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杨昌济年谱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xhn.net/hnzt/hxmrnp/201012/t20101202_8590.htm 在 2020-07-01 18:02:1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杨昌济年谱-天下湖南网
 
  
 
杨昌济年谱

杨昌济年谱

  作者:王兴国


  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一岁)
四月二十一日(农历),杨昌济诞生于长沙县清泰乡板仓冲下屋杨家(今长沙县福林区开慧公社开慧大队)。杨家原居长沙县金井的蒲塘,十八世纪末,在杨昌济高祖父时迁移至此。
杨昌济,字华生,一九零三年留学日本前改名怀中。父亲杨书祥情(宇书樵),读过不少古书,但积学不第,长期在乡下教私塾。母亲向氏,出身于理学世家,住平江石洞。杨昌济的长兄杨昌运,字荣生;一个姐姐,弟弟杨昌恺,字瑞生,过继给叔父为子。杨昌济排行第三。

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七岁)
入蒙馆,随父亲杨书祥读经史。
入蒙馆,随父亲杨书祥读经史。

一八七九年(清光绪四年,九岁)
正月(农历),母亲向氏“以痰厥逝”。杨昌济继续随父亲读书,重点读儒家经典、宋明理学及曾国藩著作。

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十四岁)
十一月(农历),父亲因肺病逝世。

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十八岁)
与向振熙结婚,向是杨母之内侄女。

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十九岁)
应长沙县学试,补邑庠生,为学政张亨嘉赏识。张取士不重八股,重通经史,留心经世之学,为清末湖南倡新学的第一人。

一八九零年(清光绪十六年,二十岁)
应“乡试”,考举人不第,在家乡开始教私塾。

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二十一岁)
在家乡教私塾,同时继续准备举业,潜心研究宋明理学。现在《达化斋日记》从这年记起,其内容大多记述其排除各种杂念专心读书的心得及个人思想修养、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经验体会。

一八九二年(清光绪十八年,二十二岁)
上半年,在家乡教私塾,随后到长沙教私塾。写《壬辰九月杂感》,诗中有“别家抱微疾,无语卧思兄;百里劳车马,三旬意不平”之句。在长沙期间,曾赴城南书院看望同族青年杨毓麟(笃生),二人下棋饮酒,相得甚欢。

一八九三年(清光绪十九年,二十三岁)
为了参加本年秋考,入城南书院学习。秋,再次参加“乡试”,考举人不第。在试场作《续渔洋论诗绝句》八首。“乡试”后,与张静斋游南岳,作《杂感》诗八首。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二十四岁)
在家乡教私塾。生一女名杨琼。
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杨昌济对战事十分关心,见清兵一败涂地,而清朝当局还一味妥协,非常着急。冬天,写《杂感》诗八首,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同时,对清政府仍然存在幻想。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二十五岁)
在家乡教私塾,继续注意中日关系的进展。对丧权辰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痛心疾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热烈拥护康有为等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的变法主张,并开始研究变法理论,阅读有关新学方面的书籍。

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二十六岁)
在家乡附近的巷子陈家教书。授徒之余,刻苦研讨古代儒家典籍及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等书。

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二十七岁)
仍在乡下教私塾、自学。湖南变法运动在积极酝酿中。四月,出版《湘学报》;十月,成立时务学堂。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二十八岁)
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这年,杨昌济在岳麓书院读书。山长王先谦反对变法;其好友杨毓麟热心变法,任时务学堂教习。
二月,南学会成立,不久杨昌济入会。他经常出席南学会的讲演会,听谭嗣同等人的演说。
闰三月(农历),加入不缠足会。
五月(农历),给南学会捐钱一千文。同月,南学会出课题:《论湖南遵旨设立商务局宜先振兴农工之学》,杨昌济按题作文一篇,被评为第三名,并刊载在《湘报》上。
九月中,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杨昌济退隐家乡。
这年,长兄杨昌运考上秀才,长子杨开智八月二十五日(农历)出生。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二十九岁)
在家隐居授徒,继续研究经世之学,严立课程,力戒涉猎,每天都有常课,如读《春秋公羊传》、王夫之的《宋论》及历史方面的书籍,并自学英文。

一九零零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三十岁)
唐才常等人领导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唐朝是杨昌济所钦佩的人物之一。这年,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长女杨琼不幸夭亡。

一九零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三十一岁)
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
十一月六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女杨开慧出生。

一九零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三十二岁)
继续隐居乡间授徒、自学。
参加赴日留学考试 ,获官费留日资格,回乡作出国前的准备。

