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九评   大秦帝国   秦颂秦腔秦国人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nt.163.com/10/0104/22/5S7F8A7N00033VQ0.html 在 2019-05-09 18:37:1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九评《大秦帝国》:秦颂秦腔秦国人_网易娱乐

九评《大秦帝国》:秦颂秦腔秦国人

2010-01-04 22:12:25 来源: 网易娱乐专稿 举报
0
分享到:
T + -

秦!CHINA!中国人!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因为我们居于天下之中,是华夏。传说中我们自三皇五帝尧舜禹之后,就在东方繁衍、升息、征战。我们的文化开放、多元,外族只要接受华夏那么就是华夏。在商周之时,已然确立了夏的内涵。到了春秋战国大时代,交流、沟通更加频繁,大融合的潮流、大一统的理念、大中华的层面正在这块神奇的大地上蔓延。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中国完成了从部落、邦国到统一的全过程,经历了将近3000年。最后140年的加速度。来自于商鞅和秦孝公。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仅仅二世而亡,但是回溯帝国基业之造就,当以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为最公允,也就是说陇西蛮荒之地的秦国超越东方六国,到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再经过七代经营,最终四海归一,这一切都从秦孝公采取改革变法的国策,实施者便是著名的法家商鞅。

孙皓晖以六部长篇小说的篇幅描写从秦孝公到秦二世的盛衰史,由侯勇、王志飞、高圆圆主演的《大秦帝国》是第一部《黑色裂变》,战争场面恢弘阔达,制作精良,比较吴宇森的《赤壁》更加认真严肃,慷慨激昂有古装《亮剑》之风。无论是秦军还是敌军,在战场上都是誓死以对,勇字当头一往无前,将军们说到做到,本身是战国的特色,更是那个时代男人的特色。箭雨如骤、列阵冲锋、匹马强突,营造出刚柔并济的情绪渲染,而高层智斗在电视剧的中后部分成为主流。史书中的秦国君臣,从商鞅到秦始皇多数好战而刻薄,这在相当程度上与秦始皇统一天下十来年就分崩离析大有关系,后来的王莽之新朝、杨坚之隋朝等短命王朝都是如此待遇。

绝对不应把大秦帝国的伟业之功劳放在嬴政身上,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事实上他的两位先祖秦孝公和秦庄襄王依然为他规划好了歼灭山东六国的路线图,他能做的就是具体的时间表。秦孝公有野心,商鞅有制度,制度和野心的相遇便是大智慧的变革,再加上取信于民和执法有力,通过阳谋、立威,二十年休养生息和积极耕战,秦国上下面目一新,精神高度纯粹。对于变法和商鞅,都采取了神话的决策。《黑色裂变》有着浩荡感激的伟岸情怀,故事大开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荡,对自己负责、对理想忠诚,无论观众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都有自己的话说,一部电视剧让人有话说,说得痛快,抒发胸襟之内的块垒,《大秦帝国》值得看。值得看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从本质上讲两千余年的帝制时代不过都是秦朝的复制盗版而已,秦的崛起有着极其特殊的涵义。把大秦帝国看成一家公司,也会启发金融危机下的芸芸众生。

1、职场宝典:知人善任,励精图治

职场中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让最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坐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执行最合适的政策。对于老板而言,就是要知人善任、恰当的使用人才,归根结底也就是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古往今来的中国史,周文王与姜子牙、秦孝公与商鞅、刘备与诸葛亮大约是前三强,他们相互之间最信任、成绩也最大。周文王、秦孝公、刘备都准备玩大的,他的主动性、饥渴度都是非常强烈的,姜子牙和诸葛亮更多在军事方面帮助主公,完成革命或三分天下,而商鞅则是从制度上将秦国彻底改变,他是最好的CEO。

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千里马,是摆在老板面前最迫切的人物,作为最终的HR,他要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年方21岁的秦孝公赢渠梁接手秦国之时,是内忧外困的大局面。对外战争失败,内部又多年斗争,国力衰微,曾经的春秋五霸之国如今又被东方六雄视为野蛮之国,秦孝公深以为耻:“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被边缘化的秦国,就好像当今在商战中失落的公司,必须进行内部挖潜、深度改革,否则将消失在丛林之中。

