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路东   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js.ifeng.com/humanity/detail_2014_05/29/2350664_0.shtml 在 2016-03-22 19:30:1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路东: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 _江苏频道_凤凰网

路东: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


来源:凤凰网江苏站

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之前,先谈谈我对传统一词的理解和领会。在公众,传统仍是一个未被深度解读的词。人们习惯性地把传统作为一个自明的名词来看,即把传统作为一个历史对象来看待,这种扁平的理解,将传统从时空

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之前,先谈谈我对传统一词的理解和领会。在公众,传统仍是一个未被深度解读的词。人们习惯性地把传统作为一个自明的名词来看,或把传统作为一个历史对象来看待,这种扁平的理解,将传统从时空上与现实暴力性地隔离开来,不理解传统之为传统,乃是富有生命力内在于现实的传统,是有待于批判性认领的存在事实,就传统与人的实现而言,它将继续是一个欠缺中的未完成的事实。传统之传,乃传承之意,它本身就是一种继往开来的行为,由此可见,传统这个词,它是一个具动词倾向的名词,只是人们从未真正看破而已。

对林散之来说,在书法艺术传统中能否达到书写的自觉尤其重要,而没有书法意识的自觉,就不可能真正有书写的自觉。这种自觉直接与书法家对传统的态度相关,贯通者在传统中出入自如,但平庸者大都泥古不化。传统是广大的活水,它有时光芒照人,有时泥沙俱下,艺术传统也莫不如此。不存在与生俱来的传统,艺术传统从出于人的创造,而一切创造都是在现成秩序中朝向可能世界,而非朝向历史的简单回归。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相比,林散之似乎更透彻地领悟了一个素朴的道理,即一切艺术创造,也都指向对现成秩序的逾越。许多人投身到传统这条大河中便难以上岸,溺水而亡者为数众多,这些人其实是朝拜者,死于迷信而不自知。传统中有滋养我们的力量,但当传统被权威化或转换成权利话语的工具时,这样的传统便会成为一个隐蔽的巫词左右人的存在,在如此这般的认领中,传统几乎已成为不复归来的深渊。所以,避开流俗的理解,对传统敬意在身又能批评性地从传统中抽身而出,使生命得以向可能世界自由绽出,是艺术家所应持守的态度。

我们谈林散之与草书传统,即是在谈林散之在书法传统中的沉潜与出离,谈一个书法家的艺术生命是如何从传统中创造性绽出的。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风光迷离的高地,自王觉斯以来,以重碑称世的清代书家在草书领域不见建树,其间,不乏对草书艺术心向往之者,但都未入草书之精微,至林散之,这条中断的草书之道才真正得以延续,林散之的草书,浑厚生动,水墨淋漓,笔意充沛,线条的书写运动极富变化,艺术形式别开生面,且意境高远,与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家相比,可谓独树书林而不可替代。林散之的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传统的一部分。对将来者来说,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是一种受之荣幸的馈赠。

但就林散之与书法传统的微妙关系而言,却仍是一个有待争执的事实,也就是说,有某些东西还悬而未决,比如,林散之在笔法上坚持中锋决定论的问题,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相续而开的问题,即使不涉及林散之与书法史上某些大家的对峙,仅就这问题本身来看,它已透露了林散之与书法传统的关系时有紧张,这里既有否弃也有认领。要敞开这个事实,绝非三言两语可概而论之,凡争执之事必有待追问,也只当思常人之未思,及他人之不及,我们才能从中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

在艺术上,凡大师者有所欠缺的地带,必有尚未敞开的道路。可以与之并论的是,凡传统中光芒夺目处,必会死掉一大批朝圣者。这个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在此开悟?中国书法艺术界如此,其他学问领域也同样如此。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已命名之物都处于存在的欠缺中,一切创造都仍有所不足,大师们的作品也概莫能外。能取大师之长又能避大师之短的人,才可从旧事物中开出新的局面。

