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南京鸡鸣寺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yishu/11724295.html 在 2017-11-13 07:24:2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中国国学网-- 南京鸡鸣寺
    国学首页|国学私塾 |音乐| 舞蹈| 书画| 古玩玉器| 建筑| 工艺| 论坛
□ 站内搜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 同类目录 □
  • 历代建筑沿革
  • 宫殿
  • 园林
  • 塔楼建筑
  • 洞窟
  • 寺庙道观
  • 民居
  • 古遗址
  • 其他
  • 陵墓
  • 戏楼
  • 桥梁
  • □ 同类热点 □
  • 中国寺庙
  • 江苏南京栖霞寺
  • 四川乐山乌尤寺
  • 潭柘寺
  • 江苏南京灵谷寺
  • 北京龙泉寺
  • 北京西黄寺
  • 四川峨眉山报国寺
  • 江苏苏州寒山寺
  • 四川峨眉山万年寺
  • 寺庙建筑
  • 四川峨眉山伏虎寺
  • 山东长清灵岩寺
  • 四川峨眉山洗象池
  • 浙江杭州中天竺寺
  • 当前类别:首页 >> 新版国学 >> 艺术 >> 建筑 >> 寺庙道观
    南京鸡鸣寺

    发布时间: 2010/8/5 9:28:07 被阅览数: 次 来源: 中国网
    文字 〖 〗 )

    第一种说法认为,据史料记载,早在孙吴时期,现鸡鸣寺之处就已建有一寺,名为“栖玄寺”,此因鸡笼山北面有栖玄塘而得名。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刘宏为人谦俭周慎,深得父王信任,并赏赐其在鸡笼山东偏北处建宏敞府第。刘宏于宋大明二年(458年)临终前,嘱咐将鸡笼山下东偏北处的府第捐为寺庙,沿用名“栖元寺”,元、玄同义,南齐时改名建元寺。孙吴时期开拓了南北向的潮沟(在今南京市机关大院西墙附近),南接城北渠、运渎,经栖玄寺门前,北通玄武湖,后来,明代筑城时阻断了该潮沟,但此沟的南端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尚存,沟旁尚有几棵老槐树。从这些资料看,三国孙吴时的栖玄寺该是鸡鸣寺的前身。还有人认为三国时,栖玄寺曾是孙吴府第的后苑,晋代时,该地是廷尉署。如果栖玄寺确实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鸡鸣寺的历史就可向前延伸300年,但是,对这一说法存在着争议。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鸡鸣寺的前身是南朝梁的“同泰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鸡笼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鸡鸣寺的前身。他们认为:当时的同泰寺范围很大,从山下一直延伸到鸡笼山上。同泰寺寺内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梁武帝是中国古代最笃信佛教的帝王之一,他曾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并常到寺内讲经说法。如果同泰寺果真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由于南朝非常浓厚的信佛风气,由于南朝时健康(今南京)寺庙的盛行(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特别是由于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多次舍身于同泰寺,鸡鸣寺当然是更加的意义凡非。

    可是,对此,有人提出了很有力的异议。2006年月12月5日,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在《南京晨报》上撰文说明:把同泰寺为定为鸡鸣寺的前身,纯属以讹传讹。陈济民分析说,从六朝至明及清代中叶以前,文献中都对于鸡鸣寺的历史渊源的记述,只是到了清嘉庆年间,由于江宁知府吕燕昭主修、四品顶戴刑部侍郎姚鼐总修的《嘉庆江宁府志》把鸡鸣寺后的一段城墙认定为台城故址,才引起了混乱,由于梁代的同泰寺位于台城旁,于是,就认同泰寺为鸡鸣寺的前身,此后便以讹传讹几近二百年。实际上,梁武帝所建的同泰寺是在鸡笼山以南里许,约在今兰园以南一带。据《建康实录》等古籍记载,同泰寺是在鸡笼山以南的六朝都城以内、台城以北。文献还载,梁太清二年八月,侯景自寿阳起兵,兵入建康,包围建康宫城(即台城),引玄武湖水灌台城,如果台城在鸡笼山上,玄武湖水是淹不到的,此可明证,鸡鸣寺后的一段城墙并非台城,同泰寺也非鸡鸣寺前身。其实,鸡笼山麓在孙吴时期已建有栖霞寺,栖玄寺才是鸡鸣寺的前身。

    当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还是栖玄寺,或是其它的寺庙遗迹,鸡笼山麓的鸡鸣寺也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清朝康熙年间就已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皇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帝也为这座古寺题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该寺曾毁于兵火,同年又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他的门生杨锐,取杨锐所诵杜诗“忧来豁蒙蔽”一句,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还写了首五言咏《鸡鸣寺》诗;民国初,又增建了景阳楼。

