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西魏北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zhongguoshi.boxueren.com/contents/2862/25523.html 在 2016-05-03 10:21:4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西魏北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齐、周对立时期的北方经济--中国史博学人-中国历史百科!

西魏北周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博学人    更新:2016-4-24 16:57:55    热度:

(1)西魏的政治经济改革同"王四渎(江、河、淮、)之三,统九州之五"的东魏北齐相比,西魏北周的经济底子要薄得多。在西魏的统治区中,只有号称"天府"的关中是产粮区。但这片地区在经过数百年的战火后,已气大伤。

穷则思变。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吧,西魏北周从建立开始,便不间断地进行改革。其中经济改革及与经济相关的措施主要有:制定"中兴永式":这项工作,从西魏建国便已开始。史称:当时执政大臣宇文泰,因"戎役屡兴,吏民劳弊",严重影响生产,于是命有关部门"斟酌古今,参考变通",立"新制"二十四条。继而又"奏行十二条制"。穷十年心血,方最后确定"益国利民,便时适治"的"中兴永式"三十六条,班行天下,其要点是禁贪污、任贤才,减冗官等,为经济发展创立良好环境。建立"计帐"、户籍制度:大致与此同时,宇文泰又命关中名门、号称"博物多通"的苏绰建立"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①其主要内容如何,从史籍和计帐的发现知道,这是一整套的制度,包括编制户籍、计帐及国家预算等。大致是先由县登记户籍(包括人口、田宅、奴婢等),称为手实。根据手实编制计帐,送州并上报尚书省,作为全国户籍的底本。尚书依据全国的户籍编制下一年的财政预算,收入用黑墨水写,支出用红墨水写,叫作"朱出墨入"。中央将预算收入总额按人口分配给各州,按计划征收。建立这种制度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可避免逃匿,百姓赋役负担公平,政府财政收入有保证。

"尽地利"和"均赋税":大统十年(公544 年),苏绰又提出加强内政建设的六条建议。其中涉及经济的有两条。第一条是"尽地利"。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强调"令民废农者,是则绝民之命";抓农时应同抗洪救火、打击盗贼一样紧急。第二条是"均赋役"。重点在强调不优容豪强,不压抑贫弱;不放纵奸巧,不使老实人吃亏。其余四条强调选贤任能,是非分,办事公正,民风淳朴等①。宇文泰对苏绰的建议十分重视,他建议帝(西魏文帝)用诏书形式颁下,史称"六条诏书"。"宇文泰下令特别规定:凡不通晓"六条诏书"及计帐户籍法的人,不准当官。

以上制度,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以正廉的吏治,淳朴敦厚的社会风气,公平合理的赋役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革易时政,强② 《通典》卷二引孝王《关东风俗传》。

① 《书》卷二十三《苏绰传》。

① 《书》卷二十三《苏绰传》。

国富民的目的②。

西魏初期的经济,不及东魏。但同时关中门阀士族的力量也相对较弱,阻力较小,加之不断深入改革,贯彻有力;故改革能取得成功。

(2)武帝释放奴婢和灭佛北周建立之后,孝闵帝、帝继续贯彻"太祖(宇文泰)遗志",致力于"政化循理,黎庶丰足",巩固改革成果。到武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又继续进行了三项改革。

第一,释放奴婢、杂户在整个南北朝,都存在着使用奴婢进行生产的情况。奴婢是主人的私产,可以像畜牲那样任意转让和买卖,甚至刑杀。杂户,有时与隶户互称,是指分配给官府和贵族、官僚作杂役或从事被当时人视为贱技之人。杂户多来自罪犯或俘虏,一旦沦为杂户,几乎终身不得解放。北周的统治者,特别是因武帝受儒家德政或仁政的思想影响,大量释放奴婢和杂户。公554 年,西魏攻破肖的江陵,把俘虏来的10 余万居民,除200 家外,全部没为奴婢①,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赏赐给有功将士。但是,第二年即颁下免奴为良令,宣布免江陵战俘为奴婢者数千人为良人。以后,北周诸帝释放奴婢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涉及面越来越广。武帝平(公577 年)以后,终于开始大规模释放奴婢和杂户。

这一次释放奴婢、杂户的范围,根据史料记载,涉及以下三类人:一是黄河以南诸州自公572 年以来被北齐掠为奴婢者,不论官私,一律放免;二是释放北周境内(包括北齐)自北魏以来的全部杂户,并废除抑配杂户的刑律;三是释放北周境内自公534 年以来在东西战争和南北战争中所有被掠为奴婢的人②。

