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查询的关键词是:  湘学略   李肖聃   
下面是原始网址 http://wenxian.fanren8.com/02/10/89/2.htm 在 2016-05-06 11:11:43 的快照。

360搜索与该网页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

2-湘学略--李肖聃

2-湘学略--李肖聃

字梦星,罗信南,字云甫;咸丰初,与罗公分领湘军。按湖南之盛,始于湘军,湘军之将,多事罗山。大儒平乱之效,湘中讲学之风,皆自罗山而大著。罗山攻洪山搏战,左额中枪,归而创剧,日夜危坐不寐,语喃喃,皆时事。口占忠义祠楹联,使人书之,忽开目索纸笔,仰卧书曰:“乱极时立得定,才是有用之学。”及病不能起,握手语胡文忠林翼曰:“恨事未了,与迪庵好为之。”语毕而逝。公貌朴气沈,究心性理,通知世务,见诸实行。湘乡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罗山之力为多。儒门出将,书生知兵,较其功烈,近古未有也。

玉池学略第十七

王先谦兵部左侍郎郭公神道碑

公讳嵩焘,字伯琛,筠仙其自号,晚更号玉池老人,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湘阴郭氏。余昔为公弟意城先生碑铭,既详其世系矣。公自幼端悫,有成人之度。稍长,游学岳麓书院,与湘乡曾文正公国藩、刘公蓉相友善,切劘以道义。于书靡不通究,虽蓬户独处,其意渊然,以天下为量。尤自厉勤苦,质直好义,必忠必信,矢之终身,盖其得于天性与自力于学者如此。由县学生中试道光丁酉举人,丁未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回籍丁父母忧。粤寇起,犯湖南,曾公以侍郎居忧,奉诏办理团练,未出,公至其家,陈说大义,曾公感动,起视师。时苦费绌,公为亲历郡邑,劝捐济饷,并请于巡抚,开盐厘捐局,商定章程,大局遂振。贼围江西省城,公率勇驰援,言于江忠烈公忠源:贼踞江路势盛,官兵无船,宜制战舰备攻剿。江公韪之。公为草奏,奉旨允行。后曾公用舟师踣贼金陵,由公发其端也。江西围解,论功授编修,回京供职,入直南书房。咸丰九年,随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办天津海防,赏花翎。命赴山东海口察办税务。引疾归。同治元年,特授苏松粮储道,擢两淮盐运使,赏三品顶戴,署广东巡抚。嘉应州贼平,晋二品。五年解任。十三年,特召赴京。光绪元年,授福建按察使。寻命以侍郎候补,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充出使英法大臣,补兵部左侍郎。差旋抵沪,以病免。公之官运使也,时库储垂罄,兵饷积悬,公具详总督,请各营配盐由运司掣验。提督李世忠拥重兵行私盐,莫敢何问。公遣人缉获入官,运政大畅,饷给库充。粤盗艇多,师船与盗比为商旅害,公别造战船,领以能将,破东江石龙盗村,遂收汰师船,次及西北省河,悉敛归官,岁省饷十余万。裁厘卡以杜中饱,增入数十万。别库储捐款,不领于经费者,粮道司之,两岁亦积二百余万。其综理精密多此类。尝以国朝二百年来,休养生息,民物炽丰,声教迄海外,环地球诸国群集户庭,非挞伐所及,既以违言积衅,隐忍曲全,臣子与国为体,当深思因应之宜,力戒宋明纷呶积习,以弭近忧而宏远谟。故其与外人交,一持公诚,屏气矜,罔不识于和剂,于必应辨难者,仍据理直争无假借,西人咸敬服焉。自海外归十三年,以光绪十七年辛卯六月十三日卒于家,距其生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七日,年七十四。夫人同邑陈氏,继室太仓钱氏,妾周氏、凤氏、梁氏、李氏。子三;刚基,陈出,能文,早卒;焯莹,凤出,县学生;立瑛,梁出。女五,适左、周、李,其二殇。孙本含、本谋,县学生。曾孙道传、道伊。公廉介不苟得,任运使时,书吏白收数倍前相什,例可支匣费万余金。公曰:此偶然耳,即久任未必能如是,行事当令后人循守,今多取,后援为例,乃阶之厉也。不许。出使三年,取诸公者,惟薪水、屋租二事。律己厚而待人宽,尝言:“廉者君子以自责,不宜以责人;惠者君子以自尽,不宜以望于人。”时以为名言。归主城南书院,兼辟思贤讲舍曾公祠东,祀船山王子,与学者肄习其中。启迪后进如不及,尤以扶植善类、奖拔孤寒为己任,殁后多流涕者。生平撰著大半散佚,存者《礼记质疑》四十九卷、《大学质疑》一卷、《中庸质疑》二卷、《订正朱子家礼》六卷、《养知书屋文集》二十八卷、《诗集》十七卷、《奏议》十二卷、《读书记》若干卷、《湘阴图志》三十四卷、《会合联吟》一卷、《家谱》一卷,已刻行。其未刊者,《周易释例》四卷、《毛诗余义》二卷、《绥边征实》二十四卷、《官书》若干卷、《尺牍》若干卷。公自卜兆县东七十里飘峰山,首已趾亥,葬以殁年九月九日。焯莹等涕泣请铭其墓道之碑,乃为铭曰:

谓公弗显,联翩节麾。志业宏多,欿如未施。众荣我蔑,趣与世揆。思以先觉,觉彼后知,利在国家,岂图其私?蛮貊或行,州里或疑,匪诚未至,人心积巇。召归辍驾,遘疾江湄,天日掩照,时命孔哀。心不负君,魂清魄夷,孰闻天马,徒恋敝帷。皦尔风节,百世之师,文章满家,鸾凤其仪。谤与身灭,积久弥辉,考三不朽,视此穹碑。

按公之弟昆焘意城,以举人参赞湘幕,稽核厘捐,官至京卿,有《云卧山庄别集》如干卷。仑焘志城,亦以诸生治厘,有《萝华山馆诗文集》若干卷。皆以干略经济著闻于时。曾文正尝称:“湘阴三郭,论学则一二三,论才则三二一。”盖于侍郎干济之实微致其疑,故作序送其南归,谓其才而无所成,望去其扞格,至于纯熟。其官江苏督粮也,曾公与书李公鸿章,谓筠仙著述之才,难任繁剧之任。其倡修《湖南通志》也,又讥其微有衒博之意。至为左文襄所劾,愤怒形于简册,作《自叙》以自明其志,则其门人袁漱瑜绪钦亦微讥其隘焉。然其学根柢宋儒,故能极深研几,以穷天下之变。以中国士大夫自怙其私,以求遏抑天地之机,未有能胜者。故于宋儒之崇奖言官、劫持政府,谓为虚憍而恃气,故尝欲为《绥边征实》,以明汉唐以前驭外之略,以觉天下之嚣嚣。今其书未传人间,而朱克敬为《边事类钞》,似承其意而为之者。其使伦敦时上李鸿章书,于泰西所以致富强之故洞若观火,盖其读书观理,有以知西方文化之大原,而不惑于南宋以来七百年流俗之论,其识高出于群公之上,故当时拘学小生群起而攻之。伦敦使旋,不还朝复命,而竟归老湖湘之间,日穷《礼》经以自遣,尊祀船山王子以训士。其文章于曾公外特为大家,然特其余事耳。

公与湘乡刘蓉孟容年少齐名,同为曾公至交,而所学稍异。刘公少时专精朱子之书,毅然欲追古圣哲而与之齐,于曾公之锐志功名、郭公之疲精词业,皆谓非儒者所急。以诸生赞骆文忠军幕,数年之间,由四川布政超授陕西巡抚,吏治兵略有闻于时。为某言者所劾,抗疏自辨,谓臣于钻营无耻之事,非特不敢见之于事,并不敢存之于心,非特不敢存之于心,并不敢形之于梦寐,益其自治之精尚有大于此者,而某某习为无耻之事,乃竟厚诬天下无复有知廉耻之人,此何理也!及罢官归里,筑绎礼堂、玩易阁,日穷经其中。与书曾公,谓所居疑在蓬岛之间,置身若在周秦以前。曾称其研精三《礼》,洞澈先王经世宰物之本,遂欲有所撰述,以觉后世之昏昏。又言文章欲追欧阳修辈而与之齐,而志愿有大于此者。故曾公居京师时作诗,有“夜夜梦魂何处绕?大湖南北两刘生”(汉阳刘传莹茮云),又云“我思竟何属?四海一刘蓉”,其敬重殆在郭公之上也。然刘公言《礼》之书今亦不传,今仅见其《思辨录质疑》一卷、《养晦堂诗文集》若干卷、《奏议》若干卷,读之使人慨然兴起也。

