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自然地理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huozhou.gov.cn/zjsz/szgk/zrdl/201503/t20150307_17141.html 在 2021-03-21 18:17:5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朔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自然地理
2017年01月05日 来源:朔州市政府门户网站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分享

人口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171485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451875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2982人,增长18.11%。年平均增长率为1.68%。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85725户,家庭户人口为159525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3人减少0.45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895412人,占52.21%;女性人口为819445人,占47.7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7.76上升为109.27。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08401人,占17.98%;15-64岁人口为1281166人,占74.71%;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5290人,占7.3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1.35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0.6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64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9630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66990;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76133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1537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072人上升为561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9998人上升为1556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4206人上升为4439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036人下降为24222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521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47811人,文盲率由11.98%下降为3.80%,下降8.18个百分点。

河流

 

朔州市河流分属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以儿女山、黄土坡、虎头山、黑驼山、两狼山为界,以西为黄河流域,以东为海河流域。黄河水系分布于境内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主要有沧头河及其支流关河、汤溪河、红河、干河、偏关河等6条河流。流域面积295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7.7%。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是本市的主要水系,分布在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主要有桑乾河及其支流恢河、七里河、歇马关河、元子河、黄水河、木瓜界河、浑河、口泉河、大峪河、鹅毛河、小峪河等20条河流,流域面积769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2.3%。

桑乾河 古称漯水,溹涫水,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主源恢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北源元子河发源于左云县杏子堡村,两源在朔城区二十里铺汇合后始称桑乾河。该河从西南向东北流经朔城区、山阴县、应县及怀仁县,汇入永定河。境内河长183.2公里,河床宽200米,流域面积7690平方公里。河川径流以降雨、泉水补给为主,上游各支流为时令河,季节性很强,干流水量变化较小,流量为0.7立方米/秒~0.5立方米/秒,7月~9月洪水期流速高达2.5立方米/秒,含沙量较大。近年因上游工业用水量大,水库蓄水多,故水量减少,经常断流。

恢河 源于宁武管涔山,到朔城区神头泉汇入桑乾河,境内长度74公里,流域面积1273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38立方米/秒。

黄水河 古称治水,又名湿水。发源于朔城区王万庄,经朔城区、山阴县到应县,在应县汇入桑乾河。境内长度103公里,流域面积363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3立方米/秒~1.5立方米/秒。河水浑如黄汤,河床无定,历史上对两岸农田、村庄危害很大。近年水量减少,经常干涸无水。

浑 河 古称崞川水,源于浑源县崞山(南岭关)。从浑源流经应县,到怀仁县汇入桑乾河。境内全长42公里,清水流量0.45立方米/秒。因有应县镇子梁水库蓄水拦河,对农田生产较为有利。

元子河 源于左云县杏子堡村,经右玉县、平鲁区,在朔城区汇入桑干河,境内长度133公里,流域面积1068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2立方米/秒,为季节性河流。

沧头河 为本市西北部较大的河流,属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平鲁区郭家窑、大破石,在右玉境内东西两岸接纳马营河、欧家村河、牛心河、李洪河、大沙河等支流后,经杀虎口出境在内蒙古汇入清水河,入黄河。境内全长96公里,流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河道宽100米~300米,干流比降1/140~1/400,清水流量0.5立方米/秒,径流模数4.22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径流量8760万立方米。

除以上主要河流外,还有1000余条山峪、河道。特别是神头泉群是山西高原著名的岩溶大型泉群之一,泉群分布面积5平方公里,泉水流量多,年平均(1956年~1984年)达8.1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可达9.78立方米/秒。近年平均流量仅为6.54立方米/秒。

气候

 

朔州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根据山西气候区划方案,属晋北温带寒冷半干旱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风沙大,蒸发量大,经常出现干旱天气;夏季雨量集中,间有大雨、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凉爽,中午炎热;冬季风多雪少,气候寒冷。

