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hzskw.net/content2.asp?Id=1603 在 2021-03-20 14:02:18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湖州社科网
浅述颜鲁公在湖州刺史任上的文史贡献
谢文柏
    颜真卿(709-785乯丆惀搨挬拞兴名臣,政治家、文人、书法家。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官吏家庭。少年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既长,遂博学工词章。开元(713--741)年间中进士登甲科。在朝廷任监察御史、礼部、刑部尚书,迁殿中侍御史等股肱大臣。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崩,德宗嗣位,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因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故他的一生经历曲折。当代伟人邓小平有“三下三上”,而在封建专制时代的颜真卿竟有“六上六下”之境遇,史称“官四十有五,而居中(指在朝廷)者才十载,六遭贬斥竟至杀身。”玄宗时,为奸相杨国忠所恶,由殿中持御史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故有颜平原之称。肃宗时授宪部(即刑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为论太庙筑坛事,又遭宰相所忌,被出为同州(今山西大荔)刺史。乾元二年(759年)拜升州(今南京)剌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平刘展反有功,被召入朝为刑部尚书。四月,肃宗改元,宰相李辅国矫诏,迁元宗居西宫,颜公率百僚上表请问起居,为宰相恶之,贬至蓬州(今四川蓬安)长史。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即位,元载为相,拜公利州(今广元市利州)剌史,翌年公改吏部尚书右丞,十月吐蕃犯京畿,公扈从至陕州,返京时,公主张先谒五陵九庙,而后还宫。宰相曰:“不合时宜”。颜公怒:“朝廷之事,岂堪相公再破坏耶!”于是元载对公深衔恨。永泰二年(766乯夵岞为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时元载专权,惧朝士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公上疏①切谏:“郎官、御史,皆陛下耳目。今使论事者先白宰相,是自掩其耳目也。陛下患群臣之谗,托此为辞,以塞谏争之路。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著《门司式》云:‘其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门司与仗家引奏,无得关碍。’所以防壅蔽也。天宝后,李林甫为相,深疾言者,堵塞言路,致上言不能下逮,下情不能上达,蒙蔽喑呜,卒成幸蜀之祸②。中人争写内本布于外。元载闻而恨之,奏颜真卿“诽谤”。是年,贬公至硖州别驾,吉州、抚州、大历七年(772年)至湖州刺史。及元载伏诛,公才回京复任刑部尚书。建中三年(782年)公74岁,宰相卢杞擅权。杞阴险奸诈,忌能妒贤,先陷害杨炎、张镒(都是宰相),亦忌颜公。四年,淮西都统李希烈反,卢杞说动皇帝派公前往劝谕,将颜公送入“虎口”,终被李希烈所杀,享年七十七岁。
