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顾山红豆情   常熟日报   文化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idoican.com.cn/chsrb/html/2009-12/04/content_46888546.htm 在 2016-12-07 04:31:0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顾山红豆情 - 常熟日报 - 文化
  • 关闭
  • ■随笔

    顾山红豆情

    ○徐 胜

    我对故乡的那种情怀,随着年龄增长,经过岁月的沉淀,会越发感觉醇美。

    在梦里,经常会出现那座山的印象。好多支离破碎的情节,故事发生地点均指向那处。

    幼年生活在上海滩的记忆,是模糊不清的。而童年在家乡就学、踏青郊游、走亲访友,抬头望去,那山不会从眼帘中脱离,所以山的黛影始终留存在印象之中。

    江南的名山不多,平原之上矗立着一座山包,是很稀奇的景观。出江阴城东南70里,常熟城西南40里,有大小两座山冈,远望为龟,故此山名龟山。古时山上兰草芬芳,又名香山。因界于常熟、江阴、无锡三县交汇处,故名三界山。大历史学家顾颉刚说此山为江南顾姓于汉时封王得姓之山,所以数千年来乡人通常称之为顾山。地方文史资料记载,南朝梁代昭明太子曾在顾山建造七楹文选楼为读书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就有顾山的香山寺。寺内旧有山茶树一株,相传为昭明太子手植。有诗赞曰:为喜登临访顾山,又名三界势连环,昭明文选楼何处?手植茶树在此间。眼下,这些建筑虽已不在,但原址犹存。这就是拥有如此文化沉积的顾山。

    一代代的乡民们在此块土地上繁衍,文化的印痕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千年历史的回音,遗留下来许多乡俗。如清明前后三天游顾山,登高望远即是其中一个习俗。

    我小时候,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进入三月后,就盼望早早地迎来清明。这并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惨场面,清明前后三天是走亲访友、户外登高的舒畅日子,还可以见到突然冒出来的从山顶、山脚一直绵延到顾山镇上的沿路商摊,买到许多平素不能享用的小吃和小玩意,特别是一处处的麦芽糖摊上,挂着各色各样的“晴糖”,小贩们卖力地吆喝,让小孩子们口水欲滴。

    当我走出乡村学校,在外面寄宿就学后,这段难以忘却的清明游山经历就戛然终止了。

    也曾经在回家探亲时,匆匆瞅上一眼。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建设开发的白热化,当地三个县纷纷在山上开矿,采石子用于铺路。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文化保护的观念,10多年下来,随着炮声隆隆,两座山包愈开愈小,最后真的成了龟缩在开挖河塘边上的一个小山丘。一座江南名山就这样被毁坏成这样,实在令人惋惜。

    俗话说,常回家看看。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对于我的女儿来讲,由于在城市中生活,农村环境已经是隔开了一层,淡漠了。平时极少回老家,只能利用农历新年全家下乡,熟悉父辈们曾经生活过的乡土。

    年是吃出来的。整天闷在家里对小朋友来说,实在乏味,那么,且让我们去重走当年我走过无数遍的老路吧。

    驾起心爱的小车,一会儿,就从常熟境内进入了锡山区,再加一脚油门,又进入了江阴的地界。三县通衢之处,一点都没有虚言。老家有乡谚云:“金顾山,银王庄。”这句话画龙点睛归纳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上顾山镇是个殷实的乡镇。我姥姥是顾山街上的大家闺秀出身,源自名门周氏一族,好多家族的神奇传说母亲断断续续向我转述过。包括顾山上的土墩,其中就有周家的墓地,上世纪70年代有不少珍贵的文物随葬品出土。

    转眼到了山的南面,山脚下是无锡境内的山联村。久没到这儿,发现旧貌变了新颜。

    在已开挖殆尽山的原址上,依残存的山丘新建起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生态公园。

    山的东面,由于向地下挖出了一个深池,故建造了一个水域面积阔广的人工湖。一池清水荡漾,可泛舟湖上,亦可怡情垂钓。

    山坡上,种植了一坵坵的中草药,有马钱子、金银花、当归等常见的药材,似乎是刚栽下的,看上去还很幼小,将来或许是会成为散发着浓郁药味的百草园。

    原来这里无景点一说,这次见到了经过精心规划开发的景区设置。山下,移栽了两棵红豆树,也称之为红豆山庄。山庄附近,仿制了当年知识青年插队时吃饭的集体食堂,戏称“公社食堂”。山的中间,放置了一只石雕的金鸡,号称金鸡墩。沿山上溯,有花岗石砌出的人行步道,这条道,我们全家见到了相当愉悦,因为名谓:状元路。对即将参加今年高考的女儿来说,新年漫步状元路意味着好兆头。

    常熟名人、两朝帝师翁同龢在《翁文恭日记》记载,光绪29年癸卯7月11日,翁同龢自虞山游顾山,这在当年交通和信息不便的年代可是大事件,村民闻之,争相观看状元郎,翁在日记中写道:“奈到处聚观耳”。这也就是新顾山生态公园好事者勒石铭记“状元路”的由来。

    沿步道缓缓上行山巅过程中,耳闻阵阵动感乐声传来。原来在文选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观景亭,亭前有一平坦的凉台,正好为新年来登山的村民们提供了健身锻炼欢跳的场地。

    故地重游,虽然难免为找不到当年旧景而惋惜。但见到新的景区风貌,见到当地村民们的休闲新气象,还是有所收获。

    红豆院,在江阴顾山东北2公里的红豆村,因有千年珍稀红豆树闻名于世。民间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读书选编《昭明文选》时手植,称梁苑中物,距今当有1400余年。据前志载:“元时曾一度枯槁,至清乾隆间复萌,于古根旁茁生四干。控观均势若虬龙老树。”原老树高约3米有余,干径达1米左右,正干旱已枯腐,作半环状两人手可围,其根蟠屈仰露四出,自南旁生1枝,自比旁生3枝,挺拔耸峙,4干大亦盈抱,高皆倍于正干,霜皮斑驳,枝叶繁茂。1983年春,距老树南2米处,又长出2株新枝。此树每逢春夏之交放花,作淡白轻黄色,至深秋结实。荚椭圆形,其豆色泽殷红,晶莹明澈,几如宝石,是红豆中的佼佼者。因久存而不蛀、不坏,往昔人们把它镶嵌在戒指、耳环等饰物上。青年男女用它作为信物馈赠,寄托相思。故红豆又名相思子。唐人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此物最相思,愿君多采撷。就是依此地红豆特征所写。生长在南方的红豆树均为常绿乔木,此树则为冬季落叶乔木。它在植物学上是独科分支,《世界植物大辞典》正式命名为“戴氏红豆树”,又称“顾山红豆树”。

爱读爱看首页  >   数字报刊首页  >   常熟日报   >   2009年12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