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历史 沿革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szb.lsz.gov.cn/read.aspx?id=20267 在 2016-07-11 15:07:51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凉山州史志办→详细信息
第一节 县市沿革
2005-4-28 16:35:54

一、西昌市
西昌市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商周以来,属西南夷邛都国地。秦及汉初,在其地置郡县,以当地部落首领为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正式在境内建邛都、苏示2县。西汉末年,越夷任贵据郡,自立为邛谷王。东汉、蜀汉置县仍旧,蜀汉时将苏示改为苏祁县。西晋时置邛都、苏利2县。成汉时,境内设邛都、苏利、晋兴3县。北周之时,境内分设越、邛都、可泉、苏祁4县。隋代设越、苏祁、西泸3县。南诏之时,设建昌郡,辖建安、永宁2州。大理国时期改郡为府。元代,境内设建安、永宁、泸州、礼州4州。至元十五年(1278)增设宝安州,至元二十六年撤宝安州,并入建安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建昌卫,并在市东置建昌士卫,洪武二十五年设建昌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分置建昌前卫军民指挥使,并设礼州后千户所、礼州中千户所。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西昌县。民国时期仍置西昌县,1914年隶属建昌道,1935年隶属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1939年隶属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1950年属西昌专区,1955年西康省撤销,随专区划入四川省。1968年属西昌地区。1978年随西昌地区建制撤销划入凉山州,为凉山州州府所在地。1979年析西昌县城及近郊建西昌市。1986年撤西昌县并入西昌市。1990年全市幅员面积2655.21平方公里,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62.8公里。

二、德昌县
历史上,德昌县为西昌所辖。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生息繁衍。汉代为邛都县地,唐代为西沪县地。南诏之时,境内为部族屈部、赤页延部属地。大理国时期,境内为屈部、赤页延部、建有葛鲁城、亦苴龙城。元至元十二年(1275),在境内设德平路、定昌路2总管府。德平路所德州,到至元十七年辖有德州、普乐州、闰盐州、金州;定昌路治所昌州、辖昌州、普济州、威龙州。至元二十二年罢德平、定昌2路,设德昌路,辖德州、昌州、普济州、威龙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德昌府,仍辖4州。洪武二十五年废府,设宋御德昌千户所,与昌州、威龙、普济3州,并隶建昌卫。明永乐二年,昌州、威龙、普济3州改设为昌州长官司、威龙长官司、普济长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撤德昌千户所,改设德昌巡检司。境内仍设昌州、威龙、普济3长官司,属土属属地。民国三十二年(1943)设德昌设治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改置德昌县。解放后,德昌县属西昌专区。1959年6月撤德昌县,并入西昌县。1962年11月恢复德昌县建制。1978年德昌县随西昌地区划入凉山州。德昌距西昌市64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288平方公里,境域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55公里。

三、会理县
会理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通过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四千多年前古人类已在境内开拓生息。商周至战国之时,为西南夷邛都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在境内建会无、三绛2县,隶属越嶲郡。晋武帝太康二年(281),移越琅郡治会无县,裁三绛县并入会无县。刘宋之时,郡治移还邛都,其后会无县废治。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在境内设和集县。高宗上元二年又于会无县故治设会川县,玄宗天宝初又于县侧设会同军。至德元年,会川为南诏蒙氏所据,设会川都督府,辖清宁郡。大理时期改会川府,下辖有泸州、隆州、黎溪、永昌、会理5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会川路总管府,辖黎溪、姜州、通安、永昌、武安、隆州、会理、麻龙8管民千户。至元十七年在会川归依城设永昌州、改龙泥千户为武安州、改麻龙千户为麻龙州。至元二十七年后,会川路领武安、永昌、麻龙、黎溪、会理5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会川路设会川府,洪武二十五年废府,改设会川军民宋御千户所,隶建昌卫,洪武二十七年改设会川卫民军指挥使司。清康熙元年(1662)改设会川卫军民守备,隶属建昌监理厅,康熙二十九年于卫东大桥复置会理州。雍正六年,裁会川卫守备,移会理州治卫所,隶属宁远府。宣统元年,境内披砂、苦竹、者保、通安、会理村5土司改土归流。民国二年会理州改县,民国二十四年隶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划属西康省。1950年3月23日会理解放后,成立会理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对国民党旧政权进行军事接管。西昌专区成立后,会理属西昌专区。1978年随西昌地区建制撤销划入凉山州。会理县幅员总面积4521.53平方公里,南北长140公里,东西宽55公里。县城北距西昌市185公里。