颜真卿在政治上的最大贡献,一是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迫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从而挽救了唐王朝的覆亡,俟后唐得以中兴。二是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这次虽是奸相卢杞趁机“借刀杀人”陷害颜公,但公忠贞为国,置生死于不顾,只身赴难;李希烈使尽威逼利诱,不为颜公所屈,李慑于颜公的忠义大节,不敢下手,以“人质”羁押岁余,使官军在军事上争得了时间。后因希烈之弟希倩在朱泚党中伏诛,希烈闻之怒,遂缢杀颜公。后叛将李希烈被部下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丧归京,德宗辍朝五日,举国悼念。诏录其功,赠司徒,谥文忠。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以义烈名于时。
颜真卿一生在文化上的建树,主要在地方官时所为。据清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颜鲁公集十五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唐颜真卿撰。真卿事迹具唐本传,其集见于艺文志者,有《吴兴集十卷》,又《庐州(陵)集十卷》、《临川集十卷》,至北宋皆亡佚。惟有吴兴沈氏者采掇遗失编为十五卷,刘敞为之序。嘉佑中(1060年)宋敏求编本亦十五卷,见馆阁书目。嘉定间留元刚守永嘉(今温州),得敏求残本,经拾遗补阙,分为十五卷。至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此本乃宋敏求、留元刚十五卷本,辑补、订正年谱附于未然,真卿诗文见于石刻者,尚有尉迟魏碑等八篇,见于说部者政和公主碑三篇采补入俾,无更散遗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乯埲岞诗一卷,联句诗十九首编入御定《全唐诗》。同年,增采公文十余一首,就安字本编为《文忠集》十五卷,补遗一卷、年谱一卷录入。
一、广罗文化精英,完成编著中国古文字形声之义巨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
据黄本骥《颜鲁公著韵海镜源始末考》:大历十二年(796年)十一月,刑部尚书颜真卿以所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上于朝(旧唐书.代宗纪)。《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颜真卿撰(旧唐书.经籍志)。在成书前20年,颜鲁公于平原刺史任上,安史之乱尚未发生便着手著《韵海镜源》,始创条目,后遇禄山叛乱,遂寝而不修。大历七年(772乯帄屛厦丆乬岞埲昽钱为纸笔之资,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鸿渐、颜祭、朱弁、李莆(萼)、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余人。笔削旧章,核搜群籍,撰定为三百六十卷。据法言切韵次其字,按经史及诸子语、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其义,各注其下,谓之字脚。韵海者,以牢笼经史之语,依韵次之其多如海;镜源者,八体之本,究形声之义,故曰镜源。绵亘数载,其功乃毕,奏表上之,有司诏所司藏之于书府。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利于后学焉。”(殷亮鲁公行状)。
据黄本骥《颜鲁公著韵海镜源始末考》③,颜真卿在任典校时,即考其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雅观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以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天宝末(756年),颜真卿出官平原,已与郡人渤海封绍、高篔,族弟太子通事舍人颜浑修之,裁成二百卷。后安禄山作乱,只具四分之一。及刺抚州,与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成五百卷。事物婴扰,未遑刊削。大历七年(772年),真卿叨刺于湖,公务之隙,乃与金陵沙门法海、前殿中持御史李蕚、处士陆羽、国子助教州人褚冲、评事范阳汤清河、太祝河东柳察、长城(今长兴)丞潘述、前梁县尉河东裴修、常熟主簿兰陵萧存、嘉兴尉陆士修、后进杨遂初、崔宏、杨德元、胡仲、南阳汤涉、颜祭、京兆韦介、左兴宗族人颜策等。以夏季于州学及放生池,日相讨论,建韵海楼于郡治。至冬迁于州西南杼山之妙喜寺,来年春遂成书而终其事。从上文献资料说明《韵海镜源》终审定稿是在湖州杼山。
