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黄浦江文化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4_01/09/32845319_0.shtml 在 2023-03-12 02:21:0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对国际视野下上海浦江文化发展的思考|文化|文化站_凤凰文化

对国际视野下上海浦江文化发展的思考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流淌着一条浅河。2300多年前,楚国有位官员黄歇,带领百姓对河流进行疏浚治理,使之向北接入长江。从此河两岸百姓免受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便将此河称为黄歇江,简称黄浦。黄浦江全长114公里,穿越上海市区,将上海分割成浦西和浦东。黄浦江是一条多功能的河流,千百年来,在静静流淌中生机盎然,源源发展,形成一条具有浓浓海派特色的文化长河,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江河文化中,独放异彩,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涵盖了黄河、长江文化,同时也孕育了浦江

由上海越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古装越剧《甄嬛》,首次将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搬上戏曲舞台。

松江美术馆。

松江美术馆。

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在上海演出的当代版芭蕾舞剧《天鹅湖》。

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在上海演出的当代版芭蕾舞剧《天鹅湖》。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胡劲军

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浦江文化是上海城市的符号,是上海城市发展永恒的文化主题。浦江文化与上海历史发展相联系,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生产关系、生存方式、思维意识与审美态度。发扬和推崇浦江的文化智慧与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立足浦江沿线文化优先发展、浦江两岸文化向外滚动发展、浦江牵动全市文化均衡发展战略,着重发展好自然景观文化、浦江隧桥文化、特色旅游文化、浦江商圈文化、浦江生态文化、浦江设施文化。借鉴国内外将景观雕塑确定为城市形象标志的经验,在浦江区域设置“浦江之母”雕塑,并将其确认为上海城市形象标志。

关键词:浦江 文化 国际文化大都市

在文化强国梦的引领下,建设海洋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江河文化、湖泊文化、水文化、生态文化成为当前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存在无不与江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的文明创造与文化的发展,总是与江河有着深远的渊源。西方各国多以自己最大的主干河流流域的文化如美国将密西西比河文化、埃及将尼罗河文化等作为本国的文化符号。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城市文化,其本都由其江河文化的系统、成分、结构、物质决定的,也可以此为其作出文化分析与定位。以江河为单位去看文化现象,去剖析文化内在,意味着对文化有了新的视点。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是一条镌满文化经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承载上海走向世界之河。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美丽的黄浦江使上海城市生辉增色、更加娇媚。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伟人、名人都在黄浦江畔留下光辉足迹。适应世界江河文化发展潮流,更加重视对上海浦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开发、利用,将浦江文化打造成全国一流、亚洲知名、国际影响的上海全新文化名片,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挖掘浦江文化内涵,释放浦江文化的红利效应

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流淌着一条浅河。2300多年前,楚国有位官员黄歇,带领百姓对河流进行疏浚治理,使之向北接入长江。从此河两岸百姓免受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便将此河称为黄歇江,简称黄浦。黄浦江全长114公里,穿越上海市区,将上海分割成浦西和浦东。黄浦江是一条多功能的河流,千百年来,在静静流淌中生机盎然,源源发展,形成一条具有浓浓海派特色的文化长河,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江河文化中,独放异彩,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涵盖了黄河、长江文化,同时也孕育了浦江文化。浦江文化在中华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有着非常丰富与深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是灵魂性。灵魂性是浦江最根本、最核心的文化内涵禀赋。流经青浦、松江、奉贤、闵行、徐汇、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和宝山区的黄浦江,作为上海的代表和缩影,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更是一种文化资源。上海浦江文化发展史,同时也是上海海派文化发展史。上海浦江文化与海派文化一脉相承,浦江文化是以自然形态为载体的文化,早于海派文化,而海派文化则是在吸纳浦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以海纳百川为特征的文化。文化是上海城市的灵魂,文化理所当然应成为浦江的灵魂。在浦江存在的自然形态结构中不仅要凸显物理性,更要显现其灵魂性。这样,浦江文化才会如上海城市一样,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更加充分显现其勃勃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浦江水会更甘甜、地会更绿、景会更美、人会更和谐。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下,自觉服从服务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智慧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浦东自贸区等大局、全局的需要,是浦江魂核心之所在;更加充分地融入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以及文化民生工程,是浦江魂根本之牵引;在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创新当代海派文化、在坚持主流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提倡多元文化、在增加文化供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需求引导、在不断优化文化硬件布局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文化软件功能的拓展,是浦江魂构成之要素。灵魂主宰命运、决定方向、引领未来、催生梦想,不失时机地提出和实施上海浦江文化发展战略,让浦江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不仅在过去、现在而且在将来真正拥有文化之魂,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使命。浦江之魂的真正确立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倍努力。

