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泉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jky.qzedu.cn/zhsj/zz--zy/qznykk.htm 在 2017-05-10 11:04:3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泉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泉州市农业发展概况

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物质生产方式,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文化现象。我国农业生产民俗的传承,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而且形成了生产民俗中以农为本的尚农特点。

泉州农业的自然环境条件并不理想,如南宋时泉州知州真德秀所叹:嗟哉濒海邦,半是硗确地,三时劳耕耘,收获尚无几,四体或不勤,将何活老稚,频年旱且潦,生理殊匪易。因此勤劳的泉州农民特别重视用天之道和因地之利。所谓用天之道,即春宜深耕,夏宜数耘。禾稻成熟,宜早收敛。豆麦黍粟,麻芋蔬菜,各宜及时用功布种。陂塘沟港,储蓄水利,各宜及时用功浚治。所谓因地之利,即高田种早,低田种晚,躁处宜麦,湿处宜禾,田硬宜豆,山畲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

智慧的泉州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农谚。这些富于地方特点的关于生产习俗的农谚,世代流传,成为交流、传授生产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清乾隆《泉州府志. 气候志》附有《田家岁时占验井风雨杂占》,这里例举数条。如上元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朝占百果,午占晚禾,晚占早禾,皆欲晴明,谚云:雨打元宵灯,早禾一束稿。立夏及小满俱宜雨,谚云:立夏不下,高田莫耙;小满不雨,芒种莫管。夏至在五月中则谷贱,谚云:夏至在月头,一吃一边愁;夏至在月中,愁杀粜谷翁。是日又宜雨,为秋熟之兆。立秋若在六月终,则早禾反迟,谚云: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入秋不到秋。立冬日及十月朔日,下雨,主一冬和暖,谚云:十月初一晴,柴炭土样平。以后又宜雨,谚云:十月雨连连,高山也是田。而德化县地处泉州地区北端,气候视州治每迟二十日,故古代德化农民罕用通书,惟视树芽、听鸟声以定播种之期。潦叹半歉之兆,都有口诀,大略亦可纪焉

泉州农业民俗崇尚精细,尤其是收获季节,有关习俗不少。谷物将熟时,农民往往于田间插稻草人,草人穿衣戴帽,并于头上挂扎一串敬神祭鬼的金冥钱,旨在吓鸟驱鼠,防止庄稼被损。为使庄稼不受兽害和不被盗窃,农民还在田野间搭起临时草寮,通宵达旦轮流守护,称看大社看山。草寮中备有大锣、大铳,用以报警或驱害。情况严重时,村里人闻讯及时赶来协助。旧时看大社,有的地方还要举行放兵犒兵收兵等活动。放兵是祈请所谓代天巡狩的七大人,集结阴兵前来帮助看大社的轮值人员,并于田地里插上神符令箭,以祈庇五谷无损。犒兵看大社期间每逢初一、十五两日,均得犒劳阴兵,收兵是全村农作物收获完毕,要摆筵演戏,以酬谢七大巡功成回殿。在稻谷成熟季节,为防范台风暴雨的损坏,或个体农户因劳动力缺乏而导致过熟脱粒,亲邻之间往往义务互助抢收。其时,主人必须准备较为丰富的饭菜,送到田头款待诸位亲邻,但大家在食用前得先敬祀田头公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当活跃。古时候,泉州乡村妇人芒乔负担,与男人杂作。如今的泉州妇女,更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在泉州沿海地区的一些渔村,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男女劳动分工,即男人专门从事海上捕捞,农副业等劳动则全部由妇女承担,甚至出现了男人以从事农业劳动力羞耻事的不正确观念。

 

一、自然概貌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台地平原过渡。海岸线曲折蜿蜒,大部分为基岩质海岸,总长421公里,占全省的12.7%,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等4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石井等14个港口。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水资源相当丰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约14.56亿立方米。由于山峦坡度大,水力资源也很丰富,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45万千瓦,发展山区水电具有广阔前景。全市土壤资源1345万亩,包括10个土类,颁有水平和垂直地带特点。全市陆地面积:中山占23%,低山占27.5%,丘陵占28.5%,平原占21%;境内山地1000多万亩,农耕地217万亩,其中一、二级耕地分别占9.36%41.1%

泉州现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质储量的矿产地130多处,其中大型矿产地8处,主要有铁、锰、金、煤、建材石料、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30多种。

泉州江河水面200万亩,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泉州海域10-60米等深线面积3180平方公里,主要水产生物有50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

全市林业用地1024万亩,占土地面积62.4%,现有林木蓄积量183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3.75%,绿化程度58.1%。据查,森林植物类有174599属、1127种(或变种),主要包括亚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植被等。永春牛母山和德化戴云山为自然保护区。

二、农业经济发展优势资源

1、侨台资源

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698万人,分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在台湾的泉籍同胞900多万人。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全球构成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泉州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泉州与台湾自然条件相似,两地农业生产互补性强,发展泉台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充分发挥侨台优势,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及优良种苗来武装和改造我市农业,逐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可以推动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的外向度。

2、海洋资源

泉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全市沿海渔场面积3936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8万亩,10米等深线内海域面积80万亩。有众多的优良港湾,可建较多深水泊位,发展海洋运输、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滩涂养殖、水产加工潜力巨大,建设海上泉州,具有优越的条件。

3、市场资源

泉州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探索,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资源、资金合理有序流动。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各种综合性和专业市场300多个。数十万供销大军和遍布国内外的供销网点把泉州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与世界大流通融为一体。这为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外向化提供了现实条件。

4、产业资源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达90%以上。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稳健发展;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领域进军;经营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并向"两高一优"农业和特色农业方向发展,形成了一批以集约经营、出口创汇为目标,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特点的开发性、效益型生产基地,如石狮水产、永春芦柑、安溪茶叶、南安龙眼等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全市现有9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0多万户,初步形成了粮食、水产、畜牧、林业、水果、茶叶、竹笋、食用菌、花卉和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集约化等特征日益显现。目前,全市粮食规模经营实体达730家,经营面积达3.915万亩。

5、环境资源

一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增加农业投入提供了物质条件。二是各级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农村、农业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完善,为农业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四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和健全。在已形成农技推广、农业机械、种苗供应、农资及植保等五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把服务领域扩展到资金、信息、购销、运输、贮藏、加工等方面,涌现出300多家中介组织和专门协会,涵盖农林牧副渔五业。五是现代农业试点工作的开展,培育了惠安县走马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片、南安市霞美现代农业示范片、石狮市祥芝现代农业(水产捕捞与加工)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点(片),为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