四、会东县
历史上会东县属会理辖地。大理国时期,境内部族绛部崛起。元朝初年内附,隶属会川路。至元十五年(1278)境内置姜州、会理州(治今大桥),姜州隶属建昌路,会理州隶属会川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姜州、会理州改属东川府。明末州废。康熙二十九年(1690)于大桥复置会下州。雍正六年,撤会理州移治今会理县城。民国时期属会理县属地。1952年析会理、巧家2县地置会东县,属西昌专区。1978年10月随西昌地区建置撤销划入凉山州。全县幅员面积3227.55平方公里,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81公里。

五、宁南县
历史上,一直属会无县辖区。大理国时期,为部族科部居地。至元九年(1272)内附,于境内置千户,至元二十六年改置阔州。明代废治。清康熙四十九年(1708)设披砂土千户,授给印信。雍正六年“改土归流”,设披砂汛,隶永定营。嘉庆元年重设披砂土千户。道光十三年移苦竹坝巡检司于洼乌场,改称洼乌巡检司(华弹)。清光绪三十三年披砂土千户乏嗣,因争袭酿成大规模械斗,宣统二年清政府强令“改土归流”,于披砂设“会理州披砂分州”。民国二年改披砂、洼乌为分县。民国十七年(1928)设披砂设治局,隶宁属整理委员会。民国十九年(1930)正式建立宁南县。解放后宁南县隶属西昌专区,1978年10月随西昌地区建置撤销划属凉山州。全县幅员面积1675平方公里,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43.5公里,县城北距西昌129公里。

六、普格县
西汉年间为邛都县属地。南诏、大理国时期为阿都部住牧地域,隶属建昌府。元至元十八年(1281),在其地设千户,至元二十三年设里州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撤府,置里州,隶属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里州属建昌府,洪武二十五年撤废里州,为土司住牧之地。清顺治六年(1649),阿都部首领结固降清,受封阿都正长官司,建衙于西洛。雍正六年,“改土归流”,裁撤长官司。其后土目聚姑从征乌蒙有功,复授阿都正长官司,建衙鱼水(耿底乡)。同年土职赊别受封阿都副长官司,住木托石嘴子(今西昌市大兴乡),均隶属宁远府。光绪三十三年宁远府移驻普格,实行土流共治体制。宣统三年成立普格乡。民国元年改为宁远府普格分府,民国二年裁宁远府改为西昌县普格分县。民国三年废分县改设普格区。民国二十六年第十八行政督察区在马雄、拖木沟一带设立沙骡马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八年,西康建省,划宁归康,重新调整政治指导区,沙骡马政治区移设拖木沟,改名马雄政治指导区;新设中梁政治指导区,区署驻西普场。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中梁政治指导区更名忠良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三年撤销马雄、忠良两指导区,设立宁西特别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五年设普格设治局。1950年4月改旧设治局为普格人民设治局,1952年11月正式设置普格县,属凉山州管辖。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1905平方公里,东西宽约37.5公里,南北长约47.5公里,县城北距凉山州府西昌市74公里。

