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与翻译浪潮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

不像维特根斯坦,叔本华(1788-1860)最重要的著作都在身前得到出版。叔本华身前出版的著作包括1813年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 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第二版1847年出版。1816年以德语出版后来叔本华自己又将其翻译成拉丁文的 《 论颜色与视觉》( Über das Sehen und die Farben)。1818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征的世界》(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以下简称WWV)第一版,作为叔本华最重要的著作WWV的第二版在1844年出版。第二版在第一版一卷的基础上扩充为两卷,叔本华对第一卷中的康德哲学批评进行了修订,第二卷增加了五十篇短论作为对第一卷的补充,第三版经过微小修订之后在1859年出版。1836年出版的《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第二版1854年出版。1841年出版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Die beiden Grundprobleme der Ethik),其中包括1839年的获奖论文“论意志的自由”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 和1840年的论文“论道德的基础”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第二版1860年出版。1851年出版了两卷本《附录和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这套书使得叔本华声名远扬,麦金泰尔在《伦理学简史》中对叔本华的描述“对人性的观察是那么出色(远远超出我所说的)”可以在这套书中得到印证。《附录和补遗》第一卷中的“人生智慧录”更是得到了诸如托马斯曼、托尔斯泰等人备至推崇。

叔本华死后,他的朋友Julius Frauenstädt(1813-1879)在1873年编辑出版了六卷本的叔本华全集,Sämtliche Werke,1873-74(6 vols.ed.Julius Frauenstädt),该全集在1877年出了第二版,这是叔本华的著作第一次以全集形式出现。(关于叔本华全集以及手稿等其他更多情况可参看法兰克福大学叔本华档案馆

作为哲学家、印度学家且曾经跟尼采保持过一段友谊的Paul Deussen在1911年成立了叔本华学会,随后Deussen在1912年创办了《叔本华年鉴》。Deussen主持启动了十六卷本叔本华全集的编辑计划,除去因为二战原因而丢失的三卷手稿之外,该全集在1942年完成十三卷,Schopenhauer’s Sämtliche Werke(Munich:Piper Verlag,1911–42)。在叔本华全集的众多版本中,1988年出版的由Arthur Hübscher编辑的七卷本叔本华全集第四版,Sämtliche Werke(Mannheim: F. A. Brockhaus,1988),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个版本,作为标准版本被广泛引用。Hübscher(1897-1985)是一名叔本华专家,他在1937年到1983年一直担任《叔本华年鉴》的主编,并且写作了多部关于叔本华哲学的专著。Hübscher同时也是叔本华的狂热粉丝,死后他的墓碑同样毗邻叔本华。Hübscher还编辑了叔本华五卷本遗稿集Der handschriftlicher Nachlaß,ed.Arthur Hübscher,5 vols.(Frankfurt am Main:Kramer,1966-75)以及书信集Gesammelte Briefe,ed.Arthur Hübscher (Bonn: Bouvier,1987)。

三个翻译浪潮

叔本华著作最早被翻译成英文的是1877年在纽约出版的《论自然中的意志》,根据David Cartwright在他2005年出版的《叔本华哲学历史辞典》中的说法,第一本叔本华著作英译本的译者是谁大家并不清楚。叔本华著作的第二个英译本来自R. B. Haldane和J. Kemp共同翻译的三卷本《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London: Trübner, 1883-86),这是叔本华最重要著作WWV的首个英译本。这也是个稍显奇怪的译本,Haldane和Kemp把德文原为两卷的WWV分为了三卷,把原来作为第一卷附录的康德哲学批判移到了第二卷开头,并把原来第二卷的后一部分移到了第三卷。同时他们把WWV德文标题der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中的Vorstellung译为观念(idea),根据译者序言里的解释,Vorstellung不译为表征(representation)是因为后者既不准确也不优雅(Neither accurate,intelligible,nor elegant.)。由Mme Karl Hillebrand翻译的《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与论自然中的意志》(London: George Bell and Sons, 1889)继WWV之后在伦敦出版,这是叔本华博士论文的第一个英译本。1890年T. Bailey Saunders翻译了节选自《附录与补遗》的《人生的智慧》和《劝诫与格言》,考虑到众多节选的体例不一,我们下面的讨论不包括各种节选译本。Arthur Brodrick Bullock翻译的《 论道德的基础》( London: Swan Sonnenschein; New York: Macmillan,1903)则是叔本华1840年哥本哈根皇家科学院获奖应征论文的首个英译本。

