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历史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nxszs.gov.cn/zjdzs/kaifangszs/151018.htm 在 2018-03-24 00:37:2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历史沿革--石嘴山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石嘴山> 开放石嘴山> 正文    
走进石嘴山
历史沿革
石嘴山网 www.nxszs.gov.cn 发表时间:2016-04-20 14:06:46

石嘴山人文发展

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的塞上湖泊水乡。东屏滔滔黄河水,西依巍巍贺兰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秦朝时设浑怀障,西汉时设第一个行政建制--廉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石嘴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贺兰山岩画、古长城遗迹、北武当寿佛寺、平罗玉皇阁等人文古迹,素有“岩画之乡”、“长城博物馆”美誉。湿地面积415平方公里,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总量10.8亿立方米,美如山水画、灵动石嘴山的特色魅力令人叹为观止。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湖,碧波拍金沙,灵禽戏蓝天,是著名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星海湖湿地面积4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中华奇石山集天下奇石之大成,是全国观赏石博览基地。北武当生态保护区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森林公园、人民公园、舍予园、七彩园等园林景观媲美竞秀,城市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石嘴山荣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石嘴山市历史发展

石嘴山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端,1960年撤消惠农县,驻石嘴山。 

石嘴山,俗称石嘴子,因贺兰山至此,山石突出似嘴而得名。清代即有贸易集市。 

1956年,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发石嘴山丰富的煤炭资源。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报请国务院撤县(惠农县)建市。1960年1月设立石嘴山市,当时石嘴山市辖石嘴山镇(区级)与尾闸、黄渠桥、宝丰3个人民公社。 

1960年4月,石嘴山镇改建为2个区,组建南街、北街2个城市人民公社,2个公社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5月,调整公社规模,市郊3个公社划小为8个公社(尾闸公社划分为尾闸、下营子2个公社;将黄渠桥公社划分为黄渠桥、燕子墩、西永固3个公社;将宝丰公社划分为宝丰、庙台、礼和3个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个区合并为市辖城区。 

1963年5月,国营园艺农场变为集体所有,称为园艺公社。7月,将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的大武口镇(驻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划归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辖城区1区、大武口镇1镇和尾闸、下营子、燕子墩、西永固、庙台、礼和、园艺、大武口等8个公社。 

1968年,大武口镇驻地迁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设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为大武口镇的派出机构。 

1970年10月,将石炭井从大武口镇划出,撤销石炭井街道办事处,改为石嘴山市辖石炭井区,驻石炭井。 

1972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北地区,地区机关驻大武口镇,石嘴山市归属银北地区。 

1973年大武口镇升格为区。石嘴山下辖第一区(驻大武口)、第二区(驻石嘴山)和第三区(驻石炭井)。 

1975年,将大武口公社和园艺公社分别划归大武口区和石嘴山区管辖;同时组建了市直属公社领导小组,管辖其余6个公社。 

1976年,撤销市直属公社领导小组,设石嘴山市郊区,管辖尾闸、下营子、燕子墩、西永固、庙台、礼和等6个公社。 

1979年将大武口区的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区的园艺2公社划归郊区管辖。 

1981年,三个区以驻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个区;市驻地迁到大武口。石嘴山市除管辖3个区、8个公社外,还管辖平罗、陶乐2县。 

1983年,郊区各公社改称为乡。 

1987年1月,撤销市郊区,恢复惠农县,市辖3区(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3县(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

200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石炭井区,将其划归大武口区管辖,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

2003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隆湖经济开发区从隆德县移交石嘴山市管辖。此时石嘴山市辖两区(大武口区、石嘴山区,隆湖经济开发区历属大武口区管辖)3县(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

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以原惠农县和石嘴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惠农区的行政区域,惠农区人民政府驻原石嘴山区北大街。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石嘴山市平罗县管辖。现石嘴山市辖两区(大武口区、惠农区)一县(平罗县)和一个经济开发区(隆湖经济开发区)。

