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dev.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3/28/012426257.shtml 在 2017-07-01 13:13:4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阿訇的一面旗帜---纪念马松亭阿訇归真20周年-阿訇|中国|回民,-每日甘肃-穆斯林通讯
 
您当前的位置 :每日甘肃 > 穆斯林通讯 > 二版 正文

中国阿訇的一面旗帜---纪念马松亭阿訇归真20周年

作者: 北京冯今源 稿源: 穆斯林通讯  2012-03-28 17:47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

苍藓静缘离石上,丝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宋·石延年《古松》诗

中国阿訇的一面旗帜———纪念马松亭阿訇归真20周年

□北京冯今源

敬爱的马松亭阿訇已经归真整整20周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开会,纪念这位为我国伊斯兰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前辈,我以为很有意义。在我的心目中,马坚教授、马松亭阿訇始终是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两座高山,令人仰止:马坚教授是中国穆斯林学者的一面旗帜,马松亭阿訇是中国阿訇的一面旗帜。如今,我们纪念松亭阿訇,缅怀这位伟人,就是要向他学习,继承他的遗志,努力完成他的未竟事业,把我们的伊斯兰教事业推向前进,使各族穆斯林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第一爱国爱教的旗帜

马松亭阿訇的一生是爱国爱教的一生。

1925年4月24日,成达师范学校在山东济南成立伊始,马松亭阿訇就将“促进回汉团结,培植回民国家意识”,确立为成达人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他依据孙中山先生关于唤起回族人民参加革命的指示鲜明地提出:“我们知道促进回、汉的团结,培植回民国家意识,提高回民文化,发挥回族固有的精神,使恢复以前在国家的地位,是怎样重要的事情!而唯一的方策,培养成时代的、适用的回教阿訇师资,利用他的优越权威的地位,来领导他们,来完成这个使命,是我们夙夜匪懈的天职。成达师范学校就在这种信念下产生。”成达师范学校的校名,取“成德达才”之意;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智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将“恢复回族固有精神,增进回民对于国家的效能”,培养回民爱国爱教意识,促进回、汉团结,作为其重要目的,提出了“教育兴教、宗教救国”的口号。因此,在其课程设置上推陈出新,确立了全新的“支配课程的原则”,要求学生“要养成直接阅读国文及发表能力”;“要对中国史地、外国史地有概括的认识”;“要对公民法律常识有整个的认识,并特重公民道德意识之养成”。

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清末民初我国回族穆斯林普遍存在着“争教不争国”的传统观念,一切言论概不涉及社会、民生和政治,甚至有很多人拒绝学习汉文书籍,认为读汉书即是“反教”,进而使回民大众与现代社会相脱节,严重地阻碍了回族人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不利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针对这种现象,马松亭阿訇与一批社会贤达共同发起,在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出版新型的刊物《月华》,亲自担任代社长兼总务,聘请回族高级知识分子孙曜(幼铭)、赵斌(振武)担任主编和副主编。1929年11月5日,《月华》旬刊正式发行创刊号,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刊物的六大宗旨:“一、发挥回教适合现代潮流之精义;二、介绍世界各地回民的消息;三、增进中国回民之知识与地位;四、解释回教新旧派别之误会;五、发达中国回民之国家观念;六、提倡中国回民之教育及生计。”并发表了王梦扬先生的论文《中国与回教》,以孙中山先生“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为论据,呼吁中国各族穆斯林与爱好和平的伊斯兰世界紧密联合起来,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以求得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这个刊物的创刊,这篇文章的发表,打破了以前我国伊斯兰教刊物只谈宗教教义的樊篱,扩大了穆斯林的视野,开阔了穆斯林的心胸,增强了回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开创了回族穆斯林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先河。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华北告急。为了不当亡国奴,马松亭阿訇拒绝日伪威胁利诱,精心组织并带领成达全体师生在1938年初秘密迁往桂林,设校复课,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聘请著名的爱国人士到校宣讲抗日道理,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师生抗战必胜的信心;他支持并组织师生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画漫画、写标语、高唱抗日歌曲,为动员群众参加抗日爱国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9年2月,马松亭阿訇与唐柯三、孙燕翼、达浦生等一起致电正在埃及率团留学的庞士谦阿訇,要他们立即赴麦加朝觐,并在此期间积极开展对华北伪政权派遣的所谓“中国回教朝觐团”的斗争,粉碎日伪侵华政治宣传的阴谋;与此同时,他还与顾颉刚、冯友兰等爱国学者共同倡议,发表了《72教授抗日宣言》,为全民抗战大造舆论。为纪念“7·7”抗战两周年,他率领成达师生积极协助组织和参加广西回教救国协会举办的祈祷大会,组织桂林9坊教胞和成达师生1000多人参加,会议开始时他亲自恭诵《古兰经》首章,虔诚祈祷真主襄助我国抗战胜利,日本侵略军覆灭,在桂林穆斯林中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积极的影响。