作为后进之国,秦国的文化、经济、制度等等方面都远远落伍,秦孝公想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于是颁布了“求贤令”。招揽天下人才是成为英主必须的前提,此后历代秦国君主都贯彻这一政策。卫国王孙鞅来到秦国,与秦孝公最终成为彪炳千古的君臣。秦孝公与商鞅谈的过程,很有趣,对当下职场有着非常实在的借鉴。商鞅第一次说“帝道”,不过是些大空话,就好像三鹿奶粉说要增强人民体制,或者一家在业内排名第七的公司奢谈什么标准体系;第二次讲“王道”,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大约也就是山寨手机高调称消费者信心;第三次扯“霸道”,这也是司空见惯,春秋时代大家都玩过多次的游戏,不过还有些意义,国美苏宁大中前些年搞的就是这个,这时候秦孝公有些兴趣了;最后,商鞅重点剖析强国之术。怎样增强自己的势力、搞好自己的队伍、加强战备和整顿作风,秦国有救了。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担任左庶长(执行总经理,后来封于商,也就是董事总经理),对秦国这个公司做了全方位的、划时代的、最大程度上的革新。首先要建立威信,商鞅通过抗木头有大奖的方式,向全国人民证明了他言而有信。其次是人事调整,凡是对改革事业形成障碍的人,无论他的政治地位还是贵族身份都要靠边站,《在云端》的乔治·克鲁尼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这部分。也就是说,不管是公司元老还是皇亲国戚无功不受禄。接着,商鞅废除井田制、贵族制,彻底将秦国社会从分封变更为郡县,由爵本位向官本位的过度意味着君主掌握了国家各级权力。对于现代公司就是将家族企业变更为职业经理人体制,董事长和CEO有了最终的人事权。而员工则是多劳动多收获,有成绩便可以提升。有战功可以获得爵位,这是中国历史上平民的第一次。最后,统一度量衡和加强法律的执行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商鞅的大手笔,这是秦国得以迅速大国崛起的关键。

秦孝公对商鞅的信任无以复加,完全体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甚至有禅让的构想。无可避免的是,商鞅充分使用了这份信任,尽管他本人也是作法自毙无法逃跑,下场是被五牛分尸,但是他的制度和精神都被渗透到秦国人的骨子和血液里去,被不打折扣的继承下去,所以说他和王安石、张居正的命运绝不相同。职场之中,有一份力发一份光,要对得起自己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才是公司人和老板最佳的约定与兑现承诺的方式。

2、战场定律:铁血征伐,上下一心

春秋战国之时,军事技术最强的不是秦国,军事战术最帅的也不是秦国,但是后勤保障有力、将士同体一心。秦孝公之前,淮泗之间的小国科技发达,但是多为职业发明家如鲁班,或者战争防守者如墨者。秦孝公之后,赵国经过胡服骑射成为战斗力最强国,但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葬送了最后的希望。秦孝公之时,韩国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出色、魏国的常备军最多,秦国被三晋欺负的没有还手之力,只能采取割地求和的策略,秦孝公一即位就要先释放魏国宰相,否则就要再度陷入与魏国的战争之中。

秦国先是远离中原战场积蓄力量,秦孝公布施恩德,救济孤寡,修治德政,讲究武功。秦孝公是一个力挽狂澜的天才领袖,是变法图强的第一推动力,是整个秦国的基石君主。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评价“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在商鞅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之后,秦国对三晋还是采取了蚕食战术,逐步取得实质性地盘。商鞅以管仲的改革为基础,结合秦国人民质朴任雄的特点,编制成军。他们农时耕织战时为兵,在战场之上,从不考虑后退,无论将士都视死如归,以敌人首级数量为封赏之信。确实如导演黄健中所言,《大秦帝国》是战争戏而不是武侠剧,11场冷兵器野战,要表现的是铁血而非浪漫。战争是要死人的,死很多人的,浪漫不起来。只有不惧怕死亡,才有可能活下来。