二是人文性。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因人而存在和发展。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修凿疏浚的河流之一,贯穿上海百里港区,两岸虽无名山秀岭,却有其独特人文韵味。浦江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人文发展史,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多少个梦想,与浦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浦江,就没有上海,就没有上海人,更没有今天诗画般的浦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在喝着浦江水长大的儿女的共同参与下,浦江才散发出生生不息的人文气息,展现出如法国塞纳河、英国泰晤士河、德国莱茵河般的迷人风采。浦江,成了上海城市最重要的人文亮点,开辟了千万上海普通人最长久的生活空间,构成了上海文化最具地标意义的组成部分。在上海157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等非遗项目中,与浦江文化相近、相关的如上海港码头号子等有近六成。在上海外滩等43个历史文化风貌区、632处2138幢优秀历史建筑以及144条历史保护道路中,不少与浦江文化关联。黄浦江包括苏州河周边众多的厂房、仓库、码头都是浦江文化的历史见证。上海是一座拥有近2400万人口特大型城市、文化都市、人杰地灵的移民城市,许许多多的外来群体以各种方式汇入浦江文化,不但使浦江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与养分,而且更加丰富了浦江文化的主体。一部浦江文化历史,因为有了更多人的参与,才上演得更加有声有色。上海也是华侨最多的地区之一,华侨文化根在内地,但分布在海外,这些文化板块镶嵌在侨居国,与当地文化对撞、交流、磨合乃至整合,这实际上也是浦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浦江文化因其拥有强大的人文禀赋而走向世界,不是一种可能,而是早已成为历史事实。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样式,都离不开最基础的人文性,否则就会失去生命意义,浦江文化也不例外。在这方面上海与世界上一些国际性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应特别重视加强。

三是包容性。浦江文化是从黄浦江流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出发,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归趋性文化,是浦江流域及浦江文化圈文化特性、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以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舟船文化、码头文化、休闲文化为主体,包含文博文化、传播文化、演艺文化、社区文化层次交融构成的庞大文化系统。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在相同的文化规则下,聚集成一个共同的浦江文化体系。浦江两岸的人们因同饮一江水而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秉性,其语言、宗教信仰、艺术习惯、生活态度、道德观念及文化心理、性格、行为方面具有一致性与包容性。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浦江文化因其主张包容而成为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浦江文化区位独特,与我国的海洋文化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在血缘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成为中华文化、海派文化发展的基础,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姿的色彩。浦江文化从其生存空间来说,除上海主城区之外,还应包括浦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可以说,浦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母体。浦江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文化。长期以来,经过历史积淀,浦江文化吸纳海内外文化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与成熟,其包容特性在文化交锋、交往、交流、交融等各个层面得到充分彰显。随着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步伐的加快,浦江文化的包容发展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海内外的文化联系也必将更加紧密。将浦江区域建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佳实践区,推动浦江文化又好又快地融入全人类文化,这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需要每个浦江儿女的共同努力。

二、塑造浦江文化特质,彰显浦江文化的绿色效应

浦江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摇篮。浦江文化从属于海派文化、中华文化,但浦江文化又是自成一体、独具个性的文化。有史以来,浦江文化的发展,无不显示着浦江儿女的文化智慧与力量。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品质,美国以多元文化著称,英国以创意文化闻名,法国以经典文化领先。浦江文化与文化大家族中的任何文化一样,同样具有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质与风格,突出表现在:

