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ex.cssn.cn/mkszy/ddsjshzy/201312/t20131205_894973_1.shtml 在 2018-06-07 08:52:35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主义联邦制国家:形成、纠结与解体
2013年12月05日 10:34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昌)2012年1期 作者:孔寒冰 字号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二、共同国家认知上的纠结

表面上,这三个国家建立联邦制的初衷是为境内各主要民族的平等提供体制上的保障。但这种保障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三个较大的缺陷。第一,它用大民族之间的平等掩饰了大小民族之间的不平等。第二,它用同质民族的平等掩饰了不同质民族的不平等。第三,它是用粉饰的民族平等掩盖了不同民族之间深层的裂痕。这些缺陷的存在使得各联邦主体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由不同民族主导的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各联邦主体、各民族和各地区对共同国家的认知。

苏联与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复杂性是长期形成的。各加盟共和国虽然在历史上都曾是沙俄的领土,但在文化发展、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别很大,并入沙俄的时间、方式以及与沙俄的亲近程度都是不同的。在它们中间,既有立国时间早于俄罗斯的格鲁吉亚与亚美尼亚,也有19世纪才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塔吉克斯坦;既有同俄罗斯人同属东斯拉夫人,历史上都是古罗斯一部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也有孕育过数个中亚古国的乌兹别克斯坦;既有乌克兰那样与俄罗斯历史关系密切、17世纪时其东部地区就和俄罗斯联合的国家,也有哈萨克斯坦那样同沙俄关系较好的盟友,还有长期视俄罗斯为侵略者的波罗的海三国。

正因如此,在苏联存在的74年间,各加盟共和国以及构成这些共和国的不同民族之间仍然存在程度不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一些共和国之间的跨民族和边界领土问题,阿塞拜疆同和美尼亚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地区的冲突最为典型。再比如,苏联在多民族的加盟共和国内部又设立自治共和国,可在这些自治共和国中,有的在文化上同俄罗斯关系甚至比对直接管辖它们的加盟共和国更为亲近,如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自治共和国等。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利益纠缠和错综复杂的关系。

南斯拉夫地区处于三大文明交汇处,受东西方不同大国的影响。就几个主要共和国而言,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属于天主教文明,历史上主要受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影响。塞尔维亚和黑山属于东政教文明,历史上受俄罗斯的影响较大。马其顿则长期生存在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影响之下,历史上受俄罗斯、希腊和土耳其的影响较大。波黑则进一步浓缩了巴尔干文明归属的复杂性,构成其主体的是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至于说在这些共和国制下的其他民族,由于属于非斯拉夫人,它们只能是少数民族,在构建统一国家中只能处于从属地位。正因如此,它们在这些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压抑感特别强,时常起着“搅局”的作用。

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够在几种文明的交汇处出现,重要条件之一是天主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主要承载大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比如,向已经衰落的威尼斯索要宗教自治权的黑山,对土耳其政府失去信心的波黑,在一战中目睹自己效忠对象奥匈帝国崩溃的斯洛文尼亚,在二战中成为德国殉葬品的克罗地亚。它们在所谓文明断裂带被西方抛弃和甩出,在大国主导的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框架内与以俄罗斯文明为依托的塞尔维亚结合在一起。但南部斯拉夫人在民族和语言的相近性根本无法弥补先天的裂痕,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就只是建在断层上的房屋,倒塌只是迟早的事。

不仅如此,与沙俄扩张过程中以向心力为主导的情况相反,南斯拉夫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离心力的作用。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外部是沙俄向巴尔干的扩张,内部是泛斯拉夫主义盛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南斯拉夫的各联邦主体都是泛斯拉夫主义的响应者。有的主体正是因为要对抗泛斯拉夫主义的力量才走上自治和独立的道路。在这方面,波黑最具典型性。19世纪70年代,波黑地区的领袖格拉达什切维奇宣布波黑自治,其主要原因就是塞尔维亚人的势力威胁到波黑,而当时同沙俄和奥地利两头作战的土耳其已无力保护波黑了。格拉达什切维奇宣布自治时,是手捧古兰经宣誓,举的旗帜也是代表穆斯林的绿底星月旗。因此,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从出现之日起,内部就包含着巨大的矛盾。

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虽然语言相近、信仰相同,但历史发展却不完全相同。捷克长期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而斯洛伐克人长期处于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1526年,匈牙利王国大败于奥斯曼帝国,其中心部分被土耳其人占领,布拉迪斯拉发作为匈牙利的首都长达250多年。19世纪后半期以后,斯洛伐克又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直接统治斯洛伐克的仍是匈牙利人,后者甚至对前者实行过匈牙利化政策。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之后,斯洛伐克人才最终摆脱了匈牙利人几百年的统治,与捷克人一起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是,在同处一国的时候,由于捷克人处于主导地位,斯洛伐克人感到的常常是不平等。1918年5月,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在美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签署的协议中,保证斯洛伐克民族在共和国中的自治地位。但这个共和国成立后,斯洛伐克只是该国的一个地区,并不拥有真正的政治主权。再比如,“科希策纲领”明确地肯定了斯洛伐克的民族特性,保证其在未来国家中的平等地位。但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被逐渐削弱。1968年正式确立联邦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的抗争。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剧变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联邦主体在经济转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2]]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捷克一位历史学家就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共处一国时没有能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3]]

分享到: 0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焦艳)
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验证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