七、布拖县
历史上,布拖县属西南夷部游牧之地。唐宋时期,州先后为南诏、大理所据,其地为部族阿都部属地,隶建昌府。元代设里州,为里州所辖地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撤里州,其地为碧舍县所辖。清初,布拖为阿都正长官司所辖地。宣统二年(1910)为昭觉县辖地。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在境内设普陀政治指导区,后废。民国三十三年为宁西特别政治指导区辖地。民国三十五年为普格设治局所辖。1952年12月设立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布拖办事处,1955年3月28日正式建立布拖县,县治特木里乡。1960年1月撤销布拖县并入普格县,县治特木里乡。1963年1月1日恢复布拖县建制。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1684.71平方公里。南北长73.6公里,东西宽33.6公里,县城西距西昌市114公里。

八、昭觉县
昭觉属古西南夷地。汉代境内设卑水县,境域西部属邛都县地。唐代属越县地。南绍、大理时期属丰琶部落属地。元代置北社县,隶属建昌路。明改碧舍县,后废。清乾隆时期设交脚汛,清宣统二年(1910)改置昭觉县。民国二十六年境内设三岗、阿卜鲁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八年,将阿卜鲁并入三岗政治指导区,并设立东山、四开两区。民国三十年,合并东山、四开两区成立蒿姑政治指导区,同时成立竹核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二年在解放沟一带设立光华政治指导区。1951年4月,建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隶属西昌专区。1952年10月凉山彝族自治区(州级)建立,昭觉县为自治区首府驻地。1978年10月,随西昌地区建置撤销,自治州首府迁西昌市。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2690平方公里,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55公里,县城距西昌市100公里。

九、金阳县
古代为西南夷部游牧三地,汉代属卑水县辖地。南诏、大理国时期为丰琶部、沙麻部属地。元代为北社县辖地,明代为碧舍县辖地。清初为西昌县辖地,宣统二年(1910)为昭觉县辖地。民国时期属龙氏家族属地。1951年10月成立昭觉县灯厂区人民联合政府。1952年12月设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金阳办事处,1953年10月建立金阳县,县治天地坝。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1588平方公里,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30公里,县城西距西昌市110公里。

十、美姑县
美姑县属古西南夷地,西汉元鼎六年属卑水县地。南齐时卑水县废治。南诏、大理国时,属阿都、沙麻二部族属地。元初境内设中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设中县,隶属建昌路,归属碧舍县。明洪武二十七年(1387)后,在大凉山腹地置“凉山夷部”,美姑分属“凉山夷部”利利土司、沙麻土司领地。清雍正六年(1728),设沙麻宣抚司,属西昌县管辖。宣统二年,属昭觉县。民国时期,境内无行政机构,属地为15个彝族家支分割。
1952年4月经政务院批准设美姑县,隶属西昌专区,8月,成立美姑办事处,10月改隶凉山彝族自治区。1956年2月析美姑县设立洪溪县办事处,5月正式建立洪溪县,隶属凉山州。1960年撤销洪溪县,并入美姑县。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2727.93平方公里,东西宽46.4公里,南北长94.8公里,县城西至西昌市171公里。

十一、雷波县
古为西南夷地,西汉元鼎六年置潜街县,隶属越郡,东汉初年省入卑水县。蜀汉复置潜街县,增设马湖县,仍隶越郡。西晋之时,潜街、马湖二县废治,其地隶属卑水县。唐末为马湖蛮部,大理时期为沙麻部落属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内附,设马湖路总管府,隶四川布政使司,领黎州和雷波等6长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改马湖府,领雷波等5长官司和屏山县。明弘治八年,设宁戎巡检司,并授安氏土司为马湖巡检。万历十七年置黄琅巡检司。清康熙初年(1662)置雷波长官司,雍正七年设雷波督捕府,隶屏山县。雍正八年置雷波卫守务备署、黄琅千总所,隶叙州府。乾隆二十六年设雷波厅,嘉庆元年改设雷波抚夷厅,光绪间设雷波扶夷府。民国元年设雷波厅行政公署,设黄琅分厅,隶属四川省政府。民国二年改厅为县,分厅为分县。民国三年设羿子村分县。民国五年至六年为四川屯殖汉军和云南靖国军防地,民国七年属宜宾雷马屏警备司令部管辖,民国八年属川军第八师防区,同年羿子村分县废治,民国十三年撤黄琅分县为区。民国十四年为川军二十军防区,十月为二十四军防区。民国十九年隶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7月15日雷波县解放,8月成立雷波县政府,隶属乐山专区。1956年雷波县划属凉山州。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2916平方公里,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55公里,县城西距西昌市317公里。