一是先进性特质。浦江文化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在西方文化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文化占领的严峻挑战面前,浦江文化始终高扬中华文化的旗帜,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带头坚守文化阵地,有效抵御外来文化入侵,毫不动摇地站在先进文化前列,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泛文化、次文化、快餐文化、消极文化和腐朽文化,浦江文化一如既往地坚持打自己的先进文化牌,使浦江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旅游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演艺文化、娱乐文化、社区文化等文化品种与内容,始终充满着文化的正能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持续不断地营造文化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穿越渗透、润泽心田的文化氛围,不断增强浦江文化的示范效应。以先进性为坐标、以文化民生为聚焦、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等平台为抓手、以创造公共文化“十有”模式和文化市场十大机制以及文化发展七大体系为取向,从举办市民文化节、推动文化与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入手,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浦江文化的亲民效应不断彰显。浦江两岸是上海最具地标意义的文化设施集聚地,不断拓展设施功能,创新运行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中华艺术宫等一流文化设施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示范窗口作用。在社会主体日益丰富、人们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网络文化快速发展、人们文化需求选择性增强的新趋势下,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的难度加大了,要求更高了,浦江文化站在文化改革发展的浪尖上,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更好地发挥浦江文化对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支持、领潮与拉动作用。

二是开放性特质。浦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上海是全国最具国际性的地区,而黄浦江则是它通向世界的水道。100多年前的上海就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港口之一。自开埠以来,浦江文化就彰显出中西合璧的文化开放态势。在江海相通地理环境特别是宽松文化环境下孕育发展的浦江文化,不仅是上海的,也是相邻长三角的、全国的甚至是世界的。浦江文化无论对内对外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长期保持开放格局,在影视文化、舞台文化、大活动文化以及社区文化等各个层面处处留下了开放的深刻烙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浦江流域尤其是上海地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浦江文化的开放性由此变得更具广度与深度,以从未有过的高位势能,对外扩散,影响所及,达于海内外。一种文化被发现与认同,显示自己的存在,固然有它的外在表现,但真正要走出自己的区域,让更多的人接纳、心仪与向往,一定要有强大的穿透力与非凡的吸引力。浦江文化在文科、文金、文商、文旅、文教等结合发展平台上,其刚毅、道义、正直、浪漫及博大精深的特质将会更充分地得到体现,用宽阔而温暖的胸膛面向全球、拥抱人类文化。面对更为开放的世界与开放的文化,浦江文化肩负着从未有过的辐射长三角、影响全中国、引领港澳台、融入亚洲圈、走向全世界的重任,在改革中开放,在开放中放开,在放开中搞活,浦江文化对外开放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三是生态性特质。一座城市,固然要有文化记忆,更要有宜居的人文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上烙上文化印记,让城市生态更加绿色宜人,是现代城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浦江文化,某种角度讲也是发展生态水文化。茶,水知音,酒,水知性,墨,水知书。水文化是一种反映人水和谐关系的文化。水文化有水之道、水之智、水之法、水之缘、水之赋等要素。水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既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也包括行为层面与物质文化层面。随着水环境问题的出现,水文化作为生态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普遍关注的领域。养水润土、临水润城、亲水润心,成为久居城市人们越来越渴望的生态文化体验需求。当今社会,人与水的矛盾、人类所面临的水污染等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突出。黄浦江大量死猪漂浮事件的发生,说到底是生态文化的缺失。生态文化犹如浦江之水,受益不觉,失之难存。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有效保护浦江之水,促进浦江之水与浦江儿女的和谐相处,需要借助科技手段,但更需要借助文化的视野进行定位与思考。加强浦江生态水文化建设,以水之手描绘人水相亲、人水共荣的美好生活蓝图,实现以人化水和以水润人的完美互动,是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需要。用文化的方式及手段,去教育和引导人们更好地爱护、保护母亲河流域的水质、土壤及空气,让人们更好地拥有水清、天蓝、地绿与清新的空气,是每个文化人都应有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自觉。

三、把握浦江文化取向,放大浦江文化的惠民效应

长期以来,浦江儿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真实地记录浦江文化、沿袭浦江文化、择水而居成就浦江文化、开风气之先引领时代文化。文化是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浦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总结、凝炼与升华。人们往往把上海与纽约比,从浦江与海岸的气势来看,上海不输给纽约,但独缺纽约那种大都市天际线中的历史文化风貌与人文景观,那种奇异的各种文化与建筑风格的共存所造成的文化冲击力。黄浦江边又高又大的建筑群的遮挡,文化出没于无意之中,实为遗憾。漫长的浦江两旁的休闲大道、重点景观区域、人流聚集地区,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草坪绿意,尽收眼底,唯独文味不足。文化是城市最好的不动产,英国利物浦曾是风云天下的超级港口城市,但它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将那片被当做文化遗产的滨海地区保留下来。而黄浦江北外滩的杨浦电厂,被推倒的大烟囱就没有保护好。对于过去那些泛舟沿江归来的乘客来说,这烟囱曾是大上海的标志之一,看到大烟囱,便知上海到了。还有其他一些见证浦江历史文化的痕迹,在发展中渐渐流失与湮灭了。时过境迁,浦江文化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浦江文化参照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江河文化,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应立足浦江沿线文化优先发展、浦江两岸文化向外滚动发展、浦江牵动全市文化均衡发展战略,着重发展好以下六个方面系列文化:

