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nt.sina.com.cn/m/c/2011-05-18/22103311639.shtml 在 2022-11-28 06:00:3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黄健中:中国“新浪潮”电影《小花》的见证人_影音娱乐_新浪网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健中:中国新浪潮电影小花的见证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22:10  金羊网-新快报
黄健中:中国“新浪潮”电影《小花》的见证人
黄健中

独家揭秘

■新快报驻京记者 梁晓雯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桐柏英雄》改编成电影小花,目光集中于1947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重要历史转折时刻。这部电影并不同于之前的军事影片,可以说横空出世的《小花》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叛逆”让观众耳目一新,电影的创新浪潮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当时,主人公赵永生、赵小花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主演陈冲刘晓庆唐国强等人也因此大获成功。

电影小花》出现的最重要的意义,正是让从风格到样式都是全新的中国电影得以与观众见面,特别是采用了很多闪回的手段。导演张铮2007年已故去,日前新快报记者采访了该片的副导演、如今已经是名导的黄健中,他揭开了这部“新浪潮电影的幕后故事,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被再度解封。

“三堂会审”引发很多老同志争议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当时比较罕见,有很重要的一个背景:当时胡耀邦同志提出“思想解放运动”,在全社会,特别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有一部分人就先动起来了。《小花》的主创就属于这一批人。

黄健中透露,“中央有了这个指示,我们就从艺术上进行创新。如果没有这个运动,一部战争电影绝对不可能这样去拍。当时社会的保守力量还是很强,包括文化界的保守力量都很强。1979年6月6日我们片子拍完送审时,当时北影厂党委会、艺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我们当时所谓的‘三堂会审’。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电影刚刚放完,灯光还没有亮起来,就有人说“这什么乱七八糟的,看得头都疼,会不会拍电影啊!打仗哪有把浮桥架在敌人的碉堡底下的!”看片的人都看懵了,那天晚上摄制组的主创人员跟这“三委”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论。

“当时北影厂的元勋汪洋厂长,毕竟长时间地领导电影,他就解围说‘小青年们的创新可以理解嘛’,他很支持。当时越是内行人越看得头疼,放到社会上大家都很快就接受了。当时汪洋就主张开个讨论会,6月8日就请了专家,钟惦斐提出‘丢掉戏剧拐棍’,还有一个电影学院的老教授白鼎晟提出‘和戏剧离婚’,他们两人看完电影就非常兴奋。”

“1979年的春天,《人民日报》讨论‘中国电影为什么上不去’,原因是后继无人。看完电影后,这些专家都热烈鼓掌,钟惦斐就说‘谁说中国电影上不去,这不就上去了吗?谁说中国电影后继无人,这不有人了吗?’后来《小花》这个名字就是钟惦斐起的。”

老厂长老导演顶住压力力挺

刘晓庆演一个游击队女队员,陈冲演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小花》实际上写战争当中人的情感,用了毛主席的一句话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

电影想通过妹妹找战斗英雄的哥哥,突出他们之间的成长与感情。原小说作者主要是想写毛主席的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英雄战争片;我们写成英雄的情感,大家就觉得很亲切。”

“汪洋厂长这个时候感觉到要锦上添花,请了谢铁骊老导演一本一本拷贝看,给我们谈意见,在剪辑上能更完善,同时也请到前电影局老局长陈荒煤来看样片,因为他是文学家、评论家、也是电影方面的老领导,他说这个片子非常好,现在社会上‘左’的棍子很多,不要再拿出去给别人征求意见了。他认为情感还不够合理,刘晓庆饰演的翠姑后来还是应该要去看一下父亲,所以他提出让我们补拍了两场戏,另一场是唐国强饰演的赵永生痊愈后回去找她。”

“最早叫《觅》,钟惦斐认为虽然是妹妹找哥哥,但对于老百姓来讲,这个字不熟悉,说不定以为是‘见’,他觉得战争中年轻人的成长,所以叫‘小花儿’,后来他又决定把‘儿’去掉了,因为担心南方的观众会读成三个字。”