在现代商战之中,就是要取得相对领先的地位。要占领市场,要站得住脚。要布局,就要有大局观。海尔与海信、国美与苏宁、青岛啤酒与燕京啤酒等等,大家拼的不止是近身搏击,还要争夺消费者的信任,以精益求精的服务加强用户的粘合度与忠诚度。还原到商鞅来说,就是一步步扩大秦国的地盘,将相邻的三晋城池,通过战争拿下,然后才将秦国的制度覆盖,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这么做的。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上下一心、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寸土必争,与公子昂的投机取巧(被俘虏)、庞涓的郁郁不得志(被自杀)相比,秦国人势不可挡敢为天下先。观众喜欢看的,是战争的残酷性,也正是这残酷性,使得文明进步或退步,也使得文明被反省,和平与战争的悖论。《大秦帝国》没有像《英雄》那样沦落为符号的推演和胡扯,也不是简单的英雄史观,也没有游戏化处理。战争是战国时代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必须承认所有的国家都有属于他们的战国时代。在战国之后,会出现统一。在商战之后,就出现行业领导者。这些都是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实过的,微软、谷歌、苹果是如此,网易、腾讯、开心网也是这样。

3、情场推论:英雄煮酒,柔情似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男人有情有义才可爱,煮酒方可论英雄。女人也不必小鸟依人,柔情似水照样有独立人格。《大秦帝国》中的男女,绝对没有后世之迂腐,那是个自由的光荣时代。不婚也是常态,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人们还可以平等、真诚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当下的情场还没有回到那个大时代的纯度,又已经有过度物质化的倾向。

张爱玲曾经说情场如战场,其中微妙关系难以说清,总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万不得以时,方可采取各种战术,丝毫马虎不得。踏上情场,需要调动小宇宙的所有能量,进入职场,更是旷日持久,几乎付出一生最宝贵的年华来对付,但是商鞅与秦孝公、白雪之间的关系,却是一个真字便已经足够。这个情,有男女之情,有相知之情,有家国之情。君臣之情,犹如鱼得水其乐融融,商鞅与秦孝公相望,两人眼噙泪花,不必言语已然说出一切。“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这是震古烁今的肝胆相照,世界上最难的不是承诺而是兑现,秦孝公与商鞅的这份情贯穿了他们关系的始终。他们在年老之后,有同一轮明月、同一个夕阳,岁月沉沉,天地苍然,老去的是年华,身后的名声不去管他,这份情天地可做鉴证。商鞅不寂寞,他有的是豪情。秦孝公不孤独,这真是不容易。

自古美人识英雄,也不许美人英雄见白头,但本剧就是让白雪与商鞅有情人终于没成眷属,然而那份真挚感天动地,所谓“风雨白头,悠悠我心”,也许只能在当代人的梦乡之中才能出现。作为红颜知己的白雪聪明绝顶,扮演者高圆圆这么说“白雪这个女人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她能找到跟她智慧对等的爱人,用一生去包容她、帮助她。” 白雪有着双重身份,可男可女,是那个时代的知性女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感体系,绝对不人云亦云,她和商鞅是对等的。商鞅与秦孝公又是郎舅关系,摆平这许多纠结,商鞅没有强大的内心是应付不了的。但商鞅还是摆不平的,政治向来是不单纯的,关系到所有,商鞅无法不委屈和无奈,虽然我也认为他有些刻薄无情,这是太史公的记录,哪怕孙浩辉做了再多的处理,我还是从电视剧中看出他的孤独和无助来。除了极少数的几个人,他没有多少朋友,他的情感释放的渠道太少,集聚的能量又太多,最终只能自我毁灭。在官场、职场、战场和情场都有着许多债的商鞅,有没有可能全身而退,学那范蠡携西施漂泊于江湖之上,我想是不可能的任务。好在英雄可煮酒、美人又多情,在悲剧之外还能感动两千多年之后的我们。茶几之上,不止是杯具。