附旧作湘阴诸郭著述考

湘阴郭筠仙侍郎所著书,已刻者为《礼记章句质疑》若干卷、《大学章句质疑》若干卷、《校定朱子家礼》若干卷、《奏议》若干卷、《养知书屋诗文集》若干卷、《自叙》若干卷、《使西纪程》若干卷、《湘阴图志》若于卷,未刻者《史记校注》若干卷、《读子札记》若干卷、《日记》若干卷。其弟意城昆焘有《云卧山庄别集》若干卷,志城仑焘有《萝华山馆集》若干卷,子焯莹子燮所著有《诸子通谊》、《栖流略》、《读骚大例》、《楚词注》及诗文集若干卷,族子立山复初有《三礼注》若干卷、《论语朱注疏》若干卷、《文学研究法》若干卷、《复斋文集》若干卷,昆焘之孙振镛涵斋有《韩愈论佛骨表纠缪》一卷。

昔侍郎言,吾郭氏在湘阴族不逾百人,而不失为著姓,徒以科名不绝而已。侍郎于清时号精洋务,尝言中国士大夫自怙其私,以求遏抑天下之机,未有能胜之者。及其使英返湘,主讲思贤讲舍及城南书院,日与生徒讲明礼学,尤好王船山书,谓其精详逾于朱子,岂与彼徇外媚时者悉弃吾所固有而惟夷之师哉!其学冠中兴诸公,而不得藉手以济斯民。左文襄宗棠既訾其迂谬,曾文正国藩亦称侍郎著作之才,难胜烦剧之任,竟令其以文儒终老,兹中国之不幸也。其长子刚基既早卒,焯莹晚出,才敏轶伦,叶郋园至称其学出侍郎上。吾观焯莹校释《管子》,意所未安,于先说亦不曲从,郋园之称之者,殆指考订章句之细。至侍郎读书观理,洞烛几先,其识超越前人,无与抗手,焯莹虽贤,恐难趾美名父也。昆焘运筹于幕府,仑焘典司于榷税,考其始进,皆以元兄。然曾重伯言其祖文正公最重昆焘,亦称许仑焘,谓郭氏兄弟论学则一二三,论才则三二一,则其自效乡里,亦由乎干略也。复斋少事侍郎,其学实纯乎礼。其文章清淡简朴,自成一家。行谊高卓,世以方清张履祥考夫。卒后,长沙黄兆枚作传。其友孙文昱语予:“复初读书,初无伏案之功,而天资超越,一有研讨,能知其深。尝终日静坐不倦。诣人谈,意所可,往往至夜分,非主人相促,乃或忘归也。”天机浑然,与世无争,而忠义之性秉于内定,殆非一世之士也。振镛之父庆藩子静,有《庄子集释》行世,他所著述多未刊行。振镛幼习庭闻,长而登第,于其家建寿曾之阁,追慕湘乡公之为人,其志固矫然异乎常人矣。近乃归心释宗,博稽经律,深诋昌黎韩子之陋,其言博辨,儒者不能难之,而孙文昱独言涵斋此文可以不作。文昱醇儒,不欲士友驰思于系表,意可念也。近侍郎家业日衰,所筑养知书屋、东山草堂、玉池别墅皆已易主,其孙本深贫等寒土,而学业能承其先,名贤之贻后,夫岂同于庸俗哉!

岳阳学略第十八

巴陵吴敏树,字本琛,号南屏,道光某科,与左宗棠同以落卷被举于徐太常法绩,详所为《太常徐先生传》。生有异行,不乐仕进,为浏阳学官,未几辞去,而自放于山水间。常至京师访梅伯言、项几山、朱伯韩诸人。时梅倡文会,主桐城宗派之说,吴谓为文必得力于古书,奚近时宗派之足云。然吴少好归熙甫文,尝为《归文别钞》、《史记别钞》,意自震川、庐陵上效司马子长。所为文意态安闲,深得山水之趣。曾文正称其游记字字若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与曾、左至交,而未尝干以私。曾平江南,一往访之。其人品至高。有《柈湖文录》若干卷、《诗录》若干卷,又有《国风原指》若干卷,王湘绮笺《诗》实据之。

同县举人杜贵墀,字仲丹,研精朴学,有《汉律辑证》若干卷、《典礼质疑》若干卷、《巴陵人物志》若干卷、《诗文集》若干卷,合为《桐华馆丛书》。主省城校经书院十余年,高才生多出其门。尤工倚声,王葵园选《湘中六家词》,与湘潭王壬秋、蔡与循、新化李舜钦、长沙周荇农、张雨珊之作都为一集。

平江李元度次青,以举人从军,官至贵州布政使,有《天岳山馆文集》若干卷(诗集为县人陈右长镞所得,未刻),别有《小学弦歌》、《南岳志》若干卷,其所纂《先正事略》,曾文正为之序,书已久传人间。

苏舆,字阜康,以庶吉士改官邮传部郎中,受学于长沙王葵园,疏证群书,不让于师。所著《春秋繁露义证专若干卷》,又有《自怡室文》若干卷,《宋元官私版本考》、《南齐文录》未成。余昔年曾为其遗集序云:

“平江苏郎中舆没已八年,颜息庵先生为定遗集,督余为序。曩于试牍读君文篇,时君方籍学官,登名拔萃,元和学使(江标)重其清才。于时湘学始衰,粤人来教。素王改制,托齐学之微言;赤乌传书,张纬候之异说。时长沙祭酒主持楚学,郋园吏部觗斥康生,君奉手从师,低头事友,裒其辨学之作,都为异教之编,自叙简端,述其作意,欲守西湘之学统,遏南海之狂流。屏事下帏,研精儒业。法兰台之史,校晏婴之书;录南齐之美词,考宋元之板本。益以余闲,沈思翰藻,散词振桐城之绪,俪体承卷施之风。志陶生之墓,护彼灵华;作火库之铭,寿之贞石。后登玉署,复历墨川(曾游历日本东京)。鲤庭献寿,传孝妇之美图;海国观风,成东游之新录。归官邮部,供职郎曹,于是于其官暇,成《春秋繁露义证》若干卷。谓玉杯竹林之属,非广川之元书;新周故宋之谈,亦先师之末义。眭孟用此被戮,步舒以为大愚,故何休释《传》之词,但述胡毋之说。公羊且蒙讥议,董书益难自存。自龚刘阐其玄思,宋戴离其本旨,后生袭缪,大儒蒙讥。君乃据晓楼之注文,依抱经之校本,旁引蓉生之答问,上征承贯之发微,萃集群言,折衷古谊,期于江都之精论不汩于后师,新学之狂言永绝于清代。而喷泉四咽,独掌难堙,景命卒沦,优时成痗,甫逾四十,殂化烟舟。求其遗稿于家,又得《辛亥溅泪集》若干卷,中伤童昏之失国,斥神奸之纂宗,见《哀郢》之孤忠,流悲音于《心史》,较之劬庵(湘潭罗正钧)殉难之录,补松(钱塘吴庆坻)碧血之编,负痛尤深,伤心独至。故论君名节,则忠孝无亏于古人;考君学业,则文章可传于后世。正谊明道,上企醇儒之传;发愤潜心,下究天人之业。而年未逮其所志,位不竟其所施。晚值乱离,衔哀入地。黄发之父,惨殒于凶锋;蓬头之子,莫传其素业。文儒身后,同类咸悲。息庵平生论学,不阿于同门,老年怀旧,为编其遗著,古道照日,高谊薄云,承授简于鄙生,遂缀名于简末。”

临湘吴獬凤荪,少以文章著声,潘祖荫伯寅喜收名士,称为湖南才子,有集若干卷。华容孙瑴明时编《古微书》数卷,以存纬候之遗。近人平江欧阳之钧重衡,有《清儒学案》、《清经义考》,别有《哀辽东赋》,依庾子山《哀江南赋》原韵,哀深词雅,湘绮之嗣音也。欧学于两湖书院,师事张文襄、梁文忠,皆为编案云。

