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沧浪亭历史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suzhou.gov.cn/bmdw/sylhlhglj/ggfw_711/bmfw_712/lyxx_713/201110/t20111009_23341.shtml 在 2019-10-29 16:05:29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沧浪亭历史沿革_苏州市人民政府
沧浪亭历史沿革
时间: 2011-10-09 15:12    来源: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浏览次数:次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五代十国晚期,吴越王钱俶妻弟孙承佑,于宋开宝二年(969年)任中吴军节度使,曾于沧浪亭营建别墅(一说广陵王钱元璙池馆)。明杨循吉《吴邑志》载:此处“既积土为山,因以潴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或云池古王璙所凿”。百年后渐废。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三面借水,旁无民居,崇阜茂木,不类城市,遂以四万钱得之。在北碕筑亭,因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沧浪亭”。时园境清旷,前竹后水,水北又修竹,望之无穷。苏常驾舟往游,自云:“家有园林,珍花奇石,曲池高台,鱼鸟流连,不觉日暮。”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大着,垂名千载,而不与台榭俱毁。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卒。后园屡易其主,为章惇、龚明之各得其半。宋范成大《吴郡志》载:章惇将花园加以扩大,建筑大阁,又在山上起堂,动工时,发现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据传是五代广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扩展,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园亭之胜甲于东南”。南宋绍兴初,园为韩蕲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一道桥,取名“飞虹”,由张安国书匾。山上有连理木,又有寒光堂、冷风亭、翊运堂、耿元鼎作记。在池上筑濯缨亭,又有梅亭“瑶华境界”、竹亭“翠玲珑”、清香馆“木犀亭”,“其最胜则沧浪亭也”(清卢腾龙《苏州府志》)。园景直到庆元间(1111年-1115年)犹存。依宋《平江图》碑所标此处为“韩园”,园南北端大体与原文庙、府学相平,大门在南。
元朝时,沧浪亭废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间(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沧浪亭遗址上建妙隐庵,庵西侧即南禅寺。惠宗至正间(1341年-1368年),僧善庆在妙隐庵东侧建大云庵,一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之别院。明沈周、杨君谦常栖息于此。沈曾以诗记之:“其地浸一水之中,池广十亩,名曰‘放生’,中有两石塔,后亘土冈,延四十丈,古木深竹经类村落间”。又“土冈上古栝乔然十寻,其枝骳骽深翠,数百年物”。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诏以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时,将妙隐、大云二庵并至南禅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毁于火。主僧德本谋图复兴而力不足,后经苦心筹备十寒暑,始建大雄宝殿。时人称欢德本之劳“其心力疲,其精神不负乎”。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缵宗将妙隐庵改筑韩蕲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来三十二年间,几经兴废。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记,曰:“自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宁巡抚王新命在沧浪亭遗址内建苏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荦抚吴时,寻访子美沧浪亭遗迹,已是灰飞烟灭。于是即谋规复,并构亭于山之巅,又得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三字作揭诸楣。名为重修,实同再创。据宋荦《重修沧浪亭记》载:“亭虚敞而临高,旁有老树数株,离立挐攫,似是百年以前物。循北麓稍折而东,构小轩曰自胜,取子美《记》中语也。迤西十余步,得平地,为屋三楹,前亘土冈,后环清溪,颜曰观鱼处,因子美语而名也。……亭之南,石磴陂陀,栏楯曲折,翼以修廊,名曰步碕。从廊门出,有堂翼然,祀子美木主其中,而榜其门曰苏公祠,仍旧屋而新之”。但园规模已逊于宋代,不复有水北及南部旷地。五十八年(1719年),巡抚吴存礼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其旁屋宇亦令增修,以助亭之壮丽。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沧浪亭西侧(南禅寺遗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贤祠。乾隆帝南巡屡驻此园,在园南部曾筑拱门并有御道。