前是颜浑正字,殷佐明、魏县尉刘茂、括州录事参军卢锷、江宁丞韦宁、寿州仓曹朱弁,后进周愿、颜暄、沈殷、李莆亦尝同修,未毕各以事去。此段说明参与前期编著《韵海镜源》也有十多人。
在黄本骥《颜鲁公著韵海镜源始末考》中,特别强调常熟主簿萧存、处士陆羽和妙喜寺住持诗僧皎然三个人在参与编纂工作中作出的重大贡献。“颜真卿在湖州与存及陆羽等,讨摭古今韵字所原,作书数百篇”。
“皎然字清昼,姓谢,湖州人,灵运十世孙,居杼山。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预其论著。”(新唐书.艺文志)。说明皎然是参与《韵海镜源》讨论、定稿者,并以东道主的身份,在杼山迎接御史、浙西观察判官袁高巡部的到来和《韵海镜源》书稿的完成时,赋诗盛赞:“世学高南郡,身封威鲁邦。九流宗韵海,七字揖文江。异常云归堞,留欢子满窗。不知乐殷乐,千载寺谁双!”并向颜鲁公提议:“杼山深邃,群士向集,若无记述,何以示将来?”颜公接受了大德皎然的要求,遂赋五律长诗一首,撰《妙喜寺碑铭》和著《石柱记》(亦名《吴兴地记》),刻石立于妙喜寺放生池前,给湖州文化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在编纂《镜海韵源》的同时,颜鲁公为纪念这部巨著的编成,在湖州、一说在杼山,建造了韵海楼。今韵海楼在湖州市区飞云公园内。据《湖州府志》载,原建筑在府治后,重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乯丆为湖州知府、“三风”太守吴绮。在吴绮《玉春楼并序》中称:颜真卿守是土,延诸名士作《镜海韵源》一书于上,朱甍画栋,宏畅壮丽,为一郡大观④。或曰:“真卿著《镜海韵源》本在杼山,后人慕其事,易名此楼耳。”韵海楼始建于大历八年(773乯丆现所存五楹楼屋系清代重建。据当时记载,是一栋五开间楼厅,前连长廊,青瓦粉墙,朴素雅洁。楼前有香樟、女贞等树;登楼可见公园全景,雄胜、凤山、迎春三亭,以及假山、水池等尽收眼底。
二、颜真卿在湖州十分重视新建和恢复历史文化遗迹
肃宗乾元二年(761乯丆颜真卿官拜升州(今南京)刺史、充浙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时湖州也在他的管辖之下;早在13岁时家贫,颜真卿的外祖父殷子敬任吴县(今苏州)令,随母寄居苏州。唐德宗母睿真太后为吴兴沈氏人;沈氏与颜公母亲殷氏为姻亲世戚关系。所以,当颜公于大历七年(772乯帿别东京(洛阳)就湖州刺史,对颜公来说无论从人脉、地方环境都很熟悉。故人未到湖州,杼山三癸亭工程已由“茶圣”陆羽操办启动。翌年正月到任,颜公65岁,一面招集文士编纂《镜海韵源》,一面在杼山建三癸亭、丹青紫三桂棚、御史径,为皎然建谢临川写真堂。准备于十月迎接殿中持御史、浙西观察判官袁高巡部至州--袁高、颜公相会于杼山。三癸亭建于杼山东南悬岩,陆羽以癸丑岁、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成,故以三癸定名。颜真卿题《杼山三癸亭得暮字诗》云:“歘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又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诗,皆为此亭作也。颜公赠皎然诗云;“缮亭历三癸,趾趾邻什寺”,又云“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谓袁侍御。陆处士及同游诸子也。”