湘绮学略第十九

湘绮翁学业文章,吾昔年跋其遗书,叙述尽矣。其为《八代诗选》、《唐诗选》,手批《诗经》,开示后生,尤多妙义。湖南之诗,唐时惟李文山最著,清乾隆时选《全唐诗》,湖外止此一人。明李文正东阳擅声台阁,《西涯乐府》尤为擅场。梁端辑《明三十家诗》,推服文正甚至。季明则王船山诗特沉雄,外此则湘潭陈鹏年沧洲、张九钺陶园、宁乡陶汝鼐密庵、新化欧阳兆洛磵东、巴陵毛西垣、道州何绍基东洲,皆奋笔为诗。曾文正笔力骜雄,实始崇仰山谷。后进相师成风,义宁陈三立伯严最为大家,所著《散原诗存》,大为江西生色。湘绮学此,始宗陆、谢,拟摹《选》诗,得其神理。集中如《独行谣》、《妾薄命》,皆其少作,而《圆明园宫词》则二十五岁所为也。门人才弱,多不能学其诗,翁亦戒其门人毋妄学我。有名者县人杨承瓒虎公、桂阳夏寿田午诒、陈完夫、衡阳刘异豢龙,皆得其一体。近体诗所作绝少。清末翟鸿禨、端方、岑春萱、袁世凯先后罢官,曾广钧为《落花四韵》,假湘绮名登报。广钧亦尝从翁问诗,然气味不类。叶德辉訾为优孟衣冠,而甚赞葵园之作为清真雅健。葵园诗纯学杜、苏,与翁师承固异也。叶挽翁联云:“廿一史林苑争传,若论系出文中,魏晋六朝无汉学;四十载云龙相逐,敢曰耻居王后,江河万古愧唐贤。”又和其《食瓜诗》,谓驽马追风,不自知其钝。是叶于翁之经学多所讥评,于其词章则不能稍毁之也。近日湖南之诗,长沙黄兆枚宇逵《芥沧馆集》,亡友益阳曾运乾星笠极称其工,谓乡先辈之作能似之者盖寡。黄自称山谷诗孙,亦导源于双井者也。湘绮少时与攸县龙伯皋皞臣、长沙李寿蓉寰仙、武冈邓弥纶弥之、辅纶葆之号为湘中五子。弥之有《白香亭集》,名最著。民国三年,宁乡程颂万于大议刻魏源古微堂、何绍基东洲草堂、葆之藻川堂诗,标为《楚南三集》,而未果。廖大隐《楚风补》、邓南村《沅湘耆旧集》亦无人赓续为之。然湘潭罗汝怀研生有《潭雅集》,宁乡廖基棫次峰有《沩宁诗选》,是在各县有心人搜集之耳。尝论湖南诗人,近世惟汉寿易顺鼎石甫其才最高,同时樊云门、曾重伯皆不能及。《游庐山诗》怪伟雄肆,有如天马腾空,不可控勒,张文襄读之倾倒。使能如湘绮翁之好学,至老不倦,则吾未能测其所至也。

附旧作湘绮遗书跋

湖南学术,盛于近世。明清两代,乃有四王:船山于《易》尤精,九溪考古最悉,葵园长于史学,湘绮号曰儒宗。其所论著,于经有《周易说》十一篇,《今古文尚书笺》二十九篇、《诗补笺》二十篇、《礼经笺》十七篇、《周官笺》六篇、《礼记笺》四十六篇、《春秋公羊何氏笺》十一篇、《论语训》二十篇、《尔雅注》十九篇、《尚书大传补注》七卷、《夏小正注》一卷、《逸周书注》七卷、《谷梁申义》一卷,于子有《老子注》一卷、《庄予内篇注》七卷《杂篇注》二卷、《墨子注》七十一篇、《鹖冠子注》一篇、《写定孙子》十三篇,于史有《湘军志》十六篇、《桂阳州志》十七篇、《衡阳县志》十篇、《东安县志》七篇、《湘潭县志》十二篇、《王氏族谱》四卷、《史赞》十七卷、《论夷务书》若干卷、《日记》若干卷,于集有《楚词释》十篇附《高唐赋注》一篇、《湘绮楼诗集》十八卷、《杜若集》二卷、《夜雪集》一卷《后集》一卷、《七夕词》一卷、《湘绮楼诗外集》二卷、《文集》二十六卷《外集》二卷、《词钞》一卷。其选录者,曰《八代诗选》二十卷、《唐诗选》十三卷、《唐十家诗选》十六卷、《汉魏六朝文选》若干卷。别有《王志》四卷、《笺启》八卷。其有目无书及成书未刻者,尚不在此数也。翁禀上哲之姿,述前圣之业,学穷道奥,德应昌期,际运代之屯艰,托玄思于素业。诗披神雾,补北海之长笺;书定礼堂,著曲台之后记。其于公羊之学,尤阐劭公之微,井研衍其师传,南海袭其绪论,有清季世,巍然大师。虽天官妄肆讥评,而楚学实成宗派。蚍蜉撼树,轻薄为文,徒自损其品名,曾何伤于日月。此其经学之湛深也。

君子之道,或隐或见,圣人之行,一龙一蛇。道隐小成,学迷玄象。问礼懵于柱下,访道忽乎七篇。惟翁泯物我之大齐,明儒墨之相用,蝉蜕污泥,蓬累而行。行既充符,道宜应帝,德机既杜,天倪以和。消遥大化之中,游戏人间之世。指白非马,其道犹龙,滑稽玩世,庄谐杂出。足使诸邹杜口,曼倩降心,天下奉为谈宗,麈尾挥其玉屑。则其道术之玄深也。

翁惆怅鸿笔,寝馈麟经,以为秦来文宗,世推班马,殚精史汉,奋志纂修。久放浪于江湖,未回翔于玉署,自撰军志,张我湘人。纪曾侯以绍安阳,述筹饷而师平准,较彼朱克敬、王定安所造,实乃雅俗区分。其他桂阳、衡阳之书,湘潭、东安之志,皆敛雄才于方纪,纳万变于小篇。旧日湘中山水之记,先儒耆旧之书,较此华章,黯然失色。盖默深圣武之记,无此伟观,玉池湘阴之图,逊兹雅韵。斯其史裁之丽密也。

湘州文学,始盛东京,典午以来,唯传罗、李。欧阳仅以书著,茶陵稍用诗名。清代则王、魏扬声,邓、曾并美。翁生含秀质,天挺人英,天才自高,工力交至。拟昌谷高轩之过,早成薄命之诗;当士衡入洛之年,能续兰成之赋。藉甚圣童之誉,巍然词伯之称。固已增湖湘之景光,留江山之高韵。及乎圆明诗出,压元相之连昌;秋醒词成,过东坡之赤壁。以及状刚直彭公之行,为伯元叔绩之传,文笔严清,华实并茂,足使文儒俯首,宿学倾心。湘中称名士无双,海内号胜流第一。虽越缦薇荪,或肆他端之毁;而江河万古,何损文章之名。迹其树义之精,出词之雅,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卿云而后,仅见斯文,唐宋以来,无此作者。盖翁以文若之逸才,勤伯业之老学,复治申培之经术,享伏胜之大年,卓然大成,敻绝百代。此即离居异域,生不同时,犹或闻声而相思,观文而遥契,而况乡里后进,追随杖履,晋接音尘,亲读丛书,叩闻口说者乎!本念庵之遗意,署后学以拜阳明;思退之之狂言,非仲尼不称弟子。敬述其略,以告乡人。

葵园学略第二十

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家,门庭广大。予尝论其尊崇经学似仪征阮相国,厘正文章拟桐城姚郎中,校注群史若嘉定钱宫詹,考证诸子如高邮王观察。而考其平生著书,尤有功于楚学。盖湘州人物,盛自东京,自晋迄唐,辈兴文彦。昔贤著录,如晋张方之《楚国先贤》、邓湘皋之《沅湘耆旧》、周圣楷之纂述《楚宝》、罗研生之《湖南文徵》,义主褒美乡贤,甄录或伤浮滥。先生念经术之不明,望乡人之奋厉,以为姜斋稗疏,提要时有微词,凝园管见,通方訾其巨谬。求如易袚之说《易》,观国之《学林》,罗氏之述《尚书》,周子之言太极,在于清代,难值其人。故于续刊《经解》之时,留意表章湖湘之学。于魏、邹数公而外,兼录湘潭二胡之书。人竞及于生存,例不拘于故事,特相诱掖,深具孤怀。其后先生集疏三家之诗,参正安国之传,无不采同人之说,集众家之长,重皮先经学之深,兼及其子(先生称皮鹿门先生深于经学,任举一义,触处洞然。又《与苏阜康书》云:“读皮先生《经学通论》,令人愧汗无地。”其为《诗三家义集疏》,采皮先生仲子嘉佑至数十条);服郋园涉览之博,多取其长(先生注《释名》、《水经注》、《世说新语》、《汉书》,采叶吏部德辉说最多)。后生见闻,迈逾前古,多能明古今之别,知汉宋之分,实由先生最为老师。又都书局,思贤所刻,津逮贫生,讲舍高才,今为老宿,传其旧业,迥异时流。郭复初以三礼成家,孙季虞用六书名业,师承所自,都出王门。此有功于楚之经学也。

