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lnd.com.cn/htm/2011-01/05/content_1698453.htm 在 2018-03-16 09:15:4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密迪乐勘选“没沟营”米字旗飘升营口港--辽宁新闻-辽沈北国网

密迪乐勘选没沟营米字旗飘升营口港-

密迪乐勘选没沟营米字旗飘升营口港-

密迪乐勘选没沟营米字旗飘升营口港-
首页 辽宁新闻 E报 视频 手机报 论坛 博客 微博 财经 娱乐 读书 时尚 健康 商旅 IT 团购 北国团 汽车 婚庆 商城 房产 旅游

密迪乐勘选“没沟营”米字旗飘升营口港

2011-01-05 14:26:22    来源: 辽沈晚报
 
          手机看新闻,轻松掌握天下!中国移动用户发送LND到10658000;中国联通用户发送DSB到10655800;中国电信用户发送20到1065928036。网上订阅 点击进入
 
营口转运物资的船舶。

 
营口地方事务所。

 
营口医院。

 
营口邮局。



辽河边上的沙场。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辟中国东北的牛庄为通商口岸,为什么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外国领事馆却建在了营口……

咸丰十一年四月(1861年5月),对于东北的官府衙门来说,是一个闹心的初夏。刚刚平定了朝阳农民起义军对广宁县大牛圈子的进攻,海上又来了一群舞枪弄炮的英国人……

洋人耀武扬威进牛庄

1861年5月23日 ,载有200兵员的英舰“斯芙英思克号”驶抵牛庄附近海域。因海水见浅,军舰难以行进,一群高鼻深目的英国人便从舰上下来,在一个名叫托马斯·泰勒·密迪乐和一个名叫普扎喀滋的人指挥下,沿牛庄南部“没沟营”一带开始观察勘测。

密迪乐和普扎喀滋是何许人也?这群军舰载来的外国人,在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明目张胆地勘测,意欲何为?

原来,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6月26日),以强大的炮火攻占天津的英法联军,威逼已经低头屈服的清政府,在天津海光寺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的第11款规定:

除已开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外,另辟“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等府城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船货随时往来。同时规定,牛庄要于咸丰十一年二月廿四(1861年4月3日)开埠。

这个叫密迪乐的人,便是英国派驻中国牛庄领事馆的首任领事,普扎喀滋则是同行的驻华武官。

牛庄隶属海城管辖,位于辽河下游,今营口市东北方向45公里处,原为辽南码头重镇。早在后金天命八年(1623),这里就建成了“城周2里93步的集镇”。《营口县志》记载:自清嘉道以降,每年有闽、浙雕杉各船,渡海东来。皆由三岔口入港,至枭姬庙河口登岸,以牛庄为贸易市场,一时牛庄名闻中外。

那时,台湾的运糖商船也频繁地驶入。“牛庄,贩运之利,颇操其益”,是朝廷极为看重的粮豆运输码头。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目的就是为了拓展殖民地,为英国的工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找寻市场。所以,名声在外的牛庄就成了英国人眼中的猎物。

牛庄开埠是大炮轰出来的

咸丰八年(1858)五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舰队直抵天津,威逼北京。清政府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津与英法代表谈判。

天津海光寺里,当英使额尔金提出要将牛庄等地辟作通商口岸时,中国两大臣异常震惊。牛庄所处为陪都盛京域内,爱新觉罗皇族“龙兴”腹地。自康熙朝起,严格封禁,除朝廷许可的国内船只,洋人断不能入。二人一面交涉,一面急报朝廷。咸丰帝闻之,断然拒绝。认为:“奉天牛庄与天津无异,仍不可行”。在皇帝眼睛里,牛庄与天津一样重要。但英方蛮横坚持,“五十六款一字不可更易”,否则就要再打。五月十六日(1858年6月26日),桂良等被迫签字。咸丰帝大怒,五月十八日谕令桂良等人:“牛庄究近京畿,且为东三省货物总汇,惟登州尚可酌办”。认为万不得已时可以让出今天的烟台做口岸,但不能答应牛庄作口岸,这个地方毕竟离北京太近了!《天津条约》打开了中国北自辽宁,南到海南的海上通道,概念上的海疆屏藩,不复存在。咸丰帝惶惶不安。他谕令有关大臣,利用当年秋天英使到上海修订税则的谈判机会,以豁免洋货进口税和鸦片弛禁为条件,试图说服列强取消《天津条约》,却又遭到了拒绝。直到咸丰十年三月初八(1860年3月29日),他还对军机大臣表示:“英国所求牛庄、登州,皆与天津逼近,亦难允准”。并于当日饬令:“密谕华商笼络夷商,设法详细开导”。为英国能放弃对牛庄等地的觊觎,作最后努力。

然而,一切均是徒劳。英国人既然看好了,就也盯牢了。尚未开埠,英国的兵舰商船就不断北上到牛庄附近侦察骚扰,贩卖洋货鸦片。

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牛庄附近海域,驶来一艘“载有夷人三四十人,大炮四尊”的英国兵舰,对这里进行侦察。

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中旬,牛庄没沟营附近首次开进一艘“二桅异样商船”,船上十四人,内有夷人二名。“船载洋药(鸦片)十五箱,洋布十捆,单呢六十板”。他们登陆后,向当地的铺商“询听市价,意欲会买货物”。

咸丰九年(1859)七月,大规模鸦片走私船队蜂拥出现在牛庄没沟营一带海口,这些“异样船”,“一只内载夷人三五名,或七八名不等,船载洋药洋货,意图销售。 ”