一是自然景观文化。在浦江两岸风格迥异的中西式建筑等自然景观中,更充分地注入文化基因,可以大大提升自然景观的文化品质。沿浦江两岸既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一部分,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沿江景观的设计、布局与功能,不仅要承担城市文化职能,如观赏、游憩、交往、教育、休闲等,而且要起到保护历史景观地带、构建城市景观特性及个性、体现城市文化涵养作用。应在上海浦江等六大功能区建设中,赋予前滩等新开发区域以更鲜明的海派文化印记,塑造更具文化品格的景观体系,反映现代都市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情趣,使自然景观与浦江文化乃至整座城市互相呼应、双向烘托、融为一体。对外滩、南北外滩、滨江大道等世界闻名的标志性浦江文化景观区,应因环境、条件加强文化功能的整体匹配,如设置沿江文化名人录、景观文化长廊、文化雕塑集群、文化名人大道、休闲文化角、文化创意广告、文化创意型座椅、街头艺人演艺区、户外文化传播大屏、举办大型现代立体灯光秀等。部分新开发的沿江区域充分运用造景元素,其自然景观完全可与世界级城市媲美,缺失的是文化细胞与文化表达。浦江两岸是上海城市的亮点,也是文化发展的重点。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精神,应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出发,统筹考量浦江两岸深度开发、功能完善与后续改造,在开发中注重发挥自然文化的魅力,尊重地段文脉,优化空间资源、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配置,将浦江两岸真正建成具有海派文化特色、国际水准的亮丽文化风景地标。美国和加拿大法律规定,凡是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项目,必须拿出投资总额的1%用于添置城市雕塑,值得上海借鉴。特别必要的是,应借鉴国内外将景观雕塑确定为城市形象标志的经验,在浦江区域设置“浦江之母”雕塑,并将其确认为上海城市形象标志。现在上海标志性景观建筑很多,但缺乏文化性与唯一性。兰州将“黄河母亲”雕塑定位城市形象标志,上海也应当有自己的形象标志。

二是浦江隧桥文化。隧桥既是凝固的文化载体,又是文化最直观的表达。发展隧道文化和桥文化是发展浦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隧桥硬结构中有机植入文化软元素,是提升上海隧桥乃至上海文化形象的需要。上海建造隧道、桥梁的技术世界领先,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加强对隧桥文化的发育与推介,有利于上海隧桥文化扩大影响,走向世界。上海既有见证历史、饱经风霜、影响深远的如外白渡桥等历史文化名桥,也有伴随着上海城市成长而新建的形态各异的杨浦、南浦、卢浦、徐浦、青浦、松浦等大桥。这些风韵各异、点缀于浦江上的座座桥梁,犹如一件件精致的乐器,汇入浦江美妙的重奏乐章。应加强对桥文化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开展对桥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注重对桥文化的个性化包装,使每座桥都拥有自己的文化典故,使所有桥都因为有了文化内涵、文化品格、文化气度而变得更加高大而富有人文视觉。隧道文化与桥文化一样,同样与浦江文化交融发展,相得益彰。应推动有关部门在外环线、翔殷路、大连路、延安东路、复兴路、打浦桥、军工路、新建路及外滩观光隧道的物理存在形态上,更多地嵌进文化含量,使钢筋水泥隧道因为有了文化的色彩而彰显更加亲民的魅力。地铁穿越浦江,极大缩短了浦西浦东的文化距离,应加强文化进入地铁,包括文化进入隧桥氛围的营造,让人们在与地铁、隧道与桥不经意接触间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同时,应与地铁等相关部门对接,推动建设以隧道、桥和地铁为主题的城市博物馆,以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