大历八年自春至冬,杼山已成为以颜真卿为领袖的江东文化精英活动中心。先是为编纂《镜海韵源》审稿,分批往来者多达50余人;至春以诗僧皎然为首又一批文人在此品茶作诗联句活动;至十月庆贺《镜海韵源》定稿,三癸亭落成和殿中侍御史、浙西观察判官袁高巡部的到来,杼山的文化精英活动达到了高潮。下面是颜鲁公《年谱》中的一段记述:“起居郎裴郁、秘书郎蒋志、评事吕渭、魏理、沈益、刘全白、沈仲昌,摄御史陆向、沈祖山、周朗,司议邱悌,临川令沈咸,右卫兵曹张著、兄暮弟荐蒍,校书郎权器、兴平丞韦桓尼及后进房夔、崔密、崔万、窦叔蒙、裴继,兄子超、永、穆、丞、岘,公子頵硕。往来山寺,商榷古今,为一时文从之盛。有联句诗一卷,其与联句之会者尚有起居舍人杨凭,弟协律郎凝,拾遗耿湋,侍御史皇甫曾、推官康造、同官主簿陆涓、李观、詹事司直房益、长城尉裴循、柳淡、吴筠、强蒙、范缙、王纯、王修甫、史仲宣、裴幼清、释尘外,族子粲、从子须、颛、顼等。皆杼山游侣也。又尝游岘山观左相李适之石罇,叙饮为乐。仅一年中,颜真卿竟将江东50多政治和文化明星集聚会在湖州,完成了他20年前想做而未完成的《镜海韵源》,而且在封疆大吏袁高的参加下举办了盛大的文化庆祝活动。
十二月颜公著《吴兴沈氏述祖德记》和《谢太傅塘碑阴记》。
据明宋雷编《西吴里语》:“安为吴兴太守,开城西官塘,民获其利,名曰谢公塘。塘碑在谢公乡,宋移入墨妙亭。”唐大历中,颜真卿任湖州剌史,皎然为谢公塘建碑,鲁公为书《碑阴记》,今碑文尚存。另据《太平环宇记》云:“谢公塘在乌程县西四里,唐大历中,剌史裴清,于州西起谢公馆,复斋碑目云:谢公碑唐剌史裴清撰,僧道诜书,大历七年十月十一日,龙兴寺沙门皎然建。因皎然是谢灵运第十代裔孙,后求请鲁公题《碑阴记》⑤,曰:“太保谢公,东晋咸和中,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郡西至长城县通水陆,今尚称谢公塘。及迁去,群人怀思,刻石记功焉!历代至皇、唐天宝末(756乯丆孮搻婲丆岞擵旇巙丆幐槹强嵼丆崤偷芜没,深为怆然。借旧史遗文,敬刊息石。公之雅量宏度,盖嗟叹之不足!”
据《谢安年表》:晋升平五年(361乯丆谢安四十二岁,弟谢万卒,谢安处桓温幕府司马,辞归理丧。后出任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指的修城西官塘事。
根据上述史料,建谢公塘碑、重刻碑阴记,都是为了纪念东晋名相谢安在吴兴“开城西官塘,民获其利”这一善举。颜公重刻碑阴后,此碑移置在长兴谢公乡谢安墓。至宋,此碑才移湖州墨妙亭。
大历九年正月,颜真卿利用公务之暇,书伯父元孙《干禄字书》于刺史宅。又作《湖州乌程县妙喜寺碑铭》:“杼山在乌程县西南三十里,《山墟名》曰:昔夏后杼巡狩之所,旧名东张,多胜景,游者忘归,因号稽留山(《太平寰宇记》)。杼山之阳,有妙喜寺,梁武帝之所置也。寺前二十步,跨涧有黄浦桥,其水自杼山西南五里黄檗山出,故号黄浦寺。东偏有招隐院,其前堂西厦,谓之温阁。从草堂东南屈曲有悬岩;径行百步,至吴兴太守何楷钓台。西北五十步,至避它城。按说文云:它蛇也,上古患它,而相问得无它乎!盖往古之人,筑城以避它也。竟陵陆羽《杼山记》所载如此。州西南杼山之阳有妙喜寺者,梁武帝之所置也。大同七年夏五月,帝御寿光阁会所,司奏请置额。帝以东有妙喜佛国,因以名之。旧置在州西金斗山。唐太宗文皇帝升极六年春二月移于此山。山高三百尺,周围一千二百步。盖昔夏杼南巡之所。今山有夏王村,山西北有夏驾山,皆后杼所幸之地也。”(摘录)后勒碑立于杼山妙喜寺。
同年三月,颜真卿应长城(长兴)县丞潘述、县尉裴循之邀,偕处士陆羽、僧皎然、推官康造、前御史李萼、前县尉裴修、司直房夔、洛阳丞李观、京兆尹韦介及颜公之子粲、颛、须、岘等十九名士,聚会于长兴著名风景区罨画溪的起点、竹山潭竹山寺招隐处(在今小浦镇南1.5公里)潘子读书堂。名士相聚在这里,以新上市的紫笋茶、当地产的“箬下酒”为媒介,借景生情,触发诗人们的灵感;并由颜真卿亲自执笔,品茶、吟诗、联句,留下了千古绝唱《竹山潘氏堂联句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联句诗,后人收集在颜氏《水堂集》。明代“后七子”之一王世贞,为其题《跋》:“鲁公在吴兴日,宴客于竹山潘氏堂,联句而手书之。凡十九人,如处士陆羽、僧皎然、李观、房虁,皆知名士。而所谓粲、颛、须者,于公为子姓,皆有文行,官爵家庙碑中。公此书遒劲雄逸,而时时吐姿媚,真蚕头鼠尾得意笔,大较与家庙颉颃。而此乃手迹,以当远胜。”
