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杨昌济   世居板仓   思想进步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topics.gmw.cn/2010-10/14/content_1311445.htm 在 2021-01-16 09:52:4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杨昌济:世居板仓 思想进步_新闻中心_光明网

杨昌济:世居板仓 思想进步
http://www.gmw.cn 2010-10-14 18:59:37 来源:

【人物简介】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人物轶事】

杨昌济的一生与岳麓书院、湖南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年时代,他求学岳麓书院;辛亥革命后,当他从国外留学归来时,他又在原来岳麓书院基础上建立的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任教;1917年,当湖南高师被裁撤之际,他又曾为保留该校和争取创办湖南大学而奔走。而在他去世后经整整六年,湖南大学正式成立,实现了其一生的夙愿。

杨昌济,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板仓冲的书香门第。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杨昌济七岁进馆发蒙,蒙师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1889年参加长沙县试,一举考上“秀才”。1890年应试举人不中,为生计开始在乡间教书。

在这几年中,他接触了不少宋明理学家的著作,并读了不少曾国藩的书,对曾氏修身、为人、治学的一套方法,颇为佩服。

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本为王葵园(即王先谦)弟子”。戊戍变法期间的湖南,以谭嗣同、唐才常为首的维新派,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积极主张变法,先后创办了时务学堂、《湘报》,成立了南学会,使湖南的变法运动影响全国。但反对变法的顽固势力也很强大,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和叶德辉等人一道,大肆攻击变法运动,呈递所谓《湘绅公呈》,炮制《湘省学约》,并且极力鼓吹“正心术”、“核名实”、“尊圣教”、“辟异端”,大肆攻击新政新学。

杨昌济不仅思想上赞成变法,而且积极参加了谭嗣同倡办的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他经常出席南学会举办的讲演会,认真听取谭嗣同等人才气横溢的讲演,努力吸收和消化他们宣传的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时,他还提出自己与岳麓书院一些思想进步学生讨论过、但还弄不明自的问题,向谭嗣同等人请教。例如,有一次他请教谭嗣同:什么叫“天地之大德曰生”?谭嗣同对此十分欣赏,认为他能够提出如此“奇伟精深”的问题,大大超越了秦汉以来学者的思想境界。杨昌济在岳麓书院的这段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绝意仕途,积极向西方寻找真理,以“世界之知识”“指导社会”。 1903年农历二月初,他毅然告别了故土,奔赴日本,行前他更名“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大地。杨昌济到达日本后,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开始上的是速成师范科,不久便转入普通科。在弘文学院,杨昌济学习十分刻苦,成绩特别优秀,因而深得院长的赏识。1906年,他在弘文学院顺利毕业,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专修教育学。

后来,在杨毓麟、章士钊等好友的极力推荐下,清政府派往欧洲的留学生总督蒯光典,调杨昌济去英国继续深造。1909年春,杨昌济进入苏格兰的勒伯丁大学哲学系,学习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1912年夏,杨昌济结束了在勒伯丁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获得文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德国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考察,还去瑞士游览了一番。在德国,杨昌济重点考察教育制度,但也很留意政治、法律等各项制度。考察完毕,随即启程回国。

1913年春,当杨昌济从国外学成归来时,岳麓书院已经改办为湖南省高等师范学校。他归国之初,湖南都督谭延邀请他当省教育司司长,但他坚决谢绝,“自弱冠,即有志于教育”,回国之后决心“以直接感化青年为己任,意在多布种子,俟其发生”,接受了湖南高等师范和第一师范等学校的聘请。杨昌济在高师担任的是伦理学和教育学课程。

湖南高等师范虽然是当时湖南的最高学府,但还没有人系统地开设过伦理学和教育学课程。杨昌济长期留学于日本和英国,对西方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历史以及在当代的各种流派的理论和学说都有比较深的研究。所以,他开设的这些课程,不仅对于培养师范人材,而且对以后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曾产生良好的影响。

曾任湖南大学校长、熟知湖南近代教育发展史的曹典球,在《杨昌济先生传》(未刊稿)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湖南之师范教育,前清末年虽有中、西、南三路师范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之设,大辂椎轮,不为无功。但至高师成立,始有西洋伦理学、教育学及哲学等课程,其规划皆先生所首创”。又说:“先生自精研中国经史、性理诸学数十年之后,又继续在日、英二国苦学九年(实际是九年多,后又赴德国考察数月,合计在国外为十年--引者)之久,对于中西学术源流,政治风俗,了如指掌,加以本身之存养省察,事事物物,无不加以详密之分析,而后出之为语言,发之为文章,经师人师,备诸一身。以故来学之士,一受其熏陶,无不顿改旧时之宇宙观,如饮醇醪,受其影响。是以湖南之师范教育,至先生讲学高师时,乃与普通各科诸教育有所区别。虽先生所采之英、德哲学诸书以作教材,多唯心派家言,然在湖南教育史中实别开一新纪元,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 辛忠 ] [字体: ] [打印] [关闭]
发表评论

会员名:   密 码: 论坛会员注册 查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