《汉书》之学,盛自湘人,何东洲于班史为专精,曾太傅列孟坚于圣哲,其后周荇农覃心陈志,郭玉池评校史公。先生补注班史,垂老方成。博采群言,裁量众说,于郭(玉池)、王(湘绮)、瞿(止庵)、杜(仲丹)之著,王(理庵)、皮(鹿门先生)、叶(郋园)、李(桢,佐周)之书,阜康(平江苏舆)、伯成(安化陶宪曾)之校刊,同宗四王之札记(长沙王文斌及先生从弟先和、先惠、先恭、先慎四人),苟有可采,靡不兼收。其后集解范书,则黄(山)、柳(从辰)效其劳,经纬五洲,则曹(典球)、王(达)分其役。乃至两唐合注,《元史》拾补,亦多依郇庐(湘乡陈毅)之成说,据古微(邵阳魏源)之新编。葑菲不遗,洪纤悉记。弥尊往哲,复畏后生。求有裨于高深,益足征其识量。此有功于楚之史学也。

九流之学,楚士号精,两王有衍庄之书,魏、易(佩绅)传解老之业;曹镜初造《墨子笺解》,易石甫有《淮南新疏》。绸发经生,最精兰陵之书(湘潭胡元仪子威);孟纯文人,亦有释庄之集(湘阴郭庆藩子静)。而其先则曾太傅能言其大(太傅尝言:“诸子皆可师”),李布政(元度)能知其深(次青尝言:“曾公自苦等于禹墨,持法则用申韩,善处功名之际则用黄老”)。先生集解《荀子》,多采大胡之言;继释庄书,又承小郭之后。用心各有疏密,义例不无略详(刘申叔之《荀子校释》、马其昶之《庄子故》,多能拾先生之遗)。然其后陈治仲为《墨子正义》,苏阜康校《晏子春秋》,罗庶丹为《吕览诠言》,杨遇夫撰《老子古义》,溯其原始,启自先生。前哲之醍鬯既宏,后进之慕效自广。近时资滨戴子,倡名学于麓山(益阳戴润珂有《诸子概论》,其县人罗润泉有《墨子解义》),涟浦谭君,振玄风于江汉(湘乡谭戒甫著《形名墨辩》诸书,其师颜昌峣著《管子校义》,颜则葵园门人也),大湖南北,厥道益光。此有功于楚之子学也。

在昔灵均见放,传骚赋于湘南;群玉善诗,标英声于唐代。明有西涯之乐府,清有陶园之新诗。益洗蛮风,登诸华琰。而耦耕经世之集,不录文人;湘乡杂钞之编,未严义法。先生于是续梦谷之类纂,示古文之准绳,录求阙、柈湖之粹,采南村壮学之英。孙集苍筤,取其说虎。三十九人之内,湘中著录五家。兹编既出,群士知归。其后黎庶昌之续纂,异实同名;蒋瑞藻之补编,录新遗旧。而坊贾注释,巨缪百生(中华书局王文濡注本批缪最多),滋可痛也。又先生类纂骄文,以补王闻修之《法海》,李申耆之《类钞》。《雕龙》则论赞分门,《史通》则全书入录;傅毅则移汉入晋,袁序(吴谷人《袁简斋寿序》)则有目无文。寻其例条,小有歧异,然而取裁丰赡,断制精严。而选师伏之序赋,殆将百首;录湘绮之颂赞,亦且廿篇。自余周、郭之词(自庵、玉池),蔡(枚功)、孙(芝房)之制,皆加甄集,大振湘文。而阜康被录,翊云见遗,岂由阿好之私,盖实择详之慎。至于诗余之作,选辑六家,湘雨振其风流,桐华飞其丽藻,尤足振新声于湖外,传逸响于江潭。幼学寻途,作家辈起,而先生刻思益、养知之集,梓磵东、西垣之诗。复修先德遗书,刊行诗义标准。是皆本源忠孝,发抒性灵。当代奉为宗工(湘绮云:益吾自命宗工),前辈服其史笔(郭筠老见先生所补《明史忠正传》,叹为范蔚宗一流人)。其诗亦清真精湛,卓尔名家。惟俪体仅见四六之弁言,骈纂之序例,亦能究义神之窍奥,判雅俗于毫芒,矩矱森然,芥沧兴叹(见长沙黄吏部兆枚所为《郭编修家传》)。此有功于楚之文学也。

综兹四部,集诸一身。纂述鸿编,发扬巨业。其名驰于域外,其书传于寰中。湘国灵光,皕年寡两。而考其自谱,则先生弱而失怙,困至佣书。迨雅步于玉堂,乃专精于青简,始由纂录之业,上窥著作之林。出掌文衡,入为祭酒,比牒早登宰相,门徒多至大官。使先生久宦京华,迥翔台阁,固当班跻公辅,官轶瞿张。而先生抗疏劾奸,拂衣归隐,辟葵园于北郭,主鹿苑之经坛。门无俗客,惟停问字之车;业不他纷,雅意藏山之策。虚怀取善,乐受人言。友朋赖以成名,善类蒙其庇护。属旧新之交会,或讥刺之相乘,而先生饰巾待终,帏堂讲业。烟舟避地,犹编诗义之书;凉塘伏居,日校蔚宗之史。克全晚节,挺为贞儒,用能张大楚风,集成清学。惟盛业必传百世,史书列传儒林,生大儒不为一乡,同里先蒙其教泽。敬书夙感,用质同岑。

先生身后,清史列传儒林。吴庆坻曾为铭幽,黄兆枚为表墓。先生有自编年谱,详叙生平。此篇因其生日设祭,其嗣子属为之耳。余于生前未尝一见先生,第喜读其所著书,以为有裨于始学,嘉惠于寒畯,为一时前辈所不及。其晚年节行,群士尤同尊之。亡友罗焌庶丹挽先生云:“周末诸子,荀卿最为老师,若论胜国耆儒,惟有先生推祭酒;长沙二王,葵园克全晚节,窃本念庵遗意,止称后学拜阳明。”今年公祭,余撰文云:

“湖湘开辟,玄黄判剖,堂堂文宗,肇此祭酒。玉池此赞,言大非夸,猗若我公,撰述成家。上笺群经,下证国史,旁论文章,用逮诸子。四十余年,楚学生光,长沙大师,并称二王。湘绮通玄,行同庄列,公则守常,克全晚节。宗风既诡,学脉分流,门徒诵义,肃若严秋。梁(鼎芬)、陈(毅)、吴(庆坻)、黄(兆枚),为世佚老,厥修曷由,师训是保。嗟余后学,知读公书,生朝设奠,怀德崇儒。湘水澄波,学林在巷,秋云在天,公灵来降。”

鹿门学略第二十一

善化皮先生所著书,其已刻者,曰《经训书院自课文》三卷、《师伏堂骈文》六卷、《经学通论》五卷、《经学历史》一卷、《尚书大传疏证》七卷、《今文尚书冤词平议》二卷、《孝经郑注疏》二卷、《郑志疏证》八卷附《郑记考证》一卷、《圣证论补评》二卷、《六艺论疏证》一卷、《鲁礼禘祫义疏证》一卷、《王制笺》一卷、《汉碑引经考》六卷附《汉碑引纬考》一卷、《箴膏肓发墨守起废疾疏证》一卷、《师伏堂笔记》一卷、《师伏堂词》一卷、《师伏堂诗草》六卷、《鉴古堂日记》二卷,其日记有目而书佚者,有《宙合堂咏古诗》一卷、《史记引尚书考实》一卷,别有《南学会讲义》十余篇。先生当同治时,年才弱冠,与益阳王德基、长沙阎土良辈以茂才绩学举癸酉科拔贡,湘绮王先生赋诗赞异,谓为文学名人。及光绪壬午,先生举顺天乡试,于是年逾三十,始覃思经术。初治《尚书》,考证今文,疏证大传,著书十余万言。既数困于春官,遂绝意仕进。主讲江西经训书院,日以朴学训示生徒。暇则杜门造述,从事于《尚书》之学,号为专经大师。旁治《通鉴》及顾、王诸大儒之书,慨然有用世之志。丁戊之间,主讲长沙南学会,议论贯通古今,弭争泯患,多精到之言。政变以后,为群小所厄,身罹党禁,授徒城中。精治郑学,成书又十余万言。上穷六籍之原,中涉纬候之奥,多先师之逸典,小儒浅闻不能究宣者,先生皆为发其覆而究其归。及著三疾疏证、《孝经郑注疏》,世尤多其取精用宏,与《今文尚书考证》同为不刊之书。兴学令下,大吏聘先生主讲学堂,于是为《经学历史》以授岳麓诸生。其书明群籍之大义,述今学之家法,足裨始学。又虑所言微略,复造《五经通论》以鬯厥旨。长沙王葵园先生读而叹服,遗书门人苏舆,谓令人愧汗无地。盖先生始壮专经,启于湘绮先生;中年著书,多与郋园叶先生商榷名例;晚年论学,与葵园尤訢合无间。葵园有所著述,未尝不藉助先生,先生纂述成编,葵园未尝不以官钱刻之。其文及诗多先生少作,然葵园类纂骄文,录先生所制至九十余篇。自先生存时,书已流传人间,及其殁后,遗著及于海外。日本博士有专治先生之学者,皆言先生治经之精,或且出二王先生上。或者谓先生力赞维新,若逆知世变,识力高出世儒。予观先生戊戌讲学湘中,特慨乎胶州之役,睹义宁陈巡抚宝箴发愤有为,出而相赞耳。诸人既败,牵率先生,著书终老,先生固安之若素。其《春秋讲义》及《经学历史》,当世小生或敢妄事诋诽,然彼于先王之学未能深究,恣为狂论,无足较也。胶州柯先生绍忞主修《清史》,于《艺文志》录先生著书,而儒林不为立传,世以为恨。然今之《清史》未为定本,且以先生之学,钩深致远,卓荦沉冥,当世巨儒,早有定论,岂假良史之词而声名始传于后哉!始先生仲子吉人在时,尝属余为《南学讲义叙》,未敢率为,而吉人早逝。今吉人之子名振辑刻先生遗书,督之为叙,伏念自己亥至今将四十年,于先生之学,无能继述万一,书此不能不恧焉自愧也。

