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编辑 锁定
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海军建造的第一种快速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800吨,符合伦敦条约对战列舰的规定。最初的主炮设计方案是安装3座4联装50倍口径14英寸主炮,但考虑到由于日本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主炮口径和数量在开工建造后作了变更,修改为3座三联装45倍口径16英寸主炮,舰桥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是在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主炮基础上的轻量化改进型,发射重型穿甲弹。副炮为10座双联装38倍口径5英寸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其中6座配置在主甲板上,另4座配置在上层甲板上。高炮最初采用28公厘和12.7公厘机枪,但在建成后随即换成盟军制式的20公厘及40公厘机炮[1] 
“北卡罗来纳”级是美国1937年始建的一级战列舰,是二战前用于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造的战列舰的第一级战列舰,该级舰一共两艘,分别为BB-55“北卡罗来纳”号和BB-56“华盛顿”号[2] 
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都在1947年退役,华盛顿号在1961年拆卸,而北卡罗来纳号则被当地一些知名人士花费33万美元购置,停泊在北卡罗来纳州维尔明顿费尔角河的一个永性泊地供后人参观
中文名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
外文名
North Carolina Battleship
时    间
1937年
国    籍
美国
服役数量
两艘
前型舰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
次型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背景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于1919-1921年曾计划建造10艘战列舰,但由于受华盛顿条约(1922年2月6日签订)的限制,又于1922年2月8日取消了其中7艘战列舰的建造,结果只有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建成服役。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于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又于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这三个级10艘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它们建成后相继投入了战争。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概貌

编辑
美国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期间积累的大量技术成果被运用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设计中。北卡罗来纳级采用平甲板船型、塔式主桅,在最初的设计方案确定采用12门14英寸口径主炮(3座四联装炮塔),但是考虑到伦敦海军条约实际上有可能被修改或废除,在主炮选择上留有选择余地(该条约于1936年签订时规定: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大于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1938年,将上述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不得大于4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两舰的主炮口径和数量在始建后作了变更(这种钻条约空子的设计方法被“条约时代”的各国海军广泛采用)。修改设计采用9门16英寸口径主炮(3座三联装炮塔),舰体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是在科罗拉多级战列舰16英寸口径主炮基础上的改进型。副炮采用新型5英寸双联装高平两用炮(10座双联装炮塔)。该级舰的装甲甲板和舷侧倾斜装甲将整个军舰构成类似“装甲围舱”的匣式结构,由1号主炮塔前方纵向延伸至3号主炮塔后,舷侧装甲带按照抗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设计,舷侧水下防护能抵御700磅TNT爆炸当量,舷侧水下防护系统包括五层隔舱,舰底采用三层舰底结构,考虑到空中威胁日益增强以及远距离炮战呈大落角炮弹,特别加强了水平防御装甲,水平防护系统要求能抵御8750英尺以下高度投下的1600磅穿甲炸弹的攻击。北卡罗来纳级增强了续航能力,装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雷达。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设计方案

编辑
早在1929年,美国海军就开始考虑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建造战列舰的问题。当时的美国海军部长曾对拟建的战列舰的性能作了概略性的指示:标准排水量为35000吨,舰宽30.48米,主炮为9门406毫米炮,最大航速23节,舷侧防护为5舱壁的防护系统。据此,美国海军先后于1931年、1933年和1934年就拟建战列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1935-1936年,又先后制订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不过,这些设计在当时仍受制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和后来的伦敦海军条约的有关规定。
最终,BB-55和BB-56被定为“1937型战列舰”,2艘舰的标准排水量为35000吨,最大舰宽32.92米(受巴拿马运河的限制),满载吃水定为11.58米,以便能使用更多的泊地和海军船厂。美国海军在设计方案中,对武备、防护和推进装置重点进行了研究。在条约期间积累的大量技术成果成功运用到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中。
武器装备是设计中首先考虑的问题。并对可能采用的双联装、三联装和四联装方案一一进行了研究。最初,两舰研究采用MK II型356毫米口径主炮,火炮数量为12门;副炮拟采用高平两用炮。轻型防空武器拟采用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但是,1936年12月31日,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华盛顿条约)到期。世界上一些主要海军国家都先后卷入了军备竞赛的热潮。在1937和1938年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始建时,主炮的口径和数量又作了变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于1936年签订时规定: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大于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4英寸。1938年,英、美、法将上述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不得大于4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这在美国海军战列舰的建造史上是不多见的。这种钻条约空子的设计方法被“条约时代”的各国海军广泛采用。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火力配备

编辑
“北卡罗来纳”号原先计划安装3座四联装12门356毫米口径主炮,始建后又改用3座三联装9门406毫米/45倍口径主炮。每座炮塔的旋转重量为1437吨。副炮为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安装5座),其中6座配置在主甲板上,另4座配置在上层建筑甲板上。防空武器最初为4座四联装28毫米主炮和12挺单管12.7毫米机枪。但实践证明,这两种轻型防空武器对高速飞机效率不高。从1942年夏天起,该舰开始陆续改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1945年,舰上共装有15座四联装(60门)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门单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舰上的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机枪全部拆除。“博福斯”高炮炮弹发射后通常可在大约5000码距离上自爆,最大射速每门炮约为120发/分钟。“厄利孔”高炮的射速为450发/分钟,最大射程4800码。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装甲保护