李谷一因为“靡靡之音”被批

小花》中大家印象最深的是王酩作曲写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还有另一首《绒花》,那并不是编剧和导演的创意,而是作曲家的创意。

“王酩直接跟着我们去了拍戏的黄山去体验生活,原剧本里没有《妹妹找哥泪花流》这首歌的,他跟我住在一个屋,看完我们拍戏后,他就突然想出来要写这样一首歌,还自己找来词作者凯传。这首歌出来以后大家很快就流行开来了,直到现在30多年以后,很多舞台上还是有人演唱这两首歌。当时一开始只是请李谷一演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首歌,另一首《绒花》是别的歌手唱的,但是我听过以后觉得不太好,于是就全都让李谷一唱了。”

“后来过了20多年以后,李谷一碰到我还说‘你们都拿奖了,就我一个人受批判’。原来是她当时唱完后,那两首歌就被定性为‘靡靡之音’,唱革命歌曲也有人批判,甚至还有很强烈的人士批判她的唱法。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非常强调1978年到1979年的时候,一方面是胡耀邦同志提出‘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社会上保守力量还很深厚。其实现在来看,那些歌和事都没什么,但在当时是比较严重的。”

黑白彩色交替的“无技巧剪接”

其实最早电影厂决定《小花》是拍一部黑白片,给导演的胶片也是柯达的黑白底片。比较可贵的就是这个电影的摄影师云文耀,当时他很年轻也很有想法。

“摄影师跑来跟我说拍黑白片太没意思,他就自己到我们北影厂的仓库里去找彩色的底片,四大盒和七小盒的底片,所有胶片都属于过期胶片,不用就是作费的。云文耀要求我让这个电影‘黑白又彩色’,我一想说这彩色片数量不够啊,没办法以彩色为主。他就说那你每场只拍一两条吧,我说这个也得看演员情况啊,有时候演员状态不行。后来他就去想办法,到处去借彩色底片。所以说这个电影最终出来是黑白彩色交错,并不是我们最初的创意,而是摄影师希望能拍成彩色,但是厂里给的是黑白片。”

“因为我在五七干校的时候,研究法国新浪潮电影,同时也看一些新小说派的小说,对意识流这个概念多少有一些了解,所以就把摄影师提出来的意见整合为黑白与彩色交替,过去时就用黑白片,现在就用彩色片。采用的方法就叫做‘无技巧剪接’,那时的中国电影特别适应用技巧,就是想办法让大家看懂。‘无技巧’就跳得很快,所以为什么那些老同志看了会觉得头痛,其实观众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种做法是很新鲜很有创新意识的。”

小档案

黄健中

民族:汉族

出生地:印度尼西亚

出生日期:1941年

代表作品:《如意》、《良家妇女》《过年》《大秦帝国》《大风歌》等(电影);《越王勾践》《笑傲江湖》(电视)

1960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附属电影学校学习。先后担任场记、副导演等工作。

黄健中参与执导的《小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影响。黄健中独立执导的首部电影作品《如意》,以其对于人性的探索与关注,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黄健中其后的一系列作品在形式和艺术表达上探索大胆,作为十分活跃的第四代影人。

作为四代导演的中坚人物,著名导演黄健中以多变的风格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从电影小花》《如意》到《良家妇女》,从《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到《龙年警官》《过年》,从《大鸿米店》《红娘》到《我的1919》,从电视剧《笑傲江湖》到《海棠依旧》,在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永远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在不断地前行,探索着,追求着。

他的成名作《如意》是于1982年拍摄的,该片具有中国传统诗学中所固有的气质--丰富的内涵美。将人物的纯朴,平静,喜悦与心酸混杂,环境和人物精神境界融会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记者手记