一九零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三十三岁)
三月三日,与陈天华、石醉六、李倜等三十六人一道,从长沙乘船赴日本,启程前,改名“怀中”,表示身在异邦,心怀中土。
三月八日, 船泊岳阳,登岳阳楼,写《岳阳楼诗》一首,抒发自己离国怀乡之情。
三月二十二日,从上海乘海船赴日本。
三月二十七日,抵东京。
四月初,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科。
四月,为抗议帝俄企图永久霸占东三省,国内发起拒俄运动;东京中国留学生也集会抗议,并组织“拒俄义勇队”,不久改名“军国民教育会”。杨昌济参加了留学生抗议集会,但以自己“志在求学”、“非破坏才”为理由,没有参加“拒俄义勇队”。不久,捐款十元为军国民教育会经费。
六月,在湖南留日学生刊物《游学译编》第八册发表《达化斋日记》一篇,表达自己“从下至上”进行改良的主张。

一九零四年(清光绪三十年,三十四岁)
因嫌弘文学院速成科课程太简浅,转入该院普通科学习。普通科帛三年,主要学习日本语文文字及中小学应有课程。

一九零五年(清光绪三士兵年,三十五岁)
在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在此前后,与杨度、周大烈、方表等人组织“中国学会”,该会活动时间不长。
十一月,日本政府文部省颁布取缔留日学生“规则”,激起留日学生强烈愤慨。杨昌济的同学、革命志士陈天华,于十二月八日在日本大森湾蹈海自杀。杨昌济对陈的死很悲痛,哭之甚哀。

一九零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三十六岁)
在弘文学院普通科读书。因他品学兼优,为校长嘉纳治五郎赏识,所以在弘文毕业后,即升入嘉纳主持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一九零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三十七岁)
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修业期限为四年。
是年,清政府任蒯光典为欧洲游学生总监,杨昌济的密友杨毓麟任蒯的秘书,总监办事处设英国。

一九零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三十八岁)
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肄业。
是年,杨毓麟和当时正在英国?北淀大学读书的章士钊,向蒯光典介绍杨昌济的人品学问,蒯便调杨昌济去英国深造。

一九零八年(清宣统元年,三十九岁)
春天,离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前往英国,于三月(农历),抵伦敦。经杨毓麟、章士钊帮助,进入苏格兰的北淀大学文科,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学制三年。
上半年,蒯光典因留学生风潮去职,杨毓麟辞去秘书职务。
十月,杨毓麟进入北淀大学专习英文。

一九一零年(清宣统二年,四十岁)
在北淀大学文科学习。同时注意研究英国教育状况、国民生活习俗。
暑假,与杨毓麟浏览歪得湖一带盛景,流连数日,作《瀑布》、《河岸》等诗。

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四十一岁》
在?北淀大学文科学习。
四月,“广州起义”失败,革命者牺牲很大。杨昌济、杨毓麟闻之痛极。
七月(农历六月),杨毓麟感国事日非,加之脑疾复发,在英国利物浦蹈海而死。杨昌济对老友逝世极感悲痛,亲为料理后事,并写《蹈海烈士杨君守仁事略》,以志纪念。
十月,武昌起义成功,送别章士钊回国。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四十二岁)
上半年,在北淀大学文科毕业,得文学士学位。接着,往德国考察教育九个月,中途曾往瑞士一游。

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四十三岁)
春天,结束对德国的考察归国。回到湖南后,湖南督军谭延闿想拉他当省教育司司长,辞不就,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同时兼任湖南第四师范学校修身和心理学教员。
七、八月间,孙中山、黄兴发动反对袁贡凯的“二次革命”失败。湖南财政司司长杨德麟(杨毓麟之兄)反袁甚力。十月,袁世凯派汤芗铭为湖南查办使,汤一到任,即将杨德麟等逮捕枪决。杨昌济曾为营救杨德麟四处奔走,对袁、汤屠杀革命党人无比愤慨。
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三十日,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记英国之教育情形》,介绍英国中、小学义务教育情况,认为中国不但要注意学校教育,还要发展社会教育,多设各种夜校,普遍提高成年人的文化水平。
十月三十一日,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教育与政治》、《教育上当注意之友》。前文论教育对政治的巨大影响,认为“欲救国家之危亡,舍从事国民教育,别无他法”;后文强调学校要使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
十一月三十日,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余归国后对教育之所感》(分三期刊载,续文登该刊一九一四年第三、四期),根据他在国外考察情况,对我国学校教育发表一系列意见。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四十四岁)
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兼任第一师范修身、教育学两科教员,下半年只教修身课。
夏天,所著《论语类钞》由宏文图书社出版。
八月三十一日,在《湖南教育杂志》发表《论教育上之养护》,痛切指出,学校饭菜不洁,钟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之弊。该文系杨昌济所编《教育学讲义》之一篇。此外,他还编过《心理学讲义》一本,失传。
九月,与黎锦熙、徐特立等人组织“宏文编译社”,编辑出版“共和国中小学各科教科书”。
十月,与黎锦熙等出版《公言》杂志。在《公言》一卷一期发表《劝学篇》,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反对全盘欧化;反对门户之见,主张言论自由,兼收并蓄。
十一月,在《公言》一卷二期发表《余改良社会之意见》,对许多陈规陋习进行了批评。《公言》因汤芗铭的压力,只出了两期停刊。