4、变法斗争:百家争鸣,法家胜出

周朝本是最讲究祖宗成法的,周公旦为天下制定了礼乐制度。随着诸侯国对于天下的开发,井田制到春秋时期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了,铁器的应用也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人口增长都到了节点,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各种思想潮流此起彼伏,百家争鸣随时为天下开出各种药方,有的号称治标有的说是治本。诸子百家之中,最有市场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杨朱、兵家、阴阳家等。

秦孝公之国,要寻找属于秦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让我们看一看,诸子百家哪一款能够适合他?阴阳家谈天说地,清谈加空谈,对于生产力不可能有帮助。兵家属于战争,多数没有孙武的高度,其实落到实处最多如后世之白起,杀人如麻的前提是综合国力的强大,但现在谈不上。杨朱是著名的利己主义者,也损人利己,也不舍己救人,自己就是天下,对于国家而言是不可靠的。墨家之弟子遍布天下,是跨国界的党徒,主要信念是非攻,也不适合秦国的思路。道家主要与自然和谐,内心修养,完全和秦孝公不是一个格调。儒家则宣讲礼仪之道,弘扬文化之意,在思想上复古,克己复礼与秦国更无半点关系,直到荀子之前,儒家还坚持不入秦的不成文惯例,可见儒家对西秦的成见。

只有法家可以救秦国,也只有法家适合秦国的生产力,商鞅通过对秦国的考察,发现秦人天性质朴,有着服从和忍耐的性格,从而有着对他改变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绝对坚实的基础。其实这不只是对秦国如此,东方六国和其他小国,也在东周进行了大大小小的改革,要么不彻底、有的不到位、或者改革事业中断,几乎所有的药方都被实验过,最终证明只有法家才能完成统一。周朝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已经持续几百年,天下大势所趋的倾向于统一。在秦国最终完成之前,魏国、齐国、楚国、赵国都有过机会,然而复盘来看,那机会确实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些国家的君主换代之后,政策的连续性基本无保障。

也只有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实现了法家思想与秦国现实相结合的宏伟事业。这只是解决了国家最高决策者的思想问题,任何变法在实践中都会出动既得利益者,也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这是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商鞅就与太子驷、公子虔等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他贬斥这些皇亲贵胄,以严刑酷法来对待他们,因为他相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实现变法图强,充分体现了他在具体操作中的工作作风是多么的雷厉风行,当然也为他的下场埋好了伏笔。《大秦帝国》以如歌如泣的影像,向后世观众表述了这一充满血和泪的历程,商鞅的力度甚至比雍正还要大。

5、铮铮铁骨:我有我信,血性男儿

《大秦帝国》中最有血气的,首先是秦孝公。没有他的决策,一切都不存在,中国历史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历程。他就任于危难之间,力挽狂澜,使得秦国走出了函谷关,有了统一中国的远景。他很强硬、很执着,重情义,也有人情味。作为领袖,秦孝公沉雄豪荡、目标明确、身先士卒、慷慨激昂,是秦国的代表人物,有血性有铁骨,掷地有声铮铮作响。但是他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时机,对时间有着难得的默契。这个人,是劳模,堪比雍正,但又懂得放手,这放手极为不易。在中国古代,多的是庸才的君主乱弹琴瞎捣蛋,也不少才高的君主大权独揽兔死狗烹祸害天下,最难的就是君臣相知,即便对于政敌也拿捏好分寸。《大秦帝国》有权力斗争,都在明面之上。信自我,得永生。

