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科尔沁史话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tongliaowang.com/History/content/2011-05/24/content_134430_16.htm 在 2017-06-27 12:55:2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科尔沁史话》--中国通辽网

 

(三)其它景区

1、山

(1)科左后旗双合尔山

在茫茫科尔沁后旗草原上有一座山,叫双合尔山,是清代科左后旗宗教中心,远近闻名的双福寺就是座落在这里。在双合尔山南面,从清朝康熙19年开始至光绪未年,先后建了350多间庙宇,形成了寺庙群落。雍正六年(1728年)归绥城(呼和浩特)大名寺活佛萨本瓦喇嘛前来本族双福寺传授佛经期间向旗扎萨克郡王罗布藏拉喜提出了双合尔山顶上修佛塔的建议,得到了扎萨克王爷的同意。雍正十年(1732),王子齐默特多尔济前往归绥城大名寺取来佛塔的图纸,同时运来了已经园寂的萨本瓦活佛的舍利,雍正十二年(1734)在双合尔山顶上建了一座佛塔,至今有252年的历史。

双合山白塔,位于科左后旗阿古拉苏木政府所在地阿古拉嘎查,距族政府所在地甘旗卡东北30公里,塔建在双合尔山顶上,双合尔山海拨高度为325.5米,塔身高13米。白塔历来是科左后旗的一大景观,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方园几百里的农牧民到这里登山,图个吉利,最多时游人达二万多人。

双合尔山白塔为喇嘛教塔,塔身为砖石结构,塔身高13米,白色,塔的形状似北京市北海公园白塔。塔有塔基、塔座、塔身三部组成。塔基:砖石砌成,高2米,方形,每面长9.1米,南北两面修有2米宽的台阶。南台阶是9层,北面台阶7层。塔座:成多棱形,用方青砖砌成。四面有砖雕如意图案,蒙语称钦达木尼额尔德尼。每边如意图案外围一个吉祥图、七个宝,二侧还雕有蹲形小狮子。七个宝是藏文;仁钦忠乃,舍日尼扎布,图布申本巴、巴达们扎巴、中嘎日、中嘎日叶喜嘎日布,潮海扎兰浩日老扎布,有可能是建塔时赞助的名人姓名。塔身:分塔底、塔肚,塔身三部,塔底为圆柱形三层,塔肚为瓮形,四面刻有砖画,叫“天文”,看起来是一个字,实际由十个单字组成。即:更、查、木、鲁、瓦、让、牙、嘎、拉、喜。字和图案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塔肚的上部叫上身,分七层,称它“舍利塔”是说佛的舍利藏在那里。塔顶为铸铁金锋形,上有佛教图案,金锋上有铜质鎏金的月亮、太阳、火炬。在塔顶罗伞下挂有4个铜制小铃。白塔身柱为檀香木主芯建成的。早期塔外围有三尺高砖墙,还有四步台阶。

由于白塔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破坏和年久自然坍塌等原因,损毁严重。为了保护和抢救古建筑,保留古白塔的原貌,科左后旗文化馆一九八四至八五年进行维修,恢复了白塔的结构和雕刻等艺术。该塔现已是科左后旗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已申报自治区人民政府重保单位。

(2)科左后旗吐尔基山

吐尔基山水库座落在辽代古墓发掘地吐尔基山脚下。在吐尔基山东南约7.5公里处,又有一山,人们叫它小吐尔基山。这一大一小两座山形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浩瀚的沙漠中遥遥相望。而连绵不断的沙丘,就如一条长龙般环抱着这二山一水,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塞外景观。

70年代水库管理处利用这一独特的自然优势开展旅游业,设有自然观光、天然浴场、沙滩浴、垂钓、餐饮等旅游项目。自2002年以来,水库管理处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首先在泄水涵洞上方修建了仿古凉亭一座,取名“响水亭”;2003年修建了水上长廓,长廓一端始于坝面,另一端向水库延伸,给人一种不用坐船就能浮于水面的感觉;同年又修建了一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二层旅游宾馆。这些旅游设施的建设给广大游客提供了广阔的娱乐空间。

(3)扎鲁特旗特金罕山

扎鲁特旗境内的山脉均属大兴安岭南段山脉,通称为罕山山脉。罕山山脉按山体高度和区域分布分成五个支脉,分布在北部乌布昆都勒以北的支脉统称特金罕山(大罕山),主峰在罕山林场境内。特金罕山是大兴安岭南段最雄伟的一段,居扎旗五大罕山之首。

罕山林场所辖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扎鲁特旗北部,位于304线的西侧约20公里处,距离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约150公里,距离霍林郭勒市约70公里。总面积98,100公顷,原始森林面积50,000余公顷。

特金罕山主峰为吞吐尔峰,海拔1442.2米,为全通辽5万平方公里疆域的最高点。峰顶平缓无树,夏季花草繁茂,建有一座防火瞭望塔,塔上有一架高倍望远镜,可以将方圆几十公里的情况清晰地收入视野。向西北方向放眼,叠嶂层峦挟原始森林汇成的滔滔碧浪从遥远的天际按梯队、分层次地向吞吐尔峰涌来,遥望东南,则是一马平川的草原。

特金罕山是科尔沁草原重要的水源地,属于嫩江水系的霍林河,发源于罕山林场吞吐尔峰北侧;乌布日昆都楞河,发源于巴雅尔图胡硕镇图布信嘎查的阿拉坦达坂山的东侧,在乌兰哈达苏木都日本格尔嘎查出境汇入霍林河;阿日昆都楞河,发源于罕山林场东南的特格音罕山南侧;属于西辽河水系的达勒林河发源于特金罕山南坡。4条河流54眼泉水每年奔流着近2亿立方米的径流量。

特金罕山虽是全市最高点,但山势连绵、缓和。这里人迹罕至,再加上多年的管理,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夏季有云就有雨。端都哈布其拉大峡谷是特金罕山树种最多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峡谷,生长着黑桦、白桦、天然山杨、红松等40多种树。植物种类290属6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近400种。常见的有唐松草、草乌、龙胆草、草人参等。良好的天然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各种珍贵的动物和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鸟类有马鹿、猞猁、黄羊、雪兔、棕熊、金雕、灰鹤、桦隼、黑琴鸡等。

特金罕山因其森林覆盖率高,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区域气候并辐射影响着周边广大的地区,被誉为“科尔沁之肺”。1977年和1978年,飞机播种油松、落叶松6万亩,1986年开始大面积人工营造华北落叶松。如今,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里的人工松树林已达到10万亩,蔚为壮观。在全国山地草原中独树一帜。

