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cass.cssn.cn/duiwaijiaoliu/201609/t20160902_3186085.html 在 2017-03-01 16:23:52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访问我院

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访问我院

共同探讨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


2016年09月02日 08:12    来 源:《社科院专刊》2016年9月2日总第358期     作者:记者张凤娜

本报讯  (记者张凤娜) 近日,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代表团访问我院。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国强,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勇分别作报告,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讲解。

关于南海问题,李国强在报告中简要回顾了南海争议的历程,介绍了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管辖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以及南海形势的基本特征,并就菲律宾南海仲裁案问题作了说明。

“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相关权利主张是在两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为历代中国政府所长期坚持,不仅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而且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李国强介绍说,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南海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的“祖宗海”,在周边多数邻国还没有形成国家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管理、管辖南海诸岛。

“近年来,南海形势不断变化,表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趋于国际化和地区化;二是趋于司法化;三是趋于军事化。”李国强认为,南沙岛屿主权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是中国与有关当事国之间的问题,应该也只能由中国和有关当事国解决;南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是地区内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也只能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中国与有关当事国之间有外交谈判的渠道和机制,也有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共识,根本不需要第三方插手。中国与东盟国家有能力、有信心也有意愿共同维护好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根本不需要第三方介入。

李国强在报告中还就菲律宾南海仲裁案问题作了三点说明:一是本案不是一般的海洋争端问题,而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二是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仲裁,是国际法赋予的正当权利;三是中国不承认、不执行裁决结果,是对国际法严肃性的有效维护。他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将秉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原则,相向而行,最终推动南海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针对台湾问题,石勇介绍了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潜在危机。石勇表示,2015年台湾“大选”,民进党重新赢得执政权,今年5月20日蔡英文正式上台,由于其至今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发展的潜在危机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第一,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再次被迫中断。第二,台海局势的变化导致两岸不安情绪的上升。第三,两岸局势与东亚局势发展的联动性增加。

随后,石勇从对“九二共识”的态度这一视角分析了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石勇认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一个中国”的核心意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存在牢固的政治基础,两岸两会协商谈判就能顺利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会取得丰硕成果。背离“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两岸和平稳定的局面也会遭到破坏。“台湾新任领导人蔡英文在事关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核心问题上的态度令人失望。蔡英文曾参与所谓‘特殊两国论’的起草,也曾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还曾试图模糊‘九二共识’,提出所谓的‘台湾共识’。上台后,又开始在经济、文教等领域以柔性手段推动‘台独’。”

谈到在两岸关系趋于复杂之际,大陆对台湾的态度与方针政策,石勇表示,大陆对台方针十分明确,对台政策具有稳定性、延续性,不会因为台湾政党轮替而改变。第一,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第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遏独”、“反独”。第三,继续推动两岸各项领域的交流交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得克萨斯州众议员戴德·费伦、内布拉斯加州杰林市市长托尼·考夫曼、佐治亚州尤宁市理事会成员谢拉·尼利、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长办公室通信主管安布尔·米勒等8位代表团成员就菲律宾南海仲裁案、TPP的推进对于中国在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政策走向的影响、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两岸统一的目标和原则以及对台湾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据介绍,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成立于1966年,是由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组成的一个非营利性的半官方组织,主要从事国际青年政治交流活动。其宗旨是增加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的国际阅历,培养新一代领导人;帮助其成员建立对外关系网络,提高在美国社会中的知名度。

1977年,该理事会应外交学会的邀请首次派团访华。其后,于1979年应全国青联的邀请访华并正式建立双边交流关系。至今,该组织已同全国青联交换过67批代表团。

责任编辑:常畅

本网电话:010-85886805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 版权声明 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