气温

朔州境内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平均气温一般为3.6℃~7.3℃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一14.9℃~一9.4℃,极端最低气温一40.4℃(1971年1月21日)。从3月到5月,每个月气温平均升高8℃左右。7月份为最热,平均气温为19.4℃~22.3℃,最高气温可达38.3℃(1961年6月10日)。秋季每个月气温平均下降7℃左右,一日之内最高气温多出现在下干1时至2时,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日出之前。

日照

朔州地处黄土高原,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3100小时,年日照率为63%~65%。各月日照数以5月份和6月份最多,月平均281.9小时~284.2小时;11月~12月最少,月平均191.1小时~198.2小时。一日中,日照时数1月~2月和11月~12月每天平均6小时,3月和9月~10月每天平均7小时,4月和7月~8月每天平均8小时,5月~6月每天平均9小时。

辐射

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量为137.48千卡/厘米2,其中5月、6月、7月3个月接受辐射量47.77千卡/厘米2。

降水

全市多年平均(1956年~1984年)降雨量为421.2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806.7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93毫米(1965年)。受南太平洋及西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降水量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是70%的水量集中在每年的6月~9月。按季分配,春季3月~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夏季6月~8月约占65%,秋季9月~11月约占19%,冬季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约占7%。降水量在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分布也不一样,自西南山区向东部盆地逐渐递减,山丘降水量相对较大,多年平均在450毫米左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朔州干旱频繁,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现春旱夏旱或春夏连旱的就有20多年,差不多每两年就出现一个旱年。

蒸发

全市多年平均蒸发量1700毫米~2300毫米,降水与蒸发之比在1:4~1:5之间。一年中,1月份最小,5月、6月为蒸发量旺盛期。

湿度

全市年平均相对湿度54%。7月、8月空气比较湿润,相对湿度也最大。相对湿度的日变化比较明显,最大值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在下午2时左右,与气温日变化正好相反。

风霜

年平均风速2.4米/秒~4.2米/秒。年均7级~8级的大风日数有14.3天~44.5天。最大风力达9级,最高风速22米/秒。历年8级或8级以上大风平均日数23天,一般多在春季,大风日数最多可达50天,沙尘暴日数是10天左右。境内无霜期短,年均102天~137天。最长132天~162天,最短81天~122天。初霜最早年份出现在9月1日~10日,最晚年开始于9月28日,一般年开始于9月12日。春霜最早年份终止于5月11日,最晚年份终止于6月12日,一般年终止于6月1日左右。

冰冻

一般年份11月封冻,3月解冻,封冻期为152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105厘米~139厘米,平均122厘米。

地貌

 

朔州整体是黄土覆盖的山地形高原,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过渡性质明显。

本市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间是桑乾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呈倒“V”字结构。全市地貌划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个单元。山地面积为281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5%;丘陵面积364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4.3%;平原面积41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9.2%。

地势形态朔州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是洪涛山山脉,主峰大贝山海拔1947米;西南是管涔山山脉,主峰黑驼山海拔2147米;东南为恒山山脉,呈东北一西南向展布,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为本市最高峰)。朔州盆地区属大同盆地,为一东北一西南向的长条状的半封闭盆地,地形较平坦开阔,平行于桑乾河谷的地面坡度为1/800~1/1000,垂直于桑乾河谷方向的地面由近山1/200逐渐减缓至1/1200,盆地最宽处48.5公里。盆地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低点桑干河出界处(怀仁吉家庄一带)高程为970米。山区和盆地的相对高差约1000米左右。

境内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0多座。主要山峰有:

卧羊场 位于应县东南部,属恒山山系。在尧峪村北,与浑源交界。西北一东南走向,境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33.4米,为朔州第二高山。山里有一洞,牧羊人在此避雨,且山脚下亦是经常卧羊的地方,故此得名。

洪涛山 位于朔城区和山阴县境内,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属阴山山脉,总面积353平方公里,周长57公里。山岭纵横,峰峦叠嶂,

主峰大贝山海拔1947米。山上植物稀少,岩石裸露,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田总面积250平方公里,总储量83亿吨,是山西省煤炭资源重地,此外还有方解石、铁矿石、高岭土等。因山峰高低起伏似洪涛得名。