(4)霍林郭勒怪山

闻名于世的怪山,原名浑迪罕乌拉,意为山谷中的最高峰。它是由于地壳运动时挤压而形成的长度约2000米、海拔1,199.3米的山脉。怪山因其形状古怪、天气异常、植被罕见且有着悠悠久的传说而得名,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广阔草原的守护神。国家AA级旅游区--怪山旅游区位于内蒙古霍林郭勒市西北14公里处,占地11.4平方公里。怪山景区内分营业区、水库区和自然保护区。从南方正视,石林直耸云霄。传说在古代,不管多凶狠的商人都无法进入这里;从西北方看,像一座莲花佛座,乃礼圣宝地;从东南远眺,它又似神女似卧,安详自然。怪山脚下的哈布其勒水库由七个神泉吐水而成,泉水清甜可口。怪山自然生态保护区,春天百花盛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天枫叶似火,冬季白雪茫茫,独具塞外草原风光。

现在,对怪山旅游区的建设也在不断扩大,总项目投资230万元,一期投入875万元,主要用于哈布其勒水库和蒙古包等设施;二、三期工程将扩建水库,建设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并建设果园、蔬菜和花卉基地;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民族风情、可避暑纳凉的农家大院、蒙古包群等,并策划开发赛马、狩猎、垂钓、游泳、划船、小学生夏令营等活动。目前已具备年接待9万人次的能力。

(5)扎鲁特旗王爷罕山

罕山山脉中东部的支脉统称王爷罕山,主峰在好老林场境内,海拔1071米。

据《蒙古游牧记》和《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等书籍中记载:哈布图·哈斯尔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弟。他的十四代子孙奎蒙克·塔斯哈喇是科尔沁部落的始祖。公元1636-1659年间,奎蒙克·塔斯哈喇的第五代子孙宰桑的长子乌克善,被清朝政府任命为科左中旗的扎萨克亲王。另《孝庄皇后出生出嫁地考》一书中说:乌克善是科左中旗最初的扎萨克亲王,他的府邸叫绰尔曼城(绰尔曼汉译指田鼠,即老百姓常说的大眼贼儿,是科左中旗王爷的浩绕(汉译为院落)。即如今的扎鲁特旗好老林场所在地。

1659年,乌克善的四弟满珠习礼受封为巴图鲁亲王,接替长兄的职权。他于1664年从“浩绕”迁出,把王爷府搬到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的巴彦花牧场。从而绰尔曼城被放弃。

由于三百多年前的绰尔曼城是科左中旗王室家族的发祥地,因此被称为科左中旗的圣地。每年阴历五月五日和九月九日,被指定为诸家王爷前往祭祀的日子。他们到浩绕遗址处祭拜山神。王室还规定:除王爷和随从之外的任何下属官员包括王室旁系在内的属民百姓,一律禁止进出该圣地,并且不允许在周围50华里界内放牧狩猎或其他活动。这片被封的土地成为科左中旗最早又是封闭管理最好的自然保护区。人们把圣地中的最高峰称为圣山,后来百姓们就把圣山称为王爷罕山。1943年,王室家族由临近的博尔济吉特氏(海日罕林场)分迁过来的一批喇嘛,在浩绕(绰尔曼城)的背靠山南坡上建造一座小庙叫浩绕庙,从而浩绕废墟地有了人烟,并长年香火不断。但好景不长,1945年以后人散庙空,土改时庙被破坏掉。

1949年,原归属科左中旗后又归属于科右中旗的查巴嘎图和巴拉胡硕两个努图克(包括浩绕府邸和王爷山)划归扎旗。

1963年,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由国家投资在浩绕废墟处组建国营鹿场,命名为好老鹿场。后来鹿场养殖失败转为经营林业名为好老林场。

由于几百年来的封闭保护,浩绕遗址的生态环境优美,树木葱茏,野鹿、狍子、野猪等多种动物成群栖息于该地,成为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北部独特的景观。

(6)扎鲁特旗天台山

天台山,距扎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约60公里,位于扎鲁特旗巨日合镇西北。从巨日河向西北走,一路奇峰不断。依次有似南方清秀美丽的双山子,有状若龙头、石壁上书有神秘炁悬符的字山,有流传着美丽传说故事的神山,之后便是孤峰耸峙的天台山。

天台山的名字是老道起的,它除了形象奇特之外没什么与众不同,它的出名是沾了圣贤宫的光。

1927年,这里来了四个道人,开始在山脚下东北约两公里的地方修建了扎鲁特境内唯一的一座道教观院--圣贤宫,1939年竣工。道人们尊宋末元初道人丘处机为祖,属全真教邱祖龙门派。因为此山奇特,道人们追求成仙得道,认为山顶的平台离天近,就为其起名天台山。

天台山海拔1.023米,是通辽境内为数不多的超过千米的高峰,横亘在它附近的叠嶂群山俱连绵蜿蜒、坡长势缓,惟有天台山危峰孤举、形象特别。整个山主体西侧高差约一百米的部分如巨斧挟风一劈到底,令人惊心动魄,十分壮观,是扎旗境内已知的最大的峭壁。制高点两旁的七八座小山头都是乱石穿空岌岌可危,仿佛一声怒吼便要石落山崩。山体纵看皆怪石峥嵘、峭壁如削,横望尽头盘翡翠,锦绣之中间山花烂漫,在群山中显得与众不同。如果站在东侧远处仔细观看,天台山就像神话故事中的老寿星,头朝南仰卧在大地上,那高高的额头、隆起的眉弓骨、浑圆的眼泡、紧挨着双眼皮翘起的睫毛,然后是鼻梁、鼻头、嘴巴,一条通向山腰的崎岖小路勾勒出老寿星长髯的走卧姿,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天台山上有两个天然石洞,一洞在山的西侧半山腰当中,洞口为拱门形,高约三四米,向里基本平行走六七米深,洞口收缩为只能勉强爬进一人粗细,里面漆黑一片,深不见底。据当地人讲,向里爬一段又变得宽阔了,但因惧怕虫兽还没听说过谁爬进去过。另一个洞在山峰的北部靠近峰顶的地方,实际上是个直径约一两丈的巨大窟窿,从西侧可以望到山另一侧的蓝天白云,这在扎鲁特旗境内诸山中也是没有的。胆量大的可以攀爬到窟窿边上照相,令人胆寒。登顶只有一条险路,攀登时身体如乘云梯,须紧贴悬壁四肢协调用力抠踏凸石,确认无误方敢上行。落脚时要细心试探寻找落脚点,找到后蹬踏几次确信无疑方敢落脚。

