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麦积山石窟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gsww.gov.cn/Web_Detail.aspx?id=2642 在 2019-01-21 21:27:2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甘肃省文物局门户网站

麦积山石窟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12日     点击次数: 次

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大地震,中部洞窟塌毁,使现存洞窟成东、西两崖分布。现存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方形人字披顶、四面坡顶、平顶、盝顶、方楣平顶及方形四角攒尖佛帐式龛、圆形小浅龛等,各洞窟间以栈道相通。洞窟内部及外部大多仿木结构建筑。
第74、78窟为麦积山最早的洞窟,多认为开凿于后秦(或西秦),或认为凿于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为平面方形平拱敞口大龛,窟内凿“凹”字形高坛基。两窟形制、规格均相同。三壁塑三佛,为三世佛题材。佛像面相方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躯体伟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为早期佛教艺术风格。窟内壁画大部分已脱落,内容难以辨认。七十四窟内现存壁画两层,底层已模糊不清,上层仅存佛两侧所绘飞天数身。
北魏时期是麦积山开窟的大发展期,共有88个,占全部洞窟的近半数。早期洞窟代表有80、128两窟,以平面方形平顶中小型窟为主,窟壁出现上下分层开小龛或影塑造像的形式,造像题材除主体为三佛外,又开始出现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的新题材。
中期洞窟代表有76、115、155窟。洞窟形制同早期无多大区别,造像风格有较大变化,面相趋于清俊。其中,115窟内出现佛弟子像,门楣上塑有七佛,均是新出现的内容。
北魏晚期,因当时社会佛教的发展近乎泛滥,故而麦积山这一时期的窟龛数量多,规模大,是麦积山开窟造像的最盛期。最有代表性的有121、127、133、135、142等,为平面方形或近方形的殿堂式窟,多有壁龛,造像题材仍以三佛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组合。造像受中原影响,以褒衣博带、秀骨清像为主流。其中,133窟(万佛洞)有泥塑27尊,造像碑18通(尤以10号佛传故事碑珍贵),飞天、千佛像共3000余尊,是麦积山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壁画出现了大型经变画和本生故事画,以127窟的壁画保存最好。其重要作品有西方净土变、维摩诘变及萨埵那舍身伺虎、睒子本生等。特别是其经变画是目前国内石窟现存最早、最成熟的北朝大型经变画,对敦煌莫高窟隋唐以后的大型经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魏洞窟现存12个,以43、102、123窟为代表,以中小型窟为主,出现了崖阁式窟,如第43窟(被视为文皇后乙弗氏的“寂陵”),造像出现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力士的组合。其102窟的文殊与维摩诘相对而坐、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极高的代表作品。
北周共有44个窟龛,以3、4、26、62窟为代表。第4窟(又名上七佛阁、散花楼)是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为七梁八柱、平拱藻井、宽31.7米、高15米的单檐庑殿式洞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崖阁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北周造像以七佛为主,继承西魏秀骨清像的特点,变为“面短而艳”的风格,开启了唐代造像丰满圆润的先河。
隋唐时期洞窟由于地震塌毁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儿堂)为代表。该窟外壁壁面上成排的供养人壁画是研究唐代服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宋代在麦积山的开窟甚少,但对许多早期造像进行了重修。第165窟的宋代重塑观音菩萨像及供养人像具有较高的水平,反映了宋代造像世俗化的特点。
麦积山石窟以保存各时期大量精美的泥塑造像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馆”,在中国石窟史具有突出地位。

 

2642
95
麦积山石窟
2012/3/12 0:00:00
1
admin
管理员
2013/9/7 17:07:35
2792
/UploadFiles/2013131115235955.jpg
3
0
0
石窟寺及石刻
北魏-明
第一批
天水市
友情链接:
甘肃省文物局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甘肃省文物局 技术支持:甘肃省文物信息资料中心
陇ICP备1800256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578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5.5以上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