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首页 --专业志->--上海成人教育志->--第七章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

第一节 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

2010/4/26 10:53:01

一、大学夜班、夜大学

1.解放前上海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

上海开埠和租界设立以后,成为全国传播西学的基地,外国教会在上海陆续开办高等教育层次的学校,并开设夜班,招收在业成年人入学。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夜科 民国元年(1912年),刘海粟创办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民国3年(1914年)起添设夜科,专习单色画。民国35年(1946年)4月学校调整学制,设立特别选科使缺乏学历的人得到学习艺术的机会。设立夜校,给从事职业的青年提供了补习艺术的便利。

东吴法科 民国4年(1915年)9月,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为了在中国训练一批为美国驻华按察司署推行美国属地阿拉斯加的“领土法律”服务的英美法人才,在苏州开办的东吴大学内设立了东吴法科(后称东吴法学院)。是中国最早招收成人入学的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教会大学首次在中国设立的法学专业。东吴法科是在美国人葛麦恩、薛伯麦、兰金等筹措下成立的,校址在虹口昆山路,上课利用东吴二中的教室,上课时间安排在下午4∶00~7∶30。这样做,除了缺乏自有校舍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法科学生入学资格规定,必须先在大学完成2年学业,学生多数在日间已有职业,晚间上课,可以多招收在职青年入学;其次是法科所聘的教员都是兼任的,每小时付酬2元。据民国18年(1929年)春季课程表安排,法学院共有13项课程,其中5项是在下午1∶00~6∶00上课,8项是在晚间5∶00~8∶00上课。法科修业年限为3年,因入学前已读过2年大学,因此实际为5年,毕业后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经过学校介绍可赴美国留学,也可直接进美国法律学院研究部门,1年后获法学硕士学位,2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

民国16年(1927年),东吴法学院专设夜校班,招收职业青年,在校学生因而大增,民国18年(1929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为一个独立学校。

上海商科大学夜校 民国10年(1921年)春,由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暨南学校校长柯成懋,会同上海商界学界名人商议,推选黄奕伍、史量才、聂云台、穆湘月、钱新之、张公权、陈光甫、简照南、黄炎培、高践四、朱进之、张准、赵正平、郭秉文、柯成懋等15人组成上海商科大学委员会,负责筹备工作。9月28日,学校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暨暨南学校附设上海商科大学。学校设商科大学夜校,招收中等学校毕业或相当程度的商界青年入学,第一学期学生达180人。夜校定课程30余门,但每一课程选读在30人以上者仅有银行学、银行簿记、商业簿记、经济学、国际汇兑5门,其他课程仅三五人,甚至无人选学。学校教员多为留学英、美学者,马寅初、朱进之、沈籁清、李道南、潘序伦先后任教务主任。民国21年(1932年)8月16日学校改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解放后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

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民国17年(1928年)10月10日,顾执中创办私立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址在市区爱多亚路(今延安西路),后迁至长乐路37号。学校设本科及专修科。本科在日间上课;专修科在夜间上课,学生多为在职青年。专修科分为新闻概论、采访编辑、管理、印刷4系,2年毕业。学校因教育方向不合国民党政府要求,因而始终未能立案。民国29年(1940年)顾执中被敌伪通缉,化装后秘密去重庆,在重庆复校;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4年(1945年),10月在沪复校,第二年冬顾执中和教务长陆诒又去香港筹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民国37年(1948年)11月沪校教授笪移今和许多学生被捕,并有学生2人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学校从创办至1949年上海解放有18届毕业生,大部分服务于新闻界。

尚贤堂职业夜校 民国15年(1926年)7月,上海商科大学奉国民党政府命扩充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夜校,于第二年北伐战争中停办。是年9月,尚贤堂接办了该夜大学,改名为尚贤职业夜校。尚贤堂夜校成立20余年,校产百万,聘原商科大学夜校主任邝克林硕士为主任,校长为美国人李佳白。夜校本科4年,分科2年。课程有英式簿记、会计、商业管理、新闻学、商业地理,各种外文,分为6级,每天晚上7∶00~9∶00上课。校址设霞飞路尚贤堂,即前商科大学夜校原址。

沪江大学夜大学 民国19年(1930年)1月,沪江大学积极提倡扩充学校教育功能,除办有沪东公社乡村服务处外,并在上海市中心区办一夜大学。该校合作机关为浸会书局,后在圆明园路购得基地一方建7层巨厦,其中部分给大学办夜大学。同年5月,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鉴于沪上商业青年缺乏高等商业补习教育之机会,将沪江大学商学院略事扩充,于市商业中心区设分院,初定名夜商学院。其计划是:课程按大学程度,男女兼收,并设预科,以便程度稍次者从容补习,除正式商科外,得视特别需要随时开办各种专修学科,并提倡研究工作;利用各界青年办公余暇,定为下午5时之后上课,以修毕为度,不限学年;校址暂定圆明园路中华浸会书局大厦,用款5万元负担7层中一层的建筑费及开办费。民国21年(1932年)在老校友朱博泉的大力协助下,市中心区的沪江大学夜大学(即城中区商学院)在圆明园路创办起来,设大学本科、专修科、银行及会计专修科、新闻学、建筑学及外国语科,聘朱博泉为院长。学院为市中心在职青年提供了就近进修的机会。职业青年白天工作,晚上读书,无不称便。