庞涓也是好男儿,他最终没有加上油。他之前的形象不是这样,多数读者和观众都被评书化的孙膑庞涓斗法所吸引,对于那个形象的道德批判强于他本身应该有的历史地位。庞涓的铁骨,遇到的是魏惠王的优柔寡断的好老人、公子昂的耍滑头出尔反尔。这个人,对于魏国的贡献可是不遗余力,试图以全部的能量来增加魏国称霸天下的几率,可惜他没有一个很好的职场环境,处处掣肘不说,动不动还要做无用功。这个人武能定邦安天下,文能对策说邻国,他进行了重要的军事改革,又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但是魏惠王和公子昂等人的助力下,最终身死名灭。庞涓的死,最重要的对于魏国是多么的可惜和遗憾,庞涓为魏国制定了一套维持一强独大的机制,天下均势要是维持下去,就不会有以后齐国、秦国和赵国的强盛。(当然,即便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有着无数的麻烦。)庞涓是另外一个吴起吗?还真的不好说。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万不能只用道德、仁义来衡量,那样未免是对历史的不道德,也过于任意。不要只是简单的说,都是统治阶级之间的你死我活打打杀杀--帝王将相的演出并不是话剧,没有剧本事先决定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因此商鞅、庞涓和秦孝公都要自己找到他们的舞步。他们都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也确实做到了,影响了历史和他人,属于历史的主语。即使是公子虔,他也没有成为宾语,他是要发言的,用他的力量。他的地位很特别,傲慢中有凶猛,是困兽又有筹划,他是终结者,回到过去还是未来,要由他来决断。对于秦孝公、商鞅和秦国的事业,他是审判者、目睹者和执行者,这个人身上有血、有冷的也有热的,心中有恨也有情。他明了一切纷争、乱象和实质,他也许不懂得什么才是历史最终的正义,但这不妨碍我们喜欢这困兽犹斗的骑士。

6、大国崛起:韬光养晦,适度发力

战国之中期,周天下威信早消失殆尽,七雄各自野心勃勃。中原三晋韩赵魏都是四战之国,忧患意识最强,魏国和赵国先后以军事改革起家。齐国拥有海陆之利,商业发达,国力强盛。燕国独在北国,后得昭王黄金台求才之后也曾骤起。楚国疆域向来最大,问鼎中原之心历代皆有,可惜内部纷争不息。秦国在秦孝公之前,几十年高层相互杀伐,几乎被东方各国又视为西戎,大有被华夏开除的危险。

秦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必须站起来。临危受命其实是改革者最好的时机,不改革只有等死,改革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这也是秦孝公没有做温水里的青蛙最本真的原因。最充分的适应所处的时代,就是对历史使命最准确把握。秦孝公与商鞅确定的大国崛起的方针,就是先修内政,发展国力,韬光养晦,寻找战机,挟西北之地利,东出函谷关以争天下。秦孝公即位之初,就讨伐戎人,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借重商鞅变法,理顺内部关系,在政治、制度等各方面有的放矢的大幅度改革,借此机会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与国民收入的提高,只有积累增长才能做到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有力。在古代社会,所有的大国崛起都需要通过战争来完成。

在外交上,秦孝公示之以弱,通过积极的手段,瓦解东方六国的分秦动议。赢得时间之后,秦国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以国为家,耕战合一,最大强度的执行了国策。在战国时代,只有法家才能完成国家动员,从精神到物质诸多层面都刺激国家和国民的潜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军力增强之后,商鞅就寻找战机,主动与三晋交战,同时会盟天下,取得周王室的支持,秦孝公一代就实现了从积弱到奋强的全过程,之后百多年采用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最终完成大业。秦孝公的会盟天下,在今天就是联合国、G20、上合组合和哥本哈根会议、APEC,既然当代的核心议题是发展,那么哥本哈根上的纵横捭阖就相当于秦孝公的会盟。

7、商鞅之死:豪杰末路,以身殉道

一切为公,商鞅为秦国人制定了这样的终极信仰。所谓“私斗耻辱,公斗不朽!”从此成为秦国人血液里的DNA,这是古典时代的中国人。到了20世纪初,鲁迅窥探到国人拥有私斗耻于公斗,是国民性的一种退化。卫鞅之成为商鞅,不是为了谋取封地,而是积极主动的实现理想。