1939年5月4日,周恩来同志在桂林召开第三方面人士座谈会,马松亭阿訇应邀参加,认真聆听了周恩来的演讲,深受鼓舞,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依照中共“全民动员”、“坚持抗战”的指示,率领成达师生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组织抗日服务团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步作家田汉、欧阳予倩发起举办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时,松亭阿訇以河北某村的实情背景为题材,提请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函请老舍、宋之的创作编写四幕话剧《国家至上》,表达回汉人民携手抗日的决心。

在桂林、重庆、成都、昆明、兰州、香港等地巡回演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1940年,中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获得广西昆仑关大捷。消息传来,松亭阿訇及时组织成达、汉中、桂中等校师生成立慰问团,前往昆仑关慰问英勇抗日的战士们,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抗日热情与信心。与此同时,为充分表达对受伤抗日战士的尊重与慰问,他与桂林各界共同组织成立了“伤兵之友社”并当选为该社理事,组织成达师生为抗战受伤战士们踊跃捐款。

1941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下文,将成达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免去唐柯三的校长职务,一改成达“三长教育”的教育方向。面对这种严峻形势,1942年,马松亭阿訇应重庆穆斯林群众之聘,担任重庆十八梯清真寺教长,并创办了伊斯兰经学研究班,邀请著名学者郭沫若、黄炎培、老舍、马寅初等大师级人物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形势报告,将爱国爱教、兴教救国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1946年,在松亭阿訇主持下,《月华》在重庆复刊并开展“爱国爱教”的讨论,邀请王静斋阿訇著文阐释爱国与爱教的关系,对普及、提高广大穆斯林的思想认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1952年,马松亭阿訇欣然接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并立即从香港返回北京,担任西单清真寺教长,积极参加赴朝慰问团,慰问与美帝国主义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指战员。1953年以后,先后当选为中国回民协进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中国回民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此期间,年届花甲的马松亭阿訇再一次焕发了革命青春,积极投身于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中,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抗美援朝、回族文化发展、中国伊斯兰教育事业、新一代宗教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做出了积极、可贵的贡献。1957年后,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文革”中又横遭迫害,但他爱国爱教之志始终不渝,忍辱负重20余年,坚持“认主独一、知主公道”始终相信党和人民,相信历史和正义。”四人帮“垮台后,马松亭冤案得以平反,他又以饱满乐观的积极态度参加各种爱国爱教的社会活动。1982年,《上海青年报》刊发了一篇伤害穆斯林宗教感情的文章,激起上海及全国各族穆斯林的义愤,严重地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民族团结。年近九旬的马松亭大阿訇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飞赴上海,亲自做上海穆斯林的思想工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再立新功,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家爱国爱教的一生再添一段佳话。

回顾马松亭阿訇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到,他的爱国与爱教情怀始终融合在一起,并且与热爱中华民族、热爱母亲民族紧密融合在一起,他将这种爱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融入每一件具体工作当中,从不间断地努力实践,并在实践中使这种爱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得到升华,成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1] [2] [3] 下一页

编辑: 杨晨雨
相关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