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芷江民族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hnzj.gov.cn/Item/3471.aspx 在 2018-03-01 13:58:16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芷江民族-芷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芷江民族

来源: 作者: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1日 点击数: 次 字体:

芷江侗族自治县于1986年9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1987年9月24日举行了成立庆典,后经国家民委批准,每年的9月24日为自治县成立纪念日。全县总人口38.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6万人,占总人口62.9%;其中,侗族人口21万,占总人口55.8%;苗族2.9万人、土家族0.7万人,另有回、瑶、壮、蒙古等共计21个少数民族,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县。

芷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早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是古代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其中一支骆越人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侗族。苗族由黄河流域南迁,也早于商周时期进入五溪之地,即今天湘黔边境地区。以后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开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宋末元初,湘西北土家族因战乱有一支迁入沅州,即今天芷江公坪一带。明、清时期,沅州成为通往滇黔的门户,逐渐成为湘西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物流中心。频繁的军事活动和繁华的商业贸易,使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大量迁入。有的在此长期定居,与芷江侗族、苗族等早期聚居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以侗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长期的融合与相互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汉族人民的先进文化,对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不但学习汉族先进生产技术,而且把汉族的先进文化思想和交际语言融入到自己民族的生活当中。今天的芷江,各少数民族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同时拥有当地汉族的文化特征,使用当地汉族的语言,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精神。

侗族 居住于芷江的侗族自称“金”,与古代百越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人在融合当地其他部族和早期迁入该地区的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汉族一样具有多元一体的典型特征。

在芷江民间,许多侗族大姓自称早年从江西迁入,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元末明初,湖南贵州一带发生大规模战乱,加上饥饿与瘟疫,人口锐减,田地荒芜。为了开发这一地区,巩固西南地区的统一,明朝廷广泛实施屯田、屯军制度,从人口较多的中南地区大量向边远地区移民,有“江西填湖南,湖广填四川”之说,正是此一时期的反映。一些汉人迁入芷江定居后,一部分被当地土著侗族所融合,成为今天侗族的组成部分。

苗族 居住于芷江的苗族自称“牡”、“蒙”、“毛”等,历史上曾因地而异,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红苗”、“黑苗”等。汉族典籍很早就有记载,商周时期就称为“苗”,后苗民南迁,其中进入今天湘黔边境地区的一支在秦和汉代与其他少数民族一道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芷江的苗族与贵州东部地区的苗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芷江部分苗族大姓自称从贵州迁入。也有部分说从江西迁入,这与侗族大姓中江西迁入说基本一致,也是部分汉人进入苗族地区被苗族融合所至。

土家族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的意思。芷江的土家族是在宋末、元初从今天的湘西永顺、保靖等地迁入的。据芷江公坪镇《彭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彭三郎于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由保靖迁入沅州,其子彭亨达进入公坪“落担丘”定居。由于土家人生性剽悍、勇敢,官府常征其为兵。因其作战勇敢、为人豪气,由居于沅州东部地区,因此,芷江人称之为“东乡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