如果把上面四个译本的出现看做叔本华翻译的第一波浪潮的话,那么第二个浪潮的到来还是相当遥远的,大概四十年以后,E.F.J.Payne(1895-1983)翻译的《论视觉和颜色》(Karachi: The Federation Book-Stall,1942)出版。继Payne之后出版的是Konstantin Kolenda翻译的《 论意志的自由》(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60)。相比起第一个浪潮来,这第二个浪潮相当大而又影响深远。这种影响基本是被一人独揽的,军人出身后来又跟叔本华全集编辑者Hübscher 成为好朋友的Payne凭一己之力翻译了叔本华的大部分著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者说之后的六十年里,Payne翻译的叔本华著作成为了英语国家的标准译本。

Payne的翻译还包括两卷本《作为意志和表征的世界》(New York:Dover, 1958-66) ,在这个译本中Vorstellung被译为表征(representation);《论道德的基础》(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65);两卷本《附录和补遗》(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4);《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La Salle, IL: Open Court, 1974);四卷本《遗稿》(Oxford: Berg, 1988),这四卷遗稿中包括了叔本华从大学时代到去世的所有哲学笔记;《论自然中的意志》(New York:Berg, 1992);《论意志的自由》(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另外值得一提的是Jill Berman翻译的缩短到一卷的《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London: Everyman, 1995) 在1995年出版,如同Haldane和Kemp的译本,Vorstellung被译为观念(idea),这是WWV的第三个英译本。

叔本华翻译的第三波浪潮则开始于2007年,以Richard E. Aquila与David Carus合作翻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New York: Pearson/Longman, 2007)第一卷为代表,作为WWV第四个英译本,第二卷在2010年出版,在这个译本中Vorstellung被译为表象(presentation)。另外在2009年,做为六卷本剑桥叔本华著作一种的Christopher Janaway翻译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出版了,Janaway的译本是这两篇论文首次以联合的形式出现在一卷中。而差不多同一时候,David Cartwright和Edward Erdmann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也由牛津出版。

上面说到“六卷本剑桥叔本华著作”,2009年最先出的一种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这个系列中的第二种,由Judith Norman和Alistair Welchman及Christopher Janaway编辑翻译的《作为意志和表征的世界》(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在2010年出版,这是继Aquila之后WWV的第五个英译本,在这个译本中Vorstellung被译为表征( representation)。剑桥系列之后的一种是2012年出版由David E. Cartwright和Edward E. Erdmann及Christopher Janaway翻译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及其它》,这卷中不仅包括叔本华博士论文的最新译本,还有《论视觉和颜色》和《论自然中的意志》两书的最新译本。在2014年的3月,该系列的又一新译本《附录和补遗》的第一卷也出版了。

下面简单来评论下这三波翻译浪潮。叔本华的早期英译,即前两次浪潮所产生出的成果,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使得叔本华在英语世界得到普遍的认识和阅读,没有这些早期的翻译,叔本华能否达到后来所显示的巨大影响力可能是值得怀疑的--至少不会这么快。前两波翻译浪潮还有一个共同点,在我看来也是可待提升的地方:即这些译者都不是职业哲学家。他们不会去过多考虑哲学术语的准确与否,不会去分析叔本华对哲学史上的先驱们,比如柏拉图、巴克莱、休谟、康德等的呼应。而从哲学分析角度来说,这些翻译显然是不能让人满意的,特别是对那些真正对叔本华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美学、道德哲学等感兴趣的读者们。

由此,这第三波翻译浪潮就显得格外特别了。Aquila在他翻译的WWV的序言中,重新评估了叔本华德语全集各种版本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在哲学上得到辩护而可供选择的全新翻译。David Cartwright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叔本华学者之一,他2010年由剑桥出版的叔本华传记Schopenhauer: A Biography被认为是在众多叔本华传记中最值得推荐的。Christopher Janaway作为“剑桥叔本华著作”的主编更是叔本华研究中翘楚,他是《剑桥叔本华指南》的主编,同时也为牛津通识读本《叔本华》的作者。正如Sandra Shapshay在圣母大学哲学评论中说到的,喜好19世纪德国哲学的英语国家的学者和学生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剑桥叔本华著作集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且在哲学上足够考究的英译版本,这一系列不仅是在哲学上严肃的读者们所期望的,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叔本华学者们引用的标准译本。

