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牧,原名林觉夫,学名林派克,广东澄海人。出生于香港,3岁时随父母迁居新加坡生活了10年。后因家境破败,回到故乡澄海。在乡间读完小学后,升入汕头市立一中,两年后转到香港就读高中。在汕头和香港读书期间,开始大量阅读社会科学书籍和文学作品,接受进步思想。
抗战爆发后,于民国27年(1938)春停学到广州参加前锋剧社,后又参加战时工作队,做抗战宣传工作。广州沦陷前夕到民国33年,他辗转于粤桂两省,先后做过部队政工人员、报纸编辑和中学教师等工作。职业经常变动,也不时失业。民国30年以后,他在桂林立达、中山中学担任初中、高中教师,并成为全国文协会员。失业时,靠写作为生。
民国31年(1942)以后,他与女作家吴紫风结婚。同年,他在报上发表一些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章。这些作品,后来辑成《秦牧杂文》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是秦牧的第一本著作。
民国33年(1944),国民政府抗战军队从湘桂溃退。秦牧随桂林的大批文化工作者离开广西,步行上千里,辗转到达贵州。在贵州时曾与熊佛西、端木蕻良一道,创办进步刊物《力报》。翌年初,秦牧到达重庆,参加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担任民盟机关刊物《再生》杂志的编委。期间,他开始给《新华日报》写稿。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中国劳动协会秘书,参加该协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人》的编辑工作。
民国35年(1946)春,他随“劳协”迁到上海,继续参加编辑《中国工人》。是年秋天,“劳协”遭受政府当局迫害,他迁居香港,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职业作家生活。在香港期间,他担任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港九支部的宣传部长。
1949年8月,他在邵荃麟、冯乃超等介绍下,进入东江解放区,担任粤赣边区纵队教导营学习委员。同年10月间,随人民解放军进入广州,参加了接管工作。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叶,他先后担任过广东省文教厅科长(主编《广东教育与文化》杂志)、中华书局广州编辑室主任(主编《中华通俗文库》)、《羊城晚报》副总编辑。“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下放英德劳动,搁笔10年。恢复工作后,他先后担任过博罗县革委会副主任、省文艺创作室副主任、《作品》杂志主编、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1990年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联执行主席。
1978年至1980年,他曾借调到国家出版总署担任《鲁迅全集》的注释审订工作。
秦牧于196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曾当选为中共广东省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共十二大代表。他是第一至六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他以作家身份访问过蒙古、古巴、新加坡、美国、泰国等国,并担任过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华文报刊文学征文的国际评委。
秦牧从4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收入《秦牧全集》(10卷本)的作品近500万字。他的作品体裁丰富,有杂文、小说、散文、儿童文学、艺术理论和科普小品等,尤以散文著称,有“散文大师”之誉,蜚声海内外。他先后创作了六七百篇散文,出版了10多本散文集,著名的有《花城》、《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花蜜和蜂刺》、《秋林红果》、《华族与龙》、《晴窗晨笔》、《大洋两岸集》、《访龙的故乡》、《翡翠路》、《哲人的爱》、《在国际飞机翼下》、《森林水滴》等;文艺随笔集有《艺海拾贝》和《语林采英》;中篇小说有《黄金海岸》(曾被香港改拍成电影),中短篇小说集《盛宴前的疯子演说》,长篇小说《愤怒的海》(曾被许多国家的华文报刊转载);文学生涯回忆录《寻梦者的足印》等。《艺海拾贝》和《语林采英》影响很大,合计印行了100多万册。他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曾被收入大中学校的统一教材。香港、澳门、新加坡也曾采用为教材。他的散文曾获《人民日报》和广东鲁迅文学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