翠薇山 位于山阴县东南部,系恒山余支,东连浑源县,西至雁门关,南跨代县,北接山阴盆地。总面积99.3平方公里。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为朔州第一高山。山脉走向由东向西延伸,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山上植物繁茂,灌木较多,还有华北落叶松和桦木等。山坡上烽火台间断出现,是古代争战重地之一。因山上灌木类植物生长茂密青翠,故名。

黑驼山 位于朔城区暖崖乡和平鲁区井坪镇交界处,周长约15公里,主峰海拔2147.2米。山上有唐昭宗第三子李祁的墓,名为丰王古墓。过去交通不便,1990年暖崖乡政府组织在此造林修路,开通了芦家岭一黑驼山 范家岭环形公路,现可通汽车。该山高出相连之群山,百里处望之,皆见云起西北,紫气氤氲,又因此山高低起伏,好似驼峰,故名黑驼山,又名黑垛山。

紫金山 位于朔城区东南30公里处,周长约25公里,主峰海拔2122米,山上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为朔城区南部与宁武县的分界线。此山生长一种名曰紫荆的落叶灌木,可入中药,因植被得名紫荆山,后谐音为紫金山。

儿女山 位于朔城区西25公里,主峰海拔1938米,周长约7公里,现基本绿化。山坡宽大,是发展畜牧的良好基地。沙棘满坡,有待发展沙棘饮料系列产品。相传过去人们来到这里,从沟底往山上拿几块石头就表示以后能养几个儿女。现在山的主峰上有形状像圆锥的一堆石头,据说是行人路过此处扔石逐渐堆积而成的,因此取名儿女山。

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及现代形态,自山区到盆地依次划为:构造剥蚀(灰岩)中高山区、构造剥蚀(砂页岩)及溶蚀(灰岩)低山丘陵区、冲洪积扇裙倾斜平原区和冲湖积平原区。

1.构造剥蚀(灰岩)中高山区 主要分布于洪涛山、恒山、六棱山等山脉构成的山区。出露地层为太古界桑乾河群、五台群以及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因受喜马拉雅山期构造变动及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强烈上升作用,区内基岩裸露,地形陡峭,沟谷深切,多呈“V”字型。

2.构造剥蚀(砂页岩)及溶蚀(灰岩)低山丘陵区 主要分布于右玉一带的石碳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地层区,地表多经黄土覆盖。因受地壳缓慢上升与长期的剥蚀作用,地形起伏不平,沟谷切割不深,多呈“U”字型,黄土冲沟发育,沟顶多呈浑圆形。

3.冲洪积扇裙倾斜平原区 主要分布于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的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属剥蚀堆积类型。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更新世后期盆地边缘抬高,大小沟口洪积扇裙广布,即成现在地貌形态。地形较为平缓,坡度3度~15度。

4.冲湖积平原区 主要分布于朔州盆地中心,桑乾河、黄水河与恢河两侧,地势平坦,坡高1度~3度,倾向各大河流,高程970米至1100米。

地质

 

朔州地质主要由以下几种岩石组成:

石灰岩:简称 灰岩

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石灰岩是一种沉积岩。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反应剧烈。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颗粒又称粒屑,主要有内碎屑、生物碎屑和鲕粒等,泥晶基质是由碳酸钙细屑或晶体组成的灰泥,质点大多小于0.05毫米,亮晶胶结物是充填于岩石颗粒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是直径大于0.01毫米的方解石晶体颗粒;晶粒结构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状灰岩、团块状灰岩等。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

石灰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炼铁和炼钢的熔剂。

有生物化学作用生成的石灰岩,常含有丰富的有机物残骸。石灰岩中一般都含有一些白云石和黏土矿物,当黏土矿物含量达25%~50%时,称为泥质灰岩。白云石含量达25%~50%时,称为白云质灰岩。

砂岩:

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1],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