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钜又重修亭,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后人广为传咏。又作《沧浪亭图咏跋》记述。又将亭左旧有子美祠暨蕲王商丘祠皆于整饰,并于跸路之东,规取隙地为同人觞咏之所。时江苏巡抚陶澍于藏书家顾沅辟疆小筑见所藏吴中名贤画像300余幅,后经地方人士广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继尧临绘,沈石钰勾摹刻石。在梁章钜重修沧浪亭竣工时,购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为祠。每岁以时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抚陈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迹再次一新。
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中州三贤祠亦残毁过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修古亭于原址,并在亭之南最爽处增筑明道堂。堂之后,东菑西爽。折而西,为五百名贤祠,应宝时为祠题名。祠之南为翠玲珑。北为面水轩。临水建筑有静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馆、闻妙香室、瑶华境界、见心书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楼等,诸堂构以廊贯通,轩馆亭榭多为旧名。据张树声《重修沧浪亭记》载:“凡所有事庵僧司,大抵今所建者,唯亭在巅,仍宋中丞之制,余则以意为之,不特非子美旧观矣”。园之格局基本保持至今。其时明道堂对面有戏台(今“瑶华境界”处),左右有观戏长厢,规制甚壮,惜后毁。戏台后有门通“古大云庵”。园由庵僧照料,仍为官府酬酢之地,有时设坛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抚吴元炳复建中州三贤祠。此时,园西邻中州三贤祠,西南为南禅寺,东南至施家桥,东、北均以水为界。
清光绪初,沧浪亭犹有禅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苏州地图上已无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庙、放生庵及先农坛。园又被洋务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时有七局之盛。后归吴县营设局管理。
民国初,一度借设吴县修志局。两次发起修葺未成,坍塌不堪,蔓草塞途。后又几度驻军,颇有毁损。民国14年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租用三贤祠。15年(1926年)戏台已坍毁。同年大旱,当局迎铜观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纷至,并在园内采竹叶、折竹竿、剥树皮,以为仙物。16年(1927年)5月,颜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沧浪亭保管之职,此时沧浪亭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文梁倡议捐修,得吴郡著名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整修园林,历时年余,昔日面貌得以恢复,颜有记。后设立美术馆,后又改为美术专门学校。此时园南界迄于看山楼。苏州沦陷时,日军司令部曾占用,又被严重毁坏。29年(1940年)春,伪省政府拨充江苏国学社社址,招各地文士来应月课。30年(1941年),汪伪江苏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万元“中储券”,对园林稍加修葺,亦作记。抗日战争胜利后,34年(1945年),苏州美专复校于此,园荒芜而无力修复。37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学迁苏,本部驻怡园,文学院在沧浪亭,次年6月返回开封。
1949年4月苏州解放,苏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沧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9月交园林修整委员会动工修建,移旧葺新。1954年园林管理处接管。1955年春节正式开放游览,门额易为“沧浪亭”。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朱德委员长视察苏州时所赠10盆川兰及《兰花谱》置于该园,园内增辟兰圃(原“印心书屋”处)。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下简称“文革”),沧浪亭一度改名“工农兵”公园,文物古迹、家具陈设、匾额楹联、砖雕等均遭破“四旧”的毁坏,道光、同治年间的楹联多佚失。 1967年苏州两派武斗,园曾一度被关闭。
1978年后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调整陈设布置,加强花木养护,园林景观大为改观。1985年沧浪亭实施大修,对外开放。此后逐年恢复匾额楹联,1989年复刻归有光《沧浪亭记》。1986年投资十万余元,园门前池塘向西开挖扩大水面,修建石驳岸,将石桥北堍的“沧浪胜迹”石碑坊迁至故址,以复旧观。1989年,苏州市政府加强了对沧浪亭园林周边环境整治,同时净化园外河水。1995年大修明道堂。1998年整修清香馆、闻妙香室,新刻《吴郡名贤补遗》碑石八方。1999年整修五百明贤祠。2001年整修看山楼。2002年整修藕花水榭。 2003年对图碑、书条石共计45块进行全面维护,更换红木框。2004年对所有建筑装折进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对五百名贤祠、瑶华境界陈设布置调整。2005年锄月轩翻建油漆,五百名贤祠厅堂油漆。园内古树名木亦得到较好养护,现有百年以上古树11株。特色植物有:名贵兰花70余品种,盆口300余,并陆续举办过8次兰花展;连续十几年引进竹类新品种,至2005年已有竹类58种,上万杆;梅近20株。其它树木60余品种200余棵。
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