另据正定梁氏秋碧堂帖刻《鲁公书竹山联句帖》尾载:“会大历九年春三月,字势雄伟,大得鼠尾蚕头之妙。而对读书堂作了注释:若(箬)竹山,则在长兴县西十五里阆山之南,下有竹山潭、竹山寺,盖潘述为长城丞时置读书堂于此。所谓偶得“幽栖地”也。
颜鲁公在湖州与诸名士所作联句有:与刘全白、裴循、吴筠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与潘述、陆羽、权器、皎然、李蕚作《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与裴幼清、杨凭、陆羽、耿湋、清昼《水亭咏风联句》;与耿湋《送耿湋拾遗联句》;与陆士修、张荐、李蕚、崔万、清昼《月夜啜茶联句》;与袁高、清昼、陆士修、张荐《夜宴咏灯联句》;与清昼、张荐、李蕚作《送李侍御联句》等共20篇。这些诗篇都有文字留存,见证了颜真卿在湖州时的社交活动和他的诗情才华,反映了当时湖州的自然环境、社会民情和为湖州地区文化积淀所作的贡献。
颜真卿在湖州任上尚有几处题名碑刻,《鲁公年谱》未见有载。如大历九年春三月,在顾渚明月峡与贡茶有关所题碑石。在《两浙金石考》中,有颜真卿碑刻的记载:“蚕头鼠尾,颜鲁公书,在明月峡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州县数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清郑元庆《石柱记笺释》引用 《苕记》云:鲁公蚕头鼠尾碑在明月峡。宋时州县数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又有断碑二,在墨妙亭⑥。
同年五月,撰《茅山道士李含光碑》(碑在江苏句容茅山玉晨观)。八月撰《天下放生池乞额表撰碑阴记》并作《浪迹先生张志和碑》。按湖州《谈志》,放生池在骆驼桥东,距离罗城有阊门遗迹,池周数十亩。宋嘉佑六年(1061乯厦恖宝鲁公祠于池上。知州事张田,移公所书干禄字碑、放生池碑、项王碑、射堂碑,列于两庑。《系年录》云:绍兴三年(1133乯嶰宁峂怽丆柤屛厦搨懢巕懢师颜真卿庙,曰忠烈。用守臣汪藻请也。说明在北宋嘉佑至南宋绍兴三年,颜真卿所书的4块名碑,还完好地保存在原放生池真卿庙的两庑。
大历十二年,在湖州著《吴兴集十卷》(又名《吴兴地记》,后刻石两方,立于妙喜寺即《湖州石柱记》)。是年颜公修葺、导流霅溪东南白苹洲,建八角亭及茅亭。梁吴兴太守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后人因以名洲;并撰《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
同年四月,撰书《射堂记》。清郑元庆据《集古录》云:射堂记,唐颜真卿撰并书碑。射堂者,吾湖古教场厅事也。六一题跋云,鲁公在湖州所书,刻于石者,余家集录多得之,今仆射相公,笔法精妙,为予称颜氏书射堂记最佳。
另据《颜鲁公文集》卷二十八、书评八,颜公在湖州书颜杲卿碑、元结墓表、湖州帖、浮玉二大字、韵海、骆驼桥三字、横山庙碑、永兴寺额、文殊碑等碑刻墨迹,对湖州乃至全国在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留下璀璨的一笔。
三、颜真卿撰《湖州石柱记》《项王碑阴述》等,撇清了史实上几个疑点,提升了湖州的文化品位
据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这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是以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段话说的是,楚人项羽与叔父项梁,杀了人,避仇在吴中;要害是“吴中”。在颜真卿写《项王碑阴述》之前,多数人认为“吴中”是指苏州。颜公刺湖州五年,经调查考证,撰《石柱记》中:卞山有项王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石,间有项王马迹。按《异苑》云:卞山旧名土山,有项羽庙,号卞山王。《卞山志》云:山之西南夹竹桥(今长兴县青草坞地洞寺)有庙焉,庙中石像,冠通天冠,并祀虞姬及父老。郡中(指湖州城)亦有庙,在德胜门内,俗呼为霸王门者,谓此庙中有碑。鲁公作《碑阴述》云:“西楚霸王,当秦之末,与叔梁避仇吴中,盖今之湖州也。虽灭秦,而宰制天下,其魂魄犹乐兹邦,至今庙食不绝,其神灵事迹,具竟陵子陆羽所载《图经》,大历八年。⑦”