先师皮先生师伏堂文,王阁学先谦选入《骈文类纂》者都九十六篇。今观其篇目,若《仓帝史》、《皇氏颂》、《宓戏画卦颂》、《舜陵铭》、《尚书大传疏证》、《尚书中候疏证》、《史记引尚书考》、《六艺论疏证》、《鲁礼褅祫施志疏证》、《驳五经异议疏证自序》及春秋列国名臣、汉云台中兴诸将、岳麓书院六君子颂(宋朱公洞、周公式、李公允则、刘公宏明、陈公钢、杨公茂元)及他杂文连珠之属,凡百余篇。谨为标识,僭书其后曰:

圆灵垂象,日月耀其光华;柔祗成形,河岳章其动静。道靡两而不立,物无奇而非偶。取象天地,形成文章。乾健坤顺,义始于《文言》;阳刚阴柔,美生于《易》象。文章重俪,厥谊至明,伊古才流,昭宣此旨,虽体有朴艳,而意归一揆。自世士炫其浮质,贤儒乃笮文人。六朝俳偶,退之薄而不为;宋时四六,君实谢非素习。道丧文敝,名德移风,世尊古文,托义高尚。有清厉学,华实并茂。皋文、容甫,发经籍之真光;季逑、巽轩,穷圣言于素业。卑谷人浮艳之作,陋迦陵侧媚之词。正声既张,淫音辍响。故清一代文业,上与两汉比隆,由其究精雅诂,研讨微言,师彦和之真经,法准南之原道,用能取熔古义,自铸新词也。湘州文学,肇盛梁唐。文山揽秀于诗章,西涯擅声于乐府。姜斋文雄而诗丽,承贯论健而词豪。盖代文宗,群推湘绮。江南之赋,并美于兰成。秋醒之词,尤高于玉局。信可谓抉天章于云汉,振屈宋之英声者矣。先生生逊清之季年,值湘文之盛日,少登拔萃,旋领乡闱,藉甚声华,焕乎文采。连珠与士衡并美,游记共道元生色。双清制赞,已垂彤史之辉;瀛州序颂,复纪文皇之盛。已可扬声华屋,腾藻云崖。先生矢志读书,殚精治史,谓道不原于周、孔,则旁出多歧;文不征于马、班,则义终无本。于是为迁《记》引《书》之考,赋两汉咏史之诗。谈古于宙合之堂,讲学于经训之院。林苑不能分传,经文乃合一途。故古泉杂序,郋园必乞于鹿门;湖外作家,华鬗推之为鸿笔也。昔竹坨第工词章,东原不长文学,左海惟精礼制,西庄独事校刊。乾嘉汉师,文尤芜杂,讽籀书九千字,说《尧典》三万言,群士腾讥,寡能备善。君既究群经之玄意,兼都雅之高文,精义人神,炼才就范。非姬汉之书不谈,匪羲黄之旨不传,检纬候于绿图,校珍文于丹策。彼戴氏遗书之序,丰芑通训之词,称述学原,世称美造。而先生所自作至数十余篇,宁惟鲁齐家法,藉墨藻以光新;亦使伏贾薪传,永遗声于文薮。故考其学业,则经学挺出于清儒;论其文章,则根底特殊于华士。斯学林之公论,非门士之私言。而枚叔著议,驳其三书,俳山论文,黜兹一老,则彼陈汉章之敢为狂论,陈大丘之横肆抨弹,奚足辨乎?愚以弱年获侍讲席,亲承绪论,奄遘心丧,敢自负于师门,特用章乎遗教,且诏学者知尊重焉。

皮先生之《经学通论》,已收入《四部丛刊》。章炳鳞驳先生三书,特指其《经学历史》、《春秋讲义》、《王制笺》诸书,谓其不守今文师说耳。其先为校经生一篇,称抱一家之学,钩深而致之远,上规平津,下抚西庄。梁启超则称其《孝经郑注疏》取精用宏,为传世不朽之作。其会通汉宋,启发迂旧,尤在《南学会讲义》十余篇。当时登诸《湘报》,未尝编为专册。其谓清儒汉学原出宋贤,则较章学诚之说尤为明鬯。学诚《文史通义朱陆篇》言今人有薄朱氏之学者,即朱氏之数传而后起者,其人亦不自知也。沿朱氏之学,一传而为勉斋、九峰,再传而为西山、鹤山、东发、厚斋,三传而为仁山、白云,四传而为潜溪、义乌,五传而为宁人、百诗。今承朱氏之后,所见出于前人,不知即是前人之遗绪,是以后历而贬羲和也。先生则谓古无目录之学,至宋而始有王尧臣《崇文总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古无金石之学,至宋而始有赵明诚《金石录》、欧阳修《集古录》诸书。至于疑《伪古文尚书》,始自吴才老、朱子;搜辑汉人旧注,始自王伯厚应麟;尊信《诗序》,始于吕祖谦伯恭;纠正史传,则有吴缜《新唐书纠缪》、《五代史记纂误》,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而吴棫考论古韵,邢昺为《尔雅》作疏,徐铉校定《说文》,徐锴为作系传,《困学纪闻》、《东发日钞》,又日知、潜邱、养新诸记录所本。故逊清一代之学术,无一不渊源于宋儒。故先生答叶德辉书,谓弟所学本兼汉宋,而于讲说注重解二家之纷。惜及门弟子江西经训书院及湖南诸生多止传其词章,少能承其经学,惟同县举人谭绍裘贻仲、罗焌庶丹为知先生之学。谭主北京大学经席,著述未传。罗始为《孝经郑注疏证》二十卷、《孝经叙录师儒传述考》一卷,见先生郑注疏。自愧不如,别著《周易郑注疏证》、《论语集注疏证》、《大戴礼集解》、《尔雅本义疏证》、《尔雅正字》、《夏小正经传考》、《读孟子札记》、《九经古义补》、《石鼓文集释》、《金文隶古定》、《扬子云年谱》、《太玄集解》、《吕子集释》、《韩子补注》、《列子校注》、《孙子注集证》,多已成书,其诸子学述则为岳麓大学讲义,平生敬重先生,自称私淑弟子。世论吾县学人,亦以罗之所业差能继先生之后,惟生时未相从受业耳。日本博士狩野直喜研究先生之书,常于京都大学为诸生讲演。其孙名振编有《年谱》一卷。

