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2-08/13/content_861418.htm 在 2016-10-29 15:35:0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只是因为陈小霞 C13-娱乐·留声机-新闻晨报

只是因为陈小霞

2012年8月13日   C13:C13-娱乐·留声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罗毅

“陈小霞调调”被过度消费
CFP图片


评/动感101持人 罗毅

    一个歌手或创作者的个人印记非常鲜明,到底是事还是坏事?太埋没于茫茫人海,我们会觉得没记忆点,而太反复又太一致呢?这倒让我困惑了起来。

    要说的是陈小霞。记得前不久还特地撰文,写众多歌手纷纷识货地找陈小霞写歌,她的歌并不唱,旋律太特点,那些起承转合以及尾音的处理,不管你本来是什么风格和唱腔的歌手,都得找到处理的感觉,否则听上怪怪的。但趣的是,如果你听过陈小霞老师自己唱歌就知道,这样的旋律,用她那沧桑故事的嗓音加上并不标准的咬字,就会呈现很味道的气场。这位征战华语乐坛多年的幕后音乐人,七岁就开始写歌了,资料上说她27岁在刘文正的唱片里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常年在幕后的她,当年遇到做了百代高层的齐秦才肯发行自己的唱片,截至目前,也只《大脚姐仔》、《化妆师》和《哈雷妈妈》三张,却都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专辑。

    陈小霞的音乐以民谣做底,记录最真实的生活点滴。这么多年来,陈小霞写的经典数也数不清,却在近两年的曲作邀约中发生了井喷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歌手把她的歌作为整张专辑的特别加持,不管适合不适合,一律做打。那么效果如何呢?我猜唱片公司在向陈小霞老师约歌时,一定会说我们想要一首《XXX》那样的,所以我在这一年来听到了太多“陈小霞调调”,直到最近黄雅莉的新单曲《再见面的时候》,终于到达了爆发程度。

    联合着黄搭档姚若龙老师的词,这样的作品之下,歌手已经变成一个发声乐器(当然人声本来就可以被看作乐器)。对于一些转音的处理,基本只能按照demo提供的样子来唱,时是男声时是女声,但听到最后都是陈小霞的声……或许人会觉得这不错,至少从市场的反应来看,都是受到歌迷认可和欢迎的,但对于长期大量听歌的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这会变成一种复制,简单的复制,没创造力的复制,更是对“陈小霞调调”的无节制开采。

    不求最时髦,要求最适合,这是很多时尚高人的穿衣座右铭。今天,我把它送给各家唱片公司,请大家务必寻找最贴合自家歌手的作品,而不是盲目追随风潮。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