三是特色旅游文化。加强对旅游的文化设计、满足旅游中的人性化需求、在旅游中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服务,是旅游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助文、在旅游中举起文化旗,是世界上旅游发达国家的惯用策略。去过法国的游客,总是对法国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美酒、香水、时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坐在路边的咖啡馆里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都能感受到周边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法国将文化作为国民福利,作为国家名片,让每个百姓和游客触手可及。浦江文化是上海旅游文化的经典路线与热点板块。浦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浦江江面的休闲文化旅游,也有沿江两岸的自然景观文化旅游;既有经典的红色文化旅游,也有现代文化的体验旅游。应进一步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重点推动打造外滩源传统与时尚旅游文化集聚区、滨江大道观光旅游文化休闲区、陆家嘴高端视觉文化游览区、水上景观文化综合体验区。应注重浦江旅游文化链建设,充分利用文化的流动性特点,重点加强对浦江周边旅游文化圈、旅游文化集散地的构建与打造。集中发展好东方明珠现代旅游文化、金茂大厦等旅游观光文化、国际会议中心会展文化、外滩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城市历史展示馆和吴淞口炮台等红色旅游文化、外滩万国博览建筑群等景观旅游文化、十六铺等老码头和港区旅游文化、沿江造船厂舟船旅游文化、黄浦公园等休闲旅游文化、苏州河等生态旅游文化以及与浦江两岸接壤的南京路等著名商业街商业旅游文化等。应创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与浦江文化结合路径,将节庆相关活动由室内移至浦江区域甚至是江面平台举行,充分运用水、船、桥和两岸自然景观元素,打造节庆的独特视觉盛宴。应推动改变上海旅游节办节方式,将旅游节与浦江文化联姻,做足浦江文化的文章,演绎择水而唱、依水而演、伴水而舞、因水而乐的水文化奇特旅游效果。应重点加强对迪斯尼、梦工厂等国际知名文化品牌的浦江文化融入,加强对世博园区内中华艺术宫、世博文化演艺中心等旅游文化的贯通与开发,加强对新开发、待开发区域旅游文化一体发展的同步设计与考量,建立背靠上海、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大型旅游文化产业集团,将浦江区域打造成浦西浦东呼应、水面陆上联动、平面立体互补、世界级水平的旅游文化上海样板。

四是浦江商圈文化。浦江区域商业大楼林立、商业人气集聚、商业形态发达。但目前浦江区域总体上商气浓而文气淡,应切实加强文化的融入。浦江文化与商业文化结缘,不仅可为浦江文化带来无限商机,而且也可为商业文化本身创造更多的商业利润。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无一例外是当今世界商业文化重镇,在这些城市的商场、商街、商圈,到处都可以体验到文化的存在。应充分依托浦江两岸众多的商业网点,开发具有上海自主文化品牌商品的专卖店,非遗衍生品、复制品及文物超市、动漫产品超市、影视产品超市、娱乐休闲产品超市、文化创意产品超市。在倚江而建的咖啡吧、茶座、饮食店包括江面船型酒吧、酒店等大众消费场所,加强新媒体文化、网吧文化、视频传播文化、音乐等文化样式的导入。利用便民小商品流动车等载体,开展文化高科技类纪念品、公益文化美术品、群文作品、乡土文化产品的营销。在浦江两岸重点商区、街区、社区、人流聚集区、景观区免费放置上海9类文化导览图。在沿江的外滩、外滩源、滨江大道、南北外滩、陆家嘴以及新开发区段,加强对公共交通站点、柱型彩旗、广告牌中上海城市精神的宣传。在浦江文化圈、文化带、文化廊、文化墙、文化点以及主城区的商业区,发动社区、驻地、学校及各类群众性文化团队与商业互联、互动,利用各种商庆、店庆、商会、商品推介等商业活动,开展公益文化品种的展示、展演和展销。在浦江周边的商业集聚区及商业人气区,组织开展首届市民文化节九项赛事及相关活动,让市民与市民文化节近距离接触,助推浦江区域不仅是城市商业的增长点,而且也成为上海商业文化最活跃的区域。