石英、长石等碎屑成分占50%以上的沉积碎屑岩。砂岩是源区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在盆地中堆积形成。岩石由碎屑和填隙物两部分构成。碎屑除石英、长石外还有白云母、重矿物、岩屑等。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碎屑杂基两种组分。常见胶结物有硅质和碳酸盐质胶结;杂基成分主要指与碎屑同时沉积的颗粒更细的黏土或粉砂质物。填隙物的成分和结构反映砂岩形成的地质构造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砂岩按其沉积环境可划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三大类。砂层和砂岩构成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主要储集层。砂和砂岩可用做磨料、玻璃原料和建筑材料。一定产状的砂层和砂岩中富含砂金、锆石、金刚石、钛铁矿、金红石等砂矿。

1、砂岩是一种沉积岩,是由石粒经过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后因地球地壳运动,而形成今日的矿山。

2、主要成份:A.石英成份 52%以上;B.粘土 15%左右;C.针铁矿 18%左右;D.其它物质 10%以上

3、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筑用石材.几百年前用砂岩装饰而成的建筑至今仍风韵犹存,如巴黎圣母院,罗浮宫,英伦皇宫,美国国会,哈佛大学等,砂岩的高贵典雅的气质以及其坚硬的质地成就了世界建筑史上一朵朵奇葩。最近几年砂岩作为一种天然建筑材料,被追随时尚和自然的建筑设计师所推崇,广泛地应用在商业和家庭装潢上.目前世界上已被开采利用的有澳洲砂岩,印度砂岩,西班牙砂岩,中国砂岩等。其中色彩,花纹最受建筑设计师所欢迎的则是澳洲砂岩。澳洲砂岩是一种生态环保石材,其产品具有无污染、无辐射、无反光、不风化、不变色、吸热、保温、防滑等特点。

4、用途:产品有砂岩圆雕,浮雕壁画,雕刻花板,艺术花盆,雕塑喷泉,风格壁炉,罗马柱,门窗套,线条,镜框,灯饰,拼板,梁托,家居饰品,环境雕塑;建筑细部雕塑,园林雕塑,校园雕塑,抽象雕塑 ,名人雕塑,欧式构件、砂岩板、镂空柱、镂空花板、塑模假山、景观雕塑(装饰雕塑、水景雕塑)等。所有产品均可以按照要求任意着色、彩绘、打磨明暗、贴金;并可以通过技术处理使作品表面呈现粗犷、细腻、龟裂、自然缝隙等真石效果。主要生产颜色有黄砂岩、白砂岩、红砂岩。纯手工打造,耐磨、经久耐用、使用美观。产品完全是无机材料人工合成,属于绿色环保产品。

页岩:

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

粘土岩的一种。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

是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

常见类型有:

①黑色页岩。含较多的有机质与细分散状的硫化铁,有机质含量达3-10%,外观与碳质页岩相似,其别在于黑色页岩不染手。

②碳质页岩。含有大量已碳化的有机质,常见于煤系地层的顶底板。

③油页岩。含一定数量干酪根(>10%),黑棕色,浅黄褐色等,层理发育,燃烧有沥青味。

④硅质页岩。含有较多的玉髓、蛋白石等,SiO2含量在85%以上。

⑤铁质页岩。含少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等。多呈红色或灰绿色。在红层和煤系地层中较常见。

⑥钙质页岩。含CaCO3,但不超过25%,否则过渡泥灰岩类。

此外,还有混入一定砂质成分者,称为砂质页岩。

页岩抵抗风化的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因侵蚀形成低山、谷地。

页岩不透水,在地下水分布中往往成为隔水层。

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根据其混入物的成分,可分为:

钙质页岩 铁质页岩 硅质页岩 炭质页岩 黑色页岩 油母页岩 等其中铁质页岩可能成为铁矿石,油母页岩可以提炼石油,黑色页岩可以作为石油的指示地层。

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在海洋大陆架中也有页岩的形成,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有时也有动物的足迹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迹都可能在页岩中保存下来。

 

 

 

 

 

 

 

【关闭】 【打印】 (责任编辑:trs_dzj)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朔州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晋ICP备07500137号  晋公网安备 14060202000030 号 网站标识码:14060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