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四十五岁)
在湖南高师讲学,上半年兼一师修身课。
四月,编《儿童侦探》(失传),译斯宾塞《感情论》(失传)、威斯达马克《结婚论》。
一师学生毛泽东等发起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人的学籍,杨昌济与徐特立等教员出面,要求张收回成命脉。
五月,续译《结婚论》,译心理学。
下半年辞去一师兼任课程。七月初,全家搬至河西岳麓山下,专主湖南高师讲席。
八月,开始翻译日本人吉田静致所著之《西洋伦理学史》。
九月,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出版。自此,杨昌济很爱读《新青年》,并购买若干本分送毛泽东、蔡和森等人。

一九一六年(民国五年,四十六岁)
上半年,任湖南高师教授,兼第一中学修身教员。下半年,又兼一师修身、教育学教员。
二、三、四月,所著《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一文,在《东方杂志》十三卷二、三、四期连载。该文介绍了西方伦理学史上各种流派,并予双边关系系统的评价。
十一月,所著《哲学上各种理论之略述》一文,在长沙出版的《民声》杂志一卷二号上发表,该文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史上各种流派,并给予评价。杨昌济逝世后,李石岑又将该文发表在上海出版的《民铎》杂志上,生之者寡“的现象,为社会言”治生之方“,特别反对把当官作为谋生的职业。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四十七岁)
上半年,仍任湖南高师教授,兼任一师修身、教育学教员。向《新青年》推荐发表毛泽东(“二十八画生”)的《体育之研究》。
北洋政府决定撤销湖南高师,杨昌济坚决反对。为此,他与同仁呈文湘政府,历数保留高师并创办湖南省立大学的重要性。
他还特地写信给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留日同学范源濂,力争保留高师,同时请他解决学校钟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
下半年,高师奉命撤销。经湖南省政府备案,成立湖南大学筹备处,由杨昌济等人主持其事。
下半年,任湖南商专教务主任。兼修身课教员;同时任一师修身教员,教材为泡尔生所著《伦理学原理》。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四十八岁)
上半年,任一师修身课教员。
四月,新民学会成立,学会章程鲜明地反映出杨昌济的思想影响;《新民学会会务务报告》指出,学会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成一种奋半的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
六月(农历端午节后),全家赴北京。去京前,将前所写关于创办湖南省立大学的呈文改写成论文;《论湖南创设省立大学之必要》。
下半年,任湖北大学教授,教哲学系必修课“伦理学”,选修课“伦理学史”。
赴法勤工俭学进入高潮,蔡和森、肖子界、毛泽东等先后来到北京。杨昌济介绍肖子升任李石曾秘书,介绍毛泽东进北大图书馆工作,并协助湖南赴法留学生筹措经费。
九月,在《新青年》五卷三号发表译著《结婚论》。
十一月,所译《西洋伦理学史》上卷,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一九一九年(民国八年,四十九岁)
上半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教“伦理学”和“伦理学史”。所译《西洋伦理学史》下卷和《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
在《国民》杂志一卷一期发表《告学生》一文,强调学贵为行,号召学生“能言人之所不敢言,能行人之所不敢行。”
暑假,赴北京西山休养。
入冬,生病,进入北京德国医院。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杨在病中写信给章士钊,向他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己,救国必先重二子。”

一九二零年(民国九年,五十岁)
一月十七日上午五时,逝世于北京德国医院。
一月二十二日,杨开智、杨开慧在《北京大学日刊》刊登《杨怀中教授逝世讣告》。
同日,蔡元培、范源濂、杨度、章士钊、黎锦熙、毛泽东等二十九人,在《北京大学日刊》就杨昌济逝世发表《启事》,赞扬杨昌济“操行纯洁,笃志嗜学”,“雍容讲坛,寒暑相继,勤恳不倦,学生景从”。启事最后希望同人集资为抚恤其遗族。
一月二十四日,蔡元培、马寅初、胡适、陶履恭等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启事》,号召北大教职员工及学生为杨昌济筹集赙金。
一月二十五日,杨昌济在京生前友好、学生、亲属在法源寺举行追悼会。
一月二十八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李肖聃文章:《本校故教授杨怀中先生事迹》,对杨昌济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
二月四日,北京大学评议会决定,赠送杨昌济两月俸金,以抚恤其遗族。
本月,杨昌济的灵枢由其子女杨智、杨开慧和学生毛泽东、陈绍休护送回板仓故里安葬(毛泽东到武汉后,因事他去)。
二、三月间,湖南《大公报》就杨昌济逝世发表许多纪念诗文、消息、启事;《湖南教育月刊》也发表了纪念文章。
三月二十二日,杨昌济在湘生前友好刘宗向、曹典球、易培基、舒新城、了肖聃等一百余人,在长沙兴汉门衡粹女校开会追悼杨昌济。

 


来源:杨昌济的生平及思想
日期:1981年12月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电话:0731-84174124
交流QQ群:451127801
关注我们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