天台山流传的故事很多,其中最多的是刘老道,老人们讲刘老道经年累月攀登此山,只需一袋烟功夫便可上下一次,因此身轻体健,古稀之年步行去鲁北可在一天内往返。再则据村中的老人讲,天台山下有海眼,天台山飞来镇住了海眼,因此没有伤到附近的百姓。此山上还住着只金鸽子,有个老道发现了,便天天到此去看金鸽子蛋,不料想金鸽子受惊飞走,从此便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它了。老道没有得到金鸽子成仙得道,却破了这山的灵气。

天台山下圣贤宫早已荡然无存,遗迹有开凿的石头山洞一间,依稀可辨土炮台一座,还有监院穆老道的砖砌坟墓一座。

许多当地的老年人讲,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因为没有工业污染,早晨太阳将升起之前登上天台山顶,向南远眺,可以看见二百华里以外的开鲁县城。

(7)奈曼旗青龙山

位于青龙山镇政府驻地东2.5公里处,山峰是南北走向,全长6公里,主峰海拔770.8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8'44"-120°13'49",北纬42°14'17"-42°37'34"。青龙山原名鄂尔墨山,系蒙古语,意为断崖。1932年据此山南北起伏犹如青龙,故名青龙山。

2、水系

(1)西辽河水系

西辽河水系为通辽境内第一大水系,其中,包括西辽河及其新开河、教来河等支流。

西辽河,我国历史文献称为辽水、大辽水、句骊水、巨流等或与西拉木伦(河)合称潢水、湟水、饶乐水、滥真水、托纥连水等。《汉书地理志》有“大辽水出塞外”的记载。今西辽河称谓系从晚清开始,指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两大支流于海流吐汇流后算起。西辽河由西而东横贯通辽腹部,在科左中旗五家窝堡村北纳教来河,于科左中旗小瓦房村东南纳新开河,又于科左后旗东南纳塘泥河后于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村附近与东辽河相汇。全长367.7公里,境内流域面积49,513平方公里。苏家堡站年均径流量,在红山水库拦洪前为18亿多立方米,拦洪后降为7.32亿立方米;通辽站年均输沙量在红山水库拦洪前为7320万吨,拦洪后降为591万吨。为沙质河床,平均比降1/1720,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农田220多万亩。1954年8月11日西安村站产生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洪峰值2800立方米每秒。

西辽河所纳4条支流:

(一)西拉木伦(河),蒙古语汉意为黄色河流。唐以来史书先后称潢水、饶乐水、托纥连水等;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原礼部左侍郎齐召南撰《水道提纲》写到“大辽水亦曰潢水”,并注:“潢源最远”,由于科左中旗蒙荒开垦,郑家屯设辽源州等原因,民国初东西辽河称谓已被普遍使用。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兴安岭南麓七老图山与小腾格里沙漠草原交会的三角地带,即今好鲁库种羊场白槽沟处。海拔1420米,横贯赤峰市中部,东流至开鲁县台河口入通辽境,再流32公里与老哈河汇合。长380公里,流域面积为3.22平方公里。台河口站年均径流量7.31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476万吨。通辽段内为沙质河床,水面宽约600-800米,比降1/600-1/800,洪水期冲淤变化剧烈。1960年台河口处修建临时分流工程,控制西拉木伦(河)水量。

(二)老哈河,秦汉至魏晋称乌侯秦水、土护真水等,《魏书》有“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的记载,北魏时期在契丹人起源传说中才有二水合流的叙述(土护真水与潢水),辽、金、元各代简称土河或涂河,清以后才有老哈河的称谓,《奉天通志》载蒙古语称老哈穆段或老哈木伦。

老哈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光头山北麓,海拔1490米,向东北经赤峰市南部,在曼旗苇蓬苏苏木西奈曼营子村附近入通辽境,再流62.5公里与西拉木伦(河)相汇,长420公里,流域面积2.74万平方公里(其中通辽境内为1276平方公里)。入通辽境后,年均径流量7.32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2170万吨,两岸多沙丘荒漠,河床变宽浅,主流摆动不稳,平时水面宽150-200米,水深1米左右,为沙质河床。

1962年7月26日老哈河出现洪峰达12,700立方米每秒,洪峰汇入库区,水位最高达437.08米,相应库容11.85亿立方米,经水库调节下游通辽及毗邻地区,避免了重大洪水灾害。

(三)新开河,原称新辽河、北老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西拉木伦(河)发生大水,在扎鲁特右翼旗(今开鲁县苏家堡村南)横决分支东北流,到炬兴村后汇入台布根郭勒,后转东流、东南流,于科左中旗小瓦房村入西辽河,与西辽河形成弓弦状。1940年伪满为供下游稻田用水,将新开河口堵死,1945年7月日本侵略者为阻止苏联红军解放东北下令把新开河口扒开,导致河水漫流成灾。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辽北省派人进行苏家堡复堤堵口,至此苏家堡至炬兴村新开河段成为干河。1950年8月台河口分流工程竣工,将西拉木伦(河)水流导入台布根河,1951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命名为新开河,全长383.6公里,平均比降1/1460,流域面积6943平方公里。

新开河属于一条重要的人工渠型河流,上、中、下游差异较大。台河口至他拉干枢纽段,左岸多沙丘,右岸为土质肥沃的农业区。河床宽浅,主流左右摆动,为沙质河床,台河口站年均径流量5.6亿立方米,年平均水中含沙量每立方米达18.9公斤。他拉干枢纽纽至科左中旗三合堂枢纽段,右岸为土质肥沃的农业区,左岸为沙丘、草地和零星农田,河道由宽浅逐渐收缩成100米左右,岸边丛生灌柳,河床中淤塞程度变小。三河堂枢纽至小瓦房段多流平原区,河道深窄弯曲,河床稳定。新开河于科左中旗境内纳乌力吉木仁(河)。