领事馆改设“没沟营”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密迪乐来到牛庄时,由于辽河下游水流减缓,泥沙不断淤塞,造成河道更易,往来的货轮不能驶入距牛庄最近的枭姬庙码头,行船也已不能在这里停泊靠岸。往日繁华喧闹的牛庄变得距海很远,帆桅鲜见了。

密迪乐登陆后,看到牛庄海口水浅,大船难以出进,条件如此之差,根本不能作为口岸开埠通商。密迪乐眉头紧蹙,郁郁不乐,一瞬间,甚至产生退意。

就在这些英国人灰心丧气之时,他们走到了牛庄辖管的没沟营。密迪乐惊喜地发现,没沟营不仅水深河阔,又有距海口近、码头紧靠城镇的优势。如能在此开埠通商,更胜牛庄。于是,他临时做出一个决定,选择没沟营取代牛庄。

没沟营即今天的营口。地处渤海之滨,辽河下游的入海口左岸。当时亦称镇海营、营子口,过去为海城、盖平两县分辖之地。

乾隆年间,山西和直隶商人先后来到营口经商。从事榨油、酿酒等行业,并开设钱庄,向南方输送大豆、豆油、豆饼等。每年也有大批江南沙船、浙江宁船、天津卫船至营口贩运大豆。

道光中叶之后,由于辽河多次改道,位于辽渤交汇之处的营口,因其直扼辽南咽喉,区位便捷优越,军事、经济功能,早已超越田庄台、牛庄,成为辽东湾新崛起的海口集镇。

从上述情况看,密迪乐的选择是有其道理的。

第二天,密迪乐找到牛庄的官员,提出改牛庄为营口的要求。同时将实地调查和更变地点的情况,写信向英国政府报告。信中说:牛庄作为商业城市已经没有地位,看不到商业上的活力。根据探察的结果,距离辽河入海口最近的没沟营,必将成为外国贸易的中心地,因此,营口应该成为英国领事馆所在地。

清廷同意了密迪乐的要求。

清廷之所以同意更变地点,一则由于牛庄河道淤塞,不如没沟营河阔靠海,码头依城,宜于开埠通商;二则按《天津条约》移地开埠成例,在牛庄辖管的没沟营开埠,并未违约。

营口从此取代了牛庄,开埠后,因条约缘故,国外一度仍将营口称作牛庄。

咸丰十一年四月廿四日(1861年6月2日),英国用租赁的民房,在没沟营东营子三义庙设立了领事馆,并于五月初四开馆办公。

外国驻东北的第一位外交官

时年47岁的密迪乐,又被译作“梅多斯”,全名叫托马斯·泰勒·密迪乐,是有史以来外国驻东北的第一位外交官。他大学毕业后,专门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学过中文。道光二十三年来到中国后,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三地担任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咸丰六年升任上海副领事,后又升任宁波和上海领事。由于对中国情况熟悉,号称“中国通”。

长期的外交官生涯,使他十分注意研究中国。道光二十七年,来华四年后,他就写出《关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及关于中国语言等的杂录》。十三年后,又写出《中国人及其叛乱》。他是第一个在广州亲眼目睹中国凌迟之刑过程,并将其详细记录的西方外交官,被英国人誉为“关于中国的一个真正专家”。

对此,他十分自信。在《关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及关于中国语言等的杂录》书中说:我认为我自己有权利去写中国,首先是因为我对中国的语言有某种切实的了解;其次,因为近五年时间里我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中国事务中去;其三,因为在其中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有利位置,以获取有关那些特殊题目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我努力去写的。

这个自认为对中国内部行省的划分、清政府高官和其他政府人员的职责和收入都十分了解的“中国通”,从“斯芙英思克号”驶入奉天渤海湾这一刻起,便成了英国在中国东北的代言人。

密迪乐在营口任职7年,同治七年(1868)卒于任上,结束了他在中国的25年外交生涯。

米字旗飘升营口港

营口代替牛庄开港了。

外国商船如潮水一般涌入。

这是东北第一座对外通商口岸。

一时间,外国商人纷至沓来,大批鸦片、棉纱、粗布和铁钉等舶来品运进东北。

驶入营口港的外国船只,迅速增多,3年就增加了10倍:咸丰十一年(1861)驶入营口的外轮仅为33艘,计11346吨位。到咸丰十四年(1864)则多至302艘,计88281吨位“。在辽河流域形成了以营口为中心的市场系统。

以鸦片和机织棉毛制品为主体的国外商品输入,毒害了东北人民的身心健康,冲击和排挤了东北乃至国内土产品及手工业产品。一些厂家作坊纷纷倒闭,东北萌芽中的民族工商业惨遭扼杀。

营口的开港,不仅意味着东北这个清廷封禁的“龙兴之地”屏藩被打破,南大门洞开。更意味着东北自然主义经济体系被打碎,在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仓促遭遇中,巨大的商品市场和民族工业潜力被吞噬。虽然说,营口从此登上世界商贸历史的舞台,成为东北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但也只能说是历史的偶然,绝非侵略者的本意。

敬请关注下周二“摆渡辽河”精彩继续

由本报和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将“摆渡辽河”刊发文章结集成书,即将上市,敬请关注。

□周力

 
 
 
辽报媒体导读
热点新闻回顾
图说辽沈
红色记忆博客大赛启动
辽沈大讲堂
“江驴儿”与放木排的故事
每周揭秘
盛京皇宫的寝居特色
民生杂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