五是浦江生态文化。黄浦江是人们的重要水源,人们缺不了它。发展浦江文化的主旨,最重要的就是发展生态文化,在浦江文化中注入低碳环保与生态绿色的内涵,浦江文化的生命意义将会更好地得到诠释。应充分利用上海各种主流舆论工具、互联网等平台,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大张旗鼓并形成常态地开展以浦江魂、浦江情、浦江梦和呵护浦江、拥抱绿色为主题的宣传。在广播电视中开辟浦江文化、浦江之声、浦江情怀、情系浦江等生态文化专栏、专题,营造爱护浦江、保护水源、珍惜生命的生态文化氛围。应加强对浦江两岸及周边各类园区、企业、酒店及江面旅游平台等的生态文化植入,开展对浦江区域重大文化设施、演艺娱乐场所、剧场、会所等的生态文化导入。应通过更人文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强对苏州河、太浦河、大治河、川杨河等浦江主要干流、支流沿线生态文化建设的引导,加强对浦江源头生态文化的保护,形成浦江整体生态文化共建共享体系。应将浦江文化开发与建设中的相关生态文化创意、项目、活动整体移入上海各类重大文化展示、展览、展演和展销活动,组织全市创作团队特别是群文创作团队,围绕浦江生态文化内容开展创作,并从中优选部分原创节目参与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的天天演、赴浦江周边巡演、市民文化节演出活动。应着重加强浦江水文化建设,采取水文化展览、水文艺演出、水生态考察、水知识竞赛、水学术研讨、水科普讲座、水文化艺术节、水文化论坛等方法,普及水文化知识,弘扬水文化精神。利用亭台楼榭、音乐喷泉、水上娱乐场等载体,把水体、水边、岸上连为一体。在小学、中学和大专院校设置乡土水文化课程,开设水文化选修课,培育学生水文化意识。研究制定浦江水文化规划纲要。借鉴新加坡建设“文化与娱乐核心区”的做法,在浦江核心区域打造上海中央生态文化区,并向外延伸,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发展历史建筑风貌迥异的副生态文化区。围绕浦江生态文化建设,在全市开展具有最美浦江文化元素的评比表彰活动,如最美浦江人、最美浦江日、最美浦江夜、最美浦江景、最美浦江桥、最美浦江歌、最美浦江诗、最美浦江情、最美浦江舞、最美浦江心、最美浦江事等。推动开展对浦江生态文化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文化稽查,加强对有碍生态文化建设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整治,将浦江区域建设成一流的更加绿色宜人的生态文化示范区。

六是浦江设施文化。浦江区域是上海城市旅游市场最旺盛、商业网点最发达、城市景观最迷人、人员流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全市标志性设施,如中华艺术宫、世博文化演艺中心、上海大剧院、东方演艺中心、上海大舞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高度集聚及辐射区域。浦江流经的黄浦、徐汇、浦东、虹口等区相当部分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也坐落在浦江圈内。应立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有机统一,在中华艺术宫等一流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匹配,将浦江区域的文化设施打造成软硬件环境一流、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全市样板。应适应公共领域云时代的到来,在浦江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广泛开展公共文化云建设,运用高科技数字化手段,不断加强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路径与服务满意度测评创新,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高效能浦江文化服务的惬意。应不断释放浦江区域公共文化设施的延伸效能,在中华艺术宫等设施中设置面向全市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美术教育、美术培训、美术实践平台。应统筹规划,推动浦江圈边际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率先开展数字化改造,建立数字化需求分析、数字化内容供给、数字化信息流转、数字化监管服务等数字化系统,确保社区公共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等设施的满负荷运行,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走出路子。应着眼于浦江区域世博文化演艺中心等高端文化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推动其在面向市场、增强市场发展活力的同时,自觉履行文化服务社会的义务,探索百姓文化消费特点及规律,坚持以最优秀的演出、最优惠的票价、最便捷的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在浦江沿岸培育上海文化旗舰企业,努力将世博园区建设成中国的“文化城”。在“走通黄浦江”工程已开发的民生路和秦皇岛路码头仓库,应继续尝试向全球招商,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艺术会展或文化活动场地。应依托浦江文化设施优势,打造浦江全球华人创意设计中心、浦江全球华人影视文化中心和浦江全球华人时尚文化中心。应加强政府资金对浦江区域演艺场所的支持力度,改变扶持方式,总结经验,更好地提升扶持效能。在浦江周边的浦东新区、黄浦区开展娱乐市场混业经营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广。

四、创新浦江文化抓手,形成浦江文化的放大效应

发展浦江文化是上海文化发展史上一篇力作,做好、做足这篇大文章,是上海建设文化强市、推动上海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提升上海整体形象的重大选择。发展浦江文化,必须以丰富浦江文化内涵、匹配浦江文化功能、优化浦江文化格局、铸就浦江文化品牌、营造浦江文化氛围、扩大浦江文化影响为目标,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果。发展浦江文化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浦江文化建设与六大功能区建设、浦江文化与海派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等重大关系。发展浦江文化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统筹推进,前提是做好规划,基础是搞好调研,根本在政策创新,核心在内容建设,关键在加强投入。具体应从以下五方面推动:

一是制定规划推动。适应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认识浦江文化、挖掘浦江文化、弘扬浦江文化、对于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化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浦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上海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应建立市领导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浦江文化开发与建设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市区联动机制、统筹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组织由政府部门、社会及专家等方面人员参与的浦江文化课题组,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浦江文化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浦江文化发展的定位、目标、项目、责任、重点和推进举措。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依托政府信息公开以及媒体宣传渠道,向社会广泛发布和征询浦江文化建设设计策划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共谋浦江文化发展大计。应加强上海文化与上海相关部门以及国家层面的对接,力争将浦江文化开发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应参照山东对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经验,实施浦江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研究制定浦江文化申遗计划。这是一项事关上海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应从长计议,尽早谋划,尽快启动。

二是形成合力驱动。加强浦江文化的开发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发动全市上下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加强文化与城市规划部门的协调,将浦江文化列入全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城市规划部门对浦江文化开发建设规划制定的支持。加强文化与旅游部门的协作,共同牵手精心设计浦江旅游文化方案、线路和项目。加强文化与商业部门的合作,共同策划浦江文化与商业营销有机融合平台和支持体系。加强文化与工商税务部门对接,联手打造文化进入浦江区域发展绿色通道,着力为文化主体参与浦江文化开发建设提供最低门槛准入、最优惠税收服务。加强文化与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部门的协调,联手建立在浦江包括城市综合开发、改造、建设中文化刚性参与机制。开展文化部门与绿化部门的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打造文化与绿色同在和绿色伴文化同行、有文必有绿及见绿必见文格局。坚持文化与教育部门的结合,充分依靠学校的资源,为浦江文化的开发建设提供人才与志愿等服务。加强文化与金融部门的互动,重点推动外滩等沿江区域金融机构文化的进入。做好市级文化部门与浦江所在区域相关区的联动工作,建立市级文化部门总体协调推动、区级文化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依靠区级资源,在全市建设大型标志性演出场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共建一批小巧精致、功能多样的小剧场。台北有小剧场100多个,有些小剧场还兼有画廊、创作室、咖啡沙龙等功能,对上海颇有启发。应依托上海艺档馆平台,开展对浦江文化历史艺术史料的征集与收藏。利用上海艺术研究所力量,加强对浦江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与整理。组织上海非遗保护中心开展对浦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与保护。

三是创新政策撬动。开发和建设浦江文化,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应以现有的国家层面、上海层面的文化政策为基础,开展政策梳理,加强现有政策与浦江文化开发与建设的匹配与衔接,切实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特别是近几年新出台的政策。应以项目为导向加强政策扶持,重点支持位于闵行区内的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建设,完善博物园功能,丰富博物园内涵。应开发建立浦江文化专题展览馆、陈列馆与浦江文化广场。借鉴国内外经验,举办具有符号意义的上海浦江国际文化节,设立浦江文化日、浦江爱水节水文化宣传周,以浦江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以文水结缘为特色,采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向世人推介浦江文化,让更多的人接纳浦江文化,让浦江儿女因为拥有自己的文化而快乐。打造面向世界的浦江流经区域特色文化区,加强与浦江流经区域的广泛联系,共同整合文化区内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浦江文化开发与建设的边际效应、延伸效应与集聚效应。开发浦江两岸文化资源优化组合、文化特色片区发展项目,可将沿江两岸分成若干片区,每个片区各有各的专属颜色、性格、主题、形态,共同拼出全景上海,使其成为全景式展现上海成长空间的活画卷。参照台北做法,在浦江周边率先实施“文化就在巷子里”计划,让人们时时感受弥久不散的文化芬芳。编制浦江文化电子地图与浦江文化产业目录,为国内外进入浦江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提供引导服务。研究编撰《上海黄浦江文化史》、《浦江文化丛书》,真实地记录浦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化。创新举办“走向世界的浦江文化论坛”,集全球之智慧,打造浦江文化品牌。编辑出版反映浦江流域风土人情的出版物、教育读本与儿童连环画。以浦江文化为题材,聚合政府、社会及国外创作力量,实施浦江美术创作、浦江摄影创作、浦江动漫创作、浦江群文创作等创作工程,创作一批反映浦江儿女时代生活、富有浦江人生活气息的精品力作。应着眼于浦江文化的快速繁荣发展,研究制定浦江文化保护法以及特殊的金融支持政策、财政保障政策、发行浦江文化债券等文化创新的先行先试政策、文化发展考核评估政策等。