(三)乌力吉木仁(河)辽代称狼河,金代称金栗河,元朝称火儿赤纳河(青狼河),清朝称乌尔图绰农河。赤峰市现今称之为乌力吉木伦河,开鲁县北部居民称为清河。据民国初年文献记载:“晚清时乌尔图绰农河洪水泛滥时,法号称为吉米扬释达巴胡图格图活佛经济布法路过此河,当地牧民问河水因何连年造孽,活佛答“河名不祥之故,狼者害兽也”,故赐名乌力吉木仁,汉意为吉祥之河。

乌力吉木仁河,发源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兴安岭南麓乌兰坝西侧山谷,坡陡流急,贯穿于赤峰市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在大欧木伦、海黑林河两大支流汇入后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哈日毛都嘎查西南入通辽境。平时在梅林庙以下无明显河槽,水流逐渐漫散于沙沼甸子中,致使查布嘎图、道老杜、前德门等苏木溪流纵横,湖泊众多,到处蒲苇荡漾,野生鲤、鲫及众多鸟类栖居。在扎鲁特旗境内穿通霍铁路、通扎公路进入兴安盟科右中旗及吉林省通榆县境后,重进入通辽境,于科左中旗乌兰花苏木英窝村东南注入新开河,全长458.7公里(其中通辽境内长209公里),河源至科左中旗六棵树水库流域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梅林庙以下为1.72万平方公里)。梅林庙站年均径流量2.08亿立方米。

乌力吉木仁河在扎鲁特旗境内纳入3条支流:

1.鲁北河,亦称登岭河,蒙古语称腾格里郭勒,意为“天河”。发源于扎鲁特旗格日朝鲁苏木呼滨刚金昂山南麓,至道老杜苏木西热吐嘎查南汇入乌力吉木仁河,海拨740米,全长142公里,流域面积1691平方公里。

2.乌努格奇河,亦称前进河,乌努格奇蒙古语意为“狐狸”,传说过去乌努格奇山内狐狸多故名。发源于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镇东南罕山,海拔高800米,至前德门苏木吉力花嘎查入乌力吉木仁河,全长130公里,流域面积2033平方公里。

3.白音巨流河,亦称广兴堡河,发源于扎鲁特旗巴彦宝力皋苏木桃儿山,海拔高573米,至查布嘎图苏木保安村东入乌力吉木仁河。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1873平方公里。

(四)教来河,元明时称遥拉河,清代称那拉特河、巴奚里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所绘“辽河水道图”中的那拉特河尚属内陆河,民间传说康熙亲征噶尔丹,经奈曼遇到饥渴,令人四处找水,三日后群臣禀报说从西南处叫来一条河,康熙出见时,果然有一河滚滚而来,故称教(叫)来河。

教来河源起赤峰市努鲁尔虎山北之老道梁,海拔975米,流经敖汉旗中部,过下洼镇进入通辽境,经奈曼旗、开鲁县、通辽县至科左中旗五家窝堡村汇入西辽河,长488.9公里(其中通辽境内长302.8公里),河源至科左中旗五家堡流域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其中下洼站以下为7790平方公里),下洼站年均径流1.136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980万吨。流经通辽境后平均比降1/1000。

教来河上游敖汉旗境内为山区及黄土丘陵区,河道窄深而弯曲。下洼至瓦房段,两岸多沙丘,河岸逐渐低下,接力都以下河槽变宽浅,至八仙筒河槽宽达到1000米以上,两岸沙丘之间多开阔的甸子,水流经后泥沙沉积而变清,故下游改称清河,蒙语称尼日郭勒,汉意细河。

瓦房以下两岸为平原区,河槽重变窄深,宽30-50米,两岸土质肥沃。

教来河有3条支流:

1.孟可河,蒙古语称孟克郭勒(汉意永恒的河流),发源于敖汉旗丰盛店村赖猫沟山,北流经新惠镇折向东北流,至新窝铺乡入通辽奈曼旗西湖(原名工程庙泡子),大水时由西湖东北部溢出,改称小清河子,入教来河。全长205公里,流域面积约260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最大为1.02亿立方米(1962年)。

2.杜贵河,发源于奈曼旗新镇乡双山子,流经新镇、朝古台、固力本花、奈林、治安7个乡(苏木)坨沼区进入唐土甸子汇入教来河,长130公里,1984年改由朝古台苏木杜贵村西南2公里处入教来河新线,河长缩为36.5公里。流域面积334.8平方公里。

3.红河,发源于奈曼旗治安乡南部,经开鲁、通辽县,至科左后旗乌兰敖道苏木入教来河。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240平方公里。

(2)嫩江水系

包括通辽境内霍林河诸支流。

霍林河北魏时称啜水,唐代称啜、燕支河,辽时称郝里河、鹤午河,元称哈老哥鲁。‘霍林’蒙古语意为饭茶、给养的河。

霍林河为嫩江水系左岸一条一级支流。发源于通辽扎鲁特旗罕山北麓,海拔高1444.2米,东流经霍林郭勒市、科右中旗白音胡硕至高力板一带潜入地下,大水年份经吉林省通榆县穿平齐铁路入大安县、过通让铁路入查干泡,出查干泡后再穿长白铁路经库里泡汇入嫩江。全长590公里,流域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其中通辽境内长88公里,流域面积4759平方公里),河床宽500-1500米,比降1/250,通辽境内年均径流1.51亿立方米,最大流量为231立方米每秒。霍林河于科右中旗境内纳坤都冷河。

坤都冷河由上游乌布坤都冷河和阿日坤都冷河于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塞布尔附近汇流而成,由汇流口再流12公里入科右中旗境。乌布坤都冷河蒙古语称岭南横河,发源于巴雅尔吐胡硕镇阿拉坦大巴(金岭)南麓阿巴斯。海拔高1133.8米,流经巴雅尔吐胡硕镇、乌兰哈达苏木,境内河长56公里,流域面积1097平方公里;阿日坤都冷河,蒙古语岭北横河,发源于罕山林场特格音罕山西,海拔高1426.2米,流阿日昆都楞种畜场、巴雅尔吐胡硕镇和乌兰哈达苏木夏营地,境内河长100公里,流域面积2243.2平方公里。

(3)牤牛河水系

牤牛河为大凌河一条支流,因水流急,来势猛,如牤牛狂奔故名。蒙古族群众称之为图如根郭勒,意为急流的河。发源于通辽奈曼旗沙力好来苏木台力虎,流经土城子乡境内,于南湾子乡善宝营子东南入辽宁省境。在奈曼旗境内流经89.1公里,流域面积1322平方公里,年均径流0.74亿立方米。河槽宽500米左右,平均比降1/417,多年平均含沙量29.7公斤每立方米。