    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文革”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恢复保护名胜古迹和落实宗教的政策,重建鸡鸣寺,1983年以来,在方丈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修复了头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殿、弥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客堂、至今早等,1985年鸡呜寺重新对外开放,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使古老的鸡鸣寺又成了南京很有影响的寺院。

    鸡鸣寺有很特别的方面,比如,同治年间兴建的观音楼,楼中的观音与其它寺院的观音不同,是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很有趣地道出了佛像的奥秘:“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颇有哲理意趣,耐人深思。

    再如,鸡鸣寺有座宝塔,其南面正门上的匾额有“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北门门额上镌刻有“国泰民安”匾额,为原其南京市市长所题,塔内供奉有药师佛铜佛像一座,此像原供奉于北京雍和宫,1972年由赵朴初向国务院提请、经周总理批准送给南京灵谷寺,灵谷寺维修时,将迎奉于鸡鸣寺的塔内,此外,在塔内的四个佛龛中,每个龛内都供奉有一尊捕木的药师佛像。在豁蒙楼东的景阳楼,有一副有趣的对联:“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这副对联包含着关于鸡笼山、台城、玄武湖、同泰寺和胭脂古井等遗迹的故事,许多在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谈谈胭脂古井。

    鸡鸣寺门前坡下有一古井,传称“胭脂井”。多少年来,人们喜欢将胭脂井与陈后主和张丽华的故事联系起来,似乎其中有个难解的情结,因为历来亡国君王的情感故事似乎令人更兴趣。南朝时陈朝皇帝陈叔宝,史称陈后主,是陈朝最后一个皇帝,他在位不到8年,荒政误国,最后无力与南下的隋军抵抗,当隋军进入皇宫时,陈后主被逼走投无路,带着两个宠爱的妃子躲进景阳楼下的枯井中,最后被隋军大将韩擒虎活捉,之后,陈后主及二太子、诸弟王及文武大臣一齐被押往长安,这样的结果本来是昏君误国造成的,不能算是妃子的事,可是,陈后主最美丽的妃子张丽华,却承担着最倒霉的结果,陈后主等被掳后,晋王杨广担心“美色误国”,将张丽华处死,本来美丽是没有罪的,张丽华却不仅被处死,还落得了千古骂名。那口胭脂井此后被称为是“辱井”,后来清周宝瑛有诗曰:“可怜此井为何辜,一辱至今不能洗。”当时的胭脂井又称景阳井,《六朝事迹编类》说:“景阳井,一名胭脂井……其井有石栏,上多题字。旧传云:栏有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痕。”据史籍记述,胭脂井在台城内,约在今珠江路东段北侧玄武区政府办公大楼附近,所以,鸡鸣寺的那口井根本不可能为“胭脂井”。

    那么,鸡鸣寺的那口井为什么一直被当成是胭脂井呢?主要是因为姚鼐总修的《嘉庆江宁府志》误断鸡笼山的城墙为台城所致。陈济民先生举出了史料对此作了说明,如清嘉庆周宝瑛著文指出:“今鸡鸣寺侧为台城语,多不合。”《同治上江两县志》误把山上城墙当成是台城,因而也人为地把景阳楼、胭脂井都离谱地“搬”到了山上,后来,民国时期,市长马超俊又在鸡鸣寺的那口井边立起了“古胭脂井”碑,此后更加以讹传讹。故事是感人的,但故事代替不了史实,事实是不能歪曲的。陈济民先生认为,若能在此井旁立石说明其原由,该是颇有意义的。

    鸡鸣寺从南朝至今,承载着很多的历史,有很多的著名人物与鸡鸣寺的历史或传说有关,如,“菩萨皇帝”梁武帝与同泰寺的渊源,达摩与同泰寺的密切关系,朱元璋敕建鸡鸣寺的史实,康熙、乾隆二帝与鸡鸣寺的关系,张之洞、杨锐与鸡鸣寺的豁蒙楼的关系,胡适吟诗鸡鸣寺的豁蒙楼,郭沫若鸡鸣寺求签题词,朱自清笔下的鸡鸣寺,徐悲鸿画中的鸡鸣寺,赵朴初与鸡鸣寺密切关系等等,这些,一时是说不完的,这里,让我们品读张之洞咏《鸡鸣寺》的部分诗句,以作结尾:

    一朝辟僧楼,雄秀发其秘,城外湖皓白,湖外山苍翠。

    南岸山如马,饮江驻鞍辔,北岸山如屏,萦青与天际。

    鹭洲沙出没,浦口塔标识,烟中万楼台,渺若蚁蛭细,

    亦有杜老忧,今朝豁蒙蔽。

    南京鸡鸣寺鸟瞰图

    编辑:秋痕

    南京鸡鸣寺(1)
    什么是庙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相关介绍 |免责申明 |
    copyright©2006 Power By confucianism®  中国国学网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