雷士德工学院夜校 民国23年(1934年)10月1日建校,至民国33年(1944年)停办。延续时间仅10年的雷士德工学院夜校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工科夜校。民国26年(1937年)春季,夜校学生有1200多人,而在日校上学的仅450多人。夜校学生多数来自洋商各单位,基本上都是工人或小职员,入学前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可在原单位得到晋级加薪的机会,因此学习者相当踊跃。夜校所设专业除与日校相同的机械和土木建筑工程外,还有电工、化工、无线电工等。头两年学员入学要先学英语、数学和机械制图。学员每周至少要上课3个晚上,夜校学制一般定为7年。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一些公用事业单位和洋商以及中国工程师协会都在该校设立奖学金,发给成绩优良的学院学生和夜校学生。该院创办人是来沪当土木工程师和建筑师、从事房屋设计和建筑工作长达59年的英国人亨利·雷士德。民国15年(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去世,生前遗嘱将其巨额遗产用以兴办教育、科研、医疗和慈善事业,并指定要用在上海,尤其要用在华人身上。他死后第二年所遗资产总值为1434万余两白银,5年后总值增至2000万两。这些遗产用于建立雷士德工学院及附设中专,设在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海员医院),并建立雷士德医药研究所(今北京西路医药工业研究院)和1所医院(即山东路仁济医院)。由于遗产丰厚,学院校舍和设备都力求符合各种形式教育的要求,并设有各种工场和实验室,所需的机械和实验设备耗资达60万银圆,都是当时最新的设备。教师待遇优厚,讲师试用3个月,每月支薪240元,试用期满月工资300元,并规定每年加月薪15元,直至450元为止;聘用期间还订有储蓄金办法,每月由教师缴纳5%,再由学校加付10%,统存复利储蓄,教师离校时本利一次领回。由于教师职业上有保证,待遇高,因此工作认真。民国33年(1944年)校舍被日本海军占用,学校停办。第二年抗战胜利,校舍又被国民党海军接收,雷士德遗产又因伪币贬值,学校无法恢复而结束。

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夜班 民国32年(1943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于重庆创建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黄炎培、江问渔、张群、吴蕴初、潘公展、杜月笙、杨卫玉、潘序伦和徐永祚等21人组成校董会。第二年1月开学,设机械工程和工商管理两科,学制2年,分日夜班上课。首批入学新生150人,大多是职业青年,至次年秋在校学生共计321名。民国35年(1946年)秋,首届毕业生88名,主要服务于工商界和政府机关。当年8月学校迁到上海,以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471弄3号蓉园为校址,同年10月20日开学,暂时停办机械工程科,增设会计和银行两科,录取新生255名。民国36年(1947年)恢复机械工程科,分8班上课,学生达637人。并在朱葆三路(今溪口路)增设分校以方便职业青年就学。民国37年(1948年),学生增加到720名。中共地下党上海学联曾一度设在该校,自民国35年(1946年)冬季起,上海历次学生运动都有该校学生参加,解放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学生计百余人。该校办学至1952年,上海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夜校部。

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研究班 民国34年(1945年)12月19日,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开办,由李健吾、黄佐临、顾仲彝任校长,吴仞之为教务主任,接收地处北四川路横浜桥前日本第一国民学校校舍为校址,开设话剧科演员组和技术组,招收中学毕业或者同等学历者入学,学制3年。技术组是我国戏剧学校第一次开设培养舞台美术人才的专业。此外还设有培养编导人才的研究班,招收高中以上程度或具有3年以上戏剧实践经验者,学制3年。上海解放后,学校经改革、调整后定名为上海戏剧学院。

新中国法商学院 民国36年(1947年)9月,私立新中国法商学院开办,由陆镇冰、欧元怀等任校董,卢锡荣任院长。校址在上海北京西路875号爱国小学内。开夜班,分设法、商两科,设政治学、法律学、银行会计、商业管理、国际贸易等系,学制均为4年。规定学生在4年内必须修满136个学分方准毕业。民国37年(1948年)秋,学校创办人之一蒋载华与院长卢锡荣意见不合,在爱国小学另立私立新中国学院,设文、法、商三科,学生500余人。学院在武进路393号设立分部,但设备简陋,开设夜课。不久上海解放,经院系调整,学校停办。

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市区部 民国36年(1947年),潘序伦将长乐路私人住宅捐赠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称市区部(立信二院),招收具有高中学历的在职青年,晚间上课,上海解放时有学生316名。1952年,上海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夜校部。1982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恢复后设夜校部。

2.解放后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当时有15所私立大学举办夜大学。后经过调整合并,1952年成立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财经学院)夜校部。1956年,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机械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纺织专科学校等举办夜大学。195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等举办夜大学。至1966年有16所普通大学举办成人高等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办。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从1978年起17所普通大学恢复夜大学、函授教育,1980年起至1990年又有14所普通高校举办夜大学、函授教育。