牤牛河纳入奈曼旗境内4条支流;

一、石碑河,发源于奈曼旗白音昌乡东梁西北,于本乡东风桥北汇入牤牛河。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

二、达尔沁河,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南哈拉海沟北,于奈曼旗沙力好来苏木大湾子村西南汇入牤牛河。全长46.7公里,流域面积216.6平方公里。

三、七家子河,发源于赤峰市敖汉旗北井东南,于奈曼旗沙力好来苏木大湾子村西南汇入牤牛河。全长46.7公里,流域面积216.6平方公里。

四、官营子河,发源于奈曼旗青龙山镇西南,于南湾子乡小三家村东南出境辽宁省北票县境内汇入牤牛河。该河在奈曼旗境内长16公里,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

(4)柳河水系

柳河,是辽河流域中一条含沙多、洪水泛滥频繁的支流,发源于通辽奈曼旗南部双山子东坡,两大支流即养畜牧河与厚很河汇流于库伦旗三家子镇乌兰胡硕后称为柳河,柳河流经库伦旗、辽宁省阜新县、彰武县于新民县城南汇入辽河。全长271.6公里,流域面积5791平方公里,其中通辽境内为3098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18亿立方米。

柳河纳入库伦旗和科左后旗境内4条支流:

一、厚很河,为柳河正源,俗称扣河子,亦称北大河、新开河。元代称羊肠河,《元一统志》记载:“羊肠河在辽阳路出(懿)州之西废懿州境,经州北四十里,下流入辽河。”厚很为胡很之惯写,蒙古语意为奶头。

河从奈曼朝阳沟西起源,流至库伦旗扣河子镇汤家杖子东南纳入坤地河,在白音花苏木二十家子西纳入石灰窑子河,后至三家子镇达林布力格西南2公里处与养畜牧河汇合。全长145.2公里,流域面积910平方公里。

二、养畜牧河,齐召南著《水道提纲》中记“杨柽木”(养畜牧河谐音)河源出喀尔喀左翼旗(1935年并入库伦旗)南境,东北流,折向东南,与库昆河(即厚很河)汇……。养畜牧一种说法由藏语演化而来,意为黄柳条。河两岸柳条众多,在库伦庙祭火时,人们到此割黄柳条故名。养畜牧河发源于库伦旗平安乡,先后在哈尔稿苏木扎兰爱里东北和三家子镇下希伯东南纳入下庙河、下石碑河,至三家子镇达林布力格西南与厚很河汇流。全长112公里,流域面积800平方公里。

三、铁牛河,发源于库伦旗哈尔稿苏木沙巴台尔,于奈林稿苏木勿合稿东汇入厚很河。全长54.7公里,流域面积365.3平方公里。

四、大小青沟,位于科左后旗满斗苏木境内西南部,是柳河流域中一条景观独特的支流,国家已设重点自然保护区,大青沟沟长12.5公里,深40-60米,平均宽300米;小青沟,位于大青沟东4公里,长9公里,深25-35米,宽350-400米。沟内生长528种植物,生息70多种禽兽,被誉为我国北方古地理古动物的天然研究宝库。

秀水河水系,包括科左后旗南缘源于和流经沙沼区的马莲河、铁牛河等河流,境内流域面积843平方公里,年平均产流0.291亿立方米。

3、湖泊

全市有大小湖泊泡子220多个,面积约7.5万多亩,其中一类属封闭性的积水洼地,水量来源主要由降水补给,水质呈重碱性或碱性反应,另一类为缺口或半封闭的积水洼地,多数与河流、水库相连。上述两类情况由于供给水源变化较大,故均属可利用的不稳定水资源。

一、奈曼西湖,位于大沁他拉镇北8公里处,蒙古语称塔日干淖尔(蒙语意为肥满的湖泊),此湖蓄水面积20平方公里,容量5000万立方米,湖面呈椭圆形,深1-2米,盛产红尾鲤鱼、鲫鱼,原为孟可河自然调节的湖泊,70年代改由舍力虎水库供水补给。

二、协日嘎淖尔,位于科左后旗巴雅斯古楞苏木境内。以附近村屯命名。意为黄色的泡子,方圆7平方公里,深1.5米,碱性,可养鱼。

三、花呼舒淖尔,位于科左后旗海鲁吐苏木境内,以附近村屯命名,意为坨子尖泡子,方圆约7平方公里,深1.5米,碱性,可养鱼。

四、巴彦查干淖尔,位于科左后旗阿古拉苏木境内。以附近坨子命名,意为富饶白沙间泡子。面积4.7平方公里,水深2.1米,淡水,可养鱼。

五、巴胡塔泡子,位于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境内。面积1.5平方公里,水深1.5米,淡水,可养鱼。

六、伊胡塔泡子(又名边巴拉泡子),位于科左后旗伊胡塔镇境内,面积1平方公里,淡水,可养鱼。

七、宝力皋图淖尔,位于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境内,意为泉泡子,深1米,方圆2平方公里,宜养鱼。

八、查干淖尔,位于扎鲁特旗前德门苏木境内,意为白茫茫的湖泊。面积12.6平方公里,深2米,宜于养鱼。

九、黄太基泡子,位于扎鲁特旗乌力吉木仁苏木,1980年建红旗渔场,由乌力吉木仁(河)供水,水面7000亩,水深1-2米。

十、霍林郭勒市3湖,位于霍林郭勒市西南25公里处,3湖命名敦德道尔(中湖)、扎哈诺尔(边湖)、辉图扎哈诺尔(北边湖)。

4、大漠

(1)科尔沁沙地的变迁

科尔沁沙地上环境的演变,农牧的兴替,森林的消长,河湖的丰涸,充分反映出科尔沁沙地的变迁。科尔沁沙地的埴被经历了复苏、发达,又退化的过程。

北魏至唐代的科尔沁沙地

北魏以后,契丹人继鲜卑人之后在科尔沁沙地上发展起来,与北魏王朝通使。继尔,逐渐强大,开始问鼎中原。这一时期契丹人已经具备比较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从而也反映出科尔沁沙地当时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可以为契丹人提供足够的衣食之源,而且有相当的剩余作为大规模战争的后备供应。

至唐代,科尔沁沙地上的植被进一步发育。十六国时期沙化的土地逐渐都固定下来,流动的沙丘被丰盛的草原所取代,有些沙丘的地表生长出片片的森林。整个科尔沁沙地呈现长林丰草的景象。