当代史学家也曾对项梁避仇吴中有过争论,但颜真卿所著《项王碑阴述》论点出示后,争论随即止息。大多数学者认同,既然“避仇”,就得藏匿深山或者不太繁华的城市。当时吴郡(苏州)是江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若项梁叔侄是政府的通缉犯,岂能如《史记》所述:“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这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是以知其能。”
实际上,当时的吴郡(会稽郡)管辖范围很广,包括吴兴(乌程)、余杭(杭州)、会稽(绍兴),司马迁为何不写“避仇吴郡”而写“吴中”呢?显然指在吴兴(湖州)。至今,湖州城西弁山一带,还留有项羽遗迹,历代志书上都有记载。至于在湖州民间有很多纪念楚霸王的项王庙,这是民间文化(包括口碑)传承下来;长兴顾渚山也有项王饮水的“圣井”、霸王潭等古迹;李家巷青草坞地洞寺,就是纪念项羽夫妇的一座庙宇。近年,湖州市重建德胜门项王诸古迹,人们得以览胜,这也是发扬了颜真卿在湖州的文化业绩焉!
东晋名相“谢安墓在长城(今长兴)”。是《陈书》以来“谢安墓在长城”首次出现在颜真卿《石柱记》上。因为在《晋书》、《南书》、都未写明陈叔陵发谢安墓后,安柩迁葬于何处?只有《陈书》提到谢安墓初葬在建康梅岭(今南京雨花台一带)。在《陈书》列传第三十卷、始兴王陈叔陵:(太建)十一年(579乯廸椝惗曣渄巵懖丆乬启求于梅岭(谢安墓初葬梅岭或称梅山)葬之,乃发故太傅谢安旧墓,弃去安柩,以葬生母”。时隔三年太建十四年(582乯吊丆陈高宗崩,皇太子陈叔宝后主继位,蓄谋大位已久的叔陵,在灵堂行剌叔宝未遂而伏诛⑧。
至唐颜真卿任湖州剌史撰《石柱记》(亦称《吴兴地记》),第二卷名胜:“谢安墓初葬建康梅山,陈始兴王叔陵发其冢,裔孙夷吾为长城(今长兴)令,迁于县南三鸦冈。” 颜真卿《石柱记》和郑元庆《石柱记笺释》卷二·名胜:谢安墓在县南六十五里(在注释中改正为西南四十里)。初葬建康梅山,陈始兴王叔陵发其冢,裔孙夷吾为长城令,迁于县南三鸦冈。唐元和年间(806--820乯丆屛厦檹巎张文规著《吴兴杂录》:“臣受召除忝州(湖州)任,到官之日,遂移县(长城)访(谢墓)坟柏所在。据大理寺丞知县裴大亮状,于县南万安乡三鸦冈,访得安墓,履地十亩有畸。古老相传,谓之谢墓。”张文规所说的万安乡,显然与谢安的名字有关,后来改为谢公乡。中唐时离迁墓才200年。证明唐时三鸦冈谢安墓尚有十多亩规模。嘉庆四年(1799乯长兴知县、湖州候补知府、著名文人邢澍,延请乾嘉学派领袖钱大昕及弟钱大昭到长兴修志,并考证谢安墓葬。所以嘉庆《长兴县志》是现存方志中质量较高的一部。其中钱大昕的《序》和一首诗对谢安墓在长兴可作结论:“谢安墓在长兴三鸦冈,见于《太平寰宇记》,或疑墓当在建康,佺山(邢澍的字)明府(县令)引《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证徙墓始末,作辨一篇,既确不可易矣。”并赋诗一首末尾云:“始兴小子肆虐狂,三鸦冈口移今阡。颜公石柱张公录,表树守冢自胡宿。考证谁如明府文,祠田更得中丞续。” 胡宿为北宋湖州知府;中丞指清广西布政使谢启昆,为安墓捐田十一亩八分。
谢安墓在长兴,从湖州刺史颜真卿的《石柱记》和张文规的《吴兴录》似可定下“铁案”。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省文物考古所专家劳伯敏与笔者到实地考察,撰文在《浙江学刊》等呼吁。上世纪90年代初、在县委书记茅临生的重视下,由太傅乡政府筹资万元,重修了谢太傅墓、庙,并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颜真卿对湖州古文化遗迹的考证,还有衡山(横山)、帝颛顼冢、春秋鸠兹城。大历十二年(777乯丆愶幨椆乻愇拰记》,在卷首介绍乌程县概况后便是:“帝颛顼冢。晋初,衡山见颛顼冢,有营丘图,衡山在州之东〔西之误〕,《吴兴续图经》。或疑颛顼都帝丘,今濮州,是无缘冢在此。古今流传,虽不可尽信然舜葬苍梧,禹葬会稽,何必其都邪⑨。