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和杂户,主要是想体现北周是体恤百姓疾苦,以宽仁为怀的统治者,"施轻典于新国";同时也由于认识到"一从罪配,百世不免",世世为奴的不合理性。北周释放奴婢和杂户,使东汉以来的奴婢问题在北方得到了缓解,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也标志着鲜卑族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奴隶制的锁链,大步踏上了封建制的大道。

第二,灭佛、铲除寺院经济北朝佞佛(nìng,音宁,迷信之意),源远流长。而僧侣地主横行不法,又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收入,乃是北朝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个道理,北朝的历届统治者不是不白,但由于信佛,就是对佛教下不了手。武帝则不同,他是一个"克己励精"的皇帝,怀有"必使天下一统"的决心。要统一天下,首先要"富国强兵",尽量扩充国家的兵源、财源。为了富国强兵,武帝毅然下决心,向佛教开刀,以"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庙塔之下。"①建德三年(公574 年)五月,周武帝下诏废佛,把北周境内几百年来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充作以后伐的军费之用。同时把近百万的僧侣、僧祇户、佛图户编入民籍,进行生产。又选其中壮丁② 《周书》卷二十三《苏绰传》。

①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

② 《周书》卷六《武帝纪下》。

① 《广弘集》卷二十四。

为兵,进一步扩大了府兵队伍。灭佛的成功,增大了赋税面,充实了军力,缓和了阶级矛盾。周武帝能在3 年后灭,废佛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周武帝从国内的行动中体会到了灭佛的好处,于是平之后,立即扫平寺院经济。佛教经典的记载说:北齐被灭前,境内佛教很盛,有寺庙4 万座,佛教徒300 万。周武帝灭后,寺庙赐给王公作第宅,佛教徒或充兵,或为编户从事农业生产。佛像被捣毁,佛经被烧掉,寺院财产一律归公。这样,通过两次彻底的灭佛,北周的国力大大充实了。

第三,颁行"刑书要制"

如前所述,北齐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均田制成为一纸空文。

大族劫掠财物,隐没户口,强占土地。周灭后,"之旧俗,未改昏政,贼盗奸宄,颇乖宪章。"②周武帝鉴于此,于灭当年下令颁布"刑书要制"。其中的一条重要规定就是:官吏监守自盗20 匹(绢)以上,豪强隐没户口5户和10 丁以上,或土地3 顷以上,一律处以死刑。

"刑书要制"是封建法令,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周武帝在灭之后,立即颁布这一法令,却显含有打击北齐豪强势力的意味。挟战胜之威,以重典抑制豪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3)均田制和北周的经济建设西魏北周在进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过去封建王朝有关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好的作法。如天子亲耕籍田、下劝农诏、灾年开仓济贫以及各种类型的蠲赈、罢苑弛禁等等。其中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均田制及其相关制度的颁行。

均田制的施行,可能自西魏初即开始,但正式颁行,大约是在西废帝三年(公554 年)。《随书·食货志》称:"太祖作相,创制六官"。紧接着就记载均田、租调、榷盐诸法。掌握这些政令实施的长官如"载师"、"司均"、"司仓"、"司赋"、"司役"、"掌盐"等,为"六官"(天、地、春、、秋、冬)中"地官"下属。而史载宇文泰直至废帝三年才自任"太师"、"大冢宰"、"初行周礼,定六官。"①因而其各部职掌及有关制度的正式颁行,大致当在此时。

西北周的均田制,参照了北魏制度,也有一些创新。其主要内容有:有室(已婚丁男)者授田120 亩,未婚丁男授田100 亩;租调量为有室者每年纳租5 斛,绢10 匹,绵8 两,未婚者纳半数;凡民18-64 岁皆纳赋,每年具体所征又视年成而定:亩收4 釜(fǔ,音斧,容器。一釜合6.4 斗,一说合10 斗)为上年,全赋;亩收3 釜为中年,半赋;亩收2 釜为下年,征1/10;官吏俸禄的发放比例,与征赋额相同。百姓服役年龄为18-59 岁,丰年服役1 月,中年20 天,下年10 天;凡征发徭役,家出1 人,不得超过。此外,对各种情况下的免赋、免役,也作了具体规定。

这个制度,同"中兴永式"、"六条诏书"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租粟看似偏高,但若综合中、下年的减免看,总体上还略低于北魏东魏北齐的数量。徭役日期有了确规定,不再滥征,是一大进步。特别是赋、役征发及官吏俸禄的发放,均视年成而定,很有弹性,是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负担能力的。