郋园学略第二十二

湘潭叶郋园所著书,于经有《周礼郑注改字考》六卷、《仪礼郑注改字考》十七卷、《礼部郑注改字考》二十卷、《春秋三传地名异文考》六卷、《春秋三传人名异文考》六卷、《经学通诰》附《经学绪言》六卷、《孝经述义》三卷、《天文本论语校勘记》一卷、《孟子刘熙注》一卷;于小学有《六书古微》十卷、《同声假借字考》二卷、《释人疏证》二卷、《说文读若考》八卷、《说文籀文考证》二卷;于子有辑《傅子》三卷《订误》一卷、《鬻子》二卷、《孙柔之瑞应图记》一卷、《淮南万毕术》一卷、《星命真原》十卷;于史有《隋书经籍志考证》六卷、《汉律疏证》六卷、辑《山公启事》一卷、《山公佚事》一卷、《宋赵忠定奏议别录》八卷、《宋绍兴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考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板本考》二十卷、《观古堂藏书目录》四卷、《郋园读书志》十卷、《书林清话》十卷《余话》二卷、《藏书十约》一卷;于集有《古泉杂志》四卷、《消夏百一诗》二卷、《观画百咏》四卷、《和金桧门观剧绝句》一卷、《昆仑皕咏》二卷、《南游集》一卷、《书空集》一卷、《岁寒集》一卷、《汉上集》一卷、《于京集》一卷、《还吴集》四卷、《北征集》四卷、《浮湘集》一卷、《山居文录》四卷、《北游文存》二卷、《翼教丛编》六卷、《觉迷要录》四卷、《輶轩今语评》二卷。其所刻《观古堂丽廔丛书书目丛刊》又都几百卷。贤子启倬总为《郋园全书》,属某识于篇首。征之汉志,言儒家者流游文六艺之中,留意仁义之际,宗师仲尼,于道最高。汉自武帝以后,道术统乎圣经,群儒宗于孔氏。刘子政父子为《别录》、《七略》,以定众家之归;许叔重为《说文解字》,用考制作之原。后之儒者,欲究达诂而讨学近津,必先从事焉。魏晋迄唐,士习玄风,宋明诸儒,殚心性道,读书习业,或与汉师殊方。至于有清,昆山顾氏、元和惠氏,实穷经而反本,振两京之遗绪。下逮乾嘉,硕彦朋兴,而高邮王氏、金坛段氏、阳湖孙氏尤号专经大师。先生始治许学,服膺段氏,所述旁采桂馥、王筠诸家,为《说文故训》三十卷。其《读书志证》,发诸书异同,是正鄙生谬说,大类王氏《杂识》。而博综百家,董校集籍,尤蔚焉与孙氏同风。先生故家于吴,自其考雨村公始移籍湘中。当光绪中叶,县人王侍讲闿运、长沙王阁学先谦以名德巨儒都讲书院,群士承风,奉手其门。先生治学,守吴先生遗法,与侍讲异趣,于阁学为再传弟子,执礼甚谨,论学亦不苟同。而于同光今文师说,疾其诬妄惑世,颂言攻之。丁酉、戊戌间,南海康有为、新会梁启超缘饰经术,谋变旧政。先生家居,著书辨说,措词甚峻。康梁既败,平江苏舆汇次先生论述,以为《翼教丛编》。先生复著《觉迷要录》,用儆群士。故新进或仇疾先生,而老生宿学远近称仰,用是名动天下。四方士过长沙,必造先生寓庐。日本盐谷温、松崎鹤雄辈浮湘问学,先生为造《六书古微》以诏之。生性亢直,勇言利病,院司施政,咨而后行。故先生以主事乡居三十年,辈齿远后二王,而名声与齐。先师皮鹿门先生所学与先生别尚,而服其淹博,每有造述,多从商略名例。阁学纂注《汉书》、《释名》、《世说》诸编,胥藉助先生。盖先生藏书,多湖外旧家所无。其考校板本,识别正伪,集有清诸家之长,而述其详于《书林清话》。其平居持论,尝谓崇圣不可以徒致,必首事于通经;通经不可以陵节,必循途于识字。而诏后学以所从入,必先于簿录考溯其远流,开示其阃奥。故先生编述虽多,大要以二者为归。至其余力所及,旁通乎星命,杂涉于词曲,其原亦出于《易》与《诗》。论者谓湘州皕年以来,文儒相望,而甄微广术,孤诣致精,撰集穷乎众流,徒人及于域外,未有若先生者也。先生平生行谊,详自定年谱及长沙黄兆枚、善化许崇熙所为传志,兹不悉记。其行业之大系于季清治乱及湖南学术者,具列于篇后。有笃古之伦,秉执学心,钩稽庶艺,其必有资于是也。

按宛平徐仁铸研甫督学湖南,时梁启超主时务学堂,以《公羊》、《孟子》教授学生,颇张其师康有为之说,又为徐作《輶轩今语》以示多士。叶会试固出徐门,乃为评语以讥之,时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岁也。其年八月变作,康梁亡命,新旧水火,叶辑当时老生之作以为《翼教丛编》,又为《觉迷要录》数卷,于是名动天下。性好藏书,葵园、鹿门两先生著述,多从假借。所著书多,《说文读若考》、《六书古微》,专门家或能纠其违失。独所辑《书林清话》称述藏家故实,广来名人燕语,学者谓其必传。《观古堂书目》辨章学术,开示法程,出湘潭袁芝瑛卧雪楼、巴陵方柳桥碧琳琅馆二家著录之上。湖南藏书,世称道州何氏,而东洲生无著录,其书今已散亡。叶氏书今亦多失,然其群从犹有能紬经好古、昌衍其业者。

浏阳学略第二十三

朱文炢,字慎甫,天资颖异,笃志性命之学,以宋五子为依归。常曰:“读书所以明道也,未有不通四子五经而能明道者,亦未有不明濂洛关闽之道而能通四子五经者。”其学以诚为本,以敬为宗,以精义集义为程途,以明体达用为究竟。后益殚心《易象》、《春秋》,谓《易象》内圣之学,《春秋》外王之书,学不明《易象》,无以窥道之全,不通《春秋》,无以极道之大。由是博考精思,凡天文、历算、律吕、诸子百家,罔不究其得失。性至孝,省父武昌,与江陵训导胡大章、监利王柏心友善。继奉两亲南旋。居父丧,哀毁疏食。善化贺长龄聘掌书记,以母老辞。著有《大易粹言》、《春秋本义》、《中庸笺注》、《五子见心录》、《圣学罪译》。曾国藩作遗书序,称其所为书有《从学杂记》一卷、《文集》一卷、《三传备说》,今佚。其《易图正旨》推阐九图之义,与德清胡渭、宝应王懋竑氏之说不合。山居僻左,不及尽睹当世通人成说,小有歧异,未为颣也。

欧阳中鹄,字节吾,以内阁中书官至广西按察使,卒,有《诗集》一卷。谭嗣同师之,号为瓣姜先生,以其尊船山王子之学也。

刘人熙,字艮生,同治某科举湖南乡试第一,官广西道员。尝读《黄书》,怀种族之痛。戊戌政变,门人谭嗣同与六士之难(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林旭、杨深秀与谭)。辛亥军起,遂立船山学社于长沙曾公祠思贤讲舍中,集群土讲学。尝著《琴书申邱》,述其人邱谷士之说,自称老忧国难,道与世违。其卒也,善化黄膺鹿泉撰联挽之云:“京国旧朝官,曾购遗书题《楚宝》;天民犹先觉,长留遗象配船山。”学者称蔚庐先生。

按浏阳之学,最显者为元时欧阳玄。玄字幼功,八岁能日记数千言,长于经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诸儒原委尤为淹贯。延佑中登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历官四十余年,高文典册多出其手,有《圭斋文集》。浏之学者至立书院以祀之。至清而谭嗣同复生特起。嗣同为湖北巡抚名继洵者之子,少时受学于欧阳中鹄、刘人熙,著有《寥天一阁文》若干卷、《莽苍苍斋诗》若干卷、《石菊影庐》若干卷。壮学剑于安化黄仲弢,著有《剑经衍葛》一卷。又有《思纬氤氲台短书》一篇、《仁学》数十篇。其为文深于吾土老佛之言,而推衍西方浪漫者之说,老学拘生见之咋舌。其死于戊戌之难也,在狱为绝命词以自遣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梁启超为作传,谓其一念清德宗,一念康有为也。吾皮鹿门师作挽诗哭之,其词绝痛,不在《师伏堂诗集》,今录于日记中。而郭焯莹称其骈词沈丽,可与汪中相抗。故复生较其文采,已奋藻于才林,语其忠节,亦追迹于往烈,真天下奇男子也。自复生死而唐才常激而发难,湘中少年死者五十余人。至辛亥武昌军起,而清命以沦,大乱以作,而生民之祸不可救矣。

复生《莽苍苍集》,自题“三十以前旧学第一种”。其题麦孺博扇云:“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蒙眬业眼来。烛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雪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一)“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再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二)“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泪方是聚,只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散去劫僧祗。”(三)

康有为挽复生诗云:“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芒。”又曰:“吾道有谭生,大地放光明。”