辽代的科尔沁沙地

公元九一六年。契丹贵族联合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上层在北方草原上建立了辽政权。在辽代的二百余年间,契丹人大力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兴建城市和交通。所以在辽代,科尔沁沙地上第一次出现田野宜辟,道路纵横,城郭相望的图景。

辽代科尔沁沙地上主要是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和西辽河之水流域。这一地区在辽代前期一直是水草肥美的富饶之区。并且在这一地区之内沼泽密布,故史家称此地区为辽泽。北宋史学家路振《九国志》记载:“契丹代居辽泽之中,潢水南岸,南距榆关一千一百里”。《辽史·地理志》也记作:“辽国之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接黄龙,北带潢水,辽河堑左。高原多榆柳,下湿饶铺苇”。这正是辽代初期科尔沁地的自然景观。

辽代,科尔沁沙地上的水域较现在为大。老哈河自汉代形成闾尾湖,十六国时期河道输通以后,老哈河中游河道还一直没固定下来,直到公元一0七七年苏颂使辽河,河水还漫野横流。苏颂《过土河诗》注云:“中京北一山最高,土人谓之长叫山,土河过山之东才可渐车,又北流百余里则奔注弥漫,至冬冰厚数尺,可过车马,而冰底细流涓涓不绝”。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土河,没有固定的河道,成为游移河。所以比苏颂早五十七年使辽的宋缓,在水泊馆渡土河,又北行百二十里复渡土河。

契丹人是一个畜牧民族,但他们亦擅长捕渔,而且有独特的捕渔技术。在冬季,他们置毡帐于冰上,“密掩其门,凿冰为窍,举火照之,鱼尽来凑,即垂钓竿,罕有失者”。如捕大鱼,则在冰面上凿出四眼,中间一眼凿透,以照明,周围三眼只将冰凿薄,做为观察孔。鱼来时,用绳钩掷之,无不中者。既中遂纵绳会去。久,鱼倦,既曳绳出之。南方宋人对此独特的捕渔技术也深为赞叹。在其他季节,契丹人则用网、叉、钩、鱼罩等捕鱼。这种情况也正说明了契丹地区水域很大,鱼产丰富。捕鱼在契丹人的社会与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皇帝到平民都有捕鱼的习惯。每年春季皇帝都要举办“头鱼宴”,以庆贺捕到的第一条鱼。在科尔沁沙地的清水面上也有许多皇帝捕鱼、观鱼的记载。如会同元年三月辽太宗“钓鱼于土河”,保宁十年十月景宗“渔于袅潭”(珠日河牧场北),统和四年圣宗“观渔土河”。统和二十年圣宗“叉鱼于辽河”。开泰二年十月圣宗“钩鱼于长泺”(奈曼旗舍力虎水库)。开泰六年五月圣宗“猎于狼林东,观渔于莲花泺”(即袅潭)等等。

如上所述,说明起源于科尔沁沙地上的契丹人只有在水源丰富,河湖众多的水网地区才能创造出高超的捕鱼技术,包括皇帝也把捕鱼做为一种游戏和娱乐。进而地反映出辽代的科尔沁沙地上水网密布,各河道各湖泊均有水又有鱼。而且河湖流域植被发达,水土流失和沙化的现象还没有出现。

辽太祖、太宗时期平定渤海、征服燕云,把具备先进农业技术的渤海人和汉人大批迁来,有些甚至是整州整县的迁入契丹“内地”。并以原州县之名命名州县,建立城郭,令民垦种。以后,辽代的历代皇帝都重视农业。加之北方地区历史上一直没有开发,土壤中集聚的肥力第一次得到发挥,使辽代的农业一直呈现五谷丰登的景象。随之北方草原上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城市。在科尔沁沙地上也出现了一片片的插花田和一座座壮观的城市。

《辽史·地理志》记载永州统县三、“长宁县、本显德府县名。太祖平渤海,迁其民于此,户四千五百”;“义丰县,本铁利府义州,辽兵破之,迁其民于南楼之北,仍名义州。重熙元年,废州,改今县”;“慈仁县,原为慈州,重熙元年改今县。”按渤海为农业民族,太祖平渤海迁其民安置于永州周围的科尔沁沙地上以令其垦种。也说明了辽代西拉木伦河下游以南地区还是一个可资开垦的富饶之区。实际上在永州附近还有一些奚人、汉人和渤海人被迁到这里来开垦耕种。唐天复三年,“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徒饶乐之清河。至是创奚迭刺部,分十三县。”奚族是活动在老哈河上游以西的一支农业民族。饶乐水为今之新开河,清河即乌力吉木仁河下游段。《辽河·太祖纪》又载:神册六年十二月晋新州防御使“王郁率其众来朝,上呼郁为子,赏赉甚厚,而徒其众于潢水之南。”《辽史·圣宗纪》亦载:“开泰八年五月又“迁宁州渤海户于辽土河之间”。足可以说明,辽代的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一带还是一片土质肥沃的荒原,宜耕宜种,而不是现在这样的荒漠草原景象。

根据西孟家段古城的地理位置推断,此城当是辽代的龙化州。《辽史·地理志》载: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称龙庭。太祖于此建东楼。唐天复二年,太祖为迭烈部夷离堇,破代北,迁真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真浮数百户实焉。天佑元年,增修东城,制度颇壮丽。《辽史

·太祖纪》载:天复二年,“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河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计。”此时,辽太祖尚属首创初耕,地域未广,根基未固。这批人口与牲畜当有一大批迁于龙化州。《辽史·地理志》又载:龙化州太宗升节度,隶彰愍宫,兵事属北路女真兵马司。刺史州一,未详。统县一:龙化县,太祖东伐女真,南掠燕蓟,所俘建城置邑,户一千。说明太宗以后,龙化州升为节度州,下辖刺史州(或称支郡,州名失载)一,县一。这里的居民除契丹人外,多为太祖太宗掠夺的代北、燕、汉人和女真人。这些居民大都是农业人口,把如此众多的农业人口迁来龙化州居住,无疑说明了辽代初期的龙化州沃野千里,宜耕宜种。

《辽史·太祖纪》神册六年十一月,“丁未,分兵略擅、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逐城军十余城,俘其民徒内地”。《辽东行部志》载:“三河本燕之三河县,辽太祖掠其民于此置州,故因其名。”《辽史拾遗》卷一引《阴山杂录》也有同样的记载:“神册六年,阿保机帅兵直抵涿州、幽州、安次、潞河、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皆为所陷,俘其民而归,置州县以居之,不改中国州县之名。”科左后旗东南部亦即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地区也是辽代第一次迁入大批汉人开发垦殖。