② 《书》卷二十五《刑法志》。

①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

由于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均田制的颁行,西北周的经济发展得比较快。农业方面,除了关中地区较快地得到了恢复以外,随着益州、荆州及关东地区的产粮区相继并入北周版图,寺院经济的铲除,农业劳动人口、耕地面积猛增,农业基础更为雄厚。屯田规模也扩大了。大统(公535-551 年)初,西为满足战争需要,"欲大置屯田",任命薛善为司农少卿,管理同州阳县(今陕西韩城南)二十屯①。废帝时,又在州置屯田,"数州丰足"②。周武帝保定二年(公562 年)在蒲州开河渠,在同州开龙首渠,水利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官员注意"恩威并重"、"政尚仁恕",使许多少数民族也开始了定居农业。如申徽在大统十二年(公元546 年)为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刺史,为政勤劳廉慎,"俭约率下",农业连续5 年丰收,"边人乐而安之"③。澧州(今湖南石门)民俗"不营农业",周孝闵帝时,刺史郭彦"劝以耕稼",一举由缺粮区而"仓廪充实"④。周帝初,元定为岷州(今甘肃岷县)刺史,"威恩并济,甚得羌豪之情。"于是许多羌人出山,交纳赋税⑤。

此期的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冬官"之下,设有工部、匠师、司、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织等大小50 多个部门,较之北魏,分工更为详尽。一些官手工场,规模巨大,如阳诸山的铁冶,营造军器,拥有工匠8000 人①;一些工艺品,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西文帝时造的"仙人"、"水芝"二欹器,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②。此外,北周的盐业十分兴盛,有海盐、池盐、井盐,还有制成虎形,以供祭祀和接待宾客之用的"形盐"和作药用的"饴盐"。政府垄断盐业,凡百姓取用,都要征税。

西北周时期的货币仍然比较混乱。政府先后造"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等钱,仍不能制止民间私铸及杂伪钱的流行。不过钱币的混乱,对业影响不大。西中期以后,修复了关中至中、巴的通道,又与西域大规模通,"卉服毡裘,辐凑于属国;胡贩客,填委于旗亭。"③业更加兴盛。地方守宰"多经营以致赀产"④,民间亦颇多富大贾,人有持20 斤入京师贸易者⑤。河西诸郡用西域银之钱而"官不禁",皇帝以银钱赏赐臣下⑥,说此期银作为货币开始流通。值得一提的是,在与西域通过程中,一些地方官有意识地利用业扶贫,发展地区经济。如韩褒为西凉州(今甘肃张掖西)刺史,州内贫富不均,民俗嫌贫爱富,穷人备受欺凌。于是每当西域人到州之际,韩褒便先令贫者与胡交易,

① 《周书》卷三十五《薛善传》。

② 《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③ 《北史》卷六十九《申徽传》。

④ 《北史》卷七十《郭彦传》。

⑤ 《北史》卷六十九《元定传》。

① 《周书》卷三十五《薛善传》。

② 《周书》卷三十八《薛憕传》。

③ 《周书》卷四十九《异域传上》。

④ 《北史》卷七十《刘璠传》。

⑤ 《周书》卷二十二《柳庆传》。

⑥ 《周书》卷二十五《李贤传》。

从中获得丰厚利润。于是州内"贫富渐均,户口殷实。"⑦以商扶贫政策获得成功。

当然,西魏北周的经济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战争较频繁,对整个社会生产影响较大,修宫室、筑长城等土木工程,给人民带来的徭役还是相当深重;官吏聚敛、贪污之事也时有发生;周武帝灭齐后,有穷兵黩武的苗头出现。然而,无论如何,从大的方面看,西魏北周紧紧抓住了长期以来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即豪强、僧侣地方隐占土地、户口,与国家争夺劳动力;编户的逃亡失散和奴婢杂户的存在这三大问题。前两个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生产,造成重赋--民户逃亡--再加赋--民户加速逃亡的恶性循环。后一因素则极大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回顾北朝历史,我们看到,在如何解决这三大问题上,北魏孝文帝曾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解决豪强隐占土地户口及民户逃亡问题上,他做得较好。但遗憾的是,寺院经济和奴婢问题,他都没有涉及。东魏北齐则做得更差一些--三大问题的种种恶果,在东方地区都表现得比较充分。只有西魏北周通过两步改革,使这三大问题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解决。这就是西魏北周能够由弱变强,最终灭掉北齐,并奠定了以后朝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的根本原因。

⑦ 《北史》卷七十《韩褒传》。

更多>>    

    随机中国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