十二、越西县
越西县置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阑县,属越嶲郡。蜀汉废置。东晋永和三年(347)复置阑县。北周天和五年(570)置邛部县。唐代邛部县隶嶲州。两宋时期,为两林夷属地。元代设邛部川安抚招讨司,隶成都元帅府。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设邛部州,隶属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邛部州隶属建昌府。洪武二十七年改设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永乐元年改邛部州为邛部长官司。清雍正六年(1728)设越嶲厅。民国二年改设越嶲县。1940年境内设普雄特别政治指导区,1947年增设普北、普南政治指导区。1950年越嶲县隶属西昌专区,1956年划属凉山州。1952年设立普雄办事处,1956年设普雄县。1959年越嶲县改为越西县。1960年1月7日撤销普雄县并入越西县。1990年全县境域面积2256.47平方公里,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53公里,县城南距西昌市160公里。

十三、甘洛县
秦以前属西南夷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灵关道。蜀汉时,灵关道废治。西晋时设灵道县,泰始九年(273)改为护龙县。刘宋时改为新兴县。隋唐时属州邛部县。南诏、大理国时期属勿邓、两林属地。元代属邛部州。明洪武二十七年(1387)属越卫军民指挥使司。清雍正六年(1728)属越厅辖地。民国时期属越县地。民国二十九年一月,设立腴田政治指导区。解放后属越县地。1956年12月建呷洛县,属凉山州。1959年6月更名为甘洛县。1990年全县幅员总面积2150平方公里,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5公里,县城南距西昌市约210公里。

十四、喜德县
喜德县历史上为西南夷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其地域分属台登、苏祁、邛都3县。唐代隶属台登、越2县。唐中叶以后,其地为南诏所据,南部为建昌郡所辖,北部为勿邓、两林部族属地。大理国时期,南部为建昌府所辖,北部仍为勿邓、两林部族属地。元代为邛部所辖。明代分属军番卫冕山桥后守御千户所、建昌卫礼州后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二年设冕山营。雍正六年分属西昌县、冕宁县、越厅。雍正八年设冕山分县。民国十九年改行新县制,冕山分县撤销,其地仍分属越、冕宁、西昌三县。民国二十六年境内设耳布地、咀白、巴且三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八年咀白并入耳布地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九年,耳布地更名为普提政治指导区,巴且更名为巴溪政治指导区。同年划三岗、普提、巴溪三个政治指导区设宁东设治局。民国三十年设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
1951年1月16日,境内建立凉山第一个区域自治政府--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隶属西昌县。1953年2月25日成立喜德县,隶属凉山州。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2207.44平方公里,境域东西宽32公里,南北长40公里,县城南距西昌市80公里。

十五、冕宁县
冕宁县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商周至秦属西南夷。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境内设台登县、笮秦县。蜀汉建兴三年省笮秦县入台登县。北周时,台登属白沙郡。唐武德元年(618)台登县属登州,武德九年登州撤销,台登属州。至德二年以后,台登为吐番所据。贞元五年剑南西川节度末皋联络勿邓、两林等部落在台登城北谷大破吐番,收复台登县。大和六年迁州治台登。咸通五年后,台登为南诏所据。大理时期,境内属落兰、两林部落属地。元代置泸沽县,属礼州,境内设苏州。洪武十五年(1382)苏州隶建昌府,洪武二十一年兼置苏州卫。洪武二十六年改置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七年废泸沽县,改设泸沽巡检司。清雍正六年(1728)设冕宁县。民国二十六年境内设窝堡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八年增设沤普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九年九月窝堡改名卧虎政治指导区,沤普改名拖乌政治指导区,同年将卧虎并入泸宁,设泸宁特别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四年设立冕北政治指导区。1946年泸宁改设为泸宁设治局。解放后冕宁县属西昌专区。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冕宁县划属凉山州。1990年全县幅员面积4420平方公里,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40公里,县城南距西昌市85公里。

