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cln.gov.cn/dangshidagjian/dangjian/djyj/50199.shtml 在 2018-01-17 09:58:5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中国干部学习网

 > 党史党建 > 党建 > 党建研究 >  正文

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赶考路上的生命线

--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观之宝贵经验

2013-12-24河北学刊

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历史交汇点的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农村走向城市、由革命走向建设的“赶考”之旅。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经济基础,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旧政权,实现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转变,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共产党人真正地服务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进而与人民群众一起改写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

一、强烈的宗旨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瓦解了国民党统治的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P283)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提出要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恪守党的宗旨,这是战胜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夺取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双重任务,它要求中国共产党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密地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任务。因为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彻底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才能打碎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进而获得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援,打败国民党军的军事进攻。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谙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而农民问题的实质即土地问题。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土地问题决议案》,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革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中共中央到西柏坡后,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即着手土地改革运动的各项工作。1947年7月,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2](P231)随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各解放区轰轰烈烈展开,亿万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终于回到自己手里。不到一年的时间,1.6亿农民,约占全国37%的人口得到了土地。

土地改革是一次中国农村社会制度大变革。为保证土改的彻底性,充分调动农民参战和生产的热情,中共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充分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农民自己解决土地问题,并在《五四指示》中明确指出,在进行斗争时,必须完全执行群众路线,真正发动群众,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形成土地改革的巨大力量。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结论中,对这场土地改革运动给予充分肯定:“这是一万万六千万人(不包括城市在内)的土改的问题。我们的胜利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靠这一万万六千万人打胜的。”[3]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了千百万农民祖祖辈辈对“耕者有其田”的诉求,实现了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基本废除了宗法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地主阶级被消灭,翻身农民成为解放区的主人,具有法律保障的平等、独立人格的人,实现了农民最本质的权利;从根本改变了中国农民阶层的社会政治地位,农民的政治觉悟普遍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大都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各项政策,极大地巩固了解放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

二、浓厚的公仆意识,始终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那么,共产党人的工作就是要代表群众,服务群众,就必须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告诫全党,“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利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的好”[4](P1128)。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应“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谋私利,做到“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5](P361)。凡是对人民有利有益的事业,每个党员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凡是对人民不利无益的事业,每个党员都要反对或尽力避免。

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始终将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各地在土改运动出现了一些“左”的偏差,有的还很严重。为使土改运动健康发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及时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明确指出要保证土地改革的主流,反对“左”的倾向,要求全党对“左”的错误随时纠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土地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

另外,随着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工商业政策上也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工商业政策》、《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的专门指示,严肃指出必须迅速纠正侵犯工商业现象,重申保护并奖励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于一切受歧视的知识分子、中小资产阶级人士和开明绅士都要坚定不移的团结。对工商业政策“左”倾错误的纠正,不仅使城市对繁荣解放区经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使中国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逐步得到充实和完善。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及在政治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共产党人的公仆意识,具体体现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一切为了群众,事事关心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服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5](P361)。实际上,人民群众往往是从切身的体验中来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群众生活上的问题解决后,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自己利益的,是和自己呼吸相通的。中国共产党也由此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护,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领路人、贴心人、自家人,并焕发出群众中蕴藏着的无限智慧和创造力,从而真正成就党和人民的事业。

西柏坡时期,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忙之中始终不忘关心百姓生活,时刻铭记是人民的公仆。如毛泽东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老乡种水稻;朱德误伤了老乡家的鸭子,主动赔礼道歉并加倍赔偿;全国土地会议参会代表的马啃了老乡的树皮,刘少奇亲自派人核实予以赔偿;周恩来冒着大雨组织人员抢救被困乡亲,等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先进代表。历史证明,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离不开党,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西柏坡时期,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为民精神,生动地体现于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

三、为了人民,赢得民心,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为中华民族争得独立、为中国人民求得解放、自由和幸福为目标,其宗旨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需要和愿望既是一切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在西柏坡时,中央谋划的事情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准备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对此,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比蒋介石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当蒋介石把目光放在既有的军事装备、统治地盘、美国援助等因素上时,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却把目光投注在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投注在人民群众中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上。

美国记者路易斯·斯特朗在《中国人征服中国》一书中写道:“当我(在延安)问毛泽东对最后胜利是否有任何怀疑时,他的回答甚至连军队也没有提,只是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6]当时毛泽东委托中央工委的三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把全国土地会议开好。刘少奇、朱德等人一到西柏坡,立足未稳,马上组织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土地改革让农民释放出的革命热情如洪流滚滚,当时解放区流行一段顺口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是当时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

客观地说,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反其所面临的是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等种种困难。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却能百折不挠战胜无数险阻,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其原因何在?这源于中国共产党能深深地植根于民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有无尽的民气为之所用。其中,依靠和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参加革命,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充分发动群众,彰显人民伟力,最重要的是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而发动群众,首要的是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她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取利益的最伟大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深得民心的体现。

土地改革运动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使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翻身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涌现出许多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相争的动人事迹。据统计,在淮海战场中,约有40万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大军作战,有200余万民工推车担担,运输粮食弹药,支援前线。与此同时,国统区人民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斗争中。从席卷全国的反对驻华美军暴行和“要吃饭、要和平、要自由”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联合大游行,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形成了反抗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大趋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民心,也生动诠释了人心向背这一历史定律。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共188万人,包括将领1500余人。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改运动已经将解放军攻势所及地区的数百万农民吸引到人民解放军的阵营,国民党后方的农民也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统治。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四、践行群众路线仍是执政“赶考”的胜利之本西柏坡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践行,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也为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实践经验。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在继续,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未有穷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新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面践行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更加努力地把群众路线的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落实于具体工作中。

其一,执政为民,须心系民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团结、凝聚、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只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这是共产党人“赶考”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取信于民,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二,为民执政,必须清正廉洁,以优良的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必须提倡弘扬西柏坡精神,以“两个务必”的作风改进和改善党的形象;必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以严谨的态度作出决策,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矛盾,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提高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惩处腐败现象。

其三,创新执政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由灌输型方法向交流型方法转变,运用情感的力量和说理的方法与群众平等交流,解疑释惑,消除隔阂,达成共识;坚持由封闭型思维向开放型思维转变,以开放的思维研究群众思想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群众的思想和实际问题,用创新的方式方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坚持由单一型方法向综合型方法转变,综合运用教育、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利惠人,依法行政,有效化解党群干群矛盾;坚持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群众工作领域,尤其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帮助群众解疑释惑,引导群众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群众工作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在西柏坡[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3]土地改革运动为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EB/OL].www.youth.cn2010-08-02.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常毅.土地革命 开国前的风暴[N].现代快报,2009-09-27.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www.xf.xinhuanet.com,2012-11-19.


(责任编辑:沐风)


分享到:
  •     已有条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