辽代的科尔沁沙地是一个土地肥沃,宜耕宜牧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上还分布着片片的森林。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产与生活的木材资源和良好的猎场。

《辽史·游幸表》开泰六年五月“猎于狼林之东,观渔于莲花泺”。《辽史·圣宗纪》太平六年九月“驻骅辽河浒”,而《游幸表》作“猎于狼河”。反映出潢河、辽河、狼河、狼林、莲花泺均相距甚近。狼河就是今天的狼河,即乌力吉木仁河下游段,于道德庙牧场南分出一支流向东南,至开鲁县麦新北入新开河。此段支流今又称小清河。狼林为狼河之林,地点当在今天鲁县北部和阿鲁科尔沁旗东南部一带。

科左后旗黑麻营子嘎查南三华里的沙丘中约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布满风蚀坑,风蚀坑中散落大量的铁矿渣、铁矿石和炼过的铁渣。这里无疑是一个冶炼铁矿石的遗址。黑麻营子属满斗苏木,周围都是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四十里之内没有山林,更没有铁矿石山。这里发现冶铁遗址,当是这里有森林,可资烧炭冶铁,所以外运铁矿石于此冶炼。前面已经提到的白音塔拉唐代契丹墓地距黑麻营子仅十余华里,白音塔拉一带唐代就分布着森林。黑麻营子冶炼遗址的发现,说明辽代以前科左后旗西部生长着大片的森林,与今大青沟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连为一体。

通辽县二林场西南遗址(辽代乌州)之中的冶铁炼渣遗址,也说明了这里有树木,可烧木炭以资炼铁,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这也和二林场东北十余华里角干乡乌斯吐契丹早期火葬墓以桦树皮为葬具一样,都说明了这里分布着森林,与唐代以前这里分布的桦林相一致。

在科尔沁沙地上,我们还发现大量的辽代墓群。如奈曼旗苇莲苏、沙力好来、太和、义隆永、斯布格图、龙尾巴沟,库伦杏树洼,木头营子,前乌力布格,科左后旗伊胡塔、舍根、白音忙哈、苏鲁吐、公河来、康平县的后刘东屯,通辽县钱家店、敖力布稿,科左中旗小敖日木、查申艾力等辽墓群。这些辽墓群除龙尾巴沟和斯布格图分布在沙地边缘的丘陵区之外,均分布在沙丘地带,墓群数量都较多。如木头营子、前乌力布格等墓群均在百座以上,而且规模较大。著名的库伦一号辽墓就是前乌力布格墓群中的墓葬之一。可见辽代的科尔沁沙地是一个美丽富饶,人烟稠密、农林两旺,手工业发达的热闹工区。这里不仅有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女真人在此耕种,而且有许多契丹族的达官贵人造墓葬,建祖坟,视这里为风水宝地。

金代的科尔沁沙地

辽代晚期至金代,科尔沁沙地的生态极剧恶化,沙化现已经十分严重。辽代在科尔沁沙地上建立的州城,几乎全部废弃。永州、乌州、龙化州及其支郡都不复存在了。韩州也因“常苦于风沙”而由科左后旗浩坦苏木的城五家子移于昌图县三江口乡小塔子村。由于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州县废弃,人民流散。所以在金代的史籍中没有留下对科尔沁沙地上农牧业生产和有关生态环境、沙漠变化的直接记录。

金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王寂提点辽东刑狱,路过懿州(阜新县塔营子)时,曾感当时的风沙作诗云:“塞路飞沙没马黄”,已见当时懿州的风沙情况。十七年后,王寂第三次出使辽东,仍路过懿州。“丁已晨,发懿州,是日大风飞尘。暗,咫尺莫辩,驿吏失途。至东北山下,横流汹涌、深不可济。”咫尺莫辨,驿吏失途,可见大风确实不小。所以王寂只好宿于附近佛寺之中。之后又作诗记述懿州的风沙,云:“逆风吹面朝连暮,蓬勃飞尘涨烟雾,前趋杳不辨西东,驻马临流不能渡”,这种诗人苦于风沙发出的悲切哀叹,足见金代科尔沁沙地南部地区的风沙状况。

金代另一位文学家周昂,也留下了描写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区的沙漠状况的诗句。大定间,周昂由燕京(北京)往隆州(农安县城)赴任,路过科尔沁沙地的南缘地区,作《莫州道中》诗云:“大凌河东古莫州,居人小屋如蜗牛。层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拽,风惊沙流失前辙,马蹄半跛牛领穿,三步停鞭五步歇。鸡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人有祷,沙应神。辽东老兵非使臣,何必埋却双行轮”。这首诗生动而又形象的记述了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区沙化的情况,不身临其境是不能写出这样真实,淋漓尽致的诗句的。然而,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带的自然条件还是科尔沁沙地中条件最好的地带。在条件最好的地区还出现这样的沙化,可见金代的整个科尔沁沙地沙化都十分严重,几乎全部被流动沙丘所淹没。

金代,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诸部入侵,在内蒙古草原上修筑了界壕。但是,由于风沙浸袭,界壕或被吹毁,或被淹没,迫使金廷一次又一次的修筑界壕,也引起朝廷内部的争议。“御史台言:‘所开(界壕)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朝廷每年派出重臣筹划边备。承安三年,宗浩此巡之后,“时征北边不宁,议筑壕垒以备守城,廷臣多异同,平章政事张万公力言不可,宗浩独谓便”。在章宗时对界壕议而罢,罢而修,又罢又修。所以现在呈现地表上的金代界壕有四五条之多,而且许多地段或为断断续续或为双壕并行,尤其在沙丘地带。这种沙丘地带的界壕也记录了金代沙化的情况。

北魏至金代科尔沁沙地变迁

北朝以后,科尔沁沙地的沙化现象逐渐退缩,植被逐渐恢复。由于十六国时期沙化现象并不十分严重,所以到隋唐之际,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和平流动沙丘基本上固定下来。到唐代中晚期沙地地表已经被一层发达的植被所覆盖,呈现出森林草原、疏林草原和草甸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为契丹人在这里开发建设提供了条件。