十六、盐源县
盐源县历史悠久,商周及战国之时,为西南夷笮人游牧之地。秦及汉初,以笮人首领为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正式置定笮县、大笮县,隶属越郡。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后,大笮县并入定笮县。晋及南北朝仍置定笮县。北周天和五年,改定笮县为定笮镇,隶属严州。隋代,定笮镇仍置。唐武德二年(619)置昆明县,隶属州。贞观二十二年,唐征讨松外夷人,在其地设昆明县。至德元年昆明、昌明二县为吐蕃所占据。唐观元十六年,唐收复昆明县,昌明县废治。咸通六年后,南诏占据昆明县,改设为香城郡。大理时期,香城郡废治,为部落如库部所据,隶属善巨郡。元至元十四年,如库部内附,立盐井管民千户,至元十年增设金州。至元十七年改盐井管民千户为闰盐州,以俪俪部设普东州,隶属德平路。至元二十七年,立柏兴府,合并普乐、闰盐为州。改金州为金县,并隶柏兴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柏兴府改隶云南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四年降柏兴府为柏兴州。洪武二十六年废柏兴州,改置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领辖打冲河中左千户所、马剌长官司。清初仍置盐井卫。清雍正六年(1728)盐井卫改置盐源县,并将盐源原辖阿所拉地划设盐边厅,隶属宁远府。盐源县瓜别设别安抚司。民国元年仍设盐源县,并将盐中(西昌市佑君镇)划属盐源县管辖。民国二十四年,盐源县隶属第十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隶属宁属屯垦委员会。解放后,1950年盐源隶属西昌专区。1952年盐源县城由卫城迁治盐井。1964年改为盐源彝族自治县。1978年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州,复名盐源县。全县幅员面积8376平方公里,境域东西长132.6公里,南北宽129.4公里,县城东距西昌市142公里。

十七、木里藏族自治县
解放前,木里县为盐源县所辖。明万历年间,受皇帝册封,木里为世袭土司领地。1648年,木里二世活佛降央绒布兼任第一代大喇嘛,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清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授封木里大喇嘛六藏淦都为安抚司,颁给印信、号纸,明令住牧木里。同治七年,木里土司参加滇战有功,加封木里第十三代大喇嘛项松郎扎什为宣慰司。
解放后,木里仍属盐源管辖。1952年7月,经政务院批准,划设县级的木里藏族自治区,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区。1955年5月,改木里藏族自治区为木里藏族自治县,隶属西昌专区管辖。1978年10月,国务院批准,西昌地区建制撤销,随西昌地区并入凉山州。木里县幅员总面积13246.38平方公里,首府原设瓦厂,后迁博瓦。距州府西昌市254公里。境域南北最长约170公里,东西最宽约160公里。
 

其它史志网:      新闻媒体:

版权所有: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
主办:凉山彝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  电话:0834-2169221  邮箱:liebumo@yahoo.com.cn  地址:西昌市三岔口南路55号
技术支持:凉山州信息中心  电话:0834-3220126
凉山州纪委派驻州史志办公室纪检组举报信箱 举报电话:0834-3865162 邮编:615000
地址:西昌市三岔口南路55号 来访请到:凉山州史志办公室纪检组(州政府办公大楼四楼425室) 网上举报 szb.lsz.gov.cn
为了达到最佳浏览效果,建议在分辨率为1024×768的计算机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