大武口历史沿革

大武口,明代被称为“打硙口”,指今大武口沟,意为“打凿石磨的山口”。

“打硙口”,最早见于明弘治《宁夏新志》。到清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3年7月)的文献中,首次出现“达武口”地名。后来又出现过“大硙口”。在此后的文献资料中,“打硙口”、“达武口”等名称混用。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宁夏建设厅厅长李翰园赴贺兰山清水沟光华陶瓷厂“视察”,途经大武口村(现大武口乡)时,将该村的“打硙口学堂”改为大武口学堂,并解释“大武口”为武士们曾经在这里打过仗之意。从此,“大武口”这个名称被作为正式地名开始使用。1960年7月,自治区人民革命委员会在石炭井设镇时,曾借用“大武口”这个名称,称“大武口镇”。1961年5月30日,大武口成立人民公社时,取名“大武口人民公社”。1966年5月,在大武口公社设办事处;1968年9月19日,成立大武口镇政府;1973年6月18日,成立大武口区时,均以“大武口”命名。

1975年12月5日起,曾一度将“大武口区”改为“石嘴山市一区”。1981年3月26日,通过地名普查,“大武口区”名恢复至今。

大武口,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西汉初至明朝时期,区境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属地。

清代,属宁夏府平罗县。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前,平罗县在贺兰山东麓沿山地区增设四堡,其中有“打硙口堡”(今大武口乡),为全县66堡之一。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打硙口堡已有居民96户,385人。

民国初,沿清制。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4月),平罗县将打硙口堡设为县第四乡。

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区境仍属平罗县。

1950年5月,大武口为平罗县第二区(今平罗崇岗乡)一乡。

1956年2月,五区一乡成立新联(今大武口乡)、潮湖、简泉三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年7月,平罗县进行撤区并乡工作,将五区一乡改设为大武口乡,成为县直属乡。

1958年9月,全国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大武口乡撤销乡建制,将新联、潮湖、简泉三个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划归平罗县崇岗人民公社领导。

1960年7月,新联大队归设在石炭井的“大武口镇”(俗称“旧镇”)领导(镇归平罗县管辖)。

1961年5月30日,成立大武口人民公社(含简泉),区境仍属“大武口镇”。

1963年6月11日,区境由平罗县划归石嘴山市领导。建成区(市区)在沙丘起伏的沙漠,俗称“明沙梁子”。

60年代中期,在国家“加快大三线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煤炭部将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矿区列为“三五”期间西北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矿区。为加强矿区领导,1965年成立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驻地设在大武口市区。之后,一批企业先后迁入大武口,又新建了一些企业,所以被群众称为“工区”。

1966年5月,石嘴山市在大武口设“大武口办事处”,为石嘴山市的派出机构。是年,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由石炭井迁入大武口。

1968年7月28日,成立大武口地区革命委员会,直属石嘴山市革委会。

是年9月19日,石嘴山市革委会决定将大武口地区革委会改为大武口镇革命委员会,取代了设在石炭井的镇机构,辖区包括今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

1970年10月23日,石炭井地区从大武口镇划出。

1972年2月23日,国务院决定设立银北地区(辖区石嘴山市、平罗县、贺兰县、陶乐县)。

1973年6月18日,自治区革委会决定将大武口镇升格为区。7月10日,召开大武口区成立大会。

1973年8月10日-1974年4月6日,大武口区曾一度改由银北地区直辖,后因没有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复交石嘴山市领导。

1975年11月23日,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辖平罗县、陶乐县)机关由石嘴山区迁入大武口区。自此,大武口逐渐成为石嘴山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体育、交通邮电、卫生中心。

1975年12月5日-1981年3月26日,大武口区曾改称“石嘴山市一区”,正式确立了县级区建制,后经地名普查又恢复现名。

原石嘴山市石炭井区

石炭井区位于石嘴山市市境西部、贺兰山北麓。明代称这里为“上迭里口”,蒙语音译为产石炭的地方。民间称此为石炭沟,1941年改今名。原为平罗县辖地。

1960年7月,在此成立了平罗县大武口镇,驻石炭井。1963年,大武口镇划归石炭井管辖。1968年,大武口镇驻地迁到大武口,石炭井设立石炭井街道办事处,为镇里派出机构。

