读]

这是一首精致的小诗,即景成咏,描写的是暮春景致。“碧瓦”两句,含不尽之意,在绣幕之中,景中之人呼之欲出。“无风”两句,可比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清新而不失自然,恬适而不失飘逸,写出了杨柳逢春的蓬勃生机,有如画家生动的速写。

催租行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蹡里正敲门来。[1]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2]

妆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3]

不堪供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4]

[注释]

[1]输租:交租。钞:指户钞,宋时农民纳完田赋,官府发给户钞作为收据。踉蹡:走路不稳的样子。里正:宋时乡官名,管催收租赋等事,一般由乡中富户充当。

[2]文书:一说指户钞,指交纳过田赋的凭证。按上下文意,当用白居易诗“手把文书口称敕”之意,指催租的文书。嗔:生气,恼怒。亦:不过。营:营谋,图求。耳:罢了。两句意思是:里正拿着催租的文书,装腔作势,最后才说出他不过来求个酒醉罢了,这是借催租为名,明言勒索。

[3]悭囊:这里指一种装钱的陶罐,大腹小口,可纳铜钱。古时人们用以储蓄。或称“扑满”。

[4]草鞋费:婉转的说法。其实是说“报答”里正大人的奔走。

[导读]

此诗作者自注“效王建”。王建是唐代著名诗人,以乐府诗著名,写了许多即事命题,反映现实。这是石湖仿效王建所作的一首揭露社会矛盾的佳作。首两句“踉蹡”把喝得醉熏熏的里正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四句写出百姓的凄凉景况:百姓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才积下几个钱,到头来只能“奉送”掉,而且陪尽小心。全诗写得生动流畅,自然明白,很有唐时“新乐府”的味道。

横塘[1]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2]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3]

[注释]

[1]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塘上有彩云桥。桥东有驿亭,西南为横塘寺、横山,山上有塔。

[2]南浦:南面水边。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一川:一川河水。朱塔:红色的塔。依然:如旧貌。

[3]画船:有彩饰的船。宋?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载将离恨过江南。”

[导读]

这是一首描写风光的诗歌。寥寥数语,写出了横塘的优美风光。首句“绿”字让人眼前一亮。后两句写杨柳画船,描绘出了恬然如画的江南初春景色。

十一月十二日枕上晓作

竹响风成阵,窗明雪已花。[1]

柴扉吟冻犬,纸瓦啄饥鸦。[2]

宿酒欺寒力,新诗管岁华。[3]

日高犹拥被,蓐食愧邻家。[4]

[注释]

[1]两句意为:听见竹丛摇晃的响声,可知屋外寒风阵阵;看见窗上发白的样子,可知屋外雪花飘飘。

[2]纸瓦:指天窗窗纸。两句是冻得发慌的犬,对着柴门呻吟,饥饿的乌鸦,啄着天窗上的窗纸。

[3]宿酒:隔夜为退尽的酒力。欺:犹如说不怕、不示弱。管:管领的意思。岁华:时光节序。两句意为,仗着昨夜尚未消退的酒力抵抗寒冷的天气,凭借作诗度日。

[4]蓐食:蓐同褥,夜里做饭,在卧褥上进食。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秣马蓐食,潜师夜起”,说的是古代士兵从深夜就行动起来的事情。

[导读]

这也是一首即感抒怀的诗。全诗从夜里风雪说起。用门前冻犬和屋上饥鸦来暗写“饥”、“寒”,仗着宿酒敌寒,凭作诗遣日,虽自甘贫苦,无奈光阴已是坐失。接着慨叹自己日高拥被而眠,比起邻家的闻鸡起舞来,显得多不长进。诗因小喻大,虽言日常小事,也写得筋摇脉动。

后催租行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1]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2]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3]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岐两分首。[4]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躯将换升斗。[5]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注释]

[1]佣耕:给地主作长工,短工之类的。的:端的,确实。输:缴纳。

[2]黄纸:赦免租赋的文告;宋时朝廷赦免租赋诏令到达州府,地方官也用黄纸照钞布告,叫做“翻黄”。白纸:指地方官自己所出命令,仍旧催交田赋。

[3]纳却:纳了。缚:绑起来。

[4]衣尽到家口:衣服已经卖光了,再卖只好卖家口。岐:同歧,分离的意思。两句意思是去年就已经没有衣服可卖了,只好先卖了大女儿。

[5]行媒:本指媒人往来传话介绍,此已行媒是说已经有媒人提过亲事了。将:助词,驱将换升斗,是说把她卖了去换了少量米吃。

[导读]

按此是石湖初为州吏后的亲身感受。“黄纸放,白纸催”,是当时农民口中之谣谚,所谓的豁免租赋的命令,只不过是徒具文书的走过场而已,到了真正催租的时候,贫苦百姓仍要卖儿卖女,这样悲惨的场面让石湖悲愤不已,因此作了这首《后催租行》。这首诗继承了唐元、白诸人所倡的“新乐府”精神,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揭露了社会矛盾,尤其是最后一句,看似平民的自我安慰,实讽刺极剧,控诉亦极深。