校经学略第二十四

清嘉道间,天下趋于汉学,洛闽之绪为世所捐。仪征阮元伯元(一字芸台)为两广总督,立学海堂于粤秀山,以经史教士,不课时艺,门下诸生如侯康辈多能著书。其后各省学者皆叹时文之敝,思别立讲院,以通经学古为事,如浙江诂经精舍、江西经训书院,其尤著者。而南海吴荣光荷屋伯荣固为阮公弟子,博学工书画,精鉴金石,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白云山人诗稿》、《吾学录》、绿伽南馆诸集。抚湘时,见诸书院第课诸生以时文,思有以矫变之,乃设湘水校经堂于岳麓,以经义、治事、词章分科试士,拔其尤者,召至节署,赐食赠金,由是群彦奋兴于学。其后移堂于南门天心阁下。至光绪初,侯官张文厚公亨嘉燮钧来为湖南学政,始奏改为校经书院,建筑于湘春门外。岁由学使甄别高才,肄业其中。储图籍以肆其观,厚膏火以供其乏,礼延通儒为之都讲。六七十年来,湖南人才多出斯堂。院长宝应成蓉镜芙卿,有《周易释文例》、《尚书历谱》、《禹贡班义述》、《春秋日至谱》、《春秋世族谱拾遗》、《郑志考证》、《释名补证》、《史汉骈枝》、《宋史地理志校勘记》、《絅思堂答问》、《汉太初考》、《心巢文录》。巴陵杜贵墀仲丹亦著《汉律辑证》、《典礼质疑》、诗文诸集,合为《桐华馆丛书》。二人主教最久,生徒亦多。干略则凤凰熊希龄秉三、湘乡杜俞云秋;忠烈则黔阳黄忠浩泽生(黄死于辛亥之难,乡人录其所著为《黄黔阳集》);笃宗宋学,诋斥戴震,则宁乡成克襄赞君,晚授礼学馆顾问,不赴,张文厚所重者也;词章则湘乡李希圣亦园,有《雁影斋诗集》,宗法义山,又著书纪庚子年义和团事,文甚详雅,晚好佛书,又得方柳桥藏书,尽为题跋。长沙袁绪钦漱瑜,始从湘潭黄舒昺正轩游,从事程朱之学,后乃以词章调入校经,旁从郭嵩焘筠仙问学,究心经世之务,有《幔亭遗诗》若干卷,未刻骈文传于世者,沈博绝丽,虽微伤繁富,然轶群之才也,以户部主事终。及元和江标来为学使,设实学会于堂中,以史、算、舆地、交涉、掌故、商务六科课士,编为《湘学新报》,唐才常、杨毓磷(后更名守仁,投英国利物浦死)、陈维镒、李钧鼐辈皆司编纂,旧时汉宋之业渐废。湘潭胡元仪子威始亦校经学生,著书甚众(别详余所述《湘潭诸胡著述考》中),义宁陈三立伯严以胡与宁乡成君为校经汉宋二学之冠。吾县杜本崇乔生坦庵秀才时亦入校经,其后典试福建,守郡四川,及居里时,亦曾主讲事。杜以词章时艺著声,老而究心释典,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临没赋诗,有“颇通清静理,不作去来悲”之句,盖掌院之贤者。昔叶郋园诗言:“三吴汉学入湖湘,求阙斋同思益堂”,盖以曾文正之尊崇高邮王氏,列入圣哲,周荇农先生之校注四史,博采诸家,使吾湖南之士多知皖、浙之学。其后王葵园辑《皇清经解续编》、《南菁书院丛书》,则专以提倡汉学为事。若校经书院,实湖南汉学之大会也。光绪时,沅州知府朱其懿设沅水校经堂。彭刚直玉磷设船山书院,王湘绮久为院长。刘琨蕴斋立诂经书院,命题试士。郭筠仙亦于曾文正祠设思贤讲舍。皆不课时文。外县则宁乡玉潭书院亦设经课。于是吾乡士人皆知读书,不复如陈尧农主讲城南时专讲四书汇参,王雁峰之喜为时文。荷屋倡始之功,于是为大。亡友杨昌济怀中昔游英国,谓校经教法与伦敦大学文科无异,知清末立学尽废书院,于事非宜。张之洞复设存古学堂于武昌,亦思有以救其弊也。校经院会今为广益中学。余昔年曾纪其事,今特述其略云。

诸儒学略第二十五

《丧服要记》一卷,汉湘乡蒋琬撰(《隋书经籍志》)。章炳麟云:湖南人士,始后汉桂阳蔡伦。伦诚宦者,然史称其有才学,校雠经典,伦实监理,斯固弘恭、史游之次,又始造树肤鱼网为纸,中夏文化升降之迹,伦有力焉。其后蜀有蒋琬、刘巴之徒兴于零陵,琬代诸葛亮执政,成劳炳然。巴在汉末称高士,声及吴会,诸葛亮自言运筹帷幄不及子初远甚,誉或少过,然蜀世文诰策命皆巴所为,诚文章之隽也。及晋,有桂阳罗含,桓温称之,以为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见《晋书文苑传。),其文迹可睹者有《湘中记》,时见援引,盛道湘水之美,信而有征。是数子者,皆湖南之令。

《禹贡疆理广记》六卷(赵希弁《读书附志》)。同时衡山廖偁有《洪范论》(见《经义考》)。《周官总义》三十卷(见《四库提要》)、《周礼辨疑》(《一统志》)、《周易总义》三十卷、《易学举隅》四卷,宁乡易祓撰。《宋史艺文志》载长沙谭世绩有《易传》十卷。《经义考》载湘阴彭宗茂有《易解》。赵希弁《读书附志》载衡山乐洪有《卦气图》一卷。《经义考》载周子《易通》一卷。《四库总目》载武陵丁易柬有《周易象义》十卷。而《唐书艺文志》安乡阴宏道有《周易新传疏》十卷。宋湘阴周式有《毛诗笺传辨误》八卷(国史《经籍志》)。《经义考》言茶陵谭世选有《毛诗传》二十卷。《宋史》本传言永明周尧卿有《诗说》三十卷。《唐书艺文志》载唐阴宏道有《春秋左氏传序》一卷。宋长沙狄遵度有《春秋杂说》。晋南平车允有《讲孝经义》四卷(见《旧唐书经籍志》)。周式有《论语集解辨惑》十卷《拾遗》一卷。周子有《论语说》。《经义考》载群经总义则吴猎有《经解》,而明时华容孙珏有《古微书》三十六卷。小学则宋茶陵陈仁子有《韵史》三百卷(潜研堂《补元史艺文志》)。

史部:正史则唐时欧阳询奉敕撰《魏书》、《陈书》。唐湘潭路振奉敕撰太祖、太宗两朝国史一百十卷(《玉海》)。元欧阳玄为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晋湘阴邓灿有《晋纪》十一卷、《元明纪》十篇、《晋阳秋》三十二卷。而宋湘乡王容修光、宁二宗日历。元欧阳玄督修泰定帝、明、文、宁三宗实录。明夏原吉撰太祖、太宗、仁宗实录,李东阳撰宪宗、孝宗实录。纪事本末则宋浏阳汤璹有《建炎德安守御录》一卷。别史则宋长沙孟瑜有《野史》三十卷(《玉海》)。杂史则宋湘乡何烈有《靖康拾遗录》(《书录解题》);祁阳陶牧有《五代史补》五卷(宋志)。载记则湘潭路振有《九国志》四十九卷(宋志)。《舆地纪胜》载晋临沅廖某有廖氏谱。而《御览》引《魏阶别传》、《晋罗含别传》,皆失撰人名氏。吴张胜有《桂阳先贤画赞》,刘彧《长沙耆旧传赞》,见于隋志。《楚国先贤传赞》、《零陵武陵先贤传》、《岳阳名贤传》,皆失撰人名氏,时代未详。隋志载耒阳罗含《湘中山水记》,明时已佚。梁武陵黄闵有《神壤记》,隋宋居士有《衡山记》,唐卢拯有《湘中山水记》,见于隋志及《通志略》。唐常林有《义陵记》,晋郭仲产、庾仲雍、甄烈皆有《湘州记》,见隋志、《御览》。刘宋盛宏之《荆州记》,见隋志。梁宜都宗懔、唐京兆杜公瞻皆有《荆楚岁时记》。

子部:杂记则宋长沙王观国《学林》。类书则唐欧阳询《艺文类聚》。道家则晋邓灿有《老子注》,见《宋书》本传。

湘潭王氏辑《刘令居集》,署曰丞阳刘巴撰。挚虞《文章流别》言魏零陵周不贤有《文论》四首。隋志载晋《罗含集》三卷、桂阳《谷俭集》一卷。《唐书张正见传》载陈《阴常侍集》一卷。唐志录长沙刘蜕《文泉子集》十卷、《李群玉集》一卷《后集》五卷。

元明以来,作者辈出,详见于明湘潭周圣楷之《楚宝》、罗汝怀之《湖南文徵》、邓显鹤之沅湘耆旧、资江耆旧集。而毛国翰之《湖南女士诗钞》、王先谦之《湘中六家词》、罗汝怀之《潭雅集》、杨丕复之《常德文徵》、廖基棫之《沩宁诗选》,亦其类也。昔王湘绮与李子政书,亟道楚南文学盛于逊清,王船山、魏承贯、何东洲、曾太傅先后辈兴,欲叙源流,勒成湘史,上应枝江之瑞,下垂南国之型。姜泳洪济寰尝欲撰《长沙文徵》,张大首郡,墓草已宿,青简待编,望好事者继其志也。

