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du.ifeng.com/huodong/special/bainianqinghua/content-2/detail_2011_04/15/5763628_0.shtml 在 2017-09-28 13:56:5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_教育频道_凤凰网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2011年04月15日 10:50
来源:凤凰网教育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人物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人生的境界》被编入中学教材。

哲学贡献

1923年夏,冯友兰著作《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学术行年简谱(1895--1990)冯友兰作品集(18张)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十月十六日)生于河南省唐县祁仪镇。1901年,始入家塾读书。1910年,考入唐河县立高等小学预科。1911年,考入开封第五中学。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5年,冬北京师范学校结业,1918年,夏,毕业于武昌中华学校。在开封与任坤结婚。秋,任教于河南第一工业学校。

1919年,秋,未去纽约1920年1月,继续在河南工业学校任教1921年,在《新潮》杂志发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明之比较)》等文。1923年,发表《评柏格森的<心力>》(《新潮》3卷2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国际伦理学杂志》32卷3号)、《论“比较中西”(为读中西文化及民族论者进一解)》(《学艺》3卷10期)、《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杂志》19期)等文章。1924年,英文本《天人损益论》改名《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10月,《一种人生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与《一种人生观》合并为《人生哲学》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27年,发表《名教的分析》、《中国之社会伦理》、《泛论中国哲学》、《孔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等文章。1931年,《中国哲学史》上卷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1933年10月,未去英国1934年6月,《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1935年,发表《中国近代研究史学之新趋势》、《秦汉历史哲学》等二十余篇文章。

1937年,发表《哲学与逻辑》、《论民族哲学》等文章。1939年,《新理学》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版。1940年,《新事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世训》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2年,聘为部聘教授。发表《论人生的意义》、《论人生境界》等二十余篇文章。1943年,《新原人》有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1945年,《新原道》由商务印书馆在重庆出版。1946年5月初,夏,返北平。秋,赴美,《新知言》有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1948年3月,回国抵北平。12月,《南渡集》编成。英文《中国哲学简史》(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49年,解放军接管清华,冬,参加北京郊区土改。1950年8月,哲学系开始批判新理学。10月,冯友兰开始自我批判。1951年9月起,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缅甸。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被聘为哲学和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11月,哲学所成立,受聘位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组组长。1956年9月,赴日内瓦出席“国际会晤”第11次大会,以观察员身份经威尼斯列席欧洲文化协会会员大会。1957年,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7月,出席国际哲学研究会所华沙会议。1958年,《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四十年回顾》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75年,《论孔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7月,赴夏威夷参加国际朱熹学术会议。

《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一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二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学术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三松堂自序》由三联出版社出版。1985年,《中国哲学史简史》(涂又光中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第三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三松堂全集》四、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三松堂全集》第二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冯友兰学术精华录》由北京师院出版社出版。1989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三、六、七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交人民出版社(后由台湾兰灯出版公司出版),至此《新编》全书告成。11月26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人物小传

中学时期

冯友兰照片集(20张)冯友兰,字芝生,1895年12月4日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父亲名红异,字朱候,清光绪年间农民。家境贫寒,不注重教育,堪称“农民人家”。冯友兰的早年教育与大多数中国读书人并无两样。7岁上学,先读《诗经》,次读《论语》《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好在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书经》、《易经》和《左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约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两年后,遵其母嘱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第五中学。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教育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孔祥茹] 标签:冯友兰 哲学 大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