1970年,石炭井从大武口镇分出,撤销街道办事处,组建为石嘴山市石炭区。1973年6月,石炭区更名为石炭井区。8月,银北地区成立,石炭井区划归银北地区直管。

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石炭井区划归石嘴山市管辖,改为石嘴山市第三区。1981年,第三区更名为石炭井区。

石炭井区辖新华北街、新华南街、白芨沟、沟口等4个街道。(*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石炭井区辖4个街道。总人口60389人,各街道人口: 新华北街街道 21338 新华南街街道 11811 白芨沟街道 19139 沟口街道 810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6号)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划归大武口区管辖。

惠农区历史沿革

春秋 惠农区境为狄、戎杂居的游牧之地,未划入中央集权统治。

秦 统一六国后为北地郡辖。

汉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区境属北地郡廉县(治今平罗县下庙乡西南)辖。不久,归属朔方郡。

三国 西晋 区境先后为匈奴、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所据,复为游牧之地。

东晋 十六国 区境先后为前赵(匈奴族)、后赵(羯)、前秦(氐)、后秦(羌)、夏(匈奴)各族政权所控制。

南北朝 太和初 区境属灵州普乐郡。北周(557年至581年)区境属怀远县。

隋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属广闰县;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闰为灵武县;至杨广大业年间,区境又属灵武郡。

唐 唐前期区境属灵州都督府;安史之乱前后,属朔方道节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区境属定远军,后定远军升为县;景福二年(893年)升为州,名警州。

五代 区境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所控制,为灵州节度使辖区。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将警州降为威肃军;

北宋 属陕西路灵州定远镇所辖。至道年间(995年至997年)改为威远军。

西夏 区境归定州省嵬所辖。

元 属甘肃行中书省宁夏路(今银川市)定州。

明 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长城后(在今红果子地区),河西北长城以北地区为蒙古部落所据。区境被蒙古部落控制。嘉靖三十年(1551年),区境此时属宁夏卫平虏守御千户所。

清 属甘肃省宁夏府平虏守御千户辖。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平罗县,区境属平罗县辖。雍正四年(1726年),属宁夏卫宝丰县(治平罗县宝丰镇)辖。雍正七年(1729年),区境为市口堡属宝丰县。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因地震宝丰县毁而并入平罗。光绪年间(1908年)前,石嘴山设镇。

中华民国 民国初 区境属甘肃省宁夏道(先后改为朔方道、宁夏道、宁夏行政区)。民国18年(1929年)宁夏建省,民国30年(1941年),划平罗县的王全口、高庄、惠北、灵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区设惠农县,隶属宁夏省辖。地域即为现惠农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4日惠农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党政机关驻宝丰镇,属宁夏省辖。1954年9月宁夏省撤销,与甘肃省合并,设银川专署,属甘肃省银川专署管辖。10月,县党政机关迁至黄渠桥。1958年9月银川专署撤销,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1960年3月,在惠农县的基础上成立石嘴山市,惠农县撤销。

1950年2月,经宁夏省人民政府批准,惠农县改划为6个区,27个乡,187个行政村。4月,又将6个区改划为5个区27个乡,168个行政村。同年,又将全县的168个行政村划为171个行政村。

1951年1月,宁夏省政府批准,将黄渠桥、石嘴山、宝丰3镇定为城市地区。1952年3月,宁夏省政府将惠农县定为丁一等县。同时将全县27个乡改划为5个区34个乡。1953年全县进行调整,辖5个区,34个乡,231个行政村。

1954年3月,经宁夏省政府批准,惠农县在原第二区、第五区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宝丰回族自治区、灵沙回族自治区,将原四区改为二区,一、三区不动,原各区所辖乡不变,共5区34乡。同年4月,惠农县村建制,调整为225个村。10月15日,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撤区并乡”的指示,惠农县撤区并乡,全县辖2个回族自治区、24个乡。

1956年2月,全县调整,将小乡合并大乡,全县辖15个乡,231个行政村。同年8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宝丰、灵沙两个相当区级的回族自治区撤销,建立惠北、灵沙、宝丰、礼和4个回族乡。又将石嘴山、黄渠桥2个乡改建为2个乡级镇。全县辖2个镇,13个乡231个行政村。