四是转变职能助动。坚持以浦江文化开发与建设为引擎,助推政府职能转变,用浦江文化建设成果检验政府职能转变实效。对浦江文化的开发建设,既要加强宏观管理,又要开展好准入、审批、项目评估、政策咨询、培训等人性化服务。应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及企业的关系,对浦江文化开发建设中人、财、物等要素,凡市场可决定的,交给市场决定,政府坚决不插手;凡市场能调节的,交给市场调节,政府坚决不干预;凡依靠市场自身可协调解决的矛盾,充分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解决,政府坚决不操控;凡市场主体的微观经营活动,由企业自己决断,政府坚决不发指令。应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将浦江文化的开发与建设作为丰富社会主体、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试验田。围绕人从何来、事从何来、钱从何来,对行业协会、民营机构、各类社团及文化基金会的职能、功能、架构、体系等进行梳理,力求将浦江文化开发建设中更多的事务层面、操办层面、业务培训层面、行业评估层面、微观活动层面、学术研讨层面等社会组织可做、有能力做、完全可以做好的事情从政府分离出去,让社会组织承担。同时推动成立与浦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让社团组织成为浦江文化开发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五是培养人才牵动。浦江文化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保障。应围绕建设5支队伍即浦江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浦江文化产业发展队伍、浦江文化市场监管队伍、浦江文博事业发展队伍、浦江文化党政人才队伍,实施浦江文化人才计划,通过出国拓展培训、上海文广影视人才培训中心提高培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专业培训、8个调研小组青年研究人员培训、各级各类岗位实践培训和全方位引进,着力开发一批接地气、满腔热忱为百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浦江文化民生人才;一批能创意、懂经营、会管理的浦江重点文化产业人才;一批市场意识强、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准确、市场驾驭能力强的浦江文化市场人才;一批具有传统文化情怀、未来文化发展眼界的浦江文博文化人才;一批了解和熟悉城市自然景观特性、善于将文化有机融入城市景观的浦江两岸自然景观文化人才;一批擅长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文化牵手旅游共同发展的浦江旅游文化人才;一批知生态秉性、懂生态语言、善生态行为的浦江生态文化人才;一批以文兴商、以商助文、文商合作互动共进的浦江商圈文化人才;一批具有高科技知识、以数字化手段助推浦江区域文化硬件与软件同步发展的浦江文化设施人才;一批文化品种和样式广泛进入浦江空间、助推浦江区域人气、文气显著提升的浦江文化氛围营造人才;一批注重将重大文化活动引入浦江,利用水、船、桥等自然景观元素打造重大文化活动品牌的浦江重大文化活动人才;一批利用浦江独特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对外浦江文化交流,不断推动浦江文化走向世界的浦江国际性文化人才,建立浦江文化人才智库、浦江文化专家智库,加大对浦江文化人才、文化名人开发、培养和引进的政府经费与扶持力度,热情为浦江文化人才解决工作、生活等实际困难,努力为浦江文化更好更快发展创造凝心留人的环境。应进一步降低浦江文化人才政策门槛,实施浦江文化人才政策先行先试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突破走出新路子。

总而言之,浦江让上海增色,城市让生活美好,文化让人们快乐。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浦江文化是上海城市的符号,是上海城市发展永恒的文化主题。浦江文化与上海历史发展相联系,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生产关系、生存方式、思维意识与审美态度。浦江是上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正是这千姿百态的自然资源,通过浦江儿女的思想和审美,形成了无数华美而深刻的乐章,演绎了众多美丽的故事和情感世界,激发了人的无限遐想,在人的生命记忆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千百年来,浦江悄无声息地缓缓流淌,润泽浦江两岸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浦江可以称得上是上海的血脉,从浦江的启示中求人类文化的普通共识与协同构建,是上海城市文明的生命之道,发扬和推崇浦江的文化智慧与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统一。随着上海与世界的日益接轨,在世界文化之风的吹拂下,浦江文化必将以其升级版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不断释放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版图片由卢旭摄)

标签:文化 文化站 民族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