在山川目下第二项,便是衡山(即横山):“帝颛顼冢、春秋九兹城。“寿梦十六年(前570乯丆慯嫳墹墔吴为巫臣,伐之也。乃举兵伐吴,至衡山而还。注云,见左传襄公三年楚克鸠兹至于衡山。”〔吴越春秋〕。
“左传襄公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吴也。在丹阳芜湖县东。衡山在吴兴为乌程县南〔太平府志〕。芜湖县东三十里,故芜湖城,即春秋鸠兹城也。盖鸠兹之克,始入吴境。而至于衡山,则深入复地矣,二地不附近。”当今,湖州横山之下尚有“兹坞村”。颜真卿是位知识渊博者,能听百家之言,当然相信杜预的注释。只因为全国重名的地名很多,都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地名,还得承认。所以,在《湖州石柱记》中仍然保存古代名胜帝颛顼冢和横山地名,并在颜公离开湖州前,为横山庙题书《横山庙碑》。像横山帝颛顼冢这样古名胜,是经颜真卿考证后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当然,还有待于我们和后代去研究。

注释:
①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第1565页。1995年6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②颜真卿疏《论百官论事疏》,见《颜真卿集》卷二第十一页。清《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据三长物斋丛书本校刊。
③ 黄本骥《颜鲁公著韵海镜源始末考》,见《颜真卿集》卷十九第三页。清《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据三长物斋丛书本校刊。
④黄本骥《颜鲁公著韵海镜源始末考》,见《颜真卿集》卷十六第八页。清《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据三长物斋丛书本校刊。
⑤黄本骥《颜鲁公著韵海镜源始末考》,见《颜真卿集》卷五第二十页。清《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据三长物斋丛书本校刊。
⑥ 清郑元庆撰《石柱记笺释》卷二第二十三页。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出版。
⑦清郑元庆撰《石柱记笺释》卷三第三十六页。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出版。
⑧ 唐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十六、列传第三十,第494-496页。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发行。
⑨清郑元庆撰《石柱记笺释》卷一第七、八页。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出版。

(作者单位:原长兴县地方志办公室)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2007 Copyright hzskw.net 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主办:湖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湖州社会科学院 地址:湖州市行政中心3号楼 邮编:313000 电话:0572-2398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