1957年1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同意,石嘴山镇由乡级镇改划为区级镇。10月25日,将外西河乡与燕子墩乡合并为燕子墩乡,东永固乡与渠中乡合并为渠中乡。全县辖2镇11个乡,231个行政村。

1958年8月,撤销黄渠桥镇,保留石嘴山镇,撤销乡的建,建立3个农村人民公社,全县辖1镇3个人民公社。1镇3个人民公社为:石嘴山镇,灯塔、五星、红旗人民公社。11月3个人民公社分别改名为尾闸、黄渠桥、宝丰人民公社。

1960年1月7日,国务院第93次全体会议决定“设石嘴山市,撤销惠农县,将原惠农县的石嘴山、黄渠桥、燕子墩、渠中、宝丰、礼和、庙台、尾闸、下营子、黄渠拐子等10个乡(镇)划为石嘴山市的行政区域,其余地区划归平罗县”。(国务院1960年议字10号文件)。市政府机关驻石嘴山镇(今惠农区北街)。

同年3月市成立时,乡已改为人民公社,时辖一个区级镇--石嘴山镇和尾闸、宝丰、黄渠桥3个公社。4月,将镇改设2个市辖区,套用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采取社、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下辖30个居委会。北街公社(第一区)辖12个大队(居民委员会),在新区(今河滨街)设管理区;南街公社(第二区)辖18个大队(居民委员会),在石嘴山火车站设管理区。

1961年5月,将原3个公社调整分为8个公社:尾闸、下营子、黄渠桥、燕子墩、西永固、宝丰、庙台、礼和。1962年5月,将2个区合并为城区,下设6个街道办事处:南街、北街、工人新村、火车站、钢厂、新市区。

1963年,将大武口镇(今石炭井)划归市辖,城区合并为4个办事处:南街、北街、火车站、河滨区。是年6月,将国营园艺场改为园艺公社,将黄渠桥、宝丰两公社划归平罗县,将大武口公社划入。时有1区(城区)1镇(大武口镇)和尾闸、下营子、西永固、燕子墩、庙台、礼和、园艺、大武口8个公社。

1968年,大武口镇改设大武口。1970年,在石炭井设区。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区革命委员会,驻尾闸公社。辖8个公社和“五七”农场、农林牧场。时有3区(城区、石炭井区、郊区)1镇(大武口镇)。1971年,郊区撤销,各公社仍由市直辖。

1972年2月,在大武口设银北地区,石嘴山市由自治区直辖降为地区直辖。俗称“小市”。机关仍驻石嘴山,行政区划不变。1973年,大武口设区,城区撤销。1975年11月,银北地区撤销,恢复石嘴山市由自治区直辖,机关迁往大武口。同年12月,成立石嘴山市一、二、三区,石嘴山为二区。

1975年12月,银北地区撤销,石嘴山市改由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迁驻大武口。石嘴山改设石嘴山市二区。下设南街、北街、火车站、河滨街四个办事处。下辖28个居委会,同时辖园艺公社。1979年1月,将园艺公社交郊区,1987年6月,将园艺乡的一村子划拨石嘴山区称沿环村。1981年4月,石嘴山市二区更名为石嘴山区。

1976年12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批准成立石嘴山市郊区革命委员会,为县级市辖区,辖6个公社、32个大队、235个生产队。6个公社为尾闸、下营子、西永固、燕子墩、礼和、庙台。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决定将大武口、园艺公社划归为郊区管辖。辖8个公社,36个大队、253个小队。设石嘴山市郊区,县驻马家湾,属石嘴山市管辖。

1983年6月,郊区农村人民公社全部实行政社分开,将公社更名为乡,大队更名为村,小队更名为村民小组。全郊区辖8个乡,63个村,351个村民小组。

1987年6月,惠农县恢复建,县驻马家湾,属石嘴山市管辖。大武口乡大部分划属大武口区,园艺乡安乐桥以东,三排以西地区划属石嘴山区,全县辖7乡48个村,303个村民小组。