商鞅之死,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自找的,他本来有机会走的,战国之时,人员流动极其普遍,王公贵族流亡天下小菜一碟,但他选择了以身殉道。商鞅之死,一是死于个人私怨,又是捐躯于大事业,最终在秦国形成不可逆转的持续变法态势。秦国的强势崛起,既是颂歌又是悲歌,这一出灿烂的悲喜剧,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轴心时代的国家几无差别,都是最后由相对野蛮的地区(城邦、部族或王国)统一相对文明的地区,战斗力覆盖了文化力,从商鞅开始就在秦国大幅度的取消“百家争鸣”,本剧非常客观的表达了各种不同层面的历史真相,当然这是艺术上的真实,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在细节上还原。

商鞅之死,是在保卫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他也谋反了一下,他也知道死无葬身之地。他早就触犯了众怒,多数人的暴政即将惩罚他,柏杨就此论道“公孙鞅的罪恶在于他轻侮人权和建立绝对专制,除此之外他的其他建树可与日月同辉。”当然,在那个时代,相对尊重人权的国家可能也就是有限度的奴隶制城堡国雅典,他们还判决苏格拉底死刑。

作法自毙也就是反噬自身,商鞅建立的连坐和保甲制的完美结合就是天罗地网,我无意于为商鞅做无罪辩护。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有功有过,在政治斗争的旋窝里沉浮有着所有的可能性。最关键的是,这个大豪杰,最后死了,死在秦,不负知己不负君。雪在飞,人在燃烧。111年前,谭嗣同说:“在中国,变法总是要死人的!”于是,他也留下了,死了。

8、依法治国,霸道天下:《商君书》的秘密

《商君书》未必是商鞅的原著,更可能是后人攒集商鞅言论。他变法的指导方针、政治举措都在这本书里有所体现,是一本商鞅变法的资料汇编。《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法家对于人民是有着相当工具化的政策,在书中有着清楚的表达。维持稳定是商鞅治国的根本之道,图强以胜列国,是其霸道天下的最终解决方案。所以依法治国必须雷厉风行,只有坚决彻底的执行才能够实现国家的最高目标。

首先是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其次是重农重战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商君书》中有关重农重战的论述最多,如《农战》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其三是重刑少赏的思想。加重刑罚、适度奖赏是法家的重要思想。《错法》篇说:“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对如何执行刑罚时,法家主张要统一刑罚,执行刑赏对谁都一样。其四是重本抑末,反对儒术。这也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壹言》篇说:“能事本而禁末者,富。”所谓“末”就是指的商业和手工业。

9、岂曰无衣,情深意长:《诗经》中的双面老秦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大秦帝国》中的一句口号,而在《诗经》中的秦国人也有着更多风格。《秦风》共收十篇,是我们判断和审视春秋时期秦国风俗人情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其中最著名的诗篇是《无衣》和《蒹葭》。前者尚武,英雄气慨。后者抒情,郎情妾意。

“岂曰无衣?与字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我和你穿一样的战袍,生死一起,分享彼此的军装、生命和荣誉,这是秦国人性格中最血脉贲张之处。好男儿不怕死,但仅仅不怕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达成文化共同体,秦孝公和公子虔就是如此,他们的长辈和后代也都是如此。无论是保卫周平王东迁洛阳还是抗击西戎入侵,赳赳老秦都是视死如归、马革裹尸。

千万不要以为秦国人只是武夫,他们才不是什么野蛮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唱三叹曲意悠远,情深意重,歌者对着倾慕对象是如梦如幻、如泣如诉,又朦胧又苍凉,心是寂寞的岛,情是流动的水,而蒹葭则是爱的见证。望穿秋水,伊人不在,然而伊人的身影、颜容、笑貌、体味却是记忆中无法抹去的温馨。中国首席诗评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暮秋之时,陆离缤纷、幻影斑驳,渴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见,我心也惆怅,真飘渺也。商鞅与白雪,庶几相仿也。

mina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分享到:
跟贴0
参与0
发贴
为您推荐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 加载更多新闻
×

热点新闻

态度原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返回娱乐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