流寓学略第二十六

周末,屈原被放,至于湘南,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诸篇。怀石自投汨罗以死。《史记》本传

贾谊,洛阳人,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又作《鵩鸟赋》。《史记》本传

汉司马迁,年十岁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史记太史公自序》

晋陶淡,太尉侃之孙,好读《易》,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晋书》本传

齐宗测,南阳人,少静退不乐人间,尝游衡山七岭,著《衡山记》。《南齐书》本传

梁吴均,吴兴人,有《至湘州望南岳》及《发湘州赠亲故别》诸诗。《诗纪》

陈江总,济阳人。《衡州九日诗》云:“聊以著书情,暂遣他乡日。”《诗纪》

隋杨温,高祖母弟瓒子。兄纶以怨望徙朱崖,温坐徙零陵,作《零陵赋》以自寄。《隋书滕穆王瓒传》

唐赵冬曦,定州人,开元初流岳州,与刺史张说登楼唱和。《全唐诗传》

韦宙,京兆人,为永州刺史。尝隐居衡山,有书堂。又卢璠,范阳人,亦有书堂在衡山。《南岳总胜集》

元结,汝州人,曾任道州刺史,去官,隐祁阳。尝撰《大唐中兴颂》,属颜真卿大书,刻之浯溪。旧志《金石志》

李白,陇西人,以永王璘事流夜郎,泛洞庭,上三峡,遇赦得释,还憩岳阳,有《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薛仲邕撰《年谱》

李泌,京兆人,肃宗时隐衡山。《唐书》本传

杜甫,襄阳人,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望狱调。《唐书》本传,杜甫集中有《游道林寺》、《宿花石戍》诸诗

韩愈,昌黎人,贞元十九年为阳山令,过郴州,有《郴州祈雨》及《郴口》诸诗;自郴至衡,有《合江亭》及《谒衡岳庙》诗;自衡至潭,有《陪杜侍御游湘西寺》及《湘中寺》诗;自此泛洞庭,有《阻风赠张十一》诗;至岳州,有《别窦司直》诗。朱子《韩文考异》

柳宗元,河东人,贬永州刺史,有《永州七记》、《零陵三亭》、《零陵郡复乳穴记》。《陪永州崔使君宴谦南池序》

柳宗直,河东人,随兄宗元至永州,著《西汉文类》,年三十卒于永州。柳宗元《祭十郎文》

吴武陵,信州人,元和进士,坐事流永州,柳宗元与论三代受命之符,作《贞符》一篇。柳集

裴休,济源人,乾符中,由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历荆南节度使。尝讲道益阳,有白鹿衔花而听。《一统志》

段成式,临淄人,文昌子,仕至太常少卿。寓襄阳,徙辰州,撰《酉阳杂俎》三十卷。《楚纪》

夏侯嘉正,江陵人,太平兴国中进士,著作佐郎,使于巴陵,为《洞庭赋》。《宋史》本传

章望之,浦城人,尝南泛湖湘,山水胜处无所不历,有歌诗杂文数十篇。《宋史》本传

范仲淹,吴人,尝读书于安乡。《宋史》本传

胡安国,崇安人,宦游荆楚,因家衡岳下,筑碧泉书堂,著《春秋传》。《宋史》本传,别详《衡麓学略》

曾几,河南人,避地衡岳,与胡安国游。

黄庭坚,分宁人,崇宁三年,迁宜州道,出零陵,泊舟浯溪,寻元结遗迹,至《中兴颂》厓下,留宿三日,赋诗题壁,后人谓之小磨厓。《山谷集》

李焘,丹陵人,绍兴进士,官敷文阁学士。徙居浏阳,撰《资抬通鉴长编》九百七十八卷。

胡铨,庐陵人,建炎进士,绍兴五年,除枢密院编修,以忤秦桧,编管新州,量移衡州,尝寓西湖,与衡士讲学其中。《宋史》本传

汪藻,德兴人,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官显谟阁学士,夺职,居永州,卒,有《浮溪集》。《宋史》本传

戴溪,永嘉人,监南岳庙,领石鼓书院山长,有《论语孟子答问》。《宋史》本传、《书录解题》

林用中,三山人,元佑中监南岳庙,与朱子,张栻游岳,憩方广,晨夕唱和,极一时之盛。《南岳志》

周必大,庐陵人,游学安仁,读书于清溪及县东之玉峰。

吴翌,建阳人,游学衡山,师事胡宏,又与张栻游。运副萧之敏聘掌岳麓书院,辞不就。筑室衡山,榜曰澄斋。朱子撰《行状》

蔡元定,建阳人,以伪学禁谪道州,至春陵,远近来学者益众,学者称西山先生。《宋史》本传

蔡沈,元定子,从元定谪道州,父子相对,以义理自怡悦。《宋史蔡元定传》

魏了翁,蒲江人,尝知常德府。降居靖州,湖湘之士不远千里从学,著《九经要义》百卷。《宋史》本传

欧阳守道,吉州人,淳佑进士,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为岳麓副山长。守道初升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宋史》本传

虞集,蜀人,九岁寓长沙就外傅,尽读诸经,通其大义。《元史》本传

王申子,邛峡人,元季隐居慈利,著《大易辑说》、《春秋类传》。《明一统志》

薛瑄,河津人,宣德中出监湖南银场,日探性理诸书,学益进。《明史》本传

杨士奇,泰和人,早孤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明史》本传

陈献章,新会人,游衡山,与诸生讲学于兜率寺。再游南岳。复与诸生讲学其上。《一统志》

叶钊,丰城人,尝讲学衡阳,及卒,学者祀之石鼓书院。《明史》本传

王守仁,余姚人,谪龙场驿丞,道出辰州,爱虎溪山之胜,宿僧房弥月,沅陵进士唐愈贤从之游。嘉靖初,又与其徒钱、王、张、缪俱游南岳,日与衡士讲学,从者百余人。旧《通志》

赵贞吉,内江人,嘉靖中以廷诤忤旨,谪典史,侨寓益阳,讲学龙州书院。《湖南通志》

湛若水,增城人,与王守仁同学而异趣。嘉靖甲辰,年八十,因与武陵蒋信有约,遂自罗浮携门人骆尧知等游衡山,筑室紫云峰麓,与衡士讲学其中,久乃归。又十年,若水年九十,复游衡,泊舟石鼓,再登南岳,栖迟数月,颜若童稚。《湖广通志》

罗洪先,吉水人,嘉靖中,尝微服访黄门祝咏于衡阳,遂登南岳,与僧楚石为方外交,手植松数株,至今人呼“念庵松”。《三楚文献录》

邹守益,江西安福人,嘉靖中讲学石鼓书院,著《教言》二十五篇。《三楚文献录》

尹台,永新人,尝与湛若水、邹守益共登衡岳,访朱、张遗迹,为买山立祠,重刻《游岳诗集》旧《志》

孙应骜,扬州人,嘉靖中为湖广布政使,慕武陵蒋信之学,开讲桃冈之侧。旧《志》(按信字卿实,先师王守仁,复事湛若水,官贵州提学副使,践履笃实,学者称为正学先生,有道林诸集及《蒋道林文粹》)

邹元标,吉水人,尝寓辰州,游大酉钟鼓洞,流连歌咏。旧《志》

李渭,铜仁人,任广东参政,隆庆五年讲学石鼓,久之,自衡岳、九疑访濂溪故里,衡士多从游者。旧《通志》

茅坤,归安人,巡按两广,道出衡阳,因讲学石鼓书院。旧《通志》

袁宏道,公安人,慕桃源山水之胜,扁舟入武陵,居德山半年,遍游桃川、渔仙诸胜,皆有记。义通志。

艾南英,东乡人,崇祯间客衡阳,序张龙生诗。《艾千子集》

黄道周,漳浦人,崇祯中谪戍辰州。《明史周延儒传》

蒙正发,崇阳人,寓衡阳,著有《三湘从事录》、《欵乃声》诸稿。《通志》

钱邦芑,丹徒人,明亡为僧,寄籍武陵,与门下土讲《易》,卒于宝庆,著书二十余种。《楚风补》

张士玙,钟祥人,明亡,走平江,黄冠教授,文士多出其门。著有《太极图解》、《四书讲》行世。《通志》

纪昀,献县人,雍正七年,张世芳知临武县,聘主义学,时为诸生。《临武志》

按曾文正《湖南文徵序》云:“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世,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屈子楚人,非生于湘中,第被放至此耳。然流风所被,化及千年,此州之士,尽洗蛮风,登诸华琰。其后昌黎开南岳之云,子厚揽永州之胜,胡安国讲学于碧泉,朱、张宣道于岳麓。大贤所至,群彦景从,过化存神之妙,有非浅人所能共喻者,稍述其略,示乡人焉。