林散之幸运地师从了中国画大师黄宾虹,黄宾虹反对逼肖古人敬古而不泥古并力求自新,黄对中国书画艺术传统的这种态度,对林散之产生了终生不弃的影响,人们对书法传统的认识,大都不是来自于对原初文本的阅读,而是被历史性地遮蔽在权威化的界定中,黄宾虹引导林散之不固执于旧论,直入原初书法文本,并授以用笔用墨之法,这对林散之最终成为中国草书大家有其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思及林散之是如何置身于传统的,会提及他年少师从民国文人张栗庵熟读中国古文经典,但在书画之路上,尤其是就艺术精神而言,国画大师黄宾虹才是林散之进入传统的真正引路人。

黄宾虹贯通传统,一生不放弃以书法的笔法入画,在传统书画精神的根基上立自己的艺术面目。可以说,在中国画方面,林散之欠缺与黄宾虹并论的天赋,学无大成,青出于蓝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从黄宾虹习书画之道的的林散之,是在艺术上问规习矩的林散之,也是读诗书以滋养心性的林散之。林散之早期的书法作品,在书法形态和基本笔法上,与黄宾虹非常接近,有相似的温润而中和的书卷气,不见有逾越黄宾虹的锋芒。之后,林散之书卷在身行走中国的名山古川,在道法自然的路上不断感悟,虽然在用笔上已略见长处,但仍未从黄宾虹处真正脱胎换骨,至多,也只是显露了与黄宾虹相异的某些端倪,相关可信资料及林散之的诗以及早期书法文本,可以对此作一历史性印证。

左为黄宾虹信札,右为林散之信札

黄宾虹所谈入画之笔法,乃行书之笔法,黄宾虹相关于书法的想法和见解,也大都局限在行楷这个地带,黄宾虹关注书法的笔法主要还是从画法上来着手的,这导致他在草书的艺术精神方面并没有达到精深的领会。林散之在黄宾虹的光照下深入传统,由唐楷入行书,继二王而入汉魏,但行书大家未必能在草书世界中从容行走,草书不仅首先在气息上明显区别于其他书体,在书写的笔法上也有其更高的要求,楷书和行书的提按法不具有使转的自由,难以与草书的精神相合。这应是林散之从黄宾虹处意识到的问题,林散之在行楷书地带逗留并磨砺了四十多年,他出入于各种名碑大帖,又近睹黄宾虹包括题识在内的书法,自有对草书之法久思而未得的苦闷,这事情不能说与黄宾虹无关,就林散之的书法天赋来说,他一定能觉察到一个事实,即黄宾虹与画相契的笔法欠缺使转的灵性和自由度。同时,黄宾虹以书法用笔入画,林散之由此也看出了墨法入书的可能,这种觉悟之光,可能是霎那间从林散之生命中显露出来的,一旦显露了便经久闪耀不灭,虽然林散之及至六十始入草书之门,但他属于书法天赋极高的厚积薄发者,这个时期的林散之,他在书法意识方面已经逾越了黄宾虹,十年书写的日子如神意在身,七十岁的林散之,在草书世界已成为继往开来的人物了。他的草书作品天马行空满纸云烟,笔墨互生的草书风气前所罕见。可以说,他已达至长锋自如在手心笔如一的书写境界。从书法艺术精神方面来看,林散之这个时期的作品,儒家的美学在其作品中几乎已迹像很淡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前期,林散之的草书尽管仍比较在乎书意,这与他置身于其中的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有关,但他的书法语言已不再像此前的那样单一,行书作品中有设计之嫌的文本结构也正在被消解,六十岁之前的那些或多或少被技术性支配的线条,已被刚柔相济、阴阳相荡、自如生发的笔墨运动所取代,而七十年代中期往后的作品艺术性更高,也更游离不居、更率真、更随心所欲且天趣跃然。书法批评界对此也有一些共识,认为林散之晚年的有些作品,可堪称为书法神品。

[责任编辑:唐婧]

标签:林散之 黄宾虹 黄庭坚 王铎 草书传统

今日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