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culture.people.com.cn/h/2012/0322/c226948-826162201.html 在 2018-11-27 19:25:3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书院建筑群应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图)--文化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书院建筑群应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图)

2012年03月22日 17: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热点专题      手机看新闻

中国书院建筑群应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为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书院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以私人办学为主,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教育、学术的中心。它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简单的制度史,更是一部以书院为平台而演绎的文化史、社会史。

一、中国书院发展过程与功能价值

书院的兴起,经历了较为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传统,以书院的组织形式授徒讲学,则是近千年的事情。唐朝,随着雕版印刷的成熟,书籍数量激增。直至开元年间,玄宗设有丽正书院为皇室修书,始有书院之名。五代以后,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废,一些笃学之士仿效佛教禅林做法,选择山林名胜之地,建屋立舍,藏书授书,读书治学,有的还聚徒讲学,始有书院之实。书院在初兴时还不普遍,规模也不大,尚未形成一种系统的教育制度。书院普遍兴起兴盛,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制度则是在宋代及其以后。北宋时期,一些私人书院逐渐嬗变为私办官助、半官办或完全官办的学校。南宋,当时处于非正统地位的理学大师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重拾自由讲学传统,并先后到岳麓书院、石鼓书院传道授业,对天下书院影响很大。江西、湖南成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杰出代表。江西有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和豫章书院等著名书院。湖南有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碧泉书院和汝城濂溪书院等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与同时期的岳麓、石鼓、嵩阳书院被后世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南宋后期,书院受到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元朝继承了南宋后期的政策,把书院列入全国官办学校系统,书院生机尽失。明初,书院被视为旁门左道而遭禁止。清代对书院先是限制,后又奖诱、提倡,最终绝大部分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关。1902年,随着光绪帝一纸诏令,中国书院改为西学学堂。接下来的晚期新政,完全废除书院和科举,建学堂,引进和施行西方的教育制度。书院这一教育模式随之消失。

书院作为一个时代的坐标,在千百年前,它曾是高等学府与图书馆的象征,文化与学术的标志。它一度成为各界名流学者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的向往之地。时至今日,中国书院历经近百年的沉默后开始悄然复兴,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和传播的场所。

二、中国古代著名书院:

1、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时,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太室书院。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是其组成单位之一。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岳麓书院为国家级AAAAA级旅游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西岸同样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岳麓山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62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仍然在进行高等教育。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

石鼓书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域、湖南省第二大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书院人文荟萃,产生了一大批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名人。石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阳,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院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庐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2、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合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吉安市内赣江江心的白鹭洲之尾,南宋知吉州军江万里创建于南宋淳佑元年(公元1241年),自宋代创建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期间累经修建。书院创始人江万里是朱熹的再传弟子,以传习朱理学为主,将书院辟为阐扬理学的基地。数百年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培养了像文天祥这样出类拔萃的世代楷模。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支脉,因山上有鹅湖得名。自东晋以来,历经唐、宋、明等朝,都聚居过许多学者,曾经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世。

豫章书院位于南昌府进贤门内(南昌十八中学),书院始建于南宋,为清代江西省城书院。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的著名官学机构。南宋时期,书院为当时理学家们传播朱程之学的基地。

3、湖湘文化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以岳麓书院为首的“湖湘四大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岳麓书院是湖南最早授徒的书院,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了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书院园林建筑,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除建筑文物外,书院还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节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石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历史上唯一两位皇帝赐匾额的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石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讲学风气甚浓。创院始祖李宽、哲学与文学大家韩愈、李士真、理学鼻祖周敦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东南三贤”之一--张栻、黄斡等历代名师,都相继来这里登台传道,使石鼓成为远至京师近至衡永郴桂士子们向往和云集的学府,成为湖湘地区引人瞩目的儒学传播基地,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讲学式”书院的楷模,对湖湘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碧泉书院位于湘潭隐山附近,是湘潭六所古老学府之最,也是湖南古老学府之一。由创立湖湘学派的胡安国、胡宏于宋建炎四年(1130年)创办,开创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理念,以理学为学术特征并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湖湘学派。湘潭碧泉书院成了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造就湖南近世人才并推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到毋庸置疑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汝城濂溪书院始建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041年),是为纪念曾任桂阳(今汝城)县令的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而兴建的书院。书院属于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现今保存完整。自创办以来,书院人文蔚起,声名远播,濂溪遗韵历久弥光,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学体系,宣扬其“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论和主静、顺理、诚心、无欲的人生观。周敦颐在汝城任县令时,县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情淳朴,政通人和。他先后任职、讲学于郴州、赣州、永州、韶州等地,在此期间,他写下了《爱莲说》、《拙赋》、《太极图说》、《通书》等千古名篇。濂溪书院是传播宋明理学的文化宝地。汝城濂溪书院是全国众多的濂溪书院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根据《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成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四、中国书院建筑群至少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中的四条标准。具体而言: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1、书院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浓重的隐逸色彩,是中国书院文化的重要特征。书院最初起源于民间,是士人阶层或是富甲一方的儒学人士为读书和聚友交流而专门开辟的一方净土。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佛、道,对于隐逸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隐逸文化的哲学根底是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但是,道家思想并不是隐逸渊源,在隐逸文化里又渗透了儒学、禅家文化的影响。禅宗的“放舍身心,令其自在”以及儒学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观念都深深影响了中国的隐逸文化。

2、书院建筑的传统和特色展示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书院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同时汲取佛教寺庙讲经说法和官办学校的一些长处,因此其建筑既具有学府之精髓,亦有传统民居特色。同时,书院作为由儒学士大夫创办并主持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和人文精神的象征。书院严谨的建筑群体,是社会群体意识的表现,反映了“礼乐相成”的思想。一般而言,每一所书院都有包括讲堂、斋舍、书楼、祠堂在内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居的位置、装饰到总体格局都遵循纲常礼教的严谨秩序,使书院师生置身于一种浓厚的政治伦常的观念和秩序之中。这一切,正是儒学之道的世俗性的一面。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但由于重视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墙起伏,飞檐翘角,构成生动景象,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结合,因而收到“骨色相和,神气互发”之效。书院建筑虽较封闭,而环境的开拓则十分开敞,两者相互映发,构成有机联系,反映了书院的特点,成为沟通天下关系的一种显现。儒学士大夫们在其中把置身宁静闲适的大自然、寄情山水作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自然恬淡的心境和宁静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也体现了儒家之道的超越性的一面。

3、书院的教育特色成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制度,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的综合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是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才开始出现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千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4、中国古代书院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兼有讲学、研究、聚书、祭祀等功能的学校形式。书院自从确立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个性色彩对我国古代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在封建社会科举仕进、思想禁锢的社会环境中建立起自由灵动、崇尚思考、立德立人的教育模式,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文化特色,涵育了深厚广博的文化精神。书院的文化精神,作为书院文化的深层结构与思想基础,是书院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书院学者们一以贯之的深层追求,也是书院成其特色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书院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具备的条件和理由都十分充足,建议“湖湘四大书院”作为中国书院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首批单位,由其主管部门湖南省文物局牵头,湖南省政府积极出面协调国家文物局、外交部等给予具体指导,整合协调各个管理机构,各部门通力配合,工作措施得力,中国书院建筑群·湖湘四大书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必定成功!

作者:黄大维 邓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