    上海学院夜校部 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有15所私立大学办有夜校。1951年上海法政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法学院、新中国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和光夏商业专科学校合并为私立上海学院,这6所学校的夜校合并为上海学院夜校部。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夜校部(简称财经学院夜校部) 1952年,上海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上海学院、沪江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举办的夜校、独立设置的私立商业专科夜校等合并成上海财政经济学院的夜校部,设有经济系、会计专修科、统计专修科、工业经济专修科和金融专修科,学生1454人。另有政法类学生85人,转入华东政法学院学习。1957年,办夜大学同时举办函授教育。

1958年,上海财经学院与华东政法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夜校改名为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夜大学。1960年上海财经学院恢复,夜校部恢复原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夜大学停办。1978年上海财经学院复校,1979年夜校部恢复招生。1981年夜校部改名为夜大学。1982年起成为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学校之一。1985年恢复函授高等教育。上海财经学院改名为上海财经大学后,1986年12月,设成人教育处,1989年4月成立上海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1956年创办函授教育,因“文化大革命”中断13年。1978年恢复函授招生。1979年创办夜大学。从1982~1990年夜大学毕业生3111人,其中本科2396人,授予学士学位1548人。另外,还接受各系统、局和企事业单位委托,举办非学历教育的各种培训班。

二、大学附设短期专修班

为适应工商在业人员进修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从20世纪20年代起,上海不少高等学校开办了学习年限较短的专修班和讲习班。

民国元年(1912年),张默君创办的神州女学,设初、中、高层次班级,民国14年(1925年)设文科各种专修班,由周予同教文学、叶圣陶教诗歌研究、王西彦教文学史、谢六逸教小说理论。

民国12年(1923年),私立群治大学设专修科和法政专门部,采用学分制。专修科分高级师范、国学、哲学、英文4科,习满85学分可毕业;法政专门部分法律、政治、经济3科,各科习满40学分可升入本科或结业。学校还招收单科旁听生。

民国13年(1924年),私立上海法政学院创办,原名上海法政大学,创办初期设法律、政治、经济3系。民国20年(1931年)增设银行、市政专科;还创办特别科:司法、监狱、外交、财务、会计等。民国27年(1938年)秋与英商中华大学图书公司合办新闻专修科,办一期后即结束。1950年又新办俄文专修科、专修班,附设技工训练班,分设合作事业、会计统计、电讯速记、测量绘图、化工技术等6个班。1951年受保险公司委托办过保险训练班。

民国15年(1926年),上海法政学院部分学生离校,要求校董建立新校。私立上海法学院成立,由沈钧儒任教务长。民国17年(1928年)起先后设立商业专修科和报业专修科并设统计会计班,1949年秋季开学后两个专修科改为夜班。

民国15年(1926年)2月18日,私立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创办,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发生风潮后部分师生另建的新校。民国26年(1937年)暑期上海社会局委托其代办“劳作、音乐、美术暑假讲习会”培训小学师资,同年又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托开设劳作专修科,培训劳作教育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沪闵路校舍于11月14日全部被焚,学校又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王家沙开办夜校,设图案和实用美术两门。民国33年(1944年),日伪政府威逼学校登记,学校毅然停办。

民国15年(1926年),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私立大同大学增设英文和数理两专修科,招收年龄较长有志求学的青年入学,以初中毕业程度为起点进行专科教育;民国17年(1928年)又增设2年制的测绘专修科,但仅办一学期即停办。

民国15年(1926年)6月,设于宝山路横浜桥的宏才大学,附设法政、国语、小说作法、戏剧等专修班。

民国17年(1928年)9月,私立东来大学创办,分设研究院、大学部,并设专修科。专修科分国学、哲学、警察、市政、新闻、高师6科,均有成人入学。民国19年(1930年)学校奉国民党中央之命停办。

民国19年(1930年),由我国医务界人士自筹经费于民国7年(1918年)创办的同德医学院,受江苏高等法院委托,特设法医专修班,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附设法医讲习所”,培养法医人才,招收已具有医专毕业或有同等学历的医师入学进修,学习年限为1年。

民国21年(1932年)9月,前江苏民政长胡朴安与冯炳南、李续川、张寿镛等筹建中国文化学院,建校前先设讲学社于环龙路(现南昌路)4号,讲习国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国27年(1938年)初由文汇报、每日译报、大英夜报和法政学院开办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夜校,设写作实习、副刊编辑法等课程,于河南路北京路口国华大楼4楼上课。负责人为共产党员恽逸群,办学目的是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培养随军报纸工作人员。该校许多毕业生参加了“江抗”,办过《江抗之声》、《路东报》和铅印小报《抗战报》。讲课人有柯灵、胡道静等。

民国21年(1932年),由中国与法国合办的中法国立工科专门学校,开办法文夜班,为法国在沪企业、法租界公务人员和准备去法国留学人员补习法文。

民国31年(1942年)11月,光华大学同人所办格致理商学院创办专修夜校,设银行会计,工商管理等专科。

全国解放后,普通高校举办各种短训班见“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章节。

当前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