辽代的科尔沁沙地仍然是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地区,林丰草茂,宜耕宜牧,大片的沙漠还没有出现。辽王朝充分的利用了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设立了一些州县,开荒垦殖。科尔沁沙地上第一次出现了农田蔽野,道路纵横,城廓相望的景象。辽代中期,虽然出现一些沙化地带,但大面积的沙化还没有出现,在诗人笔下还是“野菲长犹嫩,沙泉浅更清”。然而,随着开垦面积的增大,辽代晚期,科尔沁沙地上沙化面积日宜扩大。公元1089年,苏辙使辽时,就不是昔时的情景。苏辙作诗描述科尔沁沙地腹地,“奚田可耕凿,辽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河由作,兹山亦沙阜,短短见丛薄”。有辽一代二百余年,是科尔沁沙地变化最大的时期,生态环境从森林草原,疏林草原、草甸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退化为疏林草原与草甸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个别地区出现荒漠。

及至金代,科尔沁沙地与唐代面目全非,呈现植被破坏,流沙泛起,风沙蔽日,行路艰难,人民离散的景象,生态环境出现疏林草原与荒漠草原相间的自然景观。金代是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沙漠化最严重的时期。

(2)库伦旗八百里瀚海

在库伦旗,你会尽情地领略大漠风光,号称八百里瀚海的塔敏查干大沙带像一条巨蟒横卧东西,一堆堆风蚀蘑茹,似一座座风蚀城堡在这里零星矗立。经库伦人多年治理,大漠已经失去昔日嚣张的气焰。品味大漠的美,即在于它整体的壮观,又在于它处于风和日丽时表现出的个性。一望无垠的大漠如沙的海洋,一座座沙丘相连,象一条条美人鱼漂荡在海面上,又象一匹匹骆驼跪卧休憩。大漠的肌体是光洁的,呈鱼鳞状,又呈波纹状,松软而滑爽。

驻足高高的沙岭,你会豪情无限,思绪如万马奔腾,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古的荒凉,抑或是那充满诱人气息的驼铃声,余音缭绕,一队队沙漠之旅缓缓前行。眼前的沙漠且又多与绿洲相伴,时而会看到从树丛中窜出的狐狸、獾子、野兔或沙鸡等飞禽,惊慌地向游人打个照面,箭一样地向大漠深处逃去,或直冲天宇。

如果你运气好,还会观赏到大漠“海市蜃楼”奇观,楼台殿阁、都市风光或山川锦秀奇迹般地浮现在眼帘,当你试图靠近她,她又象朦胧的含羞女子半遮容颜离你而去,使你恍入仙境。傍晚,夕阳斜照,整个大漠被绚丽的晚霞染成金红色的沙海,在这魔幻般的沙海里遨游,象要被吞噬了一般,即有种微微的恐惧,又有种无比的振奋之情。

能在大漠里赏莲,自会别有一番风味。在哈尔稿苏木塔敏查干深处,隐藏着一处奇观--大漠荷花湖,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每到夏季,碧莲迭起,叶子田田,花儿映日。清香迷漫数里方圆。此景如神来之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密密麻麻的莲子又从哪里来?传说清朝康熙皇帝巡游至此,劳累甚渴,便派人四处寻水,发现了一条大河,距河北岸不远的沙漠深处有一黑色泉眼,皇帝便来到泉前欲饮,见有13头金猪嬉戏其中,帝请猪儿回避,待荷花盛开之时重归,按帝诺言,不久,荷花由此盛开。美丽的莲花湖吸引了大量的珍禽来此栖息,天鹅、大雁、灰鹭等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闲游于莲藕中,为大漠平添了迷人的美。

大漠又是极佳的天然浴场。躺在暖洋洋的沙褥上。用手挖身旁的温沙将同伴或自己的身体的局部或全部埋起来,然后微闭着眼静静地享受“沙被”传带给您独特的妙意;抑或是掘沙反复搓磨身体,柔柔的、润润的感觉令全身轻轻舒爽。这种快意感受与海浴.泉浴相论性质同,其味殊。沙浴的好处很多,可强身,能有效地治疗关节炎、脚气、皮肤病等常见疾病。

(3)奈曼旗沙漠

奈曼旗位于辽西山地北部和西辽河的南端。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由于经海西、燕山多次构造运动南部形成了山地,山地以北,以堆积为主,中间地带以剥蚀堆积为主。因此,在地貌形态上,由南向北从构造山地--剥蚀风积倾斜平原--波状平原与河谷平原。奈曼大地在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上曾经非常美丽,河流纵横,水草丰满,气候宜人。

人类在奈曼的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奈曼南部就有人类活动。1636年置旗,清朝后期这里从游牧到大片农田出现,上世纪三十年代全旗耕地已发展到6O万亩。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由于人口剧增,过垦过牧,伐薪取柴,毁林草开荒,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加之大部分的土壤结构主要以沙质土壤为主,腐殖质少,粘土含量不足1%,尤其是沙质土壤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迁移,即发生风蚀和水蚀。不仅如此,处在其下风向的草原或耕地,也会因上风向的风沙而遭受风积,被流沙所覆盖甚至掩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土地沙化面积由五十年代末的2004平方公里增加到5657平方公里。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沙漠化的速度加快,穿越境内的孟可河、杜贵河相继干涸,教来河、老哈河也开始断流,大片沙丘失去了绿色,严重的沙化带走了奈曼草原往日的美丽。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九·五”时期以来,奈曼旗政府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把生态建设作为奈曼人民的生命线,先后相继提出了“两种三治”、“生态立旗”的基本旗策,以山、沙“两区”建设为重点,以道路为框架,以科技为支撑,发动全党动手、全民参战,大力开展中部沙沼区综合治沙。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深入研究,广泛实验适合本地区沙地环境生长的植物。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生态环境重点县工程、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全旗防沙治沙工作进入了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近年来全旗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约30万亩,封山育林约'20万亩。目前,全旗森林覆被率达到29.11%,林草综合盖度达到60%。奈曼旗始终贯彻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积极发展吃沙、用沙的产业。形成以矽砂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和砂矿18处。大力发展灌草产业,通过网围栏封育,种灌种草。积极推进沙柳资源加工业,发展柳条编织业,实现治沙、用沙和生态建设的三效统一。将流动沙丘吃掉,平整土地,推广发展温室大棚设施农业,沙地无籽西瓜、红干椒等特色种植业,实现了农牧民致富与沙漠增绿的有机结合。

(三)名川大山

<< < 11 12 13 14 15 16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