1988年底,增马家湾镇,辖惠东、惠西两个居委会和马家湾子、中渠、西渠3个村民委员会。

1989年,辖惠农县和石嘴山区及平罗县的宝丰、黄渠桥、高庄、灵沙、惠北5个乡镇和石炭井区的部分地区。

1994年,将园艺乡更改名为园艺镇,全县辖2镇6乡。

1995年7月23日,在红果子地区增设红果子镇,全县辖3镇6乡。

2000年,南、北街办事处各析一个办事处,石嘴山区辖南街、育才、北街、中街、火车站、河滨街六个办事处,下辖50个居委会。

2002年9月,根据石嘴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惠农县将园艺镇移交石嘴山区管辖。

2003年7月18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发[2003]年78号文件,批准惠农县园艺镇移交石嘴山区,惠农县辖三乡两镇,即礼和乡、庙台乡、燕子墩乡、红果子镇、尾闸镇。(7月18日,尾闸乡更名为尾闸镇)。

2004年1月30日,宁政发[2004]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设立石嘴山市惠农区的通知》,撤销石嘴山市石嘴山区和惠农县,成立惠农区。4月,石嘴山市惠农区挂牌成立。

平罗县历史沿革

平罗县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居戎狄部落游牧之沃野,水草丰美。秦时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时属北地郡方梁县。东田州古塔时属北帝郡廉县。南北朝时期,在北魏时属历城郡建安县。隋朝时属灵武郡灵武县。唐朝时属警州。北宋时属定州。嘉庆三十年(公元1551年)改为平虏千户所。清朝初年改为平罗所。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平罗县。

平罗县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秦及西汉初属北地郡富平县。汉武帝时在今县境下庙乡暖泉村设廉县。东汉、两晋时县境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控制。南北朝及隋时属灵武郡。唐属灵州都督府,朔方节度使管辖。唐先天二年(713年),在今县境姚伏镇定远城。唐景福二年(893年)升为警州。北宋、西夏时属中兴府(今银川市)。元、明时属宁夏府、宁夏卫辖。明嘉靖(1551年)时,设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沿袭明代卫所制,雍正二年改平虏所为平罗县,属甘肃省宁夏府。平罗县即为平虏之转音。

平罗建县后第三年开挖兴建了惠农、昌润两渠,招民垦种。于1727年、1729年在县境内增设新渠(驻今姚伏镇)、宝丰(驻今宝丰镇)两县。至乾隆三年(1739年),此处大地震,新渠、宝丰二县城震毁,两县随之撤销,并入平罗县。

县属五堆子一带的狭长地带,1784年黄河向西改道,此块土地被甩在黄河东岸。后经陕甘总督奏准该地仍归平罗县,并立碑为界。1930年,当时的绥远省在此处设沃野设治局;宁夏为争此地,在此设陶乐设治局。后经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员查勘后,于1937年裁定沃野设治局归宁夏管辖,仍名为陶乐设治局。1941年从平罗县划出,改建为陶乐县。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一带,划归平罗县。1926年,将磴口从平罗划出,设为磴口县。

民国22年(1933年),宁夏省调整宁夏、宁朔、平罗三县的辖地,原属平罗县的常信、洪广、丁义、李刚、清水、通义等9堡及高荣堡的西半部,划归宁夏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出平罗县北部的宝丰、黄渠桥,石嘴山高庄、惠北、灵沙等8个乡划出建立惠农县。

1945年,平罗县属宁夏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两个月后,宁夏第三专员督察区撤销,改为银北专区,平罗县归其管辖。

1949年,宁夏解放,平罗县直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设银川专区,平罗县归属银川专区管辖。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平罗县直属自治区管辖。1972年,设立银北地区,平罗县又隶属银北地区。1975年,银北地区撤销,平罗县划归石嘴山市。[1]

编辑本段区划沿革1949年以前平罗县为乡、保、甲制,全县共辖8个乡、1个镇,41保,651甲。解放后,改设为8个区,不久后8个区调整为6个区。

1950年1月2日,将6个区调整为5个区36个乡,其中第一区驻县城内,辖9个乡;第二区驻头闸,辖7个乡;第三区驻五香,辖7个乡;第四区驻姚伏,辖7个乡;第五区驻崇岗,辖6个乡。

