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du.qq.com/a/20110502/000066.htm 在 2016-03-22 13:50:34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学术为本 质量立刊--《文史哲》的办刊理念_教育_腾讯网
腾讯教育 腾讯教育 > 新闻站 > 教育活动 > 文史哲创刊60周年 > 正文

学术为本 质量立刊--《文史哲的办刊理念

2011年05月02日16:05山东大学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一份在海内外人文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的老牌学术期刊,是一份反映中国大陆大学文科学术水准的老牌学报。它一直是学术发表的主要园地,人文学术潮流的引领者。它更被学界视为学术风向标之一,在海内外深受尊重和推崇。

《文史哲》是新中国第一家高校文科学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恪守“学者办刊,造就学者”的原则。 “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是学界五十多年来对《文史哲》的广泛称誉。创刊伊始,华岗社长就规定,《文史哲》每期尽可能推出一个新作者,每期至少要有一篇论述现实的文章。因此,已过世和仍健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是在《文史哲》刊发了他们的处女作、成名作或代表作,如李泽厚、庞朴、李希凡、汝信等等。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大都在《文史哲》上发表过文章。《文史哲》为此而驰誉学界,广受称道,在数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史哲》杂志致力于中国古典学术研究,古典性和高端性是其所着力打造的特色。学术研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其一贯的学术风格,“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是《文史哲》的办刊宗旨。力争在全球文明的滋养下,传承本土人文研究的学统,进一步深入世界汉学学术圈,跻身世界汉学名刊之林,是《文史哲》的最终追求。

由于其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文史哲》杂志早已迈出国门,走向国际汉学界。创刊不久,《文史哲》就以其高端学术追求,成为整个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1955年12月,高教部就曾要求山东大学(微博 招生办)代表国家向英国、日本、苏联和越南等国的国家图书馆赠送《文史哲》杂志。郭沫若先生赴日考察时,曾应日本方面的要求,专门携带50本《文史哲》进行交流。如今,《文史哲》已经发行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期发行量600余份。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大都订阅、收藏《文史哲》,哈佛大学更将《文史哲》杂志与《历史研究》、《考古》、《文物》列为她所认可的四家中国大陆学术期刊。

“知出乎争。” 学术讨论、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研究最为有效的形式之一,《文史哲》近60年来所享有的盛名,与它发起的一场又一场著名学术论战与重大讨论密不可分。20世纪50年代,我国史学界有“五朵金花”之说(即五场重大论战),其中至少有三朵即“中国古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战”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战”是盛开在《文史哲》上的,即由《文史哲》所发起和推动展开的。著名的“《红楼梦》讨论”只是20世纪50年代《文史哲》所引发的众多论战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次。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文史哲》以及两个“小人物”的喜爱、表彰和赞赏,成为学林佳话。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界关于传统文化的大讨论即所谓的“文化热”,其起点即始于《文史哲》1984年第1期的一组“文化史”笔谈。世纪之交前后,《文史哲》发起了两场引人瞩目的大讨论,即“儒学是否宗教”的讨论和“疑古与释古”的讨论。前者余波犹在,后者论争正酣。从2010年开始,《文史哲》辟出专栏,再度推动“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的大讨论。这些讨论引起学界的广泛瞩目,海内外一批有造诣的顶尖学者因此被吸引到《文史哲》这一学术园地,着意耕耘。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知名媒体的热切关注,《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日本著名汉学刊物《东方》等著名报刊均跟踪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尤其是 “疑古与释古”专栏和“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的大讨论,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烈响应。“疑古与释古”讨论被《社会科学》杂志列为2006年度四大“人文学术热点”之一,并受到日本汉学界的积极评价;“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大讨论,被《光明日报》和《学术月刊》共同评选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接连展开的学术大讨论,无疑进一步提升了《文史哲》杂志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为学界所普遍高度关注的“中国古典学”学科必将由此迈入一片新天地。正是出于对《文史哲》一贯注重学术争鸣的做法的肯认,已故著名学者蔡尚思曾作出这样的评价:“《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

“学刊之美,在乎学术引领。”学术期刊存在的首要价值,就在于发掘潜在话题,引领学术潮流,培养扎实学风,推进学术研究。可以看到,学术期刊那些能够激发反响的动作、举措,归根结底来自于对学术研究态势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脉。换句话说,大到一个新方向、新阶段的开启,小到对某一问题的集中讨论,学术研究的推进、调整或转向,不只仰赖于时代的催生和学者的贡献,也是学术期刊不容推卸的担当。除了展现研究成果之外,学术期刊还需要在建立公平允正的交流机制,培植沉着扎实的学术风气,养成宽阔多元的研究视野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更自觉、更敏锐、更有魄力地对学术潮流予以倡导和规范,通过这些工作,使自己获得更切实的发展,进而树立在学术史上的地位。

这正是《文史哲》多年矢志不移的追求。不论是当年盛开在《文史哲》上的“五朵金花”、名噪一时的“《红楼梦》大讨论”,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化史”讨论,抑或是21世纪初的“疑古与释古”的讨论,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文史哲》挖掘潜在热点、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旨趣。而今,《文史哲》更是以日趋成熟的体制化的思路,通过策划主办系列“人文高端论坛”的方式,发掘热点学术选题,抢占潜在学术制高点,密切编者、作者情感。该系列 “人文高端论坛”,以小规模、高层次、大动作为特点,以人文学术的焦点、前沿问题为内容,通过系列探讨,旨在引领学术风尚,推动学术发展。自2008年至2010年,先后举办了“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 “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 “秦至清末:中国社会形态问题”等三个高端论坛,在人文学界引起极大反响,知名学者争相参与。2011年度“人文高端论坛”的选题也已经确定,前期筹备工作业已展开。目前,该系列 “人文高端论坛”,已然成为《文史哲》的品牌性和特色性举措。

要之,上述举措,无不围绕着“学术为本,质量立刊”而展开。《文史哲》择取稿件只以学术性为导向,而不受其他因素比如各种评价指标和考评体系的干扰。以影响因子、转载率为表现形式的评价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追逐热点和新奇。越是新奇、越是不同凡响的观点或文章,影响因子和转载率就越高,这是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当然,学术研究并不排斥热点,更提倡创新,但在学术研究中,当为了迎合评价体系的需要,人为地制造热点、故弄玄虚的时候,就违背了学术创新的初衷,误入歧途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文史哲》的择稿原则,是以学术为本,而不是以各种评价体系为本。因此不刻意去追求那些看上去很养眼的评价数据,因为这很有可能会改变既定的办刊宗旨和独有的期刊风格。是故,以学术为本而选取的稿件,所发表的文章,才能经得起学术史的检验,才能有长久、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而不是喧闹一时、昙花一现,然后归于沉寂。也正是坚持了这样的原则,所以,《文史哲》所刊发文章的学术生命力更为持久,更能经得起学术史的检验。所谓“质量立刊”,是说取舍稿件以学术质量为本,学术质量乃期刊的生命。为保障期刊的质量,《文史哲》有两个制胜法宝:一是严格的三审加外审的审稿制度和“四校一读”的校对制度;二是有一个铁面无私的主编。两相比较,第二条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因为制度要靠人来执行,人的因素最终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始终如一地坚持“学术为本,质量立刊”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文史哲》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重要奖项。1998年、2000年,《文史哲》连续获得“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1999年,获得首届“国家期刊奖”和“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称号。2002年,同时获得三项荣誉:“国家期刊方阵双奖期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银奖),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003年,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选的学术期刊之一。2005年,获得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银奖)。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最有影响力期刊”称号。2011年,再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殊荣。

推荐微博:

注册微博
[责任编辑:anazhang]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分享至: 腾讯微博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到微博反馈
  • ·
  • ·
  • ·
  • ·
  • ·
  • ·
  • ·
  • ·

教育品牌

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