宜春苑[1]

狐冢獾蹊满路隅,行人犹作御园呼。[2]

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3]

[注释]

[1]指旧宋门(汴京内城东面城门丽景门的俗称)外的“东御园”。

[2]冢:坟墓。狐冢:指有狐狸出没的荒坟。獾:野兽名,毛灰色。獾蹊:有獾出没的小径。御园:皇家园林。两句意为:虽然狐狸,猪獾的踪迹遍布满了路边,可是人们还把这里叫作御园。

[3]连昌:唐代宫殿名。玄宗时曾盛极一时,安史之乱后荒废。唐元稹写有《连昌宫词》。花堆砌:《连昌宫词》有句:“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砌念器声,指台阶的意思。两句意为,唐时连昌宫虽然荒废,仍有花长在阶上,可是眼前宜春苑,却寸草也不生。

[导读]

此诗是诗人经过北宋京城汴梁宜春苑旧址有感而作的作品,诗人在他另著的《揽辔录》里说:“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也,颓?荒草而已。”当诗人看到宜春苑里一派萧条冷落时,自然而然地生出故国山河破落零碎的哀愁之感。早在《诗经》里,就有着这类抒发故国兴亡情感的篇章,《诗·王风·黍离》便是周大夫行役,经过周朝丢荒了的宗庙宫室,看见那里长满了禾黍而写的诗。这首诗秉承了这种深沉凝聚的感情,语言看似平淡,却蕴涵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让人真感觉到了“中心摇摇”(《诗·王风·黍离》)般的悲恻。

州桥[1]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2]

忍泪无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3]

[注释]

[1]州桥:汴河上的天汉街,据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一载,州桥“正对于大内御街,……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又卷二:“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水浒传》里描写的杨志卖刀,就在此桥。

[2]天街:即“御街”。驾:指宋朝皇帝。时汴京在金人统治下,故有此说。

[3]使者:指宋使金国之使者。六军:周朝的制度,天子有六军。这里指宋军。

[导读]

石湖《揽辔录》云:“过相州市,……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跪拜者尤多。”北地遗民在金人统治下,仍怀念故国。末句的问语,正表达了北方人民数十年来蓄而未发的怀念故国之情,感情的共鸣,自然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九云:“此诗‘沉痛不可多读’,为七绝‘至高之境’,超乎东坡,可与老杜方驾。”

初归石湖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1]

行人半出稻花边,宿鹭孤明菱叶中。[2]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3]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4]

[注释]

[1]暾:刚出来的太阳。绀碧:天青色,一种青中带红的颜色。横塘:见前注。越城:越国伐吴时所筑之城,又名越王城、勾践城,在苏州西南,胥门之外十里,石湖与越来溪交接处的东岸,是石湖别墅的所在地。

[2]稻花:水稻在农历四五月开花。鹭:鹭鸶。鸟纲涉禽类,羽毛白色,多栖宿在河边或沼泽中。明:使……明,晃眼。菱:即菱角。两句言人们走过田野,稻花上露出了半截身影;而鹭鸶则在菱叶的浓绿中映出一圈白光。

[3]信脚:信步。

[4]鸣蜩:鸣蝉。《诗·豳风·七月》:“五月鸣蜩。”翠扫空:语出苏轼诗:“我家峨嵋最高处,梦里犹惊翠扫空。”

[导读]

石湖从四川回朝后,于淳熙五年(1178)四月被任为参知政事,但为时只有两个月,便得罪落职,重归故里。这首诗便是他回到石湖时写的。诗描写了石湖附近的旖旎风光,也显露了作者回乡后心情为之一松的心态。其中“行人”两句绝妙,构思奇特,造语俊秀,“行人”、“稻花”、“宿鹭”、“菱叶”等的意象错落有致。“当时”两句则用了桓温的典故,《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伐,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这里抒发的是人生无常,时光难复的感慨。

四时田园杂兴选二[1]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2]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3]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4]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5]

[注释]

[1]选自《夏日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十五。

[2]耘田:在田中除草。这里泛指耕种。

[3]童孙:幼孙。

[4]丹:血。鬼质枯:形容身体枯黑干瘦。石湖另有诗《采菱户》:“刺手朱殷鬼质青”,意思相同。两句意为:采菱人不去种田,专靠种菱为生,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他们晒得又黑又干,不似人形,手指还常常被刺得鲜血淋漓。

[导读]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套大型的组诗,全诗有六十首。分春、夏、秋、冬四组,原诗有序,序说:“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年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这组诗作于石湖晚年,是石湖集中就著名,最有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作品。

所选第一首些乡村生活,写出农家忙碌热闹的气氛。描写的虽是平常农家事情,却饶有趣味。第二首则写采菱人家的悲苦生活。形象生动。转折处,“水面亦收租”,鲜明地揭示了采菱人家备受压榨的惨况,是揭露现实的佳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