1955年10月,撤区并乡,先将第一、二、三、四4个区撤销,所辖30个乡合并为14个乡1镇。1956年4月,撤销第五区,将其所辖6个乡合并为3个乡。当时全县共辖合作、老户、惠威、周城、大兴墩、姚伏、五香、渠口、六羊、六中、大寨子、头闸、外红岗、通伏、崇岗、大武口、下庙等17乡和城关镇1镇。

1956年夏,将头闸、外红岗、渠口、六羊、五香、六中、大寨子、通伏合并为头闸、渠口、五香、通伏等4个乡。

1958年秋,人民公社化,全县组建为政社合一的灯塔(后改名为姚伏)、红旗(后改名为黄河)、红星(后改名为大武口)和前进4个人民公社,原14个乡(镇)同时撤销。

1960年2月,惠农县的高庄、惠北、灵沙等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将其分别划归前进和黄河人民公社。1961年,4个公社调整为11个公社。其中将前进公社分为前进、城关、高庄3个公社;黄河公社分为头闸、渠口、灵沙、五香4个公社;姚伏公社分为姚伏、通伏2公社;大武口公社分为大武口和崇岗2个公社。

1962年4月从前进、姚伏、头闸、灵沙4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组建周城、二闸、惠北3个公社;城关公社改为城关镇。10月,在石炭井工矿区成立大武口镇。1963年7月,将石嘴山市的黄渠桥、宝丰2个公社划归平罗县管辖;平罗县的大武口镇(驻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划归石嘴山市。

1982年,从五香公社分设六中公社,由崇岗公社分设下庙公社。1984年,撤销所有公社,改为乡(镇)。在工矿地区组建了汝箕沟、大水沟2个镇。1985年1月,设了西大滩、火车站2个镇。3月,改设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4个乡为镇。

1994年4月,火车站镇更名为太西镇;至此,平罗县辖城关、太西、西大滩、汝箕沟、大水沟、姚伏、头闸、宝丰、黄渠桥等9个镇和前进、周城、通伏、五香、六中、渠口、灵沙、惠北、高庄、二闸、崇岗、下庙等12个乡。

(* 参考资料:《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年,将原有8个镇、12个乡调整为6个镇、4个乡:撤销原前进乡、太西镇,合并到城关镇;撤销原周城乡、西大滩镇,合并到姚伏镇;撤销原下庙乡、崇岗乡、汝箕沟镇,合并后新设崇岗镇;撤销原惠北乡,合并到黄渠桥镇;撤销原二闸乡,合并到高庄乡;撤销原六中乡,合并到渠口乡;撤销原五香乡,合并到通伏乡。宝丰镇、灵沙乡的行政区划不作调整(出处)。

2000年,平罗县辖9个镇、12个乡。总人口257445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9622 、黄渠桥镇 10781 、宝丰镇 14940、 头闸镇 14324 、姚伏镇 11102 、汝箕沟镇 9839、 太西镇 8934 、西大滩镇 7517 、大水沟镇 9546、二闸乡 16841 、高庄乡 11640 、惠北乡 10911 、灵沙乡 17468 、渠口乡 13856、 六中乡 6414、 五香乡 7435 、通伏乡 10826、 周城乡 10631、 前进乡 14498 、崇岗乡 12370 、下庙乡 748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6号)调整石嘴山市部分行政区划:将平罗县的隆湖吊庄乡及崇岗乡的长胜、九泉、潮湖3个村划归大武口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前:平罗县积2046平方千米,人口26万。)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撤销石嘴山市陶乐县。将原陶乐县的红崖子乡、高仁乡、马太沟镇划归平罗县管辖,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辖。2004年7月5日,马太沟镇(原陶乐县城)更名为陶乐镇。

2006年,平罗县面积1568平方千米,人口29万。

2008年经济实力进入西部百强县。



【责任编辑】路琪 
【稿件来源】石嘴山网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网|关于本网|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承办: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域名:www.nxszs.gov.cn

网站标识码:6402000013 宁信备6402014016号 宁ICP备06000241号 宁公网安备 6402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