黄健中给记者寄书

小花》这部作品的两位主角很难约访,黄建中导演接受采访时一直在外地拍戏,他有个习惯,拍戏时间一般都关机,所以电话基本上打不通,以致我甚至以为电话号码是错的,后来打通了他家里的电话,得知他的习惯,于是发了短信等候,这才算联系上了。

因为他在外地拍戏,所以只能约在晚上电话采访。那天我刚刚忙完一个采访,黄导说时间很紧,一会又要出门,我就在会场找了一个没有人的角落,打电话给他。

黄健中导演很健谈,思路非常清晰,他很清楚你想要的东西,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都讲出一些想听到的细节故事。说起这部戏的里里外外,从筹备到开拍,再到电影中的音乐,太多太多细节可以说,然而他也不想聊太多之前说过的话题。

黄导是很负责的人,谈话中涉及人物名称时,他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向我解释清楚,还提醒我说如果有问题又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查《大众电影》中相关内容。采访只有半个多小时,电话里的黄健中导演滔滔不绝地讲着,时间过去得很快。

最后快要结束采访时,黄导突然说“你给我一个地址吧,我给你寄一本书过去”。然后,那本书真的如期而至,上面有很多电影的台前幕后,当然,《小花》的章节里也有一些黄导没来得及说或者觉得不用重复讲的事儿。 (晓雯)

花絮

刘晓庆玩命练习跪抬担架

据透露,当时北影厂领导的意见是让刘晓庆来演小花这个角色。黄健中说,“我一直跟厂长汪洋说,最好是找‘小哑巴’陈冲来演,那时她刚刚在谢晋《青春》中饰演一个哑巴接线员的角色。我希望让陈冲来演小花,让刘晓庆来演翠姑,后来汪厂长还征求了老导演谢铁骊的意见。刘晓庆看完剧本到了外景地,首先就对于跪着抬担架那场戏进行了练习,担架重量也从轻的到重的都试过了。她跟我说‘老黄,跪着根本没法抬担架’,我说我不管你能不能抬,因为跪着抬的细节才让那场戏最有力度。然后刘晓庆就让自己母亲给自己寄护膝过来,带着护膝抬,但是整个膝盖都磨破了。”

“她是非常刻苦的演员,也非常能吃苦,突然有一天,她来敲我门说‘老黄,我现在完全可以跪着抬了’,表现得高兴。当时还有一个细节,我们把磨好膝盖部位的裤子给她,结果才发现人站着和跪着时候,膝盖的位子是不一样的。然后又赶紧现磨了一条裤子。刘晓庆还很怕一场戏,就是抬着担架要滑下山坡,当时她说‘老黄,这太危险了’,我就给她示范了一下,她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这样啊’。”

陈冲穿“免裆裤”分不清前后

上海姑娘陈冲之前并没有去过农村,到了拍摄地,导演就让她赶紧去熟悉一下农村人的生活。那时候虽然条件苦,却拍得很高兴,大家一起也很开心。

“当时在全国找不到一条护城河了,当时找到的荆州古城,那里的护城河已经成为养鱼池了。当地的人传闻说水里有血吸虫钉螺,所有要下水的演员都很恐惧。后来我专门找防疫站了解情况,他们说只要你穿好鞋袜扎好裤腿,皮肤不接触水就不会有事,况且已经基本上消灭干净了。那时天气还有点冷,我们就给演员衣服里面套上塑料布,后来刘晓庆说,一下水塑料都破了,水还是进去了。”

“刘晓庆和陈冲的踩水车也是现场现教现学的,那块地的主人等着我们拍了10多天才能犁地。我们当时本来是想拍油菜花的,但是季节已经过了,那时刘晓庆在城里拍另一部戏,我们一直在等她,找了10多亩地来拍戏。”

“我们拍戏的时候还可以感觉到民风的质朴,陈冲甚至从来没有穿过那种‘免裆裤’,这是她的第二部戏,所以如果你仔细看电影时候,会发现她的裤子是前后反的,有时候膝盖就穿到后面去了。她也不懂,我们拍的时候也没有注意。”

(责编: Lorring)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