一个翻译差异

第三波翻译浪潮的席卷之下,早期翻译中存在问题的那些重要哲学术语也都渐渐被修正。由于今天天气太冷的缘故,我只在这里简单提下最容易被注意的一个差异,这个差异来自WWV书名中的Vorstellung一词。这个德语名词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之前的东西”,WWV的开篇第一句即为“世界是我的表征”。根据Janaway在为WWV剑桥译本写的序言中的看法,叔本华对Vorstellung一词的使用基本沿袭了康德,Vorstellung代表了心灵在经验、知识或任何形式的认知中意识到的东西,而康德在阐明他对Vorstellung的使用时曾使用拉丁语中的repraesentatio一词(参看《纯粹理性批判》A320 / B376)。在康德著作的英译本中,Vorstellung一般被被翻译为representation。但是在另外一种情况下,Vorstellung被翻译为观念(idea)也是可以理解的,洛克和其他英国经验主义们在使用观念(idea)时包含了和表征(representation)相同的某些含义。同时叔本华在他自己对康德的英译中也曾将Vorstellung译为idea(实际上叔本华曾主动请缨翻译休谟和康德的著作,最后因为出版社的原因而未能实现)。

现存WWV的五个英译本中,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被翻译为三种形式

1)在Kemp(1883)和Berman(1995)的译本中,书名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Kemp译本将Vorstellung译为观念(idea)的原因在上面已经有提及,另外需要的注意的是,因为叔本华在WWV第一卷第三部分“作为表征的世界再论”中曾集中讨论过跟柏拉图理念(Platonic Ideas)相关的Idee,Kemp将Vorstellung译为观念(idea)后,将Idee译为Idea,以示区分。而根据Berman的说法,观念(idea)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加显得那么不笨拙。

2)在Payne(1958)和Janaway(2010)的译本中,书名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征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Payne在1957年的WWV翻译序言里认为,表征(representation)是英语中最好的能传达Vorstellung含义的单词,这也是法语和意大利语WWV译本的选择。Pyane同时也提到了Kemp译法可能产生的Idea和Idee的混淆。Janaway大致遵循了Pyane的观点,而尽管表征(representation)和表象(presentation)有差异,但是他们更愿意使用前者这个更加传统的术语。

3)在Aquila(2007)的译本中,书名被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Presentation),Aquila给出的原因是表征(representation)不必要的引入了这样一种涵义:存在于脑海中的一个确切的对象只是一个副本,刻画或替身,而不是这个确切的对象本身,“表象”(presentation)在表达某些事物简单地出现在心灵面前或者进入心灵的意识经验上跟Vorstellung是相似的。
WWV中译本情况

叔本华WWV最早的中译是由台湾刘大悲翻译1976年由台北志文出版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刘译文只是译出了WWV的一部分。WWV的第一个全译本,也是至今唯一的中文全译本由林建国译出,林译本最早由译者自费印行,并于1974-89在台湾远流公司出版,可惜林译是由Payne英译转译过来,并不是由德语翻译。

叔本华WWV流传最广的中译本则是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译根据的是E.Griebach编莱比锡1859年版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第一卷译出。但是查看法兰克福大学叔本华档案馆的说明可知,叔本华第一个全集是1873年由Frauenstädt编辑后来在莱比锡出版,而对于石译所依据的版本,除了一篇高宣扬教授写的《音乐式的哲学:纪念叔本华逝世150周年》中看到有引用外,并没有见其他人有提及或使用。另一个相关的是由E. Grisebach编辑(而非E.Griebach),1890年在Leipzig出版的叔本华全集,这是叔本华的著作第二次以全集形式出版。

对石译中版本信息的另一种理解则是,石译根据的德文是1859年版的《作为意志和表征的世界》(WWV第三版在1859年出版),而“Arthur Schopenhauer Sämtliche Werke第一卷”指的可能是E. Grisebach所编辑的版本。

2013.2.9 初稿

2013.5.3修订

Reference

Schopenhauer, Arthur, and Julius Frauenstädt. Arthur Schopenhauer s Sämmtliche Werke. (1891).
Schopenhauer, Arthur, and Arthur Hübscher. Gesammelte Briefe. (1983).
Schopenhauer, Arthur, and Christopher Janaway. The two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Schopenhauer, Arthur, 石, 冲白, & 杨, 一之. (1982).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
Cartwright, David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chopenhauer s philosophy. Scarecrow Press, 2004.
Cartwright, David E. Schopenhauer: A Biogra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Hübscher, Arthur, The Philosophy of Schopenhauer in Its Intellectual Context: Thinker Against the Tide. Translated by Joachim T. Baer and David E. Cartwright. Lewiston, N.Y : Edwin Mellon Press, 1989.

除非注明,Huafei the Invincible的Blog文章均为Huafei原创

本站的全部文字皆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转载请标明本文地址: http://www.huafeii.com/archives/4

生活有点艰难,支付宝捐赠我:捐赠Huafei

说点什么

1 Comment on "叔本华与翻译浪潮"

Notify of
avatar
Sort by:   newest | oldest | most voted
trackback

fsksjhbzvp

Awesome Web site, Preserve the very good work. Regards!.

wp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