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安澜   在突破中寻找快感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1/25/content_7712800.htm 在 2017-06-15 12:55:5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安澜:在突破中寻找快感_中国网
首页>>文 化>>人物字号:
安澜:在突破中寻找快感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01-25 发表评论>>

人到中年,他放弃了别墅、汽车的诱惑,转身入伍当兵;他长期握有影片生死大权,却一直不忘艺术快感而淡然“做官”;他是不用为“生计”发愁的领导,却冒着风险执意去尝试“泥饭碗”的滋味……安澜,在一个又一个选择中行走着

人物简介:

安澜,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长期从事电影的制作和生产管理。作品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电视电影“百合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是《大转折》、《解放大西北》、《大战宁沪杭》、《幸福像花儿一样》等电影、电视剧监制。

方向

人的一生当中,往往都会遇到非常关键的重要选择。电影导演安澜在45岁的那年,也作出一个关乎自己艺术生涯和人生追求的重大决定。

当时的安澜,正担任着长春电影制片厂主管创作和生产的副厂长。这是一个有职有权、可以决定每一部作品命运的角色。不过,安澜对权力似乎总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更乐意泡在剧组里,跟编剧、导演、当然还有那些大名鼎鼎的演员们同甘共苦,称兄道弟。

长影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作为长影的副厂长,安澜当然懂得权力与艺术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安澜也是科班,198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因此,他和所有从事视觉艺术的人一样,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电影的画面,获得生命之中无以替代的快感。

这种将权力溶于艺术创作中的才能,逐渐引起电影界的广泛关注。“银都机构”是香港电影业的大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银都机构就制定出完整的、争夺内地电影市场的计划,其中包括具有专业特质的组织领导者,安澜便是这条大鳄的目标之一。

彼此间的接触,是在不动声色的状态下进行的。为了掳获猎物,1995年春节前夕,银都机构出手了,在一个私人场合,开出了在当时是让每一个内地电影人都会怦然心动的条件:办公室、汽车和别墅大门的三把钥匙。

那年的春节,安澜是在激烈的思想博弈中度过的。当时,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低谷,面对日渐萧条、艰难尴尬的电影环境,这个渴望通过画面与色彩获取生命快感的男人,内心深处确实有着太多的苦涩和苍凉。银都机构的“三把钥匙”虽然也算安澜思想斗争的诱因之一,但他最为苦恼的还属“快感”的或缺。

同在长影工作的妻子孟曼,看着丈夫整天整夜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也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个原本平静温馨的家庭,将要面对怎样重大而关键的选择。好在孟曼了解自己的丈夫,她相信丈夫能够在艺术、精神和财富之间,做出正确合理的抉择。

春节过后,安澜飞往北京参加全国电影题材规划会,在会议的间隙,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将军悄悄把安澜叫到一旁。既没有提香港的银都,也没谈电影的现状,将军同样也用慈爱、美丽的微笑,表示出自己的诚意:“到八一电影厂来吧,我们更需要你。”

尽管王晓棠没有给安澜留下任何承诺,但那句貌似平静的邀请,还是勾起这个男人曾经的军人之梦。高中毕业时,他报名参军,体检完全符合条件,最后却因为家庭成分政审没过关。现在,这个破碎多年的梦有可能重新编织,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安澜,究竟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

突破

第二天,一夜无眠的安澜就直奔国家广电部电影局局长滕进贤的府上。安澜与滕进贤多年来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希望老朋友能在关键之际,给自己指明方向。

窗外白雪皑皑,屋内温暖如春。一壶花雕,两碟小菜,微醺之际安澜如实吐出深埋内心的苦闷和犹豫。结果,又气又急的滕局长拍着桌子吼道:“你一定给我当兵去!男人一生不当兵,那是要后悔一辈子的啊!”

安澜最终做出了自己一生无怨无悔的选择,1995年5月,他被中央军委特批入伍,并被授予正师级大校军衔,正式出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主管创作和生产的副厂长。这年安澜45岁。

举家从长春迁往北京后,安澜便开始履行起一名军人的职责。

当时,解放军总政治部给八一厂下达了死任务,要求部队电影工作者,用电影的表现形式,真实再现解放战争的各个主要过程,这些影片包括《大转折》、《南线大追歼》、《解放大西北》、《大战宁沪杭》和《大进军》等战争题材的创作拍摄,总投资累计高达6个多亿人民币。

整个创作过程持续了6年时间,其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对心智体能的煎熬和考验,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八一电影制片厂每一个艺术工作者。而安澜作为这些史诗般军事题材影片的监制者,又必须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党和军队负责,同时又要对艺术负责的高度,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国家和军队有史以来最大一笔特殊的文化艺术投资。

6年之后,当这些影片在王晓棠将军的大力支持下全部拍完,并陆续公映后,安澜已对军人有了全新而又彻底的理解与认识,他不仅懂得什么是军人的天职,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了强烈的军人荣誉感,因为,中国陷入多年低谷的电影市场,在这批军事题材的拉动下,终于出现了转机,就连一向回避电影的中央电视台,也一部不落地播出了这些气势恢宏的力作。除了良好的票房收入,直到今天,央视每逢重要的纪念日,依然播放诸如《大转折》之类的影片,八一厂因此每年都能从央视获得数百万元的复播费。

1998年,安澜开始研究起美国的电影市场。他发现美国的年轻人,如果不看首轮放映的大片,就会被别人视为跟不上潮流。而在更多的商务交往过程中,彼此间的谈话,也通常是由新近的某部电影为发端,然后再逐渐深入到商务主题。这种由文化而商务,由艺术而互通的社会交往,不仅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对社会文明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来,安澜又作为中国军事电影代表团的成员,先后几次参加了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军事电影节。虽然没受到题材的局限,但欧洲的观众同样把军事影片融入自己的主流生活当中,有些优秀的军事作品,甚至会成为欧洲很多国家一个时期的社会“横断面”。

安澜为此和八一厂的有关部门搞过几次专题调查,结果得到这样一个答案:一方面中国的观众越来越远离电影院,而另一方面,电影、特别是军事题材电影的延伸产品,却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火车站、飞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这些延伸产品都很畅销。

于是,安澜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突破固有的军事题材创作模式,让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也能成为一个时期的社会“横断面”。然而,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时,却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因为八一厂有史以来,所有的影片生产都是上级下达任务,部队无需和市场靠得太近。

可是,这个东北汉子的手里,却抓着一部《冲出亚马逊》的剧本,这部反映现代军事题材的作品,除了让安澜产生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外,也引发着投资者巨大而浓厚的兴趣。“突破”原本就是军事领域的专属语,在安澜的极力坚持下,《冲出亚马逊》最终突破重围,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第一部利用社会资金拍摄完成的影片。这部戏,安澜不仅启用了外籍演员,在军事题材的表现形式上,安澜更是有着“大胆到超出常规”的追求。影片公映后,全国各地好评不断,各种类型的延伸产品也随即出现在市场上。八一厂拿下当年电影界的所有奖项,而投资者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前进

安澜和八一厂的电影工作者们总算体会到了市场的无穷魅力。2002年,已在这个“战场”有所突破的他,开始主抓八一厂的电视剧和电视电影的创作。当时,海军航空兵创作室的作家徐宝琦,刚刚完成《曾克林出关》的剧本,安澜看完之后,一个电话将徐宝琦请了过来,说中央电视台愿意投资,将这部戏拍成高清数字电影电视,但剧本必须稍做修改,并言明,这不是央视的意见,而是我安澜本人的观点。

作家通常都比较自信,视作品如同亲生的孩子。为此,两人开始争执起来,但争着争着,徐宝琦就发觉,安澜要改剧本确有道理。于是服输,回家埋头改剧本,而安澜则开始筹备建剧组,选导演。

选导演的核心环节,就是听导演对剧本的理解与把握。但令人遗憾的是,安澜一连谈了好几个导演,总感觉跟剧本有差距。起初,他也怀疑自己的感觉是不是出了问题,于是把编剧喊过来一起听,结果,徐宝琦听着听着就没了耐心,说:“安澜,干脆还是由你来导算啦!”

身为八一厂的厂长,亲自导戏尚无先例,可偏偏安澜天性不是那种瞻前顾后的人,更不是随便辜负别人信任的艺术家。《曾克林出关》拍完播出后,顿时引来圈内外的高度评价,2003年,全国共有110部电影电视角逐“华表奖”、“金鸡奖”和“百合奖”等奖项,结果,由安澜执导的《曾克林出关》和《王树声征战豫西》两部作品,囊括了上述所有奖项的第一名。为此,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召开了这两部作品的研讨会,影视评论家一致认为,安澜在军事题材创作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年中完成两部作品的创作,同时还要统筹总政下达给八一厂每年100部集电影电视的指标,巨大的工作压力令安澜多少有些感到疲惫。就在他想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做些调适之际,南京军区又将长篇电视剧《上将许世友》的剧本交到了他的手中。这部作品是著名剧作家陆天明的最新力作,读罢剧本,安澜已被作家笔下塑造的可敬可爱的将军形象所震撼,所感染。为此,他决定再度一搏。

经过认真准备,安澜和南京军区方面开始了推心置腹的思想沟通。他认为,在以往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中,领袖和将军们的形象已落入脸谱化的俗套,可敬有余而可爱不足,这种结果的造成和八一厂过去的创作方式存在着直接关系,因此,你们如果希望由我来执导这部戏,前提只有一条,那就是一定要突破传统模式,塑造出一个“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传奇将军。

2005年8月,电视连续剧《上将许世友》在北京正式开机,安澜在全剧的拍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既定的创作原则,他在自己的导演阐述中这样写道:“军事题材的创作,应该以史为人,历史只是艺术作品的背景和环境,而人物才是艺术作品的血肉和灵魂。军人的极至是什么?是不怕死,是建立在爱恨情仇之上的视死如归。将军一生对领袖赤胆忠心,对母亲的柔肠侠骨,对敌人的疾恶如仇,构成了一个中国军人所能具备的崇高品质。当我完成这部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时,我又一次被许世友这位传奇将军的品质特征感动得潸然泪下……”

补记

这次采访原已约定在南京进行,但北京一个急电召回了安澜,他执导的另外一部电视连续剧《换种活法》因即将在央视播出,需要导演做最后的审定,因此采访只能改为在电话中进行。

在艺术市场化、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显著的现实面前,安澜认为,部队艺术家有责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目前的创作经验虽然和国际上最顶尖的军事题材、战争题材相比较,在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正在努力。我们已经清醒而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样的作品才是观众愿意接受的--《上将许世友》在这方面便是一个尝试。(本报记者 胡存廉)

文章来源: 都市文化报 责任编辑: 李瑞
[收藏] [打印] [ ] [关闭]
相关新闻
-中华民族应该成熟起来
-是北大教授还是江湖骗子?
-精彩欣赏 难得一见的解放前的女体广告(组图)
网友留言 进入论坛>>
昵 称 匿名
留言须知 版权与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