编辑
该级舰的装甲区仍然按照可抗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标准建造,装甲总重14,350吨。舰上的装甲甲板和舷侧装甲将整个军舰构成一个类似“装甲围舱”的匣式结构。它从1号炮塔前方纵向延伸至3号炮塔后面。
舷侧防护:舷侧主装甲带水线处最大厚度12英寸;该舰的舷侧防护系统是一种舰腹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它能经受700磅TNT炸药的爆炸力。在舯部,舷侧防护系统包括五层隔舱,其中最外侧二层隔舱是空舱,其次二层隔舱装有液体,邻近耐压舱壁的一层隔舱也是空舱。在弹药舱上方的耐压舱壁是由厚达93.76毫米的装甲钢板制成。
甲板装甲:舯部中线处为179毫米,舯部舷边处为196毫米。下装甲甲板从“匣式结构”向后延伸,防护着通向舱机舱的通道,舵机的正上方由152毫米装甲列板防护着。装甲区的两端都由277.5毫米的装甲横舱壁防护,另有同样厚度的重装甲保护着舵机舱。
炮塔装甲防护:主炮有着良好的装甲防护,炮塔的面板为406毫米厚,侧面为247.5毫米厚,后部为295毫米厚,顶部为175毫米厚。127毫米和弹药舱均由48.75毫米的特制钢板防护,可抗御弹片和飞机的扫射。
指挥塔装甲防护:其四周装甲厚度为367.5毫米至406毫米,顶部装甲厚度为175毫米,底部装甲厚度为97.5毫米。
舰底防护:采用深达175.26毫米的三层舰底结构,三层舰底又广泛地进行分离。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推进装置

编辑
“北卡罗来纳”号装有8台锅炉,它们分别安装在4个舱室中;4轴;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涡轮机,输出功率为121000轴马力,最大航速为28节(1941年)。续航力通常为16230海里(15节航速)。二战期间由于当时有效的途中加油和补给技术,其续航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舰上油箱装载能力:燃料油为7167.2吨(1945年),柴油677.1吨,汽油22.1吨。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成与试航

编辑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
“北卡罗来纳”号于1936年6月3日由美国国会批准建造,1937年10月27日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始建造,1941年4月9日建成服役。第一任舰长为O.M.赫斯特维德特海军上校。
入役后,“北卡罗来纳”号开始了海上试验和训练。由于在试验期间频繁进出纽约港,人们便给了它个“演戏船”的绰号。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它正停靠在纽约港内。赫斯特维德特舰长接受了珍珠港事件中战列舰易遭受空中攻击的教训,立即要求在他的舰上加装20毫米高射炮。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满足。“北卡罗来纳”号在开赴战场之前,便加装了40门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1942年上半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横行无忌,日、美双方战斗激烈,它本应早日开赴远东战场,但当时由于害怕北大西洋运输线遭受德国战列舰“提尔皮茨”号的袭击,致使它在北大西洋海域作为威慑力量又呆了数月之久,于1942年6月10日驶入太平洋。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服役经历

编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卓有成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1947年退役。196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尔角河作为一艘战争纪念舰供人参观。“华盛顿”号于1960年拆毁。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战绩

编辑
“北卡罗来纳”号在太平洋战场长达3年的战争岁月里,共航行30余万海里,参加过15次战役和重大战斗活动,荣获多枚战役铜星纪念章。战争期间,它进行过9次对岸炮击,击沉1艘运兵船,击落击毁24架敌机,营救过坠落在海上的美国飞行员,而它自己仅有10舰员阵亡,67人负伤,可谓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战绩。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战后处理

编辑
1947年6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退役,在新泽西州被编入后备役。1954年7月26日,美国舰船性能委员会曾考虑对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进行改装,后经反复研究,最终放弃了改装计划。
1961年6月1日,“北卡罗来纳”号在被冷落7年之久后,正式从美国海军舰艇序列中除名。北卡罗来纳州和维尔明顿的一些知名人士花33万美元买下了这艘舰。1961年10月2日,“北卡罗来纳”号被拖至北卡罗来纳州维尔明顿费尔角河的一个永性泊地,并被正式作为一艘战争纪念舰供人参观。舰上陈列着大量有关该舰舰史的视听资料,展示着昔日的战绩和风姿。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性能数据

编辑
标准排水量:36600吨(1942年);满载排水量:46700吨(1945年)舰长222米;最大舰宽33米;平均吃水9.6米,最大吃水10.5米
动力:8台锅炉,4台复式减速齿轮传动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121,000轴马力.
最大航速:28节;续航力:16450海里/15节,5560海里/25节
武备:3座三联装406毫米/45倍径主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每舷5座),1942年该级舰开始改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30门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40门
装甲(英寸):水线12;隔舱11;炮塔正面16,顶和侧面7-9;司令塔16-14;甲板7.7,主甲板1.45-0.6。装甲总重14,350吨。
舰员:设计编制